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来源:六九路网
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描绘了草地里悠闲自得,的花牛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生活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 四、教学难点

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五、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导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现代诗二首》。(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引导:请打开书,看看两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板书: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2.简介作者。

(1)提问: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 (2)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 课件出示: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现代诗人、文学史家。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想象丰富,意境优美。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诗题,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阅读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诗文,读好诗句

1.初读诗句,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认读字词。 课件出示:

归巢 芦苇 剪秋罗 霸占 眠

①指名认读。提示:“巢”是翘舌音,“眠”不能读成了“民”。 ②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巢”的小篆字形,引导:你怎么记住它?

点拨:“巢”是象形字,下边是树木,木上是三只鸟和鸟窝。合起来表示鸟筑巢于树上。

出示“眠”:你用什么方法识记?引导组词:安眠、睡眠、失眠、冬眠、不眠之夜。

③看图理解词语。

出示“芦苇”“剪秋罗”图片,请学生指图读词语。 (3)练读诗歌。个人自读——同伴互读——指名朗读。 2.再读诗句,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课件出示: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板块三 指导自读,想象画面

1.默读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阅读提示:反复朗读,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自读《秋晚的江上》,用横线画出诗中的景物。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3.阅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说说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倦鸟归巢,斜阳夕照。

(2)引导看图:归巢的鸟儿是怎样飞的?倦了的鸟儿是怎样驮着斜阳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

(3)品“驮着”:诗中哪个词语让这幅画面充满了动感和诗意?(“驮着”,把“倦鸟”和“斜阳”联系在一起)

(4)齐读第一小节。 4.阅读第二小节。

(1)指名读,说一说你脑海中又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学生描述画面。

预设:鸟儿翻飞,斜阳一瞬间把江面染红了,把头白的芦苇染红了。 (3)引导:谁来演一演鸟儿“双翅一翻”的动作?

(4)看图:鸟儿把斜阳掉到江上,是怎样的画面?(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

播放夕阳映照江面,把白色芦苇染红的视频。

5.想象画面,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本课是略读课文,但学生对现代诗还是比较陌生。这一板块指导学生阅读《秋晚的江上》,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借助插图,边读边想象画面,读懂诗歌,领会阅读现代诗的基本方法。这是“授之以渔”,很有必要,也为后面的自主阅读做好铺垫。

板块四 自主阅读,想象画面

1.总结学法:抓关键词,借助插图,边读边想象画面。 2.自读《花牛歌》,想一想:花牛在草地上有哪些不同的活动? 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坐、眠、走、做梦。 3.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 学习提示:

●读一读:小组4人轮读诗歌。 ●找一找: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想一想: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头怎样的花牛? ●说一说:看文中插图,描述想象的画面。 ●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哪些?(草地、花牛、剪秋罗、白云、太阳、青峰)

预设2:第一节,想象画面——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点拨:出示花牛和剪秋罗的配图,借助图片展开想象。

预设3:第二节,想象画面——花牛在草地里睡觉,天上白云悠悠。 点拨:抓住“眠”“霸占”两个动作展开想象。“霸占”通过拆字组词来理解。 预设4:第三节,想象画面——花牛甩动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

点拨:“甩得滴溜溜”是什么样的?可以看到什么样的花牛呢?小尾巴摆得欢快的样子凸显了花牛的可爱,读着充满童趣。

预设5:第四节,想象画面——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夕阳偷偷落到了西山的青峰之上。

点拨:“偷渡”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慢慢落山的样子,可以联系诗句

来理解,表明时间悄悄地溜走,花牛玩累了,又进入了梦乡,营造出静谧、安逸的氛围。

5.朗读全诗。

(1)男女生分小节轮流读。引导:边听边想象画面,你发现画面有什么变化吗?(自由发言)

(2)小结:第一、三小节的画面充满动感,花牛显得顽皮可爱;第二、四小节的画面变得静谧,花牛又是那么悠闲、自在。(板书:顽皮可爱、悠闲自在)

(3)指导朗读。“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可读得稍重些、慢些,表现花牛的沉重,对被压扁的剪秋罗的些许惋惜;“小尾巴甩得滴溜溜”可读得轻快、俏皮些,表现出花牛的顽皮、悠闲。

(4)齐读全诗,读出动静交替的变化。

6.拓展练笔:花牛在草地上还可能做什么?试着说一说,也可以仿照着写一节(两行)诗。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紧扣学习提示进行教学。学生在边朗读诗句边想象画面中读懂诗意,走入诗境,体悟诗情。学生在反复地朗读诗歌和描述画面中锻炼了想象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体会诗中画面的动静交替。

【板书设计】

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