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其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背景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等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资本、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从而导致各国经济活动高度相关,世界经济整体化和一体化空前突出的经济现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市场经济不断扩张,人们越来越注意到经济要素跨国流动的过程,注意到这一过程对各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近30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各国的经济相互影响、交融,世界经济形成了了一个“统一的市场”。
(二)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加快经济的增长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美国,科技因素在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中所占比重,增加到60-80%。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和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 (2)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被认可。随着技术等的进步,世界经济的规模日益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广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市场经济才是世界经济的主体,只有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各国在经济体制上的趋同,能促进生产要素在各国的流动,进而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各国经济合作的逐渐加强。当今世界,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导致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高度发展,国际金融资金迅速壮大,国际间的相互投资也逐渐增加,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4)政治因素。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区域内的一些国家通过建立一种共有的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组织内部的资金、技术等,加强同内部的经济合作和同外部的经济竞争。如此一来,可以相互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在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反过来促进各国经济的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就经济方面而言,已经完全融入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利和风险。我国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我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对外资的利用。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直接投资国之一。2005年底我国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这些外资的使用有利于弥补国内的建设资金的短缺,促进投资增长。同时外资企业吸收了我国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2)人口众多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人口基数大这一劣势正在向比较优势转化。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经济中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可以将劳动力转化为低成本因素,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有利于吸收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经济的对外贸易,我国可以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企业制度和管理经验等,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产业带来了威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跨国公司等外资企业增多,国内的一些民族产业遭到了威胁。这些民族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劳动生产率低下,在同外资企业竞争时,缺乏优势。经济的全球化,将会给这些企业造成极大的冲击。
(2)对外经济贸易权利不平衡。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规则由这些少数的发达国家制定,这些规则会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的不
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3)相互联系经济危害。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一些经济危机也毫无疑问的会向其他国家蔓延,例如亚洲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危机。这些经济危机可能会冲击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我国的经济波动。
(三)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应当采取的措施
对我国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在抓住机遇,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当采取措施来趋利避害,牢牢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永远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这样,我国经济才有可能持续增长,才不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被淘汰。 (2)建立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会遇到国际贸易纠纷,例如关税问题、贸易壁垒等。我国应当完善经济安全体系,增强对经济问题的处理能力,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形成一个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在引入外资等经济因素的同时,也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经济形式的变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视科技创新,加快技术升级,加强自主研发,提升我国传统产业水平,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优势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
(4)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形成经济全球化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经济新优势”,为我国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指明了方向。为此,我国需要不断完善市场开放法律体系,严格按照国际贸易准则进行经济活动,形成良好的国际信誉。
参考文献:
周小川.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N].人民日报 ,2008-01-30(2).
戴书华.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思考[N].江西日报,2009-06-0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