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5期 2014年l0月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V0l_26 NO.5 Oet.2014 语言接触下老缅语中汉语借词研究 张益家摘陈原艳 (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1) 要:老缅人作为一个跨境族群,分布在中国、泰国、缅甸、老挝四国的边界区域。中国境内主要以澜沧拉祜族自治 县竹塘乡的老缅大寨和勐海县勐遮乡的老品寨为主要聚居地。跨境民族语言的语言接触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以老缅语 中的汉语借词作为研究对象尚属首次。文章以老缅大寨为调查点,从老缅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老缅语与汉语的语言接 触。通过对语言接触中汉语借词的总结,分析借词的构词规则,从而得出汉语借词对老缅语的影响,揭示其语言接触过程 中的必然性及其特殊性。 关键词:老缅语,汉语,语言接触,汉语借词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5X(2014)05.0037.05 DOI:10.39690.issn.1671—055X.2014.05.009 Study onthe ChineseI..oanworc ̄ink唧nianI和gI埔lgc Tnfluence ofLanguage Contact ZHANGYi-jia;CHENYuan—y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Liupanshui 55300 1,China) Abstract:Belonging to a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the Laomian people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boundaries of China,Thailand,Burma and Laos.In China,Laomian Village in Zhutang,Lancang County,and Laopin vii— lage in Mengzhe,Menghai County are he ttwo main habitations.A few researches based on the language con— tact of transnational languages are found.The study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in Laomian Language comes the firs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is language by analyzing its loanwords and their rules to find out what things happened during the language contact,and to reveal the inevitabiliy tnd aits particulariy t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contact. K words:Laomian language;Han language;language contact;Chinese loanwords 老缅人作为一个跨境族群,分布在中国、泰 国、缅甸、老挝四国的边界区域。徐世璇(1998)认 为中国境内主要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的老 缅大寨和勐海县勐遮乡的老品寨为主要聚居地。 萨丕尔(1921)在《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 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 每一种语言在某些领域、某些侧面拥有十分丰富 细腻的词汇和表现能力,但也在一些领域缺乏基 本的概念知识及与其相应的词汇。所以,语言之 汉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相对较为强大先进的经 济政治等条件,以其负载的实用功能及其流行文 化功能吸引着老缅人,并促使他们认同这一主体 文化,从而学习汉语。汉语在短时间内大量涌人 间的借鉴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体现。 大量的汉语词汇的借入,极大地丰富了老缅 语词汇系统,也扩展了词汇所表达的语义内容,从 而增强了老缅语的表现力。在词汇上,表现在词 汇量的大量增加。在2800词的调查中(除去少量 遗忘或本语空缺词),经统计,有344个汉语借词, 词汇占有率达到12.7%。在语义上,汉语借词随 着所表示的大量新概念和新事物进入老缅语词汇 老缅语词汇系统,大都是整体移人,使得老缅人在 发汉语借词音时带有一定随意性,尚未形成稳定 的状态,但在老缅语的声韵调等方面已经出现变 化,且这种变化因不同年龄层次等而有异,其中年 轻人变化相对更大,对他们的语言进行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 一系统,为老缅语语义系统注入了新的意义,扩充了 语义的容量。这部分词主要是名词。在汉语的 、语言接触中的汉语借词 收稿日期:2014.03.25 基金项目:2012年六盘水师范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编号Lpssy201214)。 第一作者简介:张益家(1985.)女,湖南娄底人,讲师,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研究。 一37— 张益家 陈原艳:语言接触下老缅语中汉语借词研究 344个借词中,名词、量词。和度量衡单位(几乎全 部借用汉语)占到292个,而动词、形容词和代词 的汉语借词则相对比较少,只有52个(包括音译、 方面基本上都用本语词:自然现象,包括天体、天 气、自然生物界等名词;身体部位及一般生理现象 等,基本仍然使用本语词,极少数使用傣语借词或 音意兼译)。这部分名词主要表示学校教育、政治 汉语借词;民族称呼,除了与自身历史或现状等有 紧密联系的,如汉族XO 、拉祜族mo。 i31哈尼族 kha kho33.,佤族kha 。va33傣族mi。 tshan 等用本 经济体制行政单位及职称、部队、电器设备、交通 工具、国家省市专有名词等政治经济文化词和生 活词,有着比较突出的现代和外来元素。根据统 计,在徐世璇(1998)老师所使用2600词的调查 语词,其余所有民族称谓一律使用汉语借词;亲属 称谓词仍然使用本语词②;家禽走兽等大都使用本 语词@;较为简单的生产生活工具多用本语词;表 中,只有39个汉语借词,也就是说1993年到2009 年(笔者做调查时)短短17年的时间,即便除去他 没有涉及的新兴词汇,老缅语汉语借词多出了几 倍,仍然是比较惊人的。新吸收的汉语借词主要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有关学校文化教育的词汇 i0  ̄io 小学、tshxo 乘、Ⅶ3 1i 物理、锄 le。 幻i 。pro 笔记本等。 2、有关部队头衔及用品、社会单位等职业名 称等词汇 SOU ljo 锄 手榴弹、UC £n XUC 委员 会、kho 。tsao 科长、 D 监狱等。 3、有关政府机构设置及专有名词等词汇 SU。3t6i 。书记、ka-9 pu 。干部、 ̄i13 。 tsarj¨ 县长、s'l 市、s硼 省等。 4、有关水果、蔬菜等食物类词汇 ∞。 ts1 橘子、matj。 ko 芒果、 aJ9 tchi。 ts1 洋丝瓜、tshe 0。。菜籽油等。 5、有关生活生产用品的词汇 sa fa 沙发、phxn。 脸盆、fc。hsau 肥皂、tiq thotj。 电筒等。 6、有关电器及信息科技设备,娱乐等词汇 t no 电脑、ku 。3po 。广播、廿习 。s1 。 t ̄i3。电视机、tsha ̄ ne¨唱歌等。 7、有关交通贸易等的词汇 xo tsh-?。火车、fei。 i 飞机、mo。 tho 摩 托、 xal3 银行等。 8、有关生活事物或行为的较为抽象的词汇 (主要是形容词和动词,少量名词) (au口 。)lo s'l。 老实、 iD 姓、 ̄hilj。 li 权利、 S'l 。 tchh3。 事情等。 9、有关时间、数、量、度量衡等名称的词汇 锄1 hi 军i 星期一、la3 e 腊月、ti i。 第 一、NO 盒、tsar3。 丈、tshun。 寸等。 从所列举的例词可以分析得出,有以下几个 一38一 示方位、时间、生肖等全部用本语词。 这些借词大多数随着所表达的新概念和新事 物进驻老缅语词汇系统,给老缅语带来新鲜的活 力,同时也可以看出来,大多数词都是披着当地汉 语方言的语音外套,采用音译的方式,直接为老缅 语接受并使用。 但是,也有个别词语表达的是老缅语本来就 有的概念,从而形成一种同义词并存的关系。如: 老缅语和汉语同义词“少”,ba。3bja31/ma 3bja ’是固 有词,而arj。。SO.U3 是汉语借词。表示数量范畴的量 少,均与如。3bja ‘多”构成反义词,两者在词义范 畴看不出明显的区别④。再如“学校”, 如 lai。 lit} zpm。 为本语词,6o cau日为汉语借词, 两者意义完全一样。本语词在大寨的使用活力仍 比较强,小孩等均能用本民族语言流利沟通,汉语 也常常被使用,看不出彼此有什么表义上的细微 区别。 还有一种情况是两个汉语借词同时存在。这 也可以根据所借汉语构词方式分成两种。一种是 其中一个借词为音译词,另一个为音意兼译词。 如tso p /a_,3 pju kcot pxo 作业本。另 一种情况就是两个都是用音意兼译的方式构成, 如a】9 lai。 t ̄i 细。3pju3 i IyrO 笔记本。 两者可以互相替换,还没有区别。但是,这种情况 主要是借进汉语时用两个不同的老缅语语素进行 复合式的构词,而汉语则使用的是同一个语素。 所以关键仍在于老缅语对于自身语素的取舍。 也有极少数本语词已经有了等义词,如“这 里”,ni ts 、ni¨kja 、ni s ,这3个词,即便 是老人家也不清楚彼此的区别。 这种等义词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否则不符 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会给使用者造成负担。 随着接触的进一步发展和语言的使用,人们会作 出合理且合适的选择。这种结局尚未分晓的现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象,恰恰说明了汉语借词进入老缅语词汇系统为 时未久也,这也是与傣语借词相区别之处。 二、借词的构词规则 下同。),表示“书”,协i¨pro¨用汉字表达为“记 本”,即用于记录的书本。这些例字的“偏”(修饰 语)均用本语词语素担当,而“正”(中心语)为汉语 语素。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老缅语中的汉语借词,绝 大多数都是保持当地汉语原来的词形。老缅语中 的汉语借词主要分为以下形成途径: (一)转写。 另外还有一些偏正式,“偏”用汉语语素,“正” 则用本语词语素。如mien 3tien tshat3 缅甸人, 即音译,用本民族语词按借词原有读音写成 一mien 3tien 。 用汉字表达为缅甸,tshao 取自老缅 语词汇“人tsharj ”,此词只用了老缅词语的一个 主要语素,与汉语语素结合成多音节词。 tsh@3tu3 kirj 车轮子,tsh ̄3用汉字表达为“车”, 般不能按本民族语词组合解释的新词(借词), 是一种整体移人。这类词占绝对优势,在所统计 的语料中,344个汉语借词,有音译词301个,达到 87.5%。 如:∞ 。锡、kan们 pu 干部、san su3 算术、 tso。 IX'a3 作业本、ta phau 。 大炮、tarj33ue 单位、sue 水壶、kuaJ0-po 广播、t ̄hix3。 li 权 利、ti i 第一。(前文举例中已经列举,故此处 不赘述) 一个民族在借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时,特别 是接触的最初,常常是整词借人,并不能拆析解 构。所以,有可能老缅人进行汉语的音译,这种整 体移人的方式也不能进行语素问的分析。 (二)半音译半意译,即音意兼译。 将原文的一部分按照读音翻译,另一部分却 按语义翻译写成汉字。老缅语中采用这种方式借 人汉语的在所记录的词语中,有42个,占所有汉 语借词的12.3%。 音意兼译可以根据意译部分的不同而分为两 个小类。 (1)复合式组合,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 语素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所构成的合成词。音 意兼译相对比较特殊一些,这种复合词有一部分 词根语素是老缅语,有一部分词根语素是汉语,两 种成份根据某种规则复合而成。根据这些规则, 又可以将复合式音意兼译词分为以下几个小类: a、偏正式,即修饰关系。如:at3 pju。 tsha pro 字典,其中 ¨pju 是老缅语语 素,表示“字”,tsha pro。 用汉字表达为“查本”,即 用于查阅的书本。 ¨lai 乜i¨pro /ao pju。 拓i pro¨笔记本,其中 ¨lai 是老缅语语素(严格 来讲,应该是傣语借词。但是由于借人年代相对 久远,在词的语音形式和结构形式等方面都比较 符合老缅语的借词规律,且已经融人基本词汇中, 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本文将之归人本语词中。 tu。 kio 为老缅语本语词,表示“轮子”。tsh ̄3ke ba。。公路,tsh 用汉字表达为“车”,ke ba 是老 缅语词,表示“路”,通过组合大意为供车开的路。 b、译注式。如:tio 啪。 ao 。S'l 灯泡,ti two。 用汉字表达为“电灯”,aJ3。。s1。 为老缅语语素, 表示果子之类的,这里应该是用本语词语素进一 步补充说明电灯的形状,可以直接对等翻译为 “泡”。PiO XIM。 变大、PiO zi¨变小、pirj pal3 变黑、pio ne 变红,这四个借词,pirj 即“变”, 其余的本语词原词分别为(arj )xn.i。 大、( 。) i。 小、(a13 。)parj 黑、(a13 。)ne 。红,用以表示变化 的方向等。 从以上所列举例词可以看出,译注式的音意 兼译汉语借词,主要是汉语作为主要的陈述对象, 用本语词进行补充说明。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反映老缅语在这些词语的使用上,只是为了 让本民族人更好地理解,起到一种过渡的作用。 Ca述宾式,即支配关系。老缅语词和词组等 排序与汉语不同,主要是宾语在前,动词在后。t 。。咖。。tho 点电灯,tiD 咖 用汉字表达是“电 灯”,tho 则为支配动词。S'l 。 如 tsa 有事情, pal3 。fa3。ao tsa3。有办法,两个词中的如 tsa 。为 本语词,表示“有”。 目前用音意兼译方式进行构词的汉语借词有 一部分已经开始朝纯粹的音译词方向发展。如 国 thio。 a13。3tshu 油条, D。 thio 用汉字表达是 “油条”,而老缅语语素ao 3tshu。 年轻人已经不知 道什么意思,都只用全音译的方式,直接借用汉 语。 对上面音意兼译复合式借词的分析中,只列 出了三种,即偏正式、补充式、宾动式。这是由于 在笔者所记录的语料中没有发现其他的诸如联合 式和主谓式。或者说笔者没有发现,但可以肯定, 一39— 张益家 陈原艳:语言接触下老缅语中汉语借词研究 如若有这类联合或主谓式词语,从出现几率来分 析,例词也很少;或者说现在借用语言中还没有出 现。这也恰恰说明两种语言接触的时间不长,使 得借用方式等方面都不够完善。 分成两步,第一步借人“车”,第二步借人“马”,从 而完成汉语音译借词的全过程,与当地汉语取得 一致。老缅语音意兼译及音译斗意译的借词本来 比较少,且正在逐渐减少,少数词已经开始向全音 (2)附加式组合,即词缀附加在词根语素之上 构成的派生词。词缀可以根据其位置的不同而分 译转换,这是老缅语地位逐渐丢失的显著表现。 意译,即按照原词将整个语义译成汉语,按原 为前缀、中缀、后缀3种。老缅语汉语借词的附加 式组合,主要是用老缅语的词缀,附着在汉语的词 词的语义创造了一个新词,而不是按照原词的构 成部分译成汉字。这种在成熟语言的借用中颇受 根上,两相组合构成派生词。老缅语的词缀分为 前缀和后缀,没有中缀。 a、前缀附加式。如:ao。 tsho ̄ 。milj。 聪明、 aI3。。15 sl 老实、 。。li XE 厉害、a13 。SOU 少、 aJ3。。f 。 方、 。phiD 平、购 k。。。哥哥。形容词的 前缀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省略,单音节词 根语素也可以独立存在。名词的如。。则一般有条 件才能省略,通常称谓名词前若有人称代词等进 行限定修饰,前缀往往可以省略,如ga。。(a3 )phi 我奶奶。 b、后缀附加式。如:tshat3 ne 唱歌、this ne 跳舞、 ne 选举、pil3 ne 变化。ne 是一个情态动词(徐世璇,1998),对前面动作进行 一种状态的陈述。 另外还有一类后缀,如:kuan。 fu。。组长、 tshw。 khe fu 司机。fh。。表示称人名词的后缀, 意即“……的人”,表示干某事的人。kuan0 fu。 即 管理的人,ts 。khe fC。即开车的人。 (三)音译+意译0。 即在转读的借词后加一个本民族的指类名 词,表明该词其属性或者起到补充说明、注释的作 用。这种借词多少还保留着本民族语固有的构词 方式和结构特点。但是这类词在老缅语的汉语借 词中很少。如:phi o ti kha引,表示“啤酒”。 phi o 为汉语当地方言读音,ti kha 为本语 词,表示“酒”,为整体汉语借词提供补充说明的作 用。但是,这个词已经逐渐变为单纯音译词了,现 在人们说得更多的就是phi。 No ,不再加上本语 词ti。 kha 。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老缅人总体汉 语理解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再需要用本语 词进行注释说明;另一方面也是本语词活力进一 步下降的体现。 相类似地,如“马车”,较早已借进 mo日 ts 。,其中mo13 取自本语词a31mol3 马,后 来重新借人ma¨tsh ,即汉语“马车”,这一借入 一40一 亲睐的方式,在老缅语汉语借词中没有找到先 例。如果汉语借词经过时间的检验.在老缅语词 汇系统中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整个借词方式仍 以全音译为主,那么就可以认为汉语借词在老缅 语中获得了比较稳定的地位,而不仪仅是一种状 态。 虽说音译和意译都只是借词的一种形式,是 语言的_一种内在机制,然而根据很多语言的借用 情况,似乎意译更反映借人语的消化能力,可以汉 语历史上的借用变化为例。 三、结语 从以上所举例词及其分析可以总结以下几 点: 1、词类借人不均等。名词等占据决定优势, 达到汉语总借词量的84.9%,而动词、形容词和代 词等只占到汉语总借词量的15.1%。 2、具体而言,词汇内部借人亦不均等。例如 “总管”,已经使用汉语借词tso ̄j 3kuan3 ,即便是老 年人也已经忘记了老缅语“总管kh岫¨sun3。 ’的 说法,而作为总管管理机制中的其他3个职位“副 总管、客长、管事”,仍旧沿用老缅语,分别为 sal3 3tsarj31.khm∞tsm3 、kuan sl ,并在一定程度 上获得使用当地汉语音译的地位,如副总管也常 说“桑长”。“姓”用汉语借词 i玎 ,而“姓名”则用 本语词tsha ̄¨men ,除了可以反映老缅人这一 族群关于姓氏的特殊来源外,也反映了两种语言 接触历史不长。 3、汉语借词具有与时俱进性。语言随着社会 的前进而发展,而借词则随着民族之间接触的深 化而深入。如“学校”,本语词和汉语借词公用,汉 语借词最初为 o。 t 。 (这种称呼在许多汉族方 言区也仍然保留),后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其 他媒介的影响,发展成为∞ cau 弘。借词完整反 映了关于语言认识的发展历程。 4、根据所记录的语料中,尚有一部分词语本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语词@和汉语借词共用,但汉语已经显示其蓬勃的 油菜”等都用本语词语素组合而成,而是直接借用 汉语。这些例词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本语词能 生命力。如:“老师”作为一个职业时人们仍用本 语词 。 lai ma fu弱,但是具体的称呼则用汉语音 译lau sl33,意译词让位于音译词。可以预测,假 力的减弱。 在老缅语中,单纯借词日益增多,新概念几乎 无一例外地全盘吸收,甚至没有了表示词类或属 性的词缀,似乎对借词的改造已经力不从心,更不 以时Et,本语词将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棉絮”本 语词vu。 te。 0 phirj。 和汉语借词m i 均在使 用,但是,在做调查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mio i 弘,用说对新出现事物等进行新词的再造。在对傣语 历史借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借词+本语词注是一 个重要构词手段,但在近几十年来,在与汉文化的 大量而迅捷的接触中,老缅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 本语词则是回忆良久才说出来的。再如“村” “商店”等词语,也是本汉共用,分别为 ̄huen。3/ khoq。 村,sao tie 3/arj 3ktmj koo。 tsum 商店,从他 们的日常生活和对词语记忆的速度可以知道,汉 能力来消化,使之完整纳入自己语言的构词规则 语借词已经处于优势地位。还有少数汉语借词语 素已经进入老缅语核心词汇,并具有一定能产 性。如“电t 、灯t ”,运用这两个语素构成的 词语如“ti thoo。 电简”,“tiq 啪。。电灯”,“ti日 啪。 鹑s1 灯泡”,“咖 3tso 。 灯罩”,“啪 lo0。 灯 中。如果一种语言使用本族语材料进行造词的能 力尤法发挥正常功能,这是本语能力衰退的一种 反映。另外,有少数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泛化,即 同一个词表达不同概念或相近概念,没有严格区 分细小差异,从而降低了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如 “蝴蝶”和“飞蛾”均可以用t0 lo ;有些概念的表 笼”,“tiq 。 n3 电脑”等,虽说有些整体借人的词 语,人们并不能区分单个语素的含义,但在调查 中,笔者发现由于“电、灯”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占据 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这两个 达则多于一个形式,出现了冗余现象,如“这里”, ni tS' ̄33 ni kia 、ni s 。,这3个词,即便是老 人家也不清楚彼此的区别。语言还没有作出自然 语素。 5、有些词所有语素都有本语词,但仍然整体 借人汉语。如:“菜刀”,tshe tau鹑,音译汉语借词 ⑦。的选择,或者没有进一步细分,这都表明一种语言 功能有衰退迹象的倾向。 濒危语言的一个特有现象就是其语言结构出 现了缺失和替换现象。老缅语不是濒危语言,尚 但“菜”本语词为kao。 ba∞,“刀”本语词为 mja∞,两者在老缅语中都是具有较强构词能力的 有很强的生命力,但这种直接借词的方式,及其固 有词与汉语在一定程度上趋同的变异,从而逐渐 语素。相类似的还有“包菜pau33tshe ,菠菜 po。 tshe ”等,不像其他蔬菜如“白菜、青菜、苦菜、 注释: 使民族语言失去创新的能力,值得引起注意。 ①老缅语量词不发达,专用量词很少,大都是固定搭配中使用特定名词做特定量词,所以,有一部分汉语名词借词也可以 兼用作量词,纯粹借用汉语量词的很少。 ②但有些称谓年轻人已经有些混淆了,少数开始松动,出现向汉语借用的现象,如“姑父”、“哥哥”等均使用汉语称呼,“岳 父、岳母”年轻人则认为与“爸妈”的本语词称呼等同,即在老缅语中他们已经无法区别,或者因为遗忘了“岳父、岳母”最初 的称谓。 ③但有些年轻人听得懂汉语的称呼,却已经忘记老缅语该如何称呼,如“孔雀、乌鸦、鸽子”等,少数已经开始借用汉语,如 “草鱼、罗非鱼”,即便本语中有熟知的语素,仍是整词借入。 ④徐世璇老师在《毕苏语研究》中认为,a13 是固有词,表示“小、(年纪)小”等体积、年龄等范畴,与如。 XILI ‘大”构成反 义词,而sau。 是汉语借词,只单纯表示数量范畴的量少。两者在词义上的表义范畴存在区别,但是笔者特意询问当地人, 他们认为 西 只表示“小”,与如”bja3 多”并不构成反义词。 ⑤这种方式与音意兼译中的译注式表面看似相似,实际上存在区别。 ⑥少数是傣语借词或用傣语借词为词根语素所构造的词语,本文中处理为本语词。 ⑦对于汉语的au,一个为to ,一个为tau驺,经仔细核对,确实存在区别,并非记音的错误。可能是借音时间不同, 借入 早,而au后借入。故与当地汉语更为一致。 参考文献: 萨丕尔.1921.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Edward Sapir,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Speech[M].陆卓元译,陆志韦 校订.香港:商务印书馆(港版). 徐世璇.1998.毕苏语研究f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一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