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 一例转岗所致自卑心理的咨询案例报告
姓 名: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评定项目 1、意义和难度 2、内容的正确性 3、结构的逻辑性 4、独创性及应用价值 5、掌握基础理论的程度 6、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写作和书面表达能力 小计 满分 6 6 6 6 6 6 4 40 文章1 文章2 总分数 年 月 日 评审签名时间 评审老师签名 一例转岗所致自卑心理的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针对的是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因“转岗”问题而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并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认知模式为核心,辅之以放松训练,缓解不适情绪,改善精神面貌。经过五次心理咨询后,求助者自卑心理显著改善,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所任教师工作明显改进,取得了比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转岗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LP,女性,汉族,28岁,大学本科,现为高中数学老师,未婚。父亲是油田工人,母亲是家属。姐弟三人,排行老大。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本人身体健康,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LP,家中长女,分担部分家务。6年级转过一次学,成绩一直比较优秀。从小父母对其要求严格,学业一直比较顺利,师范本科毕业后求职到当地中学做高中数学老师。2009年9月新学年,学校岗位调整,由教“实验班”转到教“特长班”。 心理测验结果:
SCL-90:躯体化2.4,强迫 1.1,人际敏感2.2,抑郁2.8,焦虑2.4,敌对 1.5 ,恐怖 1.2 ,偏执 1.6 ,精神病性 1.5 ,其它 1.3 ,阳性项目数:45 ,总分:168。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均高于2分。
测验结果显示:求助者是个抑郁的人,因为抑郁而产生了躯体化的症状,并出现焦虑症状,人际关系较敏感。 二、主诉
1.主诉:一个月以来,因转岗问题,情绪低落、自卑、紧张、睡眠不好、食欲差。
2.个人陈述:本来一直从高一、高二都带的是高中“实验班”数学,上个月,轮到教高三的时候,学校安排教“特长班”数学。“特
长班”的学生根本不重视文化课的,所以感觉学校这样的安排一定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行。慢慢地感觉自己讲课也不行,做数学题也不行了,觉得自己的能力真的出现了问题。和同事交流较少,认为同事看不起她。睡眠不好,晚上还会做噩梦。和家人反复说她的情况,家人都觉得是小事,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找咨询师进行咨询,希望可以像以前一样工作和生活。 三、观察和她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情绪低落,言谈比较有条理,倾诉欲望很强。但说话声音很小,目光躲闪,偶尔抬头正视咨询师。从进入咨询室之后行为一直比较拘谨,在谈到工作的事情时,情绪明显烦恼和苦闷,偶尔叹气。
母亲反映:LP从小特别乖巧听话,在三个孩子当中对她操心最少。上班后一直很好,可是从她教高三特长班以后,就总是说自己不行,学生不好好学,自己根本教不了高三。现在除了吃饭,下班后,就在自己的房间,吃的也比以前少了。现在特别爱睡觉,可是看起来睡眠并不好。跟亲友交往比较正常。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正常,个性偏内向。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心情压抑;心理活动耐受力差;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不良。病程不到两个月。
(二)诊断:
根据对LP临床资料的收集,综合其相关因素,家庭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LP本人对症状自知,有主动求医行为,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可排除LP有重性精神病。 根据LP的症状结合心理测验结果诊断为自卑情绪,其问题的产生是由“转岗”引起的,为近期发生,其反应强度是可以理解的,不良情绪持续一月有余,反应内容未泛化,有很好的自知力,也有求治愿望,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主要表现为:
1.精神状态:自卑、自信心不足、情绪低落、神情忧郁、焦虑不安。
2.身体状态:睡眠差、多梦,食欲不如以前,此外,没有其它身体异常感觉。
3.社会功能:人际交往能力降低,教学效果不好,与家人其周围同事、朋友等人际关系接触减少,社会适应功能状况不良。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有情绪低落,但这种情绪是由“转岗”这一事件引起的,并没有泛化,而且这种低落也不是“显著而持久的”,同时也没有兴趣缺乏、自罪自责、自杀意念等症,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存在焦虑的症状,但这并不是求助者的主要症状,而且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心理冲突未变形,没有泛化,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也没有泛化,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2.社会性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转岗);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父母、同事、学生的理解和关注。
3.心理因素:自我要求严格,存在不良认知(从“重要岗位”转到“次要岗位”是自己能力的问题);个性特征偏内向,应对人际关系能力不足,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模式。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根据咨询目标的七项原则,经与求助者协商,共同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变该求助者认为“从重要岗位轮换下来是能力问题”的看法,改善该求助者抑郁、焦虑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消除自卑心理,使其心理测验结果恢复正常水平,改变该求助者的睡眠状况,纠正其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坦然面对岗位变化,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认知,增强其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树立自信心。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因此简要地说,这种疗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求治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转岗后自我形象的不认可。其原因是在其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在“从重要岗位转到不重要岗位是能力问题”的错误认知模式主导下,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岗位变化、外界议论等应激性社会事件。不过,求助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而且来访者思维清晰,求助愿望强烈,年龄较轻,易改变不良认知。合理情绪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辅之以放松训练,缓解不适情绪,改善精神面貌。
2.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①向咨询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②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①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②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③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④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⑤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①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②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③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②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③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①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②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③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①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有关证件;
②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
③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④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 咨询收费:60元/次 心理测验:SCL-90:60元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1~2次); 2.心理帮助阶段(2~4次); 3.结束与巩固阶段(4~5次)。 (二)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2009年10月24日 1.目的: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3)抑郁、焦虑与人际敏感等行为的有关心理测量; (4)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2.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收集求助者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4)求助者独立完成90项症状清单的自测;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原因;
(6)告知其为一般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其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目前其睡眠障碍就是躯体化表现之一,需定期进行心理治疗;
(7)与求助者经过认真协商,确定了咨询目标,制定了咨询方案。 第二次咨询:2009年10月31日 1.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分析ABC理论,挖掘求助者行为问题背后的不合理信念; (3)使求助者进一步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与自己现状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对自己的问题负有责任,要积极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
念,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
2.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
(1)进一步加强咨询关系
(2)结合ABC疗法原理,引导求助者分析自己的问题,让她举一些例子说明自己的问题,引导其发现在工作中确实存在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
(3)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良情绪是由于①“新岗位不重要,自己能力有问题”②“转岗后同事看不起自己”这些不合理信念导致的。
(4)布置作业:写出自己的优点和能干好教师工作的有利条件。第三次咨询:2009年11月7日 1.目的
(1) 进一步巩固咨询效果;
(2)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3)纠正完美主义倾向,调整目标,学会合理评价自我。 2.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的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和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3.过程:
(1)对咨询作业的反馈:发现了自己的优点,抑郁、自卑情绪有所缓解。
(2)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使求助者确信自己的问题是由其不合理信念引起的,引导求助者放弃不合理信念,代之以合理信念,让求助者自己认识到“学校的岗位调整是学校正常运作的需要,属于正常现象。”
(3)通过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使求助者体验到合理情绪,进而改变自己的认知,纠正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调整目标,合理的评价自我。
(4)布置作业: 完成合理自我分析报告。 第四次咨询:2009年11月14日 1.目的:
(1)巩固新获得的合理信念;
(2)讨论人际交往的问题,改善求助者的人际交往状况; (3)进行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调整食欲。 2.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 3.过程:
(1)探讨求助者的合理自我分析报告,巩固新获得的合理信念。 (2)和求助者讨论人际关系中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原则。经过分析、探讨,求助者有所领悟,并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咨询师与求助者进一步讨论了怎样使学校领导理解自己,怎样争取老教师的帮助,怎样与同事沟通,怎样与学生进行教学相长等,帮助求助者重新看待自己的工作和交往。
(3)学会深呼吸放松训练、想象放松训练和肌肉渐进放松训练,进行深呼吸和想象放松综合在一起的放松训练。
(4)布置作业:练习放松训练,记录参加学校集体活动时的情绪变化过程。
第五次咨询:2009年11月21日 1.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增强自信心; (3)促进个人成长; (4)结束咨询。
2.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3.过程:
(1)反馈作业:情绪低落、焦虑烦躁等症状基本消失,求助者自我感觉目前心理状态比较稳定。
(2)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和现实问题,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 (3)做了SCL-90心理测验,结果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4)结束咨询:做好咨询的回顾和总结,对求助者的进步给予鼓励,帮助求助者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面对未来生活。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和敏感了,觉得转岗并不是像自己以前认为的那样不好的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卑了,在和同事交往的时候也不会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对未来重新充满了信心。”
2.求助者周围人士对求助者改善状况的评定:经常和父母一起谈论自己的进步和学校里的事情,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经常参加同事间的研讨,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许多。 3.心理测验复查结果:SCL—90 自评量表测验结果
躯体化:1.38,强迫性1.30,人际关系敏感:1.58,抑郁:1.80,焦虑:1.30,敌对:1.17,恐惧:1.00, 偏执:1.17,精神病型:1.00,阳性项目数:22,总分:134,测验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4.心理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已基本纠正了不良认知,自卑心理得到了克服,情绪症状(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得到了改善,躯体症状(睡眠不良)已消除,提高了工作、生活适应水平。咨询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8月第1版.
[3]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