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测量学实验报告2

来源:六九路网


测量学试验报告(一)

-等外水准测量

一、实验目的

1.练习四等水准测量测站与转点的选择,水准尺的立尺方法,测站上的仪器操作。 2.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红黑面尺法)的施测方法。

3.熟悉四等水准手簿的记录和计算高差闭合差调整及高程计算的方法。 4.测量校园内各A点之间的高程差并画出闭合水准路线。 二、实验设备、人员、学时

1.设备:每组1台DS3水准仪(附脚架),水准尺2杆,尺垫2个,记录板1块。 2.人员:每组6人,其中1人观测,1人记录,2人扶尺;4人轮流操作。 3.学时:10学时。 三、实验内容及方法

1.从校园的某一水准点出发(比如A32),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测量适当的测站、视线长度50m以内为宜。

2.在起始点与第一个立尺点中间(用目估或用步测使前后视的距离大致相等)安置水准仪,观测者按下列顺序观测:

①后视立于起始点上的水准尺黑面,瞄准、精平、读数; ②前视立于第一点上的水准尺黑面,瞄准、精平、读数; ③前视立于第一点上的水准尺红面,瞄准、精平、读数; ④后视立于起始点上的水准尺红面,瞄准、精平、读数. (读数估读到毫米)。

3.观测者的每次读数,记录者应当场记下;后视、前视读毕,应当场计算高差,各项限差见于表4-1,记录记于相应栏内(见“水准测量记录,表4-2”)并作测站检核。

表4-1 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限差 视线高度 视距长度 前后视距前后视距累积差(m) 红黑面读红黑面高差高差闭合差(m) (m) 差(m) 数差(mm) 之差(mm) (mm) 小于0.2 80 3 10 3 5 20Lkm 4.依次设站。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观测,直至回到出发的水准点。

5.全路线施测完毕,应作路线检核,计算前视读数之和、后视读数之和、高差之和。 四、实验注意事项

1.当水准仪瞄准、读数时,水准尺必须立直。尺子的左右倾斜观测者在望远镜中跟据纵丝可以发觉,而尺子的前后倾斜则不易发觉,立尺者应注意。当水准尺有前后倾斜的晃动时,观测者应读取横丝所切的尺面最小分划值。

2.每一测站两次仪器高测得两个高差值之差不应大于5mm,否则该站应重测。

3.每一测站通过上述测站检核,才能搬站;仪器未搬迁时,前、后视立尺点的尺垫均不得移动,仪器搬迁了,后视司尺员方能携尺和尺垫前进,前视立尺点的尺垫仍不得移动,只是将尺面转向,由前视变为后视。不管什么原因,若尺垫未按上述规定发生了移动,不可将

其放回原位,而应返回起始点(或上一个水准点)重新开始观测。

4.搬站时,观测者应寻找并将仪器安置于适当位置(目估选定新的前视立尺点点位,使前、后视距大致相等),后视司尺员携尺及尺垫前进至前视尺(已变为新测站的后视尺)时,应开始步测,直至测站。然后按步测结果由测站前进,确定新的立尺点点位。

5.闭合路线的高差闭合差不应大于±20L (mm),L为闭合路线的长度,单位为千米。 五、实验要求

1.组内轮换操作,每位同学观测一个闭合环,完成—份记录和汁算。 2.除测站的记录、计算,路线闭合后还应计算

后、前、h,并以

11(后前)h检核计算的正确作。 223.如路线检核不超限,应按测站进行闭合差的调整及高差计算。 4.实验结束后,当场上交“水准测量记录”表。

表4-2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日期: 2010-11-8 仪器名称:DS3水准仪 天气:晴 观测者 :鲍志忠 记录者:杨晓倩

水准尺读数 测站 点号 后视 1 2 A17 3 4 5 A01 A02 A03 6 A04 7 A15 8 9 A20 A30 10 11 A31 1.220 2.223 1.503 1.548 1.484 1.663 -0.040 -0.300 1.358 1.895 -0.055 +0.398 1.524 1.462 -0.300 1.864 1.492 1.688 1.290 1.437 0.769 -0.040 1.495 1.502 -0.300 -0.055 +0.398 A32 A18 1.566 1.641 前视 1.298 -0.040 高差 h 平均 高差 改正后 高差 高程 H 备注 +0.398

A32 12 1.851 后16.899 前=16.874 后前 0.025 1后前 2 F容 = ±12√n =±12√11 =±40(mm) h= 即:F容 =±0.040 +0.025 △S=0.025<0.040 即测量结果可用 1h 2

测量学试验报告(二)

-测回法角度测量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DJ6级经纬仪。

2.掌握用DJ6级经纬仪进行测回法水平角观测的操作、记录和计算方法。 二、实验设备、人员、学时

1.设备:每组1台DJ6级经纬仪(附脚架),测钎2支,记录板1块。 2.人员:每组6人,轮流观测和记录。 3.学时:课内学时6学时。 三、实验内容及方法

设测站为B,右目标为A,左目标为C,测定水平角,其方法步骤如下:

1.经纬仪安置于测站B,经过对中与整平,盘左位置(垂直度盘在望远镜左边)瞄准左目标C,得读数c左 ,记下该水平度盘读数;

2.顺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瞄准右目标A,得读数a左,记下该水平度盘读数; 3.计算盘左半测回测得的水平角值

左=a左-c左

4.倒转望远镜成盘右位置(垂直度盘在望远镜右边)瞄准右目标A,得读数a右,记下该水平度盘读数;

5.逆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瞄准左目标C,得读数c右,记下该水平度盘读数; 6.计算盘右半测回测得的水平角值

右=a右-c右

7.若左与右的差值不大于40″,则取其平均值作为一个全测回(简称一测回)的水平角

1=(左+右)/2

8.该角进行第二个测回时,盘左瞄准目标后,用水平度盘位置变换轮,改变度盘读数约90°,然后再进行精确读数,得第二个测回的—测回水平角2。

9.若1与2;的差值不大于24″,则取两测回平均值作为该角的观测角值

=(1+2)/2

四、实验注意事项

1.若需观测n个测回,则第i个测回的度盘位置为略大于(i-1)×180°/n。 2.各测回均在盘左瞄准左目标时配置度盘位置。 3.对于复测式经纬仪,配置度盘位置可按下述操作:

转动照准部至水平度盘读数在该测回应整置位置;扳下复测扳手,松开下盘;瞄准起始目标,扳上复测扳手制紧下盘。一测回中间,切勿误动复测扳手。

4.瞄准目标时,尽可能瞄准其底部,以减少目标倾斜引起的误差。

5.观测过程中若发现气泡偏移超过一格时,应重新整平仪器并重测该测回。

6.计算半测回角值时,若左目标读数c,大于右目标读数a时,应将a加上360°。 五、实验要求

1.在规定学时内,每人必须完成—测回以上的观测和记录、计算。 2.实验结束时,现场上交测回法水平角观测记录。

测回法观测水平角记录表4-1

仪器:DJ6级经纬仪 天气:晴 测站:A-B-B-A 日期:2010-11-11

观测者:鲍志忠 记录者:张永波 测 回 竖盘 目 位置 标 左 右 左 第二测回2 水平度盘位置 ° ′ ″ 0 02 06 28 13 36 208 13 30 180 02 12 90 05 00 118 16 18 半测回角值 ° ′ ″ 28 11 30 12 28 11 18 28 11 18 10 28 11 15 28 11 20 较差 ″ 一测回角值 ° ′ ″ 28 11 24 各测回平均角值 ° ′ ″ 第一测回 A B B A A B B 右 298 16 06 28 11 12 A 270 04 54 仪器:DJ6级经纬仪 天气:晴 测站:C-D-D-C 日期:2010-11-11 观测者:鲍志忠 记录者:张永波 测 回 竖盘 位置 左 右 左 右 水平度盘位半测回角值 较差 目 置 标 ° ′ ″ ° ′ ″ ″ 一测回角值 ° ′ ″ 6 63 21 00 63 21 12 12 63 21 00 63 21 06 63 21 05 63 21 03 各测回平均角值 ° ′ ″ 第一测回 第二测回 A B B A A B B A 0 12 00 63 33 06 243 33 06 180 12 06 90 11 06 153 32 18 333 32 06 270 11 06 63 21 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