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配套K12】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知识落实篇 专题六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环境 第2讲 生态系统

来源:六九路网
最新K12教育

第二讲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D)

A.鲈鱼的产量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先减少后上升

解析: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错误;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由于鲈鱼无天敌,处于优势,B错误;鲈鱼的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后增,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C错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上升,D正确。

2.某同学绘制了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

A.W1=D1+D2

B.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W1 D.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

解析:从能量流动图解中可以看出,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被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还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所以W1=A1+B1+C1+D1,A项错误;同理,输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D1)即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A2+B2+C2+D2,进而推出W1=A1+B1+C1+D1=A1+B1+C1+A2+B2+C2+D2,B项正确;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D1/W1)×100%,C项错误;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所以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大于D1或(A2+B2+C2+D2),D项错误。

3.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的能量。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教案试题

最新K12教育

A.当鼠全部被消灭后,鹰至少要获得0.01Q1的能量

B.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第一营养级能量 C.可通过标志重捕法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D.当此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

解析:当鼠全部被消灭后,计算鹰至少要获得的能量时,能量传递效率应按10%计算,即Q1×10%×10%=0.01Q1。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牲畜的奶、肉等,牲畜属于第二营养级。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志重捕法,但标记物不能太大,且对鼠无伤害。当此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

4.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c、d、e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C.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流向b D.图中a一定是自养生物 解析:碳循环过程中仅在生产者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之间存在双向箭头,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可以判断,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表示生产者,a、b、c、d、e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5.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D)

A.甲代表生产者,①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甲、乙、丙、丁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丁

D.甲、乙、丙中含有的碳元素以CO2的形式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解析:由图示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无机环境,①代表呼吸作用。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和无机环境,在食物链中生产者占有碳元素最多,碳元素在教案试题

最新K12教育

食物链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和无机环境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6.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图所示。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A.①②③可能依次是植物、植食性昆虫、青蛙

B.①和②、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①和③之间则没有

C.如按最高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③通过该营养结构获得的能量大于①所含能量的 D.该图反映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青蛙为肉食性动物,不直接以植物为食;①②③相互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该图不能反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7.在英国的一个乡村,三叶草是牛的主要饲料,三叶草传粉受精靠土蜂,土蜂的天敌是田鼠,田鼠不仅喜食土蜂的蜜和幼虫,而且常常捣毁土蜂的蜂巢,土蜂的多少直接影响三叶草的传粉结籽,猫是田鼠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三叶草属于第一营养级

B.多养猫可以提高三叶草的产量

C.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 D.田鼠等消费者的存在可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部分活动范围不固定,范围大的动物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变化,部分活动范围比较固定的可以用样方法,部分微生物可以采用显微计数法调查种群数量变化。

8.关于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B.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D.地球上全部的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相同

解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相反,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差。

9.如图所示的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教案试题

最新K12教育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负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高

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动态平衡;结合图像, y值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低,x值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这都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TS值,即x、y值,y值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x值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所以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高。

10.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命系统平衡或稳态的一种重要调节机制。下列调节过程中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D)

A.当食物过咸或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机体尿量减少 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

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解析: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为正反馈调节。

1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如图所示调节机制的是(D)

A.代谢终产物的积累会抑制酶促反应相关酶的活性 B.血糖浓度上升后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C.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数量也随之增加 D.膀胱逼尿肌收缩会刺激其进一步收缩,使尿排空

解析:图示为负反馈调节机制,其结果是维持系统的稳态。A、B项分别为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的负反馈调节。而C项为生态系统水平的负反馈调节,当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数量也随之增加,结果会导致害虫数量减少。D项则属于正反馈调节机制,当膀胱逼尿肌受到刺激收缩时,这种收缩会刺激逼尿肌进一步收缩,最终将膀胱中的尿液排空。

12.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主要措施依次是(A) A.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解析:首先明确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而CO2的含量在大气中增加的原因是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大量燃烧。要想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危机,需采取措施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而降低CO2浓度的最有效措施是营造森林绿地,这样不仅可缓解温室效应,而且还可改善环境中的其他方面。

13.下图所示为某海湾大陆架的食物网。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会引起(C)

教案试题

最新K12教育

A.a和b的数量保持J型增长 B.c与d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 C.c、d和e的数量可能大量减少 D.b的食性和营养级发生改变

解析:a和b以浮游植物为食,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捕食者数量会随之增加但不能呈J型增长,因为还受到空间等其他因素影响,A错;c与d因为食物丰富起来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会得以缓解所以不会加剧,动物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食物和栖息地,而c、d没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栖息地也未给信息,来分析他们的竞争关系如何变化题目中没有根据,所以也说不上竞争加剧,B错;浮游植物大量增加可能形成赤潮,需氧细菌分解藻类遗体等导致水中氧分耗尽,厌氧细菌会产生有毒物质(例如甲烷等),导致水中其他生物因此大量死亡。同时,藻类的快速生长,在水面形成一层膜,阻断了空气和阳光的进入,因此C正确;植食者的食性和营养级不会因为其他营养级的变化而发生改变,D错。

14.下列哪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准确表示(D)

解析:细菌包括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酵母菌为真核生物,A错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即染色体和DNA不是并列关系,B错误。用进废退是拉马克进化论观点,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进化论观点,共同进化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

教案试题

最新K12教育

二、非选择题 15.某自然保护区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5种湿地不同层次的年有机碳储量测定结果如图(表)所示。试回答: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种类具有显著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影响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

(2)测定植物群落的有机碳,常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连续测定发现,白桦沼泽有机碳的含量逐年上升,这是群落______的体现。

(3)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动植物残骸量和______________。

(4)下图是落叶松沼泽中碳元素的流动过程模型,请补充完整,并在箭头上标明碳元素的流动形式。

解析:(1)不同的沼泽类型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含水量。(2)测定植物群落的有机碳及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白桦沼泽有机碳的含量逐年上升,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升高,这是群落演替的结果。(3)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的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表格信息体现出毛赤杨沼泽中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动植物残骸量和分解者的分解量。(4)落叶松可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落叶松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形成有机物,落叶松的有机物通过被捕食流向下一营养级生物,同时落叶松的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且落叶松的残枝落叶中有机物可被分解者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教案试题

最新K12教育

答案:(1)水平 含水量 (2)样方法 演替 (3)毛赤杨沼泽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 分解者的分解量

(4)

16.广东省佛山市是岭南水乡,遍布2 800多条河涌,但其中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1)20世纪80年代初大多数河涌仍能保持清澈,但随着污水排放增多,河涌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有限的。

(2)学生科技实践小组在某河涌上设置了3个监测点,相关水质指标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判断____号监测点的水华现象最严重,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被污染水体的溶氧量都偏低,这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________。

(3)从监测点取水样,制作________,在显微镜下观察藻类。调查发现,污染越严重的水样藻类的种类越少,这是在______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4)治理河涌水华,可利用____________等关系,向水体引入植食性鱼类和大型挺水植物。经生态修复后,河涌中生物________将会升高。

解析:(1)河涌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2)分析图中物质含量相对值可知,2号监测点的水华现象最严重,依据是该监测点藻类叶绿素a含量最高,被污染水体的溶氧量都偏低,这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或有氧呼吸)。(3)藻类观察可在显微镜下进行,先制作临时装片,污染越严重的水样藻类的种类越少,这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的研究。(4)植食性鱼类可以取食藻类(捕食),大型挺水植物可对藻类遮光(竞争),经生态修复后,河涌中生物多样性将会升高。

答案:(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河涌的自我净化能力)

(2) 2 该监测点藻类叶绿素a含量最高 分解作用(呼吸作用,有氧呼吸) (3)临时装片 群落 (4)捕食、竞争 多样性

教案试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