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年级下册群文阅读文章

来源:六九路网


第一单元 第1课《燕子》

拓展阅读《画眉鸟》

阅读提示:课文《燕子》描写了燕子外形,从动、静两方面描写,还以景物衬托燕子的可爱活泼,本文也从多角度描写画眉鸟,想一想都从哪些角度描写画眉鸟的?

我家养了一只画眉鸟。它头上的羽毛像黄色的头巾,一双眼睛闪闪发光。眼睛周围有一道白色的羽毛,那道白毛像它的眉毛,使它的眼睛显得格外有神,它的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它的一张小嘴是淡黄的,尖尖的。

背上的羽毛像黄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灰黄的衬衫。尾巴是黑色的,像一把半开的扇子。一双淡黄色的爪子紧紧的抓着“树枝”。它鸣声清脆响亮,给人一种喜悦振奋的感觉。画眉鸟的整个身子显得小巧玲珑。

画眉鸟喜欢吃青虫、皮虫。如果有条件喂它吃精肉,它就更高兴了。它也喜欢吃小米。

画眉鸟真是美丽极了!我好喜欢它啊!

第一单元 第4课《珍珠泉》

拓展阅读《我爱家乡的小河》

阅读提示:课文《珍珠泉》抓住家乡景物特点赞美家乡,下面这篇文章也是赞美家乡,但是写作方法与课文不同,请你找一找下面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1 / 18

我的家乡在平原,那里有一条小河,一年四季都很美丽。

春天,河面的冰融化了,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好像在说:“朋友,好久不见。”河里的水很清,清得能看见里面的泥土和树叶。

夏天,我们经常在河里游泳。在微风的吹拂下,河水荡漾着一圈圈的涟漪(lián yī)。河边长着翠绿的小草和高大葱郁的柳树,还有各色的小野花。远远看去,小草像是给河边的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地毯。

秋天,树上的黄叶掉落河里,像是给小河穿上一件黄色的大衣。

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有人在冰上自由自在的滑着;有人拿着小石头往冰面上砸,把河面上的冰砸很多个形状不一的洞。

啊,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小河!

第二单元 第6课《燕子专利》

拓展阅读《坐井观天》

阅读提示: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

A.看问题要全面,眼光放远,不要坐在井里看天,那样是错误的。

B.青蛙不爱动脑筋。

2 / 18

C.天是无边无际的。

2.青蛙为什么会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A.青蛙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只有井口那么大的天。

B.青蛙认为小鸟在骗它。

C.天本来就只有那么大。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第二单元 第8课《路边的橡树》

3 / 18

拓展阅读《环保在我家》

阅读提示:1。给短文分段,再写出各段段意。

2.这篇短文表达了小作者的一个良好愿望,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炜,快出来看新闻!”每天晚上当中央新闻播出时,如果爸爸在家,他总是这么喊我,看新闻成了我的必修课。

6月5日晚,当新闻看完后,爸爸却提出要考我一个问题:“今天是什么日子?”我随口答道:“今天是6月5日,是世界环境纪念日,这是1972年联合国确定的。”爸爸疑惑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班会课上,是班主任李老师告诉我们的。老师还说,环保要从家庭做起,从小事做起。今天晚上我还要写环保日记呢!”我得意地回答道。“爸爸,你是公司经理,今天是不是也参加了市里召开的环保会议呢?”爸爸点了点头,接着说:“你打算怎样为环境日增光啊?”我想了一会儿,从沙发上站起来大声说:“咱们家搞个家庭环境日,制定个《家庭环保十条公约》怎么样?”这时,妈妈刚好从厨房出来,听到我说的话,表扬道:“主意不错,有创意!”我郑重地说:“既然大家同意,就请妈妈第一个发言。”“第一,全家人要节约用水,做到人走关水,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如冲凉时每人不超过1桶水;第二,家里买菜改用菜篮子,不再用塑料袋;第三,节约用电,路灯和阳台灯改用低瓦度灯泡,要做到人走灯熄。”妈妈一口气说了三条,神气地向我们示意。急性子的我不甘落后,赶忙说:“第四条,我要爱惜粮食,爱惜文具,节约用纸。”爸爸听了说:“讲得好!”听了表扬,我高兴地说:“还有呢!第五,外出旅游,不乱丢果皮纸屑,不乱涂画;第六,爱护学校、公园等地的花草树木,保护各类小动物。”这时爸爸、妈妈都鼓起掌来。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在沙发上坐下来,又看着爸爸嚷道:“爸,这回我看你的了。”只见爸爸清了清嗓门道:“第七,全家人每星期开展1小时环保活动,到楼下花园里清除杂草;第八,全家人每年植树不低于10棵;第九,定期检查家里的汽车,排放废气不超过规定标准;第十,全家人要在

4 / 18

所在单位和学校带头宣传环保。”妈妈和我都点通过。最后我学着大人的口气宣布:“《公约》从明天起执行,不得违反。”爸爸、妈妈开心地笑了。

第三单元 :第9课《寓言两则》

拓展阅读《蚂蚁和螳螂》

阅读提示: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第( )自然段写了螳螂和蚂蚁的对话。

2.找出表现螳螂在夏天和冬天有什么不同的想法的句子

3.读了这篇寓言,你想对蚂蚁或螳螂说些什么?

在夏天里,蚂蚁们每天一大早便起床,辛勤地工作着。

螳螂呢?天天“叽哩叽哩”地唱着歌,游手好闲地过日子。每一个地方都有吃的东西,满山遍野正是花朵盛开的时候,真是一个快乐的夏天啊!

螳螂看到蚂蚁工作,感到非常奇怪。“喂!蚂蚁先生,为什么要那么努力工作呢?稍微休息一下,像我这样唱唱歌不是很好吗?”

可是,蚂蚁仍然继续工作着,说:“在夏天里积存食物,才能为严寒的冬天做准备呀!”

螳螂听蚂蚁这么说,就不再理蚂蚁。“哎!真是麻烦,干吗要想那么久以后的事呢!”

5 / 18

快乐的夏天结束了,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吹着,天空中下着绵绵的雪花。

到处都是雪,螳螂一点食物都找不到,消瘦得不成样子。螳螂蹒跚地走在雪地上,心想:我若像蚂蚁先生,在夏天里贮存食物该多好啊!

第三单元 :第12课《向别人没想到的》

拓展阅读《齐白石画画》

阅读提示:

1. “写生”这个词的意思是( )。

A.拿着画笔看着虾作画。B.用文字写下虾的生活。

2.齐白石画虾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和你的同学讨论讨论。

齐白石老先生小时候是个放牛娃。他放牛回家,到水塘边洗手,看到虾在水里游啊游,游得很有趣,就把虾画了下来。以后,他就把画虾作为特别的爱好了。

齐白石五十七岁那年,一天,他从木柜里取出一幅虾的画,看着看着,不禁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按照古代画家画虾的方法画的呀,像死的一样。”他越看越不满意,就叫家里人买来几只活的长臂虾,把它们养在大水碗里。他每天对虾进行观察,写生。有时用笔杆碰一碰虾,只见虾“腾”地跳了起来,他立刻把这个姿态画下来。就这样看了画,画了看,天长日久,他所画的虾像活的一样,身体有透明感,虾须似乎一碰就会动起来。

6 / 18

第四单元:第13课《和时间赛跑》

拓展阅读《登山人》

阅读提示:1.用短文中的词语,概括三个人登山的情况。

2.你怎样理解“顶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领略到的”这句话?

3.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人刚走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了下来。他说:“我是知难而退。”

第二个人攀登到半山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他望了望那险峻的山势,摇了摇头,说:“我还是适可而止吧!”于是也退了下来。

只有第三个人,勇敢攀登,知难而进,几次跌倒,几次爬起,不畏艰难,不气馁,终于攀上了峰顶。

几天后,三个人见面了。

第一个人说:“登上峰顶,也不过是那么回事,还是我知难而退好!”

第二个人说:“登上峰顶太费力气,还是我适可而止好。”

那个登上峰顶的人笑了笑,说:“顶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领略到的。”

7 / 18

第四单元:第16课《绝招》

拓展阅读:《齐白石的绝招——画画》

阅读提示:(1)将括号里不正确的字划去。

(2)“匠”是_____结构,共_____笔,最后一笔是_____。

(3)请给短文的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

(4)第二自然段中写白石爷爷小时候是怎样刻苦练习画画的?请逐条写下。

齐白石爷爷是世界著名的大画家 他画的花鸟鱼虫就像活的一样 蚱(zh4)蜢(m7ng)好像会跳 小鸟好像会眨眼睛 最有趣的是那些虾 身体像是透明的 仿佛轻轻一碰 就会游走似的

白石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八岁就给人家放牛、砍柴。牛在吃草,他就用柴棍(g)n)在地上画画。后来,他当了木匠,白天干活,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学画。夏天蚊虫叮咬,冬天两腿冻(地 得 的)发麻,他都不在乎,一直画到灯油燃(r2n)干为止。就这样,他画的画越来越好了。

白石爷爷家里种着许多花草,招来许多小昆虫,水缸里还养着鱼和虾,他每天仔细(地 的)观察(他 它 她)们。他要画蚱蜢,就跟在一只蚱蜢后面满院子跑,一直到看清蚱蜢跳跃时双腿的动作为止。别人劝他把蚱蜢拴(shu1n)住,他说拴上绳子蚱蜢不舒(sh&)服,动作不自然,那就画不准了。

8 / 18

勤于观察和刻苦学习(是 使)齐白石爷爷获得很大成功,他的画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第五单元:第19课《七颗钻石》

拓展阅读:《有亲情的地方》

阅读提示:1.将下面的时间词语填到文中的括号里(只填序号)。

A. 到了第三天晚上 B.一天晚上

C.当太阳升起的时候 D.第二天晚上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横线上。

惊奇 提心吊胆 自言自语 感动 紧紧 快乐

3.你是怎样看待文中两兄弟的亲情的?

在所罗门时代,有一对兄弟,他们准备收割地里的麦子。( ),在月光的笼罩下,哥哥割了几捆自己的麦子,放在他弟弟的地里,______地说:“我弟弟有七个孩子,他有这么多人要喂养,我应该送一些收成给他。”他回家了。

过了不久,弟弟从家里溜了出来,收割了几捆他的麦子,搬到他哥哥的地里,_____地说:“我哥哥只有一个人,没有人帮他收麦子。因此,我要与他分享我的一些麦子( ),两兄弟_____地发现,自己的麦子仍和原来一样多。( ),他们仍然善意地给对方送麦子,醒来仍然发现他们各自的麦子没有减少。( ),当他们往对方的地里搬送麦子时碰上了。他们 _____ 地拥抱对

9 / 18

方,为各自的好意______得流下了眼泪。

第五单元:第20课《妈妈的账单》

拓展阅读:《一碗混沌》

阅读提示:1.文中加点的两个“又”字的作用各是什么?

2.文中第⑦自然段中用“疲惫不堪”、“露出了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这种变化表露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3.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你对文章的理解。

①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10 / 18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第六单元:第22课《月球之谜》

拓展阅读:《月亮的故事》

阅读提示:(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寂静——( ) 奇特——( )

反义词:白天——( ) 冷——( )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有趣”写一句话。

11 / 18

(3)你还知道别的有关月亮的故事吗?说给小伙伴听。

月亮的故事,是童年多彩的故事,讲了一代又一代。

老爷爷对爷爷说:月亮是一个幸福的天堂,吴刚在那里伐桂,白兔在那里捣药,嫦娥在那里起舞。月亮上不愁吃,不愁穿,该有多好啊……

爷爷对爸爸说:月亮是地球的妹妹,那上面与地球一样,有高高的山峰,深深的峡谷,有喷发的火山,满地的尘埃,说不定还有生命呢,有多迷人啊……

爸爸对我说:月亮原来是没有生命的卫星,白天是寂静的,黑夜也是寂静的,热的一面像火炉,冷的一面像冰窖。阿波罗登月了,宇宙车多奇特,似车、如船,行驶起来像飘、像走、像跳、像跑,多有趣啊……

我眨着眼睛对妹妹说:“我们长大到月亮上去玩,好吗?”

月亮的故事,是童年多彩的故事,讲了一代又一代,常讲常新,还是那么迷人!

第六单元:第24课《果园机器人》

拓展阅读:《有趣的发明》

阅读提示:1.短文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具体介绍了人类的几项发明,分别是什么?

2.你还知道人类有哪些有趣的发明?

12 / 18

人真有办法。

人看见鸟在天空飞翔,就发明了飞机。海豚是游泳能手,潜水艇就是照它的模样制作的。鸽子的眼睛能分辨飞来的是敌人还是朋友,人造的雷达能监视飞机和导弹。狗的鼻子最好使,人就造出了电子鼻,它能检查出地下煤气管是不是漏气。太阳的热能高,因此人就发明了太阳能热水器……

人类的发明真有趣!

第七单元 : 27、《买木雕的少年》

拓展阅读:《非洲木雕》

阅读提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娴熟---( ) 怪异---( ) 收藏---( )

(2) 常见的非洲木雕有( )和( )。

(3)为什么这些面具和雕刻又被称为“非洲式照片”?

非洲木雕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传统非洲人认为人死以后灵魂离开躯体,但仍然在活着的人中间走动。所以非洲人就想出制作面具和木雕的方式,为祖先的灵魂找个去处,避免对活着的后人造成危害。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于非洲中西部民间艺人之手,那娴熟的刀法,生动的表情

13 / 18

刻画,神秘而怪异的造型,使之成为世界各地乐于收藏的艺术品。

常见的非洲木雕有面具木雕和动物木雕。由于非洲大多数民族没有文字,所以面具和雕刻又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工具,许多非洲古老神话就是木雕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所以这些面具和雕刻又被称之为“非洲式照片”。

第七单元:28、《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拓展阅读:《中国救援队的“秘密武器”》

阅读提示:

1、 找一找,填一填。

( )的时间 ( )的交流

( )的工作 ( )的因素

2、读短文,找一找,中国救援队的“秘密武器”都是什么?

3、从中国救援队员的身上,你感受到什么?你想对中国救援队的叔叔说心里话,把它写在下面吧!

中国国际救援队初次出征就赶上了巴楚、伽师地震。他们凭借自己先进的\"秘密武器\"大显身手,引起了灾民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秘密武器\"又被称为\"八大件\"。分别是:

14 / 18

光学声波探测仪:光学声波探测仪又称\"蛇眼\",是利用光反射来进行生命探测的。仪器前面有细小的探头,可深入极微小的缝隙探测,类似于摄像仪器。救援队员将探头放入需要探测的地方后,探头可360度旋转,而救援队员利用观察器就可以把探头探测到的地方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哪怕是遇险人员被埋在瓦砾深处,利用这个光学声波探测仪,救援人员也可以及时探测到哪里还有遇险人员等待援助。

声波探测仪:声波探测仪利用声音的震动搜救遇难者,仪器的灵敏度非常高,只要幸存者发出微小的声音,声波探测仪都可以探测到。所以即便是被埋在瓦砾中的遇险者已经不能说话,但只要用手指轻轻敲击,发出微弱的声响,声波探测仪都能够及时捕捉到。

红外线探测仪:夜晚照明不足是影响救援工作及时展开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赢得更多的救援时间,科学家们充分利用红外线的反射,在黑暗中靠温度来探测事故现场中还有没有生命存在。搜救犬:除了仪器的应用外,救援队还应用了国际上普遍认为搜救效果最好的搜救犬。据救援队副主任任利生介绍,国际救援队共有12只搜救犬,这次随行参加救援的有6只。这些搜救犬是由德国牧羊犬、英国拉布拉多犬和比利时牧羊犬组成。这些搜救犬可以连续工作一天不休息。

气袋:在紧急救援队员随身携带的工具袋中,有一个不过1米见方的气袋,但它的威力却可以把楼板抬起、将钢丝顶弯。由于救援工作一般作业空间都比较狭小,因而所有营救工具都很小巧。据了解,这个小小的气袋能够顶起68吨的重物,以往救援队员们对夹在两层楼板之间的遇险者无从下手营救,现在可以用气袋将楼板顶开,将受伤者营救出来。

液压钳:紧急救援队员们随身携带的液压钳体积也不过普通钳子大小,但是由于应用了液压原理,一把液压钳却能把倒塌房屋中交错纵横的钢筋一根根剪断,从而为营救工作抢得宝贵时间。

月球灯:救援队员们还随身带有月球灯,两个月球灯就能够照亮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地方。

15 / 18

海事卫星电话:为了保证通讯的畅通,救援队这次带来了两部海事卫星电话,此外还有步话机等通讯工具以保障救援中信息交流的顺畅。

第八单元 第31课 《女娲补天》

拓展阅读 《女娲造人》

阅读提示:

(1)给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女娲刚开始是怎样造人,后来又是怎样造人的?

相传大英雄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就在天地间到处游历。当时,尽管大地上已经有了山川草木,有了鸟兽虫鱼,但仍然显得死气沉沉,因为大地上没有人类。一天,女娲行走在荒寂的大地上,心中感到十分孤独,她觉得应该给天地之间增添些更有生气的东西。

女祸沿着黄河滑行,低头看见了自己美丽的影子,不禁高兴起来。她决定用河床里的软泥按照自己的形貌来捏泥人。女娲心灵手巧,不一会儿就捏好了好多的泥人。这些泥人几乎和她一样,只不过她给他们做了与两手相配的双腿,来代替龙尾巴。女娲朝着那些小泥人吹口气,那些小泥人便被灌注了活力,“活”了起来,变成了一群能直立行走、能言会语、聪明灵巧的小东西,女娲称他们为“人”。女娲在其中一些人身上注入了阳气——自然界一种好斗的雄性要素,于是他们就成了男人;而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她又注入了阴气——自然界一种柔顺的雌性素,于是她们便成了女人。这些男男女女的人们围着女娲跳跃、欢呼,给大地带来了生机。

女娲想让人类遍布广阔的大地 但她累了 做得也太慢了 于是 她想出一条捷径 她把

16 / 18

一根草绳放进河底的淤泥里转动着 直到绳的下端整个儿裹上一层泥土 接着 她提起绳子向地面上一挥 凡是有泥点降落的地方 那些泥点就变成了一个个小人 就这样 女娲创造的人遍布大地

第八单元: 32课《夸父追日》

拓展阅读:《精卫填海》

阅读提示:

1、精卫能否填平大海?你赞同精卫的做法吗?为什么?

2、从精卫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名珠。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用太阳光来照射她,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

17 / 18

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之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18 /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