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________。
(1)诗中展现的是一幅________(填季节)风景图,从________这一景物可以看出。 (2)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字填入诗歌结尾横线处,并简述理由。 A.眠 B.憩 C.玩
【答案】 (1)初夏(夏季);杨花(或荷叶)
(2)选A。“眠”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⑴ 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⑵ 这首诗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 憩、玩 ”二字表达不出这种意境, 选择“眠”字押韵最合适,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故答案为:⑴① 初夏(夏季) ;② 杨花(或荷叶) 。
⑵ 选A。“眠”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首先解释本字的字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
2.古诗阅读
兰 [明]徐渭
兰亭旧种越王兰① , 碧浪红香天下传。近日野香成秉束② , 一篮不值五文钱。 【注释】①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兰花。 ②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________,“野香”比喻________; (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________。 【答案】 (1)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旧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二句描写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最近把这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徐渭非常喜欢兰花,写了不少关于兰花的诗。这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其实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兰花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一样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道貌岸然,其实骨子里却追名逐利,没有真才实学,作者说这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译文:从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现在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
故答案为:⑴君子 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⑵ 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夸张,“龙钟”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分析】(1)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很明显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赏析该词,可以从其表现诗人的神态角度去分析。该词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2)此题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故园”“泪”“报平安”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⑴夸张,“龙钟”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⑵表达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
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柳条、藤蔓、黄莺。
(2)运用拟人,“系离情”“频啼”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1) 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
(2)此题注意抓住诗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系离情”进行分析。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从修辞手法方面分析,“黄莺久住浑相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欲别频啼”四个字表达出了“惜别”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 柳条、藤蔓、黄莺。
⑵ 运用拟人,“系离情”“频啼”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答题时应注意,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柳条、藤蔓、黄莺。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淮村①兵后 (宋)戴复古②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③围故井,向来④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淮河边的村庄。②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③
败垣:毁坏的矮墙。④向来:往昔,过去。
(1)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给此诗配乐,选择________的乐曲最合适。( ) A.悲伤凄凉 B.高亢激昂 C.恬淡悠扬 D.轻快活泼
(2)联系全诗,赏析首句中“自”字的妙处。 【答案】 (1)A
(2)一个“自”字,写出了桃花不识人间悲苦,依旧盛开的情境,与下文烟草茫茫,晚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景致,形成鲜明对比。以花的无情,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解析】【分析】(1)桃花盛开本是一幅很鲜明的画面,显示出勃勃的春的生机,但诗加上“无主”二字,就平添了凄凉与伤惨;而春草笼烟展示的也是万物繁昌的景象,加上“茫茫”二字,隐隐在说,这里的耕地都长满了野草,一片荒凉,末缀上乌鸦这一不吉祥的鸟,不啻在告诉人们,这里已经没有人烟了。诗人匠心独运,把极热闹奋发的春天写得极不堪,不写兵荒马乱,兵荒马乱已经包括了进去。故而选A合适。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小桃无主自开花”,意思是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倍增兵后的凄凉。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为后面两句点题的诗蓄势。用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故答案为:⑴A;
⑵ 一个“自”字,写出了桃花不识人间悲苦,依旧盛开的情境,与下文烟草茫茫,晚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景致,形成鲜明对比。以花的无情,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和感情基调。答题时应注意,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准确选择。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早作 (宋)裘万顷
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注】①井梧:井边的梧桐树。②缄:包藏。③斗:北斗星。④河:银河。
(1)诗中“井梧飞叶”与“________”的景致非常具有秋天的味道。诗句“________”点明了文题中的“早”字,意为此诗是诗人在黎明破晓之时创作。
(2)诗人怎样营造出山中清晨宁静的氛围?请结合第四句做分析。 【答案】 (1)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2)以声衬静。鸦鸟乱鸣划破了清晨的寂静,以鸦鸣声来衬托出青山深处的黎明的静谧。
【解析】【分析】⑴分析诗中所写景物抓住“秋天的味道”一词,“菊”是秋天的花,据此写出短语。根据注释,“斗”指北斗星,北斗星还在天边一角,说明是凌晨之“早”。综述为: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⑵从诗人所写景物及其特点,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理解分析。作答时,要抓住“表现手法”一词,从作者描绘景的动态来理解以动(声)衬静的方法,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即可。本题用鸦鸟乱鸣打破了清晨的寂静,来衬托出大山深处的黎明前的清幽和静谧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⑵以声衬静。鸦鸟乱鸣划破了清晨的寂静,以鸦鸣声来衬托出青山深处的黎明的静谧。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具有秋天的味道的景物:梧桐落叶,菊花盛开;黎明破晓之时:斗柄横斜河欲没,天快亮星星稀疏。
⑵本题考查分析以声衬静写法的作用。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以声衬静写法更加突出幽静,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就是代表。本诗用鸦鸣声来衬托黎明的静谧。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_______________。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 A.一牛吃过柳阴西 B.不脱蓑衣卧月明 C.收篙停棹坐船中
【答案】 (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能力。
(1)考查诗句中文字的表现力。“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考查对诗歌最后一句内容的判断能力。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
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 故答案为:(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点评】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作者的思想;二是读背景,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三是读注释,通过注释来了解诗歌内容;四是能找出诗歌的关键句,进而推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作答。
8.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B.“齐鲁青未了”是作者近望泰山,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和历史悠久。 C.“决眦”写出诗人想把一切看个明白,睁大眼睛张望,眼眶好似决裂。 D.尾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答案】 (1)B
(2)高大巍峨(或遮天蔽日)
【解析】【分析】(1)B项“作者近望泰山”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齐鲁青未了”不是近望泰山,而是远望泰山。
(2)“阴阳割昏晓”: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这是写泰山两面的光明与阴暗的反差大。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故答案为:⑴ B
⑵ 高大巍峨(或遮天蔽日)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首先明确句意,然后抓住“ 割昏晓 ”明确 高大巍峨 的特点。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________的画面。 (2)请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妙处。 【答案】 (1)凄冷、迷蒙
(2)“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解析】【分析】(1)这首诗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一幅朦胧而又清亮凄冷的水乡月夜图画。“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烟笼”“月笼沙”是说迷蒙。“寒水”是说凄冷。
(2)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读诗的我们感觉到一种冷清愁寂的气氛,这也是此时诗人心情的写照。 故答案为:⑴凄冷、迷蒙;
⑵“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中景物所展现的画面,作答时要理解诗意;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________的特点
(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 (1)湍急
(2)“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
【解析】【分析】(1)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水的湍急,诗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也写出了水流速之快。
(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没有运用修辞,因而要另选角度,我们可以从内容与情感的角度赏析,即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这句话意思是: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
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故答案为:⑴ 湍急
⑵ “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写作方法。仔细体会“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明确 写出了三峡水流的特点。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明确字义,结合句意写出写出的内容,明确表达的思想感情。
11.同学们,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以下内容是某同学在预习《未选择的路》时所做的旁批,请你和他进行读书笔记交流。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旁批1:作者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旁批2:伫立和驻立的区别:
伫立:①长时间站着,没有动作。②泛指站立。 驻立:停立,站立(短时间停留)。
旁批3:作者为什么认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更诱人、更美丽”? 旁批4:此句点题,开始写未选择的路。
旁批5:结尾两段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给人以启示。 (1)请你帮这位同学解答旁批3中的疑问。
(2)请补全旁批5中的内容,诗人通过哪些自然景物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荒草茂盛,十分幽寂,说明人迹罕至),这样才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富有挑战意味、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2)树林、路、荒草、落叶等;自然之路可以选择回头,而人生之路没有回头路可走;选择要谨慎,但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持走下去;人生总要面临选择,不要盲从,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坚持走下去。
【解析】【分析】(1)从“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可以看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是很少有人来的,是人迹罕至的,这样的路是给人更多的探索的欲望和乐趣,少有人去那么这里的景色必将是原生态的,没有破坏的,更有神秘感。 (2)景物:落叶、树林、路、荒草。启示:①“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启发我们人生很多事物不能兼得,需要作出选择。②“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启发我们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要谨慎,要听从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要盲从,有的时候越是有挑战性越是更能体味生活的乐趣。③“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启发我们人生之路是很难回头的,是不能重来的,所以人生之路的选择要谨慎。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启发我们人生之路既然做出了选择,那么就要一直向前。 故答案为:⑴ (荒草茂盛,十分幽寂,说明人迹罕至),这样才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富有挑战意味、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⑵ 树林、路、荒草、落叶等;自然之路可以选择回头,而人生之路没有回头路可走;选择要谨慎,但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持走下去;人生总要面临选择,不要盲从,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坚持走下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并不需要像文言文一样逐字翻译,能读懂诗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理解诗人寄予的情感并能从诗歌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炼字、炼句的角度进行赏析点评。本题抓住语句从“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作答。
⑵诗的意象组合是诗人创作的一种艺术方法。诗人往往通过“景”与“情”相融合,而成为意象,并以意象组合的艺术手法,表达独特的艺术意境与复杂的内心感受。启示围绕“选择”来答即可。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 (唐)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② , 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本诗主要表现了清溪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 (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清澈。手法:衬托手法,以新安江水水色之衬托出清溪水的更加清澈。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水,把两岸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水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无比。
(2)末联写傍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因远离家乡、思念家乡内心的孤寂、落寞之情;以及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内心难以言传的抑郁悲伤的情怀。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通过“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即可体会到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清澈。“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然后,“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
(2)结合诗句内容及诗人的经历分析,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故答案为:⑴ 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清澈。手法:衬托手法,以新安江水水色之衬托出清溪水的更加清澈。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水,把两岸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水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无比。
⑵ 末联写傍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因远离家乡、思念家乡内心的孤寂、落寞之情;以及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内心难以言传的抑郁悲伤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以及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中诗歌的形象特点只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通过诗句中的此句即可非常容易体会到。而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首先要有诗歌艺术手法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