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家的著作、医论、医案
一、黄煌
代表性著作有《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张仲景50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经方的魅力》、《药证与经方》、《医案助读》、《黄煌经方沙龙系列》、《中医临床传统流派》等,并主编《方药心悟》、《方药传真》、《经方100首》、《黄煌经方沙龙》等。
二、胡希恕
胡希恕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只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和《北京中医》发表过文章。其学术传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系统整理了胡希恕先生的部分学术思想,整理出版了《经方传真》、《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中国汤液经方》、《解读张仲景医学》、《胡希恕病位类方解》、《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讲金匮要略》、《胡希恕温病条辨拾遗按》等。
当当网有《胡希恕伤寒论讲座》(附光盘)、《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修订版)》(含音频盘一张),是根据讲话讲座录音整理出版的。以下是简介
1.《胡希恕伤寒论讲座》(附光盘)
简介:
内容推荐
—1—
胡希恕(18981984),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屈指可数的伤寒大家,其学说贯穿大论诸条,于临床每多实效。本书是根据先生生平最后一次讲授《伤寒杂病论》(以明代赵开美本核校)的录音资料整理而成。此时其学术思想已处于成熟期,理论与临床造诣已臻化境,尤能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其真知灼见在讲课录音中处处闪现,贯穿始终。读文章著作,大意虽能知晓,但其细节处仍嫌模糊,现在闻其亲自讲解,自比看文章更进一步,特别是讲解中的一些“闲话”,更多启发之处。书后附有讲方证的内涵和讲柴胡剂的应用两讲,并编制有条文索引、方剂索引。同时配有录音光盘,见字闻声,以通其神。
目录
引言
太阳病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阳明病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篇
—2—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太阴病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篇
辨少阴病脉并治
厥阴病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霍乱病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阴阳易瘥后劳复病篇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附录
胡希恕讲方证的内涵
—3—
胡希恕讲柴胡剂的应用
显示部分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胡希恕伤寒论讨论
引言
就说是这个书(《伤寒论》)啊,(有几种看法)这个书是圣贤留下的,张仲景也算医圣了吧,这是一种看法,这就是所谓的古典经文。那么又有一种看法,说这个书叫《伤寒论》,那么主要就是论述伤寒了,不能治杂病。你像李东垣说《伤寒论》是不能治内伤的,说张仲景长于治外感,认为就是不长于治内伤了。还有的说《伤寒论》所载的方剂都是古方,古方不能治今病,上次咱们还有人提这个问题。这些说法呀,统统是错的。我们解答这个问题呢,就得对这个书怎么来的(进行了解)我们才能有一个正确的看待方法,那么这就不能不谈中医的发展问题了。
中医的发生、发展是比较久远的。这个书在张仲景那个时候,距现在快两千年了,大概是一千六七百年。而且这个书有这么完整的体系,可见中医的发展还应该要早得多。由于那么早,所以中医辨证施治这套东西不是在某一个基础理论上研究出来的,它绝不像今天西医那样。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时代,大家都可以想象出来,限于科学水平,而且又没有什么好的器具,想要对病变的本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在人身的反应上,就是咱们现在说的症候,在这个上面想办法治病,中医的开始是这么来的。这么来的,你们想一想这是很不容易了。这个时间的经过是相当的长久,是经过很多个人
—4—
体,很长一段时间,逐渐地观察,逐渐地实践,他(古人)也在这个疾病上看出了一些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一般的规律”。那么什么是“一般的规律”呢?咱们这个书就要讲了,这个六经就是的,它说六个类型,(还有)八纲,这都是一般的规律,就是疾病基本是共同的,它都有一般的反应。那么古人经过很长的时间,他得出很多的结论,首先得出的是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结论,那么在这种一般的规律上他想治病的方法。当然那个时候也是试验,逐渐地试验来试验去,做出了一种很可靠的结论。记载这些结论的书较早的就是《汤液经》。《汤液经》这个书出现得尽管晚,但是发展却是最早的。古代这本书叫《伊尹汤液经》,意思是说这个书是伊尹作的。伊尹是商代宰相,这个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以前旧社会,封建时代作书的人也不知道中医是谁搞出来的,但那时候结论是很清楚了,那么只能说是圣人。咱们讲《内经》,说是岐伯和黄帝,都不外乎是皇上宰相这一帮人。他们是天呀!生而知之嘛!这是错误的,这是歪曲历史。所以中医的发展,不是一个时代,更不要说某一个人(的成就)了。无论是伊尹,或者张仲景,都不可能一个人完成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从经验来的,所以中医学简单地说就是经验医学,就是从疾病斗争中搞出来的。
……
2.《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修订版)》(含音频盘一张)
简介:
本书是百分之百胡希恕晚年讲按照录音逐字逐句忠实记录
免费随书赠送胡希恕讲伤寒论/金匮要略录音光盘
内容推荐
—5—
胡老一生于生活淡泊名利,于学术精益求精,于患家尽心尽责,于弟子子女严格要求,其坚毅质朴于师长处每多闻及。今闻其声,亦想见其为人,如身临其境,亲奉先生之教,虽未若狂,实亦欣喜至极。
这些录音的内容是胡老生平最后一次系统讲解《伤寒杂病论》,此时胡老学术思想已处于成熟期,理论与临床造诣已臻化境,尤能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其真知灼见在讲课录音中处处闪现,贯穿始终。如同天上的颗颗明星,汇成灿烂瀚海。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对于胡老录音的整理出版,在“存神”上我们争取,在“全形”上我们尽最大努力。为此,本书还将附以录音光盘,供读者参考(胡老后人亦将胡老亲讲伤寒金匮之录音,放至互联网上供中医同仁免费下载),以期见字闻声,以意度之,而通其神。
本书根据作者长期大量的临床体会和对伤寒论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针对临床诊治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独到见解。这部《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是根据先生讲授伤寒杂病论的录音资料整理而成。
作者简介
胡希恕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又是当代屈指可数的伤寒人家。作为当代著名的伤寒学家,先生小但擅长治疗外感热性疾病,而且对中医伤寒论的理论有所发展。先生根据长期人最的临床体会和对伤寒论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针对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独到见解。这部《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是根据先生讲授伤寒杂病论的录音资料整理而成。
目录
—6—
引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7—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3.《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名老中医临床用药心得丛书)
简介:
编辑推荐
—8—
由冯世纶主编的《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探讨经方用药,即在经方理论指导下,探讨怎样临证用药,以实现有是证,用是药,以体现方药对应。探讨的方法,是通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所用方证(概260方证),以证类药、以证测药、以药测证,解析其中的药物(161味),即通过分析该药在方证中的作用,探明该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探讨每一药味与方证的关系及与六经的关系,以达到正确熟练运用该药,有是证,用是药,冀望临证时先辨六经,继能准确快捷辨清方证,更能准确做到方证对应。
内容推荐
由冯世纶主编的《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探讨经方用药,即在经方理论指导下,探讨怎样临证用药,以实现有是证,用是药,以体现方药对应。通过分析161味药分别在方证中的作用,探明该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探讨每一药味与方证的关系及与六经的关系,以达到正确熟练运用该药。《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第一讲论述经方用药特点;第十讲概说六经用药;第二讲至第九讲论述经方常用药味,具体论述分以下四项为纲目:【药物基本知识】、【解析所在方证】、【解读药味特点】、【药物功用述要】。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参阅。
目录
第一讲 经方用药特点 一、经方用药与时方用药有明显不同 二、经方用药起源于神农 三、经方用药理论是八纲六经第二讲 解表药 一、桂枝 二、麻黄 三、葛根 四、生姜 五、葱白 六、苏叶第三讲 吐下药 一、瓜蒂 二、芒硝 三、巴豆 四、甘遂 五、大戟第四讲 清热药第五讲 温阳强壮药第六讲 补虚益气药第七讲 祛饮化痰药第八讲 理血药第九讲 其他用药第十讲 六经用药概说
—9—
4.《伤寒论通俗讲话》
内容推荐
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胡希恕先生:“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作者简介
胡希恕先生作为临床效果卓著的经方大家,被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遗药,虽寥寥几昧,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胡希恕先生之所以取得公认
目录
第一部分 方证对应:中医辨证的尖端
一、论《伤寒论》的独特理论体系
二、论食、水、瘀血致病
三、论脉诊
四、论六经与八纲
—10—
五、论治则
六、论方证
七、论辨证施治实质
第二部分 伤寒约言:一通百通谈伤寒
第一章 太阳病
一、太阳病的意义
二、太阳病的三大类型
三、太阳病的治疗原则
四、发汗剂的禁忌
五、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六、表证与半表半里证的关系
七、表证与停饮的关系
八、表证与虚寒的关系
—11—
九、表证与瘀血的关系
十、表证与虚热的关系
十一、表证与下利证的关系
十二、表证与结胸证的关系
十三、表证与痞证的关系
十四、表证与风湿的关系
第二章 阳明病
一、阳明病的特征
二、阳明病的病理概述
三、阳明病的三因二类
四、阳明病的治疗原则
五、阳明病宜清法
六、阳明病的蓄血证
—12—
七、阳明病的水毒为病
八、阳明病发黄证治
九、太阳阳明合病并病少阳阳明合病并病
十、里证的变化
第三章 少阳病
一、少阳病的特点
二、少阳病的发生
三、少阳病的两大类型
四、少阳病的病理概述
五、少阳病的治疗原则
六、以胸胁苦满为应用目的的方剂
七、以心下痞为应用目的的方剂
八、以虚烦为应用目的的方剂
—13—
九、以下利与呕为应用目的的方剂
十、以结胸为应用目的的方剂
十一、以强壮滋阴为应用目的的方剂
第四章 太阴病
一、太阴病的特征
……
第五章 少阴病
第六章 厥阴病
第三部分 师承学堂:经方大师带教录
5.《胡希恕讲仲景脉学》
简介:
内容推荐
《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介绍了胡希恕先生的毕生医学心得。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胡希恕先生:“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
—14—
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现代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之所以取得公认的临床卓效,源于先生提出的“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学说。先生治病,先辨八纲、六经,后辨方证。先生常说,“这个病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这位患者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证”,并且其处方常是原方原剂量。因方证对应,故疗效卓著。胡希恕先生生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作为经方临床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对《伤寒杂病论》执简驭繁、惟求疗效,弟子主要有冯世纶、段治钧、张长恩等。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浮脉的主病
第二章 沉脉的主病
第三章 数脉的主病
第四章 迟脉的主病
第五章 实脉、虚脉的主病
第六章 动脉的主病
—15—
第七章 促脉的主病
第八章 结脉、代脉的主病
第九章 长脉、短脉的主病
第十章 大脉的主病
第十一章 细(小)脉的主病
第十二章 紧脉的主病
第十三章 缓脉的主病
第十四章 弦脉的主病
第十五章 弱脉的主病
第十六章 滑脉的主病
第十七章 涩脉的主病
第十八章 疾(急)脉的主病
第十九章 伏脉的主病
—16—
第二十章 洪脉的主病
第二十一章 微脉的主病
第二十二章 芤脉的主病
第二十三章 革脉的主病
方剂索引
6.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第二版)》
编辑推荐
自1966年到1983年,曾多次听胡希恕老师讲经方,或《伤寒论》原文,或《金匮要略》原文,或讲方证,皆是利用星期日休息时间,每次我都做记录,但因各种原因,常有间断,记录不全。
直至1982年有机会连续听老师讲课,但此时老师己年过八十,又受独子突然去世噩耗刺激,精力明显不支,示讲将是最后一次,故努力做笔记。可幸者,当时出现了小型磁带录音机,故同时进行了录音。本次讲解《伤寒》及《金匮》原文,浓缩了老师研究经方的科研成果,其讲解,除了对原文不断深化外,还增加了新的见解,如对温病概念、厥阴病概念、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证等,显示了一生研究心血。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录音缺失较多,在整理录音资料时不得不参阅笔记。再者,老师在讲解时难免有小疏漏,或重要的观点未讲,笔记中有者,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亦参阅老师多次笔记加以补充。这样以文稿配讲课录音的形式出版,冀可真实、完整展现胡希恕老师学术思想、治学特点、临床运
—17—
用经方的独到经验。望做经方一代传人!
中医辨证论治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伤寒》的六经来自八纲。
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本书深受读者厚爱,已三次印刷。广大中医爱好者,对胡希恕先生的经方研究成果、学术特点有了初步了解,不少人已应用于临床小试牛刀,即拍案称奇,对中医经方的继承和弘扬充满自信。
后世多以经解经,终不得其解。胡希恕先生研究《伤寒》,所以能取世人注目成就.没有什么诀窍,是因重视原文分析、重视前后条文联系分析,“始终理会仲景书”,同时重视密切联系临床,并重视文献考证及各注家见解,从而总结出《伤寒》的基本理论基于八纲,由八纲发展成六经辨证,因而果断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系”。
本此再版,附胡希恕先生讲课光盘,读者有幸可以聆听胡希恕先生最后一次系统讲解《伤寒杂病论》的珍贵录音资料。需要再次说明的是,《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以胡希恕先生讲课录音为主,并参考胡希恕先生遗留笔记整理完成的。再版除改正一些遗误外,还加入胡希恕先生特着笔墨、修改再三、对经方理论有重大影响的笔记内容。体现了其一生研究心血。再版冀能有益于广大读者解读六经实质及方证。
内容推荐
—18—
本书根据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讲课录音及笔记整理而成。讲述《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医学特点,强调它是有别于《内经》而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分上下两篇,上篇讲解《伤寒论》原文,下篇讲解《金匮要略》原文,其特点是以八纲释六经及方证,并结合临床解读,易于理解和应用。
作者简介
冯世纶,主任医师、教授。1938年出生于河北晋州。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老中医,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
目录
绪论
上篇 讲解《伤寒论》
第1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条~第30条)
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31条~第丑27条)
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28条~第178条)
第4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79条~第262条)
—19—
第5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263条~第272条)
第6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3条~第280条)
第7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281条~第325条)
第8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26条~第381条)
第9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382条~第391条)
第10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2条~第398条)
下篇 讲解《金匱要略》
第11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
第12章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第13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
第14章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第15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16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0—
第17章 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第18章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第19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第20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第21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第22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23章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第24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25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26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第27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第28章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第29章 趺厥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
—21—
第30章 妇女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31章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第32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三、刘渡舟
他潜心研究数《伤寒论》十年,撷古采今,旁涉诸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尤其是《伤寒论通俗讲话》与《伤寒论十四讲》二书,在国内多次重印,并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同时,他还任主编,组织编写了自研究《伤寒论》以来的第一部专门工具书——《伤寒论辞典》。
《伤寒论》的核心是六经辨证。但长期以来,对于“六经”实质的理解,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针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特别是针对有人提出的“六经非经络”的观点,刘渡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了六经的实质是经络。他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是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的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的。离开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组织,则六经辨证就成了空中楼阁。六经辨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阴与阳,以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统摄六经,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势之虚实。但是,如果辨证只辨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那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仍然不能明确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所以,六经辨证必须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经络而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组织,
—22—
使辨证言而有物,从而达到辨证以论治的目的。他认为能否正确地理解六经实质,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这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四、郝万山
郝万山是刘渡舟的弟子。
专著有《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伤寒论理论与临证》(台湾)。主编有《伤寒论理论与实践》(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本科教材)等12部著作。副主编或合著《实用经方集成》、《伤寒论讲解》、《伤寒论校注》等16部著作,在国内外发表有影响的论文70余篇。主讲并已出版的VCD和DVD有《郝万山伤寒论精讲》、《亚健康与养生》、《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