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后管理
贷款分类后的管理措施。
1、对正常贷款:要注意加强风险预警,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疑因素。
2、对关注贷款:要密切跟踪潜在风险因素的变化情况,分析评价其对贷款安全的影响。对于未办理贷款担保措施的,要补办贷款担保或进一步强化原有的担保措施。在风险因素未好转之前,一般不增加贷款。3、对次级贷款:要加强贷款本息的催收,保证贷款诉讼时效,密切注意贷款保证及抵(质)押物情况的变化,必要时对债务实施重组,并尽可能地压缩贷款。
4:对可疑类贷款,要利用法律措施催收,依法追究担保人责任和行使低押权,并加强对借款人资产的监控,密切注意与借款人有关的合并、重组、托管等不确定因素,采取相应的资产保全措施,防止借款人资产的流失。
5、对损失类贷款:要及时足额申报债权,依法参与破产清算,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清收,尽可能地减少贷款损失.对确实已造成损失的贷款,按有关规定和程序予以核销.
一 分类的管理:理事长(董事长)对贷款风险分类结果负总责,农村信用社主任对全社贷款风险分类结果的真实性负总责。
(一)总体要求:落实责任,动态调整,定期分析,科学考核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上报内容包括: 1、分类总体结果及其结构;
2、报告期间分类结果的异常性变化及其形成原因; 3、分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下阶段的工作目标、措施.
(二) 日常分类结果的认定程序: 1、信贷员初分后,进行信贷讨论。
2、审贷小组、社主任审核认定,上报联社信贷风险门。 3、联社信贷风险部门审核,并召集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信贷讨论,签署意见后提交贷款风险管理委员会。
4贷款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认定后,报理事长(董事长)认定。 5、省级联社规定需要继续上报认定的,按规定上报 (三)分类结果报送要求:
1。农村信用社应按月向县级联社报送五级分类有关统计报表,社主任必须审查汇总报表的真实性,并签章.
2。联社风险管理部门应及时汇总全辖五级分类报表,按规定报送省级联社和当地银监部门,主任(行长)必须审查汇总报表的真实性,并签章.
3.所有报告信息,要按规定程序进行。对外披露信息必须审慎。 (四)五级分类的检查监督内容包括: 1、执行贷款风险分类有关规定的情况。
2、辖区内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 3、分类标准、方法、程序的执行情况。 4、分类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
5、贷款风险分类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情况.
6、对辖区信用社贷款风险分类检查和抽查情况。
7、分类结果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情况等. 二、贷款质量分析和不良贷款管理
(一)贷款质量分析:包括分类结果汇总分析和贷款质量比较分析. 分类结果汇总分析:
(1)关注贷款比率:是贷款质量变化趋势的重要预警信号。 (2)不良贷款率:反映贷款质量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
(3)受批评贷款比率:(不良贷款余额+关注贷款余额)/全部贷款余额。 贷款质量比较分析: (1)同期比较分析。 (2)同业比较分析。 (3)结构分析.
(4)抵补贷款损失风险能力分析。贷款损失准备金是第一道防线,资本金是第二道防线。考核贷款损失抵补能力的主要指标有:一是不良贷款抵补率,(加权不良贷款余额/(核心资本+一般准备金)。二是贷款损失准备金率。三是资本充足率。 (二)不良贷款管理:
1.建立贷款问题的预警机制。 (1)借款人财务预警信号。 (2)借款人非财务预警信号。
(3)通过第三方获得的有关借款人的预警信号。及时发现可能导致出现不良贷款的问题,防患于未然;2.建立不良贷款的处理程序。 一般包括六个步骤:
(1)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2)对贷款状况进行重新评估。 (3)与借款人会晤。
(4)采取措施,帮助借款人恢复还款能力。 (5)抵押品清算。
(6)破产收回部分贷款.
3.建立不良贷款管理的组织机构。农信社设立不良贷款清收小组,联社设立风险资产保全部门,专门处理不良贷款。 清收部门要有以下保障: (1)充足有人力资源. (2)足够的授权。
(3)建立快速有效的处理程序。 (4)保证内部充分的交流和配合。
为能及时发现贷款可能出问题,信贷员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定期全面分析借款人的财务报表,考察借款人与各银行之间的全部账户关系,跟踪分析借款人的各项财务活动。
2.经常与借款人保持密切的沟通,关注借款人的业务经营情况.
3.密切关注借款人有关还款能力的各类预警信号.4。定期审查有问题贷款. 三、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与核销
(一)呆帐准备的计提:呆帐准备包括一般准备,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包括贷款损失准备,坏账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1.一般准备金的比例,不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
2.专项准备:关注类2%;次级类25%;可凝类50%;损失类100%.一般准备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资本的性质。 专项准备金不具有资本的性质。 2、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原则: (1)、符合审慎会计原则。
(2)、坚持及时性和充足性原则。 3、建立贷款核销审核制度主要包括:
(1)、损失类贷款或贷款的损失部分,应当按规定及时核销.
(2)、对关系人贷款的核销,无论金额大小,应经过省级联社批准.
(3)、贷款的核销只是内部的一种账务处理,要实行“账销案存\",并维护对债权的追索权。 (4)、所有核销或核销再收回的贷款都要在“贷款呆账准备”科目核算,任何情况下不能直接冲销未分配利润和资本金。 四、建立有效的信贷管理机制主要包括: 1、贷款业务发展战略, 2、 贷款授信与授权制度.
3、信贷集中性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4、关系人贷款管理。 5、贷款结构政策。 6、贷款的规模控制。 7、贷款的担保政策。 8、 贷款审批程序。
9、贷款的日常管理和催收制度。 10、贷款档案管理。
五、贷款档案管理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明确贷款档案的结构.贷款档案应包括的五个部分文件:一是法律文件;二是信贷文件;三是还款记录;四是通讯和备忘录;五是杂项。 2。明确贷款档案的保管人及其责任。 3.明确贷款档案的保管地点和保管设备。 4。明确贷款档案存档、借阅和检查制度。
财务分析
一、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杠杆比率)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X100% (70%以下) (负债总额=流动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合计)
2、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X 100% (100%以下) 3、利息保障倍数=税前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100%以上) (利息费用=财务费用)
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流动比率)
4、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X 100% (200%左右) 5、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X 100% (100%左右)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帐款-待摊费用)
6、现金比率=现金类资产/流动负债X 100% (高好) (现金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 三、盈利能力分析(盈利比率)
7、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销售收入X 100 (高好)(
8、资本回报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X 100% (高好) 9、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平均资产总额X 100% (高好)
10、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X 100% (高好) (成本费用总额=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X 100%) (高好)
(税前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X 100%) (高好)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销售收入X 100%) (高好) 四、经营管理能力分析(效率比率)
11、应收帐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帐款余额X 100% (300%以上) (应收账款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资产平均余额X%)
12、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X 100% (300%以上) 13、销售收入现金含量=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销售收入X 100% (80%以上)
(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销售收入—应收帐款增加额—应收票据增加额+预收帐款增加额) 五、发展潜力分析
14、固定资产净值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X 100% (高好)
15、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实现净利润X 100% (高好)
16、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X 100% (高好)
六、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1、会计政策和方法的可选择性,决定会计报表数据有一定弹性。 2、人为的某些因素也会影响财务报表的客观性。 3、通货膨胀是影响财务分析准确性的重要原因.
4、财务报表的表列项目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风险因素。 七、避免或减少财务报表风险的局限性可采取的措施:
1、尽可能保证财务报表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比如借款人的财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查验证后方可用来进行分析)
2、尽可能取得较多的会计资料及其相关分析资料。
3、尽可能取得同行业的有关资料,以便于判断借款人的经营状况。
4、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特别注意指标的可比性,剔除非正常的、不可比因素。 5、对借款人进行实地考察,尽可能多地了解财务报表内不能看到的情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