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研究论文综述——兼论近三十年孟浩然研究之重大突破
来源:六九路网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9卷 第5期 双月刊 2010年9月 doi:lO.3969 ̄.issn.1671-914X.2010.05.067 孟浩然研究论文综述 兼论近三十年孟浩然研究之重大突破 董庆晓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曲阜273165) 摘要: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孟浩然研究论文的分析和整理,从中得出了这三十年研究的重点和特 点。并通过对比第一个十年与近二十年的研究情况,总结出两个时间段研究的发展变化和规律,从而窥见孟浩然研 究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王辉斌教授主编的(锰浩然大辞典》可谓最近三十年孟浩然研究的重大突破 关键词:孟浩然;论文研究;趋势;(锰浩然大辞典》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4X(2010)05—067—03 所以,本文把论述范围确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解放思想的大潮流,古 代文学的诗词界也逐渐热闹起来。除了比较集中的 对李杜苏辛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转向 次于一流作家的某些诗人词人。虽然对这类诗词的 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很少,但是至少已经开始关注。 而最近二十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发展和学术的不 断普及,对此类非一流作家的研究便欣欣向荣起来, 其中孟浩然就是典型的一例。 孟浩然(689—740),襄阳(即今天的襄樊)人,是 这段时期内,且研究对象则局限在中国知网所收学 术期刊中对孟浩然及其诗歌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 同时兼论《盂浩然大辞典》所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及 价值。 一、研究特点综述及评价 这三十年中国知网总共收录有关论文340篇,根 据论述重点大致分为比较类、思想类、行踪考辨类、 作品艺术类、作品考辨类以及研究著作评价类。仅从 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在中国诗歌史上, 他与王维齐名,同样以写自然山水见长。古代对孟 浩然及其诗歌的评价,多集中在《旧唐书》、《新唐 论文数量上来说,作品艺术类有1 16篇,比较类有90 篇,思想类有60篇,行踪考辨类有46篇,作品考辨类 有17篇,研究著作评价类有1 1篇。再进一步概括分析 这些论文的内容,就可以得出以下五个研究特点。 书》、《宋史》以及现存的各种历代诗话里。而到了20 世纪70年代,不但出现了许多研究论著如《孟浩然年 谱》、lll《孟浩然论析》闭、《孟浩然研究》嘲,还涌现出大 量的有关孟浩然其人其诗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大 都可以在中国知网中查询到。对这些学术论文进行 统计、概括和分析,就可以大体窥见近三十年孟浩然 (一)研究重点与焦点 孟浩然作品的艺术特征、艺术风格是研究的焦 点。而孟浩然与其他山水诗、田园诗作家的比较研究 也占了很大的分量。虽然比较的方面很多,但是比较 研究的特点、不足、发展趋势以及进~步研究的空 间。进行这样的研究,其意义在于,既能指导以后我 们对孟浩然及其诗歌进行更加深入和创新的研究, 又能同时反映出古代文学研究在这三十年的发展状 的重点仍然是艺术性的比较。此外,关于孟浩然思想 倾向和人生经历的考辨也是研究的重点。 (二)孟浩然诗作艺术性研究特点 在有关艺术性研究的论文中,有36篇是从单篇 欣赏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其中对《春晓》、《过故人 况和表现出来的某些共性。而2008 ̄出版的《孟浩 然大辞典》I4l贝U集各种研究成果于一体,当之无愧地 成为近三十年孟浩然研究的重大突破之作。 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赏析最多。单篇欣赏是 一种“以小见大”的论述方法,而这些单篇又毫无例 收稿日期:2010—03—27 作者简介:董庆晓(1985~),女,山东平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涛文。 67 董庆晓 外地都是孟浩然的代表诗作。通过对个别名篇进行 赏析,来挖掘孟浩然的人格以及其诗的品格成为特 点之一。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名篇虽好,但并不一 定能反映出作家的真实人格和作品的总体倾向和风 格特征。因此,即使单篇欣赏的角度比较容易把握, 但也要考虑到作家众多的其他作品,这样才能使自 己的分析与结论更有说服力。论述孟浩然诗作的 “清”“淡”“自然”之风格是特点之二。由此可见,孟 浩然山水田园诗歌的自然平淡是大家公认的最主要 的诗风。 (三)孟浩然比较研究特点 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山水田 园诗从谢灵运、陶渊明到王维、孟浩然到韦应物、范 成大,已经成为古代典型的诗歌派别。在收集到的 这三十年的所有论文中,比较类论文的数量占到了 总数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而其中最主要的比较,就 是王维和盂浩然的比较。究其原因当然与二人的诗 风接近,并同样以山水田园为主要抒写内容,甚至被 后人称为“王孟诗派”有关。然而有意思的是,更多 的作者所关注的是二人的差异性,也就是从各种角 度论述二人的同中之异。其次是陶渊明与孟浩然的 比较。陶孟对比的论述点是二人的隐逸诗和田园诗。 在这众多的比较类论文中,胡遂教授的《陶谢王孟田 园山水诗审美意趣异同》嘲一文,比较有代表性。文 章准确地对这~派的发展以及异同做了比较全面和 新颖的论述。 (四)孟浩然思想倾向研究特点 关注孟浩然仕与隐的思想问题是此类的研究重 点。孟浩然早期的诗歌中有明显的求进思想,但屡 次的“不才明主弃”,最终使他归隐。因此,关于孟浩 然思想的仕与隐的问题就成了大家争论不休的问 题。而在这些论文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从而得出了一个普遍承认的观点:孟浩然本质上是 “心怀魏阙”的。仕与隐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存的 两种最普遍的状态,人则兼济天下,出则独善其身。 这两种不同的选择,恰好是分析诗人思想的重要参 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孟浩然思想倾向的研 究多从史书记载和生平事迹的角度进行阐述,而从 其诗歌本身来分析这个问题的论文,并不是很多且 很不充分,因此,密切结合作品来挖掘思想意识是值 得进一步研究的。 (五)考辨类论文特点 对孟浩然的入京人蜀的行踪、与李白的交游情 况是考辨的焦点。关于孟浩然的生平事迹,虽然在 史书中有记载,但似乎并不全面和令人满意。对于 盂浩然几次人京,什么时候入京以及他游历、交游过 程中的诸多问题,是考辨类文章的重点。学者们从 各种角度来辩论这些问题,得出的结论也是“丰富多 68 彩,各不相同”,尚 ̄-g--致的结论。从客观上 讲,这些论证材料和观点结论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孟 浩然行踪、交游的更多更细的资料,使我们可以在此 基础上进一步考证这个问题。这正是百家争鸣的意 义所在。 以上所述内容,是从大量的原始材料中分析出 来的近三十年孟浩然研究论文的总体特点,也就是 研究重点所在。通过这样的分析,大概可以窥见研究 的空隙,以及不足之处,对我们将来的深入研究指明 了努力的方向。 二.研究变化及趋势 在这三十年间,学术论文的研究情况并不是十 分平衡的。根据这些研究论文发表时间的密集度,可 以分为两个明显的时间段,即2O世纪90年代以前和 9O年代以后。9O年代以前,不但论文数量十分有限, 而且关注点也很单一和集中。而90年代以来,这种情 况则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这种变化的分析中,可以窥 见对于孟浩然及其诗歌研究的进步和创新以及研究 重点的转移。从而得出当/4-孟浩然研究的发展趋势, 甚至整个文学研究的变化规律。 (一)论文数量翻倍增加,并将持续发展 统计显示,20世纪90年以前仅有36篇,而90年以 后则增加到3O4篇。暂且不管论文质量是否提高,仅 数量的猛增就体现了当今文学研究的普及,也体现 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对于一个算不上第一流的 作家,就能出现这样多的论文,那么对于李杜苏辛这 样的大家的研究,就可想而知了。这与大学教育的逐 渐普及关系密切,攻读中文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 生不断增多,当然就带来了更多的研究论文。按照目 前的高校发展情况和文学研究本身的发展规律,这 种研究热情将继续高涨。虽然数量的增加是可喜的, 但是质量的提高是否能跟上,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而分析显示,仪从孟浩然研究来讲,能做到深入、独 特、创新的学术论文还不是很多。 (二)论述范围更加广泛,在横向开拓方面将有 新突破 论文研究范围体现了作者的研究视野,在更加 开放和更加广阔的视野中进行研究,写出的文章也 就更加具有创新性和可读性。比如在比较类文章中, 出现了孟浩然与斯宾塞、华兹华斯、朗费罗、克罗卜 史托克的对比研究,与建安诗人、《二十四诗品》的关 系研究等,虽然对比的方面不一样,但是能够发现与 外国作家,与不同流派的作家,与诗学理论著作的可 比之处以及传承影响关系,也是很值得肯定的。再如 行踪考辨方面,20世纪90年以前大概局限在入京考 的范围内,而近二十年则有了对更多地点和行踪的 考辨,在吴越、在襄樊、在襄阳、入湖湘、入蜀以及对 孟浩然研究论文综述 其家居地涧南园的考辨等;在交游考辨中,除了与李 白的交游外,还出现了与袁瑾交游、与僧人过从的研 毫无疑问,虽然王辉斌教授的《孟浩然研究》也 是新世纪之初将孟浩然研究推上新台阶之作,但是 究。又如对其思想倾向方面的研究,除了仕与隐的 问题讨论外,还出现了对其自然观、美学观的研究以 及其性格悲剧、文士情节、风流情怀的阐述。这些创 《孟浩然研究》重点涉及的是行止交游考证、文本考 证、对作品题材体裁的分析以及重要的学术争鸣。而 《孟浩然大辞典》则还对孟诗提要、孟诗名句进行了 新的研究视角能够使孟浩然研究更加全面和完善, 并启示了以后的研究者更多的研究空间。 专章论述,这就大大提高了孟浩然诗歌的普及价值。 尤其是对孟浩然诗作名句的赏析,几乎都可以看做 单篇的赏析小论文,这为普通大众理解孟浩然诗歌、 (三)论述重点更加细化,在纵深研究方面将有 新发展 在深入细读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是研究的高级 阶段。最近二十年的研究虽如雨后春笋,但创新之 作不多。只有少数目光敏锐的学者能够发现研究的 空白,他们能通过细化的研究来开疆拓土。比如在 学习孟浩然诗歌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范本。 《孟浩然大辞典》所取得的成就,还表现在它对 深入系统地研究孟浩然及其诗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该书对有关孟浩然研究著作、研究学者以及三种孟 集版本:宋蜀刻本孟集、《全唐诗》本孟集、《四部丛 刊》本孟集的收录、介绍,为学者们深人的研究活动 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参照平台。而《孟浩然大辞典》 附编包含的汉语拼音索引、盂浩然研究资料索引以及 孟浩然年表等,更是其重大的突破性贡献。正如武汉 艺术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对孟浩然诗歌英译的研 究,对孟浩然求荐诗、愁情诗、抒情诗的研究,对其诗 歌的字法、句法等语言角度的研究以及对于其五律 五排的诗体、诗韵的研究等等。又如对诗作本身考 辨是新型的视角,这种研究就定睛在作品本身进行 考证和分辨,如系年考证、版本考证、诗歌编年以及 研究述评等。这些研究虽然不能说达到了多么高的 水平,但是开始更加关注诗歌本身的研究,这种对纯 艺术的追求,值得肯定。 大学熊礼汇教授所评:“《孟浩然大辞典》体现出了全、 新、精三个鲜明的特色,它集孟浩然研究之大成,反映 出了孟浩然研究学术前沿的最新成果,而且还是孟浩 然研究在新世纪初始时期的一项重大成果。”[61 四、结语 对古代作家的思想、诗歌艺术、行年踪迹考辨, 三、集大成之作(锰浩然大辞典》 上文综述的孟浩然论文研究情况,反映的是个 人对孟浩然其人、其作某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即使 是最有深度和新意的研究论文,由于篇幅和研究范 这都是古代文学研究中非常普遍的研究类型,孟浩 然研究充分体现了各个类型的研究特点和重点。而 《孟浩然大辞典》的问世,是继《李白大辞典》、《柳宗 元大辞典》等之后又一部综合性的全而广的专门性 研究著作。对近三十年孟浩然研究论文和重大突破 性专著的概括、分析和评价,以一个典型例子展现了 三十年古代文学的研究特点和研究规律以及研究趋 势。研究没有止境,纵向和横向的研究都是可以另 围的限制,也只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闪光点,是零散 的、没有系统的,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单篇论文的学术 价值。而2o08年问世的由王辉斌教授主编的《孟浩 然大辞典》,是集十位教授的研究心血,历时两年时 间编撰完成。以69万字的巨篇,收录了孟浩然的266 首诗作,对孟浩然诗歌中提到的相关人名、地名、重 点词语一一进行了详解。更重要的是还对研究孟诗 的学者和“孟浩然诗集”的各种版本进行了一次系统 辟蹊径、推陈出新的。而当研究发展到相对成熟的 时候,就会出现一些综合性的集大成的学术辞典。 对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诗歌的研究就充分体现了这 一的总结,可以说是集前人与今人孟浩然研究成果之 大作。 点。 参考文献: [1】刘文刚.孟浩然年谱[M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陈新璋.孟浩然论析[M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3】王辉斌.孟浩然研究『M1.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4]王辉斌.孟浩然大辞典 ].合肥:黄山书社,2008 【5J胡遂.从陶谢王孟看审美情志对山水诗意境的影响『J1.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2):38—42 [6]高新伟.孟浩然大辞典学术研讨会综述lJ1.襄樊学院学报,2008,(10):88—88. (责任编辑:漆福刚) (下转第82页) 69 顾正阳,余双玲 参考文献: 【1】尤金’奈达.语言、文化、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12 【2]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论稿[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16. 【3】许渊冲.宋词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340. 【4】吴钧陶.唐诗三百首I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331. 【5】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1.北京:中华书局,2006:25. (责任编辑:程玉琴)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Bird ImlImages in Ancient hinese oems g q ‘ Ar"mt Chim Poem,,Gu Zhengyang ,Yu Shuanglinf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Abgtraet:The bird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image in ancient Chinese poems to express poets’joyfulness and sadness.When translated,these images should be put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s they contain rich culture.This paper explo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pproach methods to translate poems with bird image in order to exhibit the special flavor in these poems. Key words:Ancient Poetry;bird;culture;translation (上接第69页) Summarization of Meng Haoran S Paper Study And Comment on Its Major Breakthroughs in Recent Three Decades DONG Qing-xiao (Literature School,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Shandong 273 16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and collected all the Meng Haoran’S study papers from the end of the 1970s, f0und out the emphases and features of the study,and summarized the changes and rules of study by contrasting the study in the first ten years with that in the reneent twenty years,SO that the whole conditions and trends of Meng Haoran’s study could be seen.“Meng Haoran Dictionary”edited by Professor Wang Huibin is a major breakthrough of the last thirty years. Key words:Meng Haoran;paper study;features;trends;“Meng Haoran Dictionary”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