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理解性默写 1.《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2.《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4.《芣苢》中,写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5.《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采取车前草的句子是: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6.《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7.《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8.《诗经·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插秧歌》默写答案 1.《插秧歌》中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的诗句是: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杨万里《插秧歌》中“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3. 《插秧歌》中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的诗句是: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4. 《插秧歌》中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的诗句是: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5.《插秧歌》中,描写农夫忙着插秧顾不上休息的句子是: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6.《插秧歌》中写雨中抢插秧苗的场景,暗示抢插秧苗就像一场战斗的两句是: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7.《插秧歌》表现插秧的繁忙,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句子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短歌行》 1、《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3、《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的诗句是: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5、《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6、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几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作者所引用的诗经原是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忧,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 7、《短歌行》中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到今天的诗句是: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8、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运用典故表明诗人优待贤才的态度)的诗句是: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9、《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10、《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11、《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的句子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12、《短歌行》中写诗人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14、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 14、《短歌行》中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的诗句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15、《短歌行》中以乌鹊南飞、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写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的诗句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16、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7、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既是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归园田居》理解性默写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3.《归园田居》中透过“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4.《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6.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8.《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 10、写诗人真诚的自我表白的句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1、写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的句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12、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句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13、写诗人退隐田园的句子:“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4、写诗人归隐田园的生活条件的句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15、写诗人房前屋后的环境的句子:“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16、写乡村常见之景的句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17、写诗人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18、写回归田园的愉悦之情的句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理解性默写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霓为衣兮风为马”和“虎鼓瑟兮鸾回车”令人叹为观止。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6、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7、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揭示入梦原因的句子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8、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9、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0、描写天门山打开的雄伟气势的句子是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11、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2、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1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1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15、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1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写山之夜景,诗人正迷恋花石美景,千岩万转,忽然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此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上升腾起烟雾。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声有色,恰似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 1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几句写仙境的石门轰然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 《登高》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8.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9.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琵琶行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1.诗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宾主话别,眼前景色惨淡,月影朦胧: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3。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4.《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羞答答的极其传神巧妙出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5 琵琶女的演技高超,因为训练有素,虽是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各种手法娴熟,诗人用“低眉信手续续弹,” “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娴熟精到,弹技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6.琵琶女在弹奏时,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思的诗句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7.《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8。《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弹奏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9。《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听众的反应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0.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1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年轻时王孙公子对她的态度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1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年老色衰之后又是那样的冷落凄凉: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1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14.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年长色衰,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句子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5.表现诗人听取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联融议论于叙事之中,所含的哲理意蕴,耐人寻味,千百年来,一直被广为传诵. 16.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17.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由歌女的不幸,痛感自己的被贬,推己及人,既为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泣,也为自己的壮志难申而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8.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此时无声胜有声”。 19.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表现出虽有良辰美景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20.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21.白居易另有绝句《夜筝》,其中“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是《琵琶行》“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 22.北宋词人张先《翦牡丹 ·舟中闻双琵琶》中有:“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媚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其中“玉盘大小乱珠迸”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来,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和《琵琶行》中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异曲同工。 23。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念奴娇·赤壁怀古》情景默写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2)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句子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B.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上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两句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5)A.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羽扇纶巾”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樯橹灰飞烟灭”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B.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璧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句子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6)A.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B.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用“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两句,表达了对自己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这两句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C.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寄托于江水和明月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D.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借洒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1.《永遇乐》中写经历千年,江山依旧但英雄人物已经无处寻找的两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权在建都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 不禁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寓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
4.上阙缅怀京口籍英雄权的句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
5.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借此权的典故来表达英雄难寻。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寓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
7.《永遇乐》通过当年演出歌舞的楼阁仍在,但英雄功业已被风雨打散的两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8.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两句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英雄权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0.《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没有寻觅到英雄遗迹,表达了物是人非伤感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两句,写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功业都化为了历史迹。
12.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开篇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缅怀英雄权,并发出(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感慨,感叹当年的流风余韵已被岁月洗衣涤净尽。
13.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4.《永遇乐》描写裕(小名寄奴)生活环境普通的三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15.《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从眼前斜阳照射的街道和树木写去,又想起了跟京口有关的另一个历史风流人物的句子是:(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16.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起裕两度挥戈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故土的历史事实,把其形象地概括为振奋人心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两句。
17.《永遇乐》中回忆裕当年带领军队气势如虎的三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8.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等国,并收复、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9.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三句勾勒了裕英雄气概的句子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0.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两句既写出了英雄裕当年大举北伐的威猛气势,又表达了词人自己人虽老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21.上阙缅怀京口籍英雄裕的句子:(想当年),(金弋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裕叱咤风云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2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金弋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表达了当年裕北伐的非凡气势。
24.辛弃疾赞叹裕北伐时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写出了琵琶女人年老色衰后的凄凉处境;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历史人物的英雄壮举来寄寓自己的壮志难酬。
26.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辛弃疾引用历史典故,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告诫当朝掌权者应认真做好北伐准备,否则就会惨遭失败。
27.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古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三句,写宋文帝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
28.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9.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义隆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只怕会落得(赢得仓皇北顾)的结局。
30.《永遇乐》中写义隆本想北伐获取功业,但是只落得失败而归的三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1.在下阕中,辛弃疾提到了另外一个人物,裕的儿子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2.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而败北的典故,表达对侂胄轻率出兵北伐的认识和意见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3.下阙用典讽刺义隆的句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义隆草率出兵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皇失措的三句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5.《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义隆的典故,以古喻今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6.写裕的儿子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以此借古讽今,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
37.《永遇乐》中作者想到现实中四十三年前,金兵南侵到处有战火烽烟的三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
38.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无比沉痛的感到人们对失败的历史和分裂的局面渐渐的不以为然的句子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
39.下阙追忆自己当年南归的句子:(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
40.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的语句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42.辛弃疾描写南宋时老百姓常在宋文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北太武帝拓跋焘率军追击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的一座行宫迎神赛会,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宋旧事暗喻南宋不堪回首的社会现实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4.用典表明对淡忘国耻的但有的句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5.以乐景写哀情可以使哀伤的情感表达得更出色,《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使用这一手法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6.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7.“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辛弃疾一生立志收复中原,可惜朝廷早已将他遗忘,他只好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48.《永遇乐》中借廉颇典故,表明自己报国之情不死的三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9.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尾中,辛弃疾运用典故,在豪壮中透出激愤,表达无限悲哀的句子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0.用典表现自己也想为国而战的句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1.作者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结尾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这是借廉颇自比,表达自己热切报国但无人问津的感慨。
52.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同时也暗含着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53.古代写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的诗文很多。如操的《龟虽寿》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末句写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声声慢》
1.《声声慢》中开头有七组叠词,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写愁,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乐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这七组叠词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2.《声声慢》中写词人晚年愁苦心境的句子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可见词人满心皆愁,酒入愁肠愁更愁。
3.《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捕述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了词人不能自抑的凄苦。 4.《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说身世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悲等如何是一个愁字能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的。
5.古代诗词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用梧桐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6.李清照《声声慢》中,词人用傍晚时分,雨打树叶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的句子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7.《声声慢》中连用叠字的诗句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8.《声声慢》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10.在《声声慢》中,李清照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的句子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