您好,欢迎来到六九路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评选吉祥物》教案(公开课获奖)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评选吉祥物》教案(公开课获奖)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来源:六九路网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评选桔祥物 课时 1 1.结合举手和投票评选桔祥物的活动,体会收数据的方法和统计调查的必要性。 2.在调查活动中,通过观察,能看懂他人记录调查的数据,了解记录调查数据的方法。 3.在调查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以及对数据调查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收数据的方法和统计调查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能看懂他人记录调查的数据,了解记录调查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喜欢的桔祥物。 1、组织学生谈话,说说过年的时候各人家里有哪些桔祥物?然后讨论确定表现桔祥物的形式并请个别幼儿画出相应的标记。 2、请学生在统计记录单上用标记记录自己喜欢的几种桔祥物。 3、学生与同伴交流记录单,介绍自己喜欢的桔祥物。 二、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查统计。 老师出示统计记录单,引导幼儿观察。 师:这是一张统计记录单,请在上面记录你们这组喜欢每种桔祥物的小朋友的人数。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才能知道你们这组喜欢每种桔祥物的小朋友有多少呢?应该怎样记录呢? 补评: 本资源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

请学生与同伴商量,将小组里每个人喜欢的桔祥物统计在一张记录单上。 老师引导学生在统计记录单上统计、记录小组中喜欢每种桔祥物的人数。指导幼儿统计出本小组中最受欢送的桔祥物,并做记号。 三、老师和幼儿共同完成全班的调查统计结果。 1.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大家介绍本组的调查情况及统计结果。 2.老师引导学生讨论: 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喜欢每种桔祥物的小朋友有多少呢? 3.老师与学生一起在统计表格中记录每组幼儿的统计结果,统计喜欢每种桔祥物的总人数,发现班级中最受欢送的桔祥物。 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第 9单元 总复习

第1课时 数与代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6页的第1题及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掌握因数、倍数的特征,能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利用这一特征解决一些问题。 3.进一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 4.通过复习,能发现不懂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因数与倍数。

〔1〕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请举例说明。 如:3×4=12

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你对因数和倍数还有哪些了解?

由学生自己回忆知识、语言表达所了解的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着重说到下面几个问题:

①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本身。 ②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③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④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是相互存在的,不能孤立说因数或倍数。 ⑤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 2. 2,5,3的倍数的特征。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是2的倍数的数称什么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称什么数?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偶数:2,4,6,8,10……

奇数:1,3,7,9,11……

〔2〕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5,10,25,35,40

教师: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3〕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6的倍数,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吗?为什么?3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吗?

提示:因为6=2×39=3×3

可以看出:6包含有因数3,9也包含因数3,从而得出:6的倍数中一定包含因数3,9的倍数也一定包含因数3。

所以,6和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3.质数和合数。

〔1〕什么样的数叫做质数?质数又称作什么数? 〔2〕什么样的数叫做合数? 〔3〕1是质数吗?是合数吗? 二、复习讲授

1.写出36的所有因数和100以内的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怎样写才能不缺写也不多写。 2.从下面四张卡片中取出三张,按要求组成三位数。 0 5 8 7

〔1〕奇数 。

〔2〕偶数 。

〔3〕5的倍数 。

〔4〕3的倍数 。 (5)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 (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

(7)是2,3,5的倍数 。 由学生独立完成,能写几个就写几个,然后,全班反应,老师集体评价。

3.将以下各数填入相应的圈里〔数字可重复使用〕 1 2 4 8 9 10 12 15 21 57 91 68

练习要求:

〔1〕学生分别将各数写在相应的圈里。 〔2〕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判断过程。 〔3〕答复以下问题:

①自然数中,除了奇数,剩下的一定是偶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②自然数中,除了合数,剩下的一定是质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③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④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⑤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三、稳固作业

1.完成课本第118页的第1题。

此题是有关2、3、5倍数特征的习题,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应。

2.完成课本第118页的第2~4题。

第3题:此题是稳固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习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应。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求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第4题:此题是有关公倍数的实际问题。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4个装一排正好能装完,6个装一排也正好装完,说明松花蛋的数量就是4和6的公倍数。学生明确题意后,让学生找出4和6的公倍数,并根据70多个松花蛋这个条件,判断出是72。 四、课堂作业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 5的倍数大于4的倍数。〔 〕 2. 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

3.偶数加偶数和是偶数,奇数加奇数和是奇数。〔 〕

4.自然数是由奇数和偶数组成的。〔 〕 5.两个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 〕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数与代数〔1〕

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

如:3×4=12

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教学反思】

本课时主要对因数与倍数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由于概念较多,学生对此容易混淆,所以本课时教学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复习有关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此外,由于本单元的内容比拟抽象,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这可通过相关练习让学生逐步体会。

第4单元 比例

第2课时 反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开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

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置练习本的价钱:

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2、教学例2。

〔1〕 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 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 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拟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拟低。

〔2〕出示表格。 杯子底 面 25 30 … 积10 15 20 /cm² 水的高 10 5 … 度/cm 30 20 15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

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在这一根底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 用字母表示:xy=k 三、拓展应用 练习九第2题 四、总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五、作业布置 完成P48“做一做〞 练习九第8~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69lv.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