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问题思考
来源:六九路网
基于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国际商务 人才培养问题思考 口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黄必超 【摘要】从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 并积极融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 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国际 化的道路。只有培养拥有国际视野、国际 业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程度上,普遍比大部 分东盟国家要强;另一方面,由于可以过 学习小语种获得差异化生存优势,因而, 在地方特色上,东盟国家对于中国来说有 放的背景出发,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商 务人才培养中需要重视的制度化问题、文 化认同问题以及政策协调问题,以推动泛 水平、国际交流能力的国际商务人才,才 能在经济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为应对泛 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需求,本文试对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思考。具体而 言,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中应重视以下方 面的问题。 一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进一 步发展。 较强的吸引力,在部分人群中形成了较高 的关注度。这两个因素从动机上奠定了 双方开展教育教学合作交流的基础。 首先,应建立官方的国际教育文化合 作磋商机制,在中国一东盟合作协议框架 下开展关于教育文化合作交流的定期会 【关键词】泛北部湾经济区 国际商 务人才 制度化问题政策协调问题 文化认同问题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制度化问题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 O0O8-02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融合 趋势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一 时一地。而应将眼光扩展到全世界。对于 谈,通过形成备忘录一签署协议的路径, 解决双方合作的可能性问题。 其次,在官方合作磋商机制之下,鼓 励教育机构以法人或者团体的身份,进行 教育交流试点合作,通过以点带面、全面 开花来达到预期的合作目的。 最后,应大力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教育 合作,解决公共资源投入不足的难题,对 盘活市场资源、促进资本增长、加快劳动 力市场流动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二)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制度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运行,其最终 目标无一不是指向人力资源供给,是影响 “人”这一创造财富的最根本因素的重要 广西建设北部湾经济区、改进国际商务人 才培养模式而言,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 主动融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可 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 区建设,是一项长远的工程,是在经济可 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进行的国际分工再分 配,将会极大地促进“lO+1”的跨越式发 展,因此,在研究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手段和途径之一。泛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传 统“一轴两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中 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持续深化 的背景下,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但是 泛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并非自然成长的过 程,在面临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 战和制约。如广西原本属于经济、社会、文 化等方面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教育事 时,应将目光放长远,而非打一枪换一个 地方。为了防止决策失误或恶性竞争,规 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下,中国和 东盟各国之间的校际合作制度是直接影 响交流合作规模、层次和深度的关键。 国际教育合作自建立伊始,便受到当 地特有的政策和文化的影响。这其中涉及 范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加大力度推进教育 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应在制度上形成 一业上的发展有所不足,国际商务人才培养 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泛北部湾经 济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应加强国际商务人 才培养,以消除人力资源因素对泛北部湾 整套规范,防止资源配置的随意和浪费, 以保证政策和决策的延续性。 (一)建立国际教育文化合作磋商制度 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协 不同教育体系之间相互匹配、相互衔接的 问题。首先是语言问题。当前中国一东盟 相互留学的学生,除使用英语作为国际通 用语外,一般都有一定的当地语言基础, 而基于此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不一定 经济区开发开放的制约。 服务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培养 国际商务人才,不能拘泥于一校、一市、一 调、相互制约的,一般而言,经济基础决定 教育投入,教育投入决定教育水平,教育 区之地,而应将其置于当前特殊的大环境 下进行思考。当前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 全面建成,广西极力打造“两区一带”、建 设“14+4”千亿元和新型产业的产业集群, 水平的高低影响经济发展。通过分析中国 与东盟各国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 况,可以发现,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教育存 在互补性。一方面,中国在普通教育和职 能够胜任国际交流和国际教育。其次是 教育体系匹配问题。学分制是当前高等 教育采取的主流评价制度,不同教育体 系之间学分比重不一样,同样性质的学 。 分能否置换,需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具 体协商。比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 的学分比重区别较大,两种不同种类的 教育之间如何进行衔接等。 二、文化认同问题 说,从直接地理上包含粤桂琼三省区, 辐射滇黔湘三省;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 易区建设角度来说,还包含南海以外的 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泰国 了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归根结底还是 要落到人才支撑上。如果没有足够数量、 质量的,符合泛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 调整和发展方向的人力资源结构化的治 等国。无论是国内范畴还是国际范畴来 看,要以国际化眼光来推进国际商务人 才培养,要考虑的方方面面还很多。 理群体,那么,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 将会受到制约,这与当前全球金融危机 形势下要求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 呼声是不相容的。因此,必须加大力度, 中华文化圈在东亚、南亚乃至世界 范围内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东盟国家生 活着许多华人华侨,他们对中华文明都 是高度认同的。应借助这种认同,加强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有针对性的文化交 (一)不同国情下的教育政策协调 在东盟诸国中,马来西亚、新加坡、 推进国际商务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进程。 缅甸是或曾是英联邦国家,菲律宾官方 流,增强东盟各国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东盟各国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 的交往历史 东盟各国与中国的往来自古以来就 十分密切,东南亚各国生活着许多华人 华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向往影 响着其他民族,是中华文化在东盟各国 获得认同的优势所在。 由于历史因素以及当前中国国力不 断上升,中华文化对东盟各国的吸引力 不断增强。当前,我国与东盟各国之间 的交流逐步密切,在文化教育领域双方 早已开展互派留学生等诸多形式的交流 与合作。本国留学生外出学习,代表着 中国的形象,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负担着 宣传中国文化的任务;外国留学生在我 国接受教育后,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文 化也产生了认同,回国之后也会承担起交 流先锋的角色。 (二)“和谐”文化在中国一东盟之间 的推广 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民族,这和 我国传统文化的“和”有很大的关联, 中国的发展,不是通过霸权主义和帝国 主义,不是通过损害、出卖所在国国家 利益带来片面好处,而是在和谐、大同、 互惠、共赢思想指导下,通过建立多边 合作机制,团结互助合作,实现参与各 方的共赢。中国与东盟之间不存在不可 调和的利益冲突,就双方经济结构、自 然条件等方面而言,有着极强的互补合 作前景,双边贸易大有可为。通过国际 教育合作交流,不但可以推广我国关于 和平发展的和谐文化,而且可以深入持 久地发展和巩固双方的友谊与合作关系。 三、政策协调问题 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从国内来 语言包含英语,亲近美国,中南半岛诸 国以小语种为官方语言,互有制约,彼 此之间有较大利益冲突和文化区别。因 此,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 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教育制度和教育政 策方面存在差异实属正常。因此,应在 政府牵头下实行多边磋商机制,实现教 育层次和教育制度的顺利转换和过渡。 (二)不同省区之间的政策协调 在国内泛北部湾经济区数省区中, 由于长期教育、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 衡,区域之间社会结构、产业布局、经 济规模、人口分布都不一致,差异极大。 比如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基础雄厚, 经济实力强;广西作为老少边穷地区, 尽管近年有很大的发展,由于基础薄弱, 实力在全国排名中等偏下。海南作为农 业大省和旅游业大省,没有大规模发展 工业的基础。再加上中等教育到高等教 育之间过渡存在地域性因素,致使这几 方的高等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广泛的 利用起来发挥其最大价值。为有效利用 教育资源,加快生源流动力度,可以在 统筹兼顾的情况下,考虑通过省份之间 的高考联盟来解决高考地域限制带来的 教育资源闲置,以加快教育质量提高, 促进教育公平竞争,实现教育分工。具 体地说,首先,应明确国际商务人才需 求的类型和层次,这是制定统筹国际商 务人才培养计划的前提。其次,应根据 教育比较优势开展教育分工,突出不同 省区、不同层次、不同院校之间的优势 专业、特色专业。最后,通过互惠互利、 统筹兼顾原则,通过开展高考联盟试点, 以点带面,探索泛北部湾经济区高等教 育一体化。 , 总之,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除 。 【参考文献】 [1]王为正,朱佳颖.国际化与中国高 等教育的发展进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11) [2]王为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 表现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3]伊继东等.面向东南亚国际人才 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9 (2) [4]王路江.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之 路EJ]冲国高等教育,2o07(8) [5]李春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国际 化目标模式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1O)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 2010年度立项课题(A类) 【作者简介】黄必超,男,广西崇左人,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 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赵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