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北部湾经济开发背景下的广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来源:六九路网
东南亚纵横ARoUND SoUTHEAST AsIA 201I.6 泛北部湾经济YF发背景下的 广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田辉鹏 王立民 蒋海娟※ 摘要:2007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北部湾经济风生水起发展迅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规模与水平,往往决定该地区的人才需求结构、总量和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广西高校为适应广 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考:以高等教育地方化为主线,确立办学指导思想;以满足社会需求 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以区域性经济发展为基点,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学科交融为理念,促进专业教 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以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导向,构建国 际化与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广西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479(201 1)06—0071—04 Thi1 hinking nRin ̄0n Guangxion Guang"Universiti U n versitieses dUCati0n 1 ,Education Training raining ModeMode In the Context of PBG Economic Development Tian Huipeng.Wang Limin&Jiang Ha ̄uan Abstract:AS Beibu—Gulf Economic Zone in Guangxi Was raisde as the national strategy in 2007,Beibu—Guli Economic develops rapidly.A regional scale,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uman resources often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of demand in the area,volume and trends.This paper shows our thinking on Guangxi University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in context of PBG economic development.Into the main line of the local higher education, establish guiding ideology.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oriented,design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According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adjust the stuctrure of academic disciplines.Build international and export-oriented training model to train student to serve the Beibu-Gulf-oriented economy.Strengthen practical teaching to develop creative ability.Blending for the concept of discipline,promo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Key words:Beibu-Gulf Economic;Guangxi Universities;Talents training 广西北部湾地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 、持续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广西的高校将在北部 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是 湾经济区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 了适应泛北部湾经济的开发,广西高校的人才培养 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加工制造中心、物 中心、商贸中心、信息中心以及文化交流中心。一 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往往决定该地区的 才需求结构、总量和发展趋势。经济结构与人才 构的协调,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 模式亦须随之变革。 ※田辉鹏: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副教授/ 管理咨询师;王立民、蒋海娟:广西大学商学院 一、以高等教育广西地方化为主线。确立 有不同。由于衡量“才能”的标准是多元的,无论在 办学指导思想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以高校的办学指导 思想为立足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依 靠于高校对办学目标与办学类型的认识与定位。因 此,高校的发展必须有着明确的定位和科学指导思 想。那么,广西的高校究竟用什么办学思想作为指 导呢?笔者认为是地方化,即依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和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需要,来确定学校的办学类型、 办学层次。 首先从国际国内的趋势来看,广西的高校发展 应该走地方化之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 指出:高校的发展“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确 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和相 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类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 上办出特色。”这即是要求高等教育地方化。其实 “地方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不仅是 在发达国家,而且非洲的一些欠发达国家如苏丹等 也开始注重高等教育的地方化问题”①。 从广西高校的自身发展来看,广西的高校也必 须走地方化之路。由于受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 的制约,其师资力量、经费来源、实验设备等都无法 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广西高校与其正面竞争既无 必要也不可能有所作为。相反由于地方高校立足地 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其优势也在地方。广西高 校应坚持“地方性”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满足地方 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实现自身的发 展。一般而言,高等教育地方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 高等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发展服务, 使高校成为地方的文化中心;另一层是指高校的管 理权属于地方,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高校办学资 金的主要来源。但是广西的高校在作为地方性的高 校立足广西、服务广西的同时,应尽量利用诸如省部 共建的机会吸收国家教育投资,充分借助外力实现 高校跨越式发展。 二、以满足广西社会需求为立足点。确定 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广西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定位 独具广西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简而言之是 指有才能的人。人的才能多种多样,因而,人才也各 72 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人们对人才的认识和理解都 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人才业绩论、人才学识论、人才 精英论、人才大众论、人才德行论、人才实用论以及 人才资格论等。2003年l2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 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 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 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 人才。要树立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 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 人才的观念。”显然,胡锦涛同志在此给人才的解释 做了一个新时期的转向,即人才理念应由重身份、资 格向重业绩、贡献转化,但凡能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 发展作贡献的,都可称之为人才。 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教育,人才的需求结构也 就决定了教育培养的目标和特点。因此,在广西北 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背景下,广西高校人才培养 的重点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服 务,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体系构建上应根据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 规格要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确立。对此, 有学者指出:“基础性学科专业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为主,同时培养少量的基础性人才;工学类专业应以 培养T字型、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主,同时培 养部分管理人才、少量工程科学人才;农学类专业应 当以培养生产技术性人才为主,同时培养部分生产 管理型人才、少量技术科学性人才”②。 三、以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调整 学科专业设置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化,既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只有专业 设置合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 改革才有意义。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背景 下,广西高校专业结构的设置理所当然的应该以服 务北部湾经济区为出发点。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重点规划的石化、林浆 ①严燕、王崧山:《高校为区域发展服务的理论思考》, 《上海高教研究))1994年第3期,第27页。 ②余瑾、曾冬梅:《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改革与战略))2002年第12期,第72页。 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 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9大重点发展产业中, 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据预测“石化产业到2010 年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总量约为17000—18000 人, ̄1]2015年约为24000~26000人。林浆纸产业到 2010年人才需求总量约为2500人, ̄1]2015年约为 3900人。能源产业到2010年人才需求总量约为 12800人, ̄1J2015年约为16100人。钢铁和铝加工业  ̄tJ2010年人才需求总量约为51500人, ̄1J2015年人才 需求总量将达 ̄U96000人。粮油食品等现代农业加 工业 ̄1]2010年人才需求总量达 ̄lJ61000人, ̄1J2015年 达N855oo人。海洋产业到2010年人才需求总量达 40700 41700人,至2015年发展到54800~55800人。 现代服务业到2010年旅游业人才总量约为98500人, 会展业人才总量约为14000人,金融业人才总量约为 27000人;到2015年,旅游业人才总量发展到123200 人,会展业人才总量约为23000—28000人,金融业人 才总量约为29800~31300人。物流产业2010年人才 需求总量约为62300人, ̄1J2015年将达 ̄1J95800人。 高技术产业2010年人才需求总量达3 1300人, ̄1J2015 年达45000人”①。再加上广西北部湾地区已经形成 了如制糖、汽车、冶金、食品、医药、林浆纸一体化、电 力等一批优势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大 量既懂企业经营管理又懂特定产业技能的复合型人 才。 基于此,广西高校应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探 索服务于特定产业的专业人才和服务于特定产业的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通过改造基础学科专业、 保护通用型专业、合并相关专业、创建交叉型专业、 发展应用型专业、构建融会贯通的专业平台等一系 列的措施构建新的专业体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 的需要。 四、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强化实 践教学 由于地方高校实验经费缺乏,实验人员不足,实 验手段落后,最主要的是意识淡薄等因素,致使当今 高等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 节,实践教学呈下滑趋势。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只有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 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因此,广西高校在人才 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还 要给予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加大实践教学的投人。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理论培养模 式,使之转为开放式的实践式培养模式,在教学计划 上吸纳企业以及其他用人单位的意见,加大学校和 企事业单位的互动力度,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注重让学生参与实践和创新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培 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在人才评价机制上,应引人用人单位评价和实 习单位评价相结合的模式。用人单位评估模块用于 对专业毕业生质量的评估,为使用人单位的评价更 加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毕业生的质量,在专业建 设中将致力于使此质量评估模块经常化、制度化和 科学化;实习单位考核评估模块用于对学生毕业实 习质量的评估,学生在企业上岗实习,企业将学生当 作自己的员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实习效 果的依据。通过以上校企合作的模式,将学生的理 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育 的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 合格人才。 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鼓励 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国内举办的实践类 竞赛,如数学建模设计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 电子设计大赛等。总之,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 实践能力教学,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 践能力。 五、以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导向。构 建国际化与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和 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 发展的外联度和外向度进一步提升,国际交往日益 增多,北部湾经济区外向型人才的需求增多。具有 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熟悉国际 规则和惯例、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外向型的区 域性人才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急需的人才。在北 部湾经济区开发的背景下,广西高校人才培养应该 向此看齐,高校应加强有关知识的传授,强化与国外 高校的交流,有实力的学校可聘请东盟其他国家“海 外特聘教授”给学生上课,或与北部湾经济区临近的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广西日报))2008年3月17日。 73 国家和地区的高校进行交换生教育合作,以达到快 速培养区域性人才的目的。 作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桥头堡”的广 西,目前已经成为东南亚各国留学生留学选择的主 要目的地。为此广西高校应积极的走出去与国外的 高校签订国际联合办学协议,充分整合国外教育资 源进行人才培养,扩大广西高校在东南亚国家的影 响,从而构建完善的服务于东盟国家的国际化与外 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广西、面向西南、辐射东 盟,从区域性走向区域国际化,实现广西高校自身的 发展。 六、以学科融合为理念,促进广西高校德 育与智育大融合 智育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智育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思维技能的基本手段,它 要达到的是教会学生“to have”的学问;德育是培养 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社会责任等的基本手 段,它要达到的是教会学生“to be”的学问。智育和德 育是培养当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 面,因此,只有把智育和德育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培养 出真正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合格人才。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德育在部分高 74 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高校并没有把德育 学科摆到应有的位置。因此,广西高校的人才培养 模式中应该给予德育足够的重视,无论在学科发展、 专业设置、教师考核上都应该把人文学科摆在应有 的位置上。另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耳濡目染,让学 生将人文精神融于自身的言行之中,内化为一种科 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和资料来源: 1.余瑾、曾冬梅:《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改革与战略))2002年第l2期,第72~74页。 2.严燕、王崧山:《高校为区域发展服务的理论思考》, 《上海高教研究))1994年第3期,第23—27页。 3.陈彬:《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地方化—— 兼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协调的紧迫 性》,《汕头大学学报))1996年第l2期,第1~7页。 4.阎世平:《多元标准下的人才资源管理理念整合》,《商 业时代))2008年第26期,第12~13页。 5.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 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广西日报))2008年3月17日。・ 注:本文为《泛北部湾经济开发背景下广西地方高校人 才培养战略与模式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