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六九路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1届陕西长安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V

来源:六九路网
1.按原文填空。 (1)《论语十则》中孔子认为有一句话可以做为终身奉行的准则,那就是:“,。” (2)《泊秦淮》中点明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 。” (3)《水调歌头》中揭示了人生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4)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__________,。”

(5)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表达了自己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

(6)李清照在《如梦令》中运用借代和对比写出暮春风雨后花叶神采的词句是“。” (7)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写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 (8)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文言诗文填空。 (1)征蓬出汉塞,。

(2)__________,青草池塘处处蛙。 (3)江晚正愁余,。 (4)起舞弄清影,。

(5)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6)士不可以不弘毅,。 (7)商女不知亡国恨,。

(8)__________,漫卷诗书喜欲狂。

(9)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两句诗来赞美老师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这两句诗是: __________,。

(10)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许多表达深刻哲理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

1.阅读下面这篇。(7分) ①在中国,“年”的由来已久。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有了记载。据古代神话传说,“年”是一种最凶恶、最可怕的动物。吃人害人。天神把它锁进深山,只准许它每年出来一次。到了十二月(腊月),“年”就会突然出现,很多人和牲畜遭到伤害。“年”是灾难,“年”是祸害,人们担心遇到“年”,把年叫做“年关”。于是,人们每到腊月,家家就储粮备菜,到了年三十日晚上,就关闭家门,准备棍棒,磨刀练枪,准备与“年”作斗争。人们在与“年”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年”的许多弱点,它害怕红颜色、火光、响声等等。于是就家家门上贴红纸、家家门前敲锣打鼓、放鞭炮、彻夜点灯,防“年”。岁月流逝,“年”成为人类与“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 ②“年”,作为时间概念,是由日、月构成的,它是我们祖先在同自然界长期共存和斗争中,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产物。

③在渔猎时代,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首先发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于是,逐步形成“日”的概念。到了畜牧时代,在饲养家禽、家畜的过程中,用“日”计算它们各自成长的时间,已经难以记忆。于是,古人从月亮的圆缺、潮水的涨落中,,逐渐形成“月”的概念。到了耕稼时代,农作物的培植生长与气候寒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依据寒来暑往,发现了星象循环的规律,认识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四季为一年,于是,有了“年”的概念。“年”就成为人们组织农业生产、安排一年生活计划的时间依据。这也是我国“农历”的来源。应当说,中国的“农历”不是人们主观想像的产物,而是对自然

和生产的科学认识。

④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农历”被改成“阴历”或“旧历”,“过年”即农历正月初一,被改为“春节”。“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统称“元旦”。中国的改“年”可能是师从日本。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是赴日本留学,并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的。明治维新后,在日本有两个年,“日本年”是国定假期,在家里可以蒙头大睡“寝正月”,在除夕夜或大年初一,要去神社参拜,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多活动了,显得冷冷清清,不如“中国年”热闹。应该说,日本是没有自己的“年”,现有的两个“年”,一个是东方的“中国年”,一个是西方的“公历年”。 【小题1】从上文看,“年”的文化内涵有哪些,请从①③段中概括出来?(2分) 【小题2】末段首句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3】末段说到的“日本年”对表现“中国年”有什么作用?(3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1分) 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原意。我决安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意思。(2分) 【小题2】请用简练的词语或词组概括出一家四口的性格特点。(4分) “我”:母亲: 妻子:儿子:

【小题3】下面的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题目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概况了文章的主要内容。B.作者精心选材,以小见大。以“背”为线索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C.文章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既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又强化主体意识,突显使命感。D.本文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给人自然怡人的印象,与前文的“有意思”呼应,

也预示着前方是一片美好的路途。【小题4】结合文章,品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3分)

1.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渔人甚异之()(2)便要还家() (3)便扶向路()(4)欣然规往()

【小题2】选出加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2分) A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 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D 无丝竹之乱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4分)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秋风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②横分:瓜分。③徙倚:徘徊。

【小题1】全诗抒写了在特殊时间和地点的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题2】仔细品味第三联中“万里”“三年”这两个数词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4分)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小题1】诗中“孤蓬”喻指_________。(2分) 【小题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描绘了青山白水的美景。B.颔联点明了送别友人的主题。C.颈联烘托出游子的思乡之情。D.本诗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3.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后面题目(共4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小题1】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文(共40分)

23.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爱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爱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请以“关爱”为题,完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1)记叙文;(2)书写清楚、工整;(3)不少于600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