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评选“师德先进”的时节了,说到师德,大家都会说要心系学生,要“爱生如子”,要对学生嘘寒问暖,要对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甚至有的老师的孩子说:“做妈妈的学生比做妈妈的孩子更幸福!”多么痛的领悟!父子相亲,母女相爱本是天性,但是所谓的“师德”像桎梏一样使众多的老师们画地为牢。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韩愈在《师说》中,一开篇就明明白白地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白了,老师就是给学生传授道理,讲授解知识,解疑答问的人。其实吧!我觉得老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的人,为什么要把老师拔高到那种无以复加的地步呢?为什么要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凡人”?要求别人的人他自己做到了吗?如果他们做不到,为什么要用这种苛刻的标准去要求老师们?这不就是所谓的道德绑架吗?谁都能叉着腰对老师指手画脚,那又谈何师道尊严?
古人讲“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都是备受敬重的。那老师凭什么被人敬重?是时时刻刻嘘寒问暖?是没有原则的溺爱学生?我想,不是吧!前几天读《孟子》,读到《离娄章》上篇的时候,孟子在回答公孙丑提出的“君子之不教子,何也?”的疑问时说:“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意思是说:因为在情势上行不通。教育必定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没有成效,接着就会发怒。一发怒,便会伤感情
了。所以古代的人总是“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用善的道理来责备对方,这样父子之间就不会伤感情,关系也就不会恶化了!亲生父亲教导孩子看不到孩子的进步时尚且会忍不住发怒,甚至严重地会影响父子感情!又怎么要求老师时时刻刻对学生和风拂面,春风化雨?正如孟子所说“教者必以正”,老师要做到的是严格要求学生,但是大家也知道“忠言逆耳”,学生尚小,不太成熟,一旦任性起来可能与老师关系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一昧示弱,学生则可能更加变本加厉,所以我认为老师的本职还是需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不能听之任之。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我认为我能做的就是认认真真备课,兢兢业业上课。在课堂上怀抱渊博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扩充学生的知识,深化学生的思想。当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在“教书”之余,不妨强调一下“育人”。我理解的“育人”,是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良好的思想品质。这些行为其实不必专门去做,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之中加以引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使精神得到升华。记得有一次上课讲习题,讲到一道谈“中国式过马路”的不文明现象时,我就问学生们“如果你晚上走到一个路口,一个人也没有,你会不会闯红灯?” 好多同学起哄式地喊:“会!”借着这个话题,我顺势给学生们引申了古人“慎独”的思想追求。“慎独”是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曾国藩临终在他的《诫子书》中就说过“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就是说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
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接着我还给学生们讲了东汉杨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相传杨震任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曾受杨震举荐的昌邑令王密,黑夜拜访杨震,并送上十两黄金,杨震当场拒收。王密说你收下吧,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怎么说无人知道?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通过这样的引申既引起了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热情,又不着痕迹地给学生们上了一次思想教育课,让学生明白人是应该有底限的,更是应该对自己有要求的,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能做好两件事就是完善我作为教师的“师德”了:一是尽好本职工作,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二是教孩子成长为一个更有道德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