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六九路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研究

来源:六九路网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1年第7期 我国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研究 陈弼明 (安徽省地矿局职工疗养院,安徽巢湖238000) 摘 要: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渐趋恶化,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向集约型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集约经济;转变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7-0003-02 以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的尚不足20 。可见,我国经济 1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 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科学分析 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 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一 新思想的提出,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集约型经济增 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 艺、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以这种方式实现经 济增长,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较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 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的,是指在生产要素质量、结 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 量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数 量的增长速度为核心。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生产要 素投入较高,经济效益较低。 长期以来,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 量、低效益”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使得中国经济、 资源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较大进 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成效显著。但从总体上看。粗放 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仍存在众多不能忽视 的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切实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确保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 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以粗放型增长为主,带来经济 效益低、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2.1 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仍具有较强的粗放型增长特征 目前,我国很多产业仍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制约了我国 经济的有效增长。尽管由于人口规模不同,产业结构不同,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相互问存在不可 比的因素,但从很多技术经济指标的统计数字看,我国经济 增长方式还没有摆脱粗放运行的局面。从世界500强企业 与中国500强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比较来看,2006年,中 国500强资产总额只相当于世界500强资产规模的7.1 , 营业收入相当于世界500强的9.32 ,利润总额相当于世 界500强的6.6 。中国500强企业的收人利润率和净资 产收益率分别是4.64 和9.44 ,而世界500强企业则分 别是6.42 和14.67 。从中国自主品牌在世界上的位置 来看,尽管中国已有10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 作者简介:陈弼明(1967一),男,江苏溧阳人,经济师。 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 我国就总体而言虽然已成为世 界经济大国,但离世界经济强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2.2我国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从工业来看,虽然我国工业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不高,许多关 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因此,“中国制造”虽然融入全球价 值链,但尚处于价值链的底端,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整个国民 经济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低。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研发投入不足,对外国技术的消化程度重视不够,导致产业 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不以廉价劳动力的比 较优势来换取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 虽然我国已有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但由于 产品缺少核心技术,我国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 誉度和影响力仍然比较低。 2.3经济比例关系不合理 (1)三大产业不能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 着经济的整体增长和总体效益的提高。当前我国农业依然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 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 有建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 本改观,农业发展现状制约着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 的快速增长 从服务业来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 比重不到4O ,不仅低于世界平均近7O 的水平,而且低于 低收入国家平均45 左右的水平。统计数据表明,第二产 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46.7 提高到2008年 的55.5 ,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2.1 提高到 49.2 ,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8.2 下降到 38.6 。服务业不发达,就不能为其他产业提供便捷、高 效、质优、价廉的服务,就难以促进其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 和技术创新,影响竞争力的提高,并最终降低经济增长的效 益。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要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 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要使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 和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 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举 措,是保障边疆和巩固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然而,现在我 国中西部存在着大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国家级贫困县 中,地处中西部地区的占绝大多数。目前仍存在区域之问 No.7,2011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1年第7期 不断深化的趋势,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3)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粗放型 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更加自觉、坚定地走中国特 色自主创新道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 展的一个重要资源,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力发 展科学技术,是我们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抓住机遇、赢 得主动的基础条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 关键所在。从我国来看,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发展 都处于初级阶段,必须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和应用, 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工业节能降耗、产业提质进档。要加快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 的经济增长方式极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传统的增长方 式给能源、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国主要 污染物排放量均已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 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 持续增加。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 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 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必须引起 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 我们的高度警惕。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1深化体制改革。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规范行政行为。 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 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另一方面,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强 化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协调机构及其办 事机构,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2)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 政绩考核体系中,通常就是看GDP增长速度和数量, 看招商引资的数额,而忽视对资源消耗率和环境受损程度 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考核。目前对GDP崇拜已 经对就业、社会治安、环境污染、道德水平、社会保障等经济 社会的许多方面带来诸多问题。为了追逐GDP,一些地方 政府热衷于支持项目小、见效快的加工工业的发展,热衷于 办大项目和政绩显著的“形象工程”。一些地方甚至不顾当 地财政承受能力和偿债能力,不惜侵害群众利益,盲目大拆 大建。 胡锦涛总书记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忠 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 民所谋。”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通过GDP等指标考核干 部政绩的做法,要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坚持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把实现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 目的。 (3)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网络。 权力运行过程公开化是一切监督的基础,各级政府的 哪些工作须向社会公开,什么时间公开,都应有严格的规 定。要加强人大对各级政府的监督力度,真正落实人大所 享有的监督权,对不称职甚至触犯刑律的领导应有效行使 弹劾权、罢免权。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听政制度。对涉及人 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要征询有关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 (4)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 须加强法制建设。在现实生活中违法犯罪现象屡禁不止, 低水平重复建设时常发生的现象,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对这 些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够。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法 制建设,加大惩治力度,增加犯罪成本。 3.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 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始终把增强自主创新 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 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 —— 4—— 实生产力转化。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引 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和经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 装备技术水平。 3.3加快产业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我国经济集约化的增长还必须加快产业调整的步 伐。利用后发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改造、带动传统 产业升级,以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新型工业化,避 免走“先污,后治理”的工业化发展老路。产业结构调整的 总体思路是加强第一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快第二产业的改 造和提高,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在总体上推动产业纵 向深化发展与升级,形成以高度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为 主,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产业结构。缩减高投入、高消 耗、低效益行业的规模,强制关停高污染的企业,进一步淘 汰落后的技术工艺设施设备,制定有效政策促进企业采用 先进技术与设备,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3.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 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 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 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 经济的生态化转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把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改变经济 增长方式,实现以质取胜战略和循环经济战略的统一。要 使我国从经济大国真正转变为经济强国,就必须实现我国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从依靠增 加投入、追求数量的拼资源、污染环境的粗放型增长,转变 到追求技术进步、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道路上来。 将环境成本内在化,将我国经济增长和循环经济发展有机 结合起来。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以无公害 农产品、绿色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以节约资源、减少 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实现我国 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相统一,实现经济增 长和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孙玉梅.改革开放以来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J]. 经济研究导刊,2009,(7). [23李钢,陈志,金碚,崔云.矿产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约束的估计 [J3.财贸经济,2008,(7). [3]马山水.对我国民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成新率的思考[J].企业经 济,2006,(8). [4]李国柱,马树才.经济体制转轨与环境质量研究[J].浙江工商大 学学报,2007,(3). [53胡青丹,卢翔.转变“三高三低”现象的路径分析[J].经济师, 200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