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结构问题研究
张
华
济南250014
山东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摘要:我国的高职课程体系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螺旋上升的改革时期,但是改革成效不大,由于高职教育课程结构设置不科
学,导致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出现高职院校数量和高职毕业生数量剧增与当下劳动力市场出现高技术劳动者供不应求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从总结归纳当下高职课程结构面临的问题入手,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课程结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1+X证书中图分类号:G7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6-0286-02作者简介:张华(1982-),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法学硕士,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课程结构主要问题(一)课程结构静态固化,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同程度的脱节
经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追踪高职毕业生用人很多单位表示,大部分高职毕业生看上去知识丰单位,富,但能用到实习就业岗位的少之又少,甚至很多高职
在学校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根本用不上。毕业生都表示,
通过调查,很多教师也表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以至于大多数高职现在还用几年前甚至几很难推进,
十年前的知识教学生。
(二)课程结构失衡,“两张皮”理论和实践经过调查,部分高职院校对课程结构对标高职教
进行了系统的修改,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育的育人目标,
实践课时落实不到位,部分课程的实践课时仅仅施中,
停留在纸面上,仅有的实践项目也不是实践性的,学生
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成为无得不到应有的实践训练,
仍然以教师为源之水。从课程的具体实施模式来看,
重在知识性的传授,很少进行虚拟的主体的教学模式,
使得理论和实践脱节。仿真实训式教学,
(三)优质课程比例少,教学资源陈旧
随着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和高职的信息化大赛举行,一定程度上对陈旧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改革,但同
利用率不高,大部分课程更时专业资源库建设建成后,
新慢,甚至有些课程没有任何更新。同时,部分高职院
课程通过验收后,大量闲校盲目建设在线网络课程,
优质实用的课程比例小。置,
二、课程结构问题成因分析
(一)高职课程的一体化设计缺位1.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的实践性被弱化。部分
尽管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实践性学时设计不科学,
有实践性课时的设计,但是设计的具体教学项目不能
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能发挥主动性。大部分的实践性学时被理论学时所代替,不能支撑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同时大部分的
一方面没有充分课程仍然在传统的教室里进行教学,
也没有利用好校内的实训室,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
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可想而知①。
2.课堂教学设计只重视“教”,。大多不重视“学”
上课还是以知识的讲数高职课堂仍然是教师为主体,
学生参与少,只是进行被动地接收,学生的互解为主,
教学形式老化,虽然有的院校进行了翻转课堂等动少,
在部分示范课中引入了新的教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但是总体而言,适用范围小,仍然以教师为主,学模式,大多数课程实际没有翻转创新。
3.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经过调查发现,大
不重视学多数的高职学院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不科学,
缺少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机制,也没生的学习过程评价,
没有对学生进行有对学生毕业设计职业资格的考核,
还是依靠单一的期末考试实践能力的单独考核评价,
和老师主观的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不足
由于用人机制的障碍和待遇问题使得高职院校对
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第优质师资没有太多的吸引力,
使高职院校不能汇聚一线一就业选择不是高职院校,
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现有的师资由于培训落实不到
,位,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只在“纸上谈兵”没有教师的落实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的实践培养计划,
从而开发不出优质的课程,创实践教学能力止步不前,
新不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优秀课堂教学模式。
(三)经费投入短缺经调查,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存在着课程建设课程改革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有单
但是实际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尤其列的资金使用计划,
使得在新的教学资源建设及师资培训上不舍得投资,
高质量的教学资源缺少。教学资源改革难以推进,
三、课程结构改革措施建议(一)深化校企合作,设计集职业性、应用性、实践
实现校企双元育人性于一体的课程设置体系,
1.大力开展订单培养课程建设。建议高职院校和
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人行业专家一起进行专业设置、
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改,并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作用
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者行进行订单课程设计,
在此基础上设计“金课”等优秀的教业专家进行授课,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资源,
2.设计职业培训课程。建议和行业专家一起设计岗位实践训练课程,加大岗位实践训练课程在专业课
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提中的课时比例,
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建议开设在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学期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根据自己
使学生实现在校学习期间就能的职业规划进行选择,
零距离地获得实习就业岗位训练。
3.设计产学结合课程。建议根据专业就业实习岗联手行业专家,开发产学结合课程,可以是小微课位,
甚至可以是一次讲座,可以在第二学也可以是选修课,
在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的情年或者第三学年开设,
可以让学生在校内的实践基地内学习课程,况下学习,
社科纵横法制博览2019年09月(中)
·287·可以由行业兼职教师担任主讲教师,让学生在行业专
,家的指导下,学习“实战课程”努力实现学生毕业就
业的一条龙。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职业化
1.完善培训制度,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深入行业一线进行交流与挂职,建立行
与行业发展共赢;加强校际合作,业互通的交流机制,
充分利用现有培训基地,与兄弟院校协同研修,提升教
国家的教师培训计学实践能力;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省、
划,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进修班、研修班,积极参加资源库建设、金课建设等
在开发课程的同时实现自我教学能力的提升。项目,
2.引进行业专家,优化教师队伍。创新高职院校
积极引进行业专家,通过聘请产业教授、的用人制度,
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上观摩课、现场教研等形式,提
在行业专家的引领下,提高教师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的专业技能水平,努力实现兼职教师动态管理,优化教师结构。
3.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考评管理制度。建议高职院校鼓励教师尽可能地取得执业职格证书和技能证书,对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提供平台支持,出台相应的政策细则,可适当扩大双师型教师的具体范围,并在
工资待遇、福利等方面给予倾斜,调动教师职称评定、
的积极性。
(三)完善“1+X”证书的考核机制建议高职院校根据专业特色,深化校企合作,设计符合行业需求的校级职业证书,同时可以获取省级、国
并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中家级职业认证资格,
(上接第285页)
提出通过构建城乡要素互联互通,重振乡村产业活力、重塑乡村文化、重组乡村治理结构、重构乡城互补格
重建乡村政策保障机制,让乡村主动向价值回归、局、
[4]”自身造血、繁荣复兴的方向转型。同时,农村的产
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拓
从而有效避免了资本主义发展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过程中出现的空间剥夺和空间霸权等问题,形成城乡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让共同富裕的举措落地生根,成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四、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的是以人为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都必须以人的诉求为出发点,产业的发展与调整也必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在社会经济的发
往往单一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对于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展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因而在长期的发展中会出现过分偏向经济增长,而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之间矛盾突出,造成城市扩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发展方式,也导致了城市的
生态环境是退步。人类的生存是在自然之下进行的,
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的任何建设性活动都要在此基础之上。
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又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
能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或者职业资格,一专多能,拓宽
②
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就业的领域,
(四)落实高职学分银行,完善全方位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体系
1.完善专业群内课程学分互换制度完善学生的弹性学习制度,在相关课程结构模块设置专业群内的弹性课程,弹性课程可以是部分专内,
业课和技能训练课程,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就业面进行
只要是专业群内的课程完成考核,达到要求自主选择,
即可获得相应学分,专业课学分达到相应比例和要求
③
就能够申请毕业。同时建议加大选修课比例,选修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积累课的总学分限定的情况下,
学分。
2.设计专业群间、校际学分互换制度通过课程设计平台,设置相应的弹性任选课程,允
允许学生通过网许学生不按照常规的学期进行学习,
络学习平台、校级共享平台,实现专业群之间、校际专
只要弹性的课程经过考核合格,就业之间课程的选择,
可以实现学分互换,存入自己的学分银行,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随时积攒学分,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创新化。
[注释]
.教育观察,①李杰.高职院校的校企多元化合作模式探究[J]
2016.7.
.黑龙江教育理②沈于兰.浅议成人教育中的学分银行的建立[J]
2014(12).论与实践,
③余丽霞.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教学运行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9.6.
那种先破坏后发展的方式必定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舍本逐末的错误行为。在当前的发展模式和技术支持下,还不太可能实现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平衡,这也意味着,在发展经济是还会相应的产生环境污染的情况。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环境问题体现在空间当中。产业不能适应空间发展,而造成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失衡。只有在区域空间层面在整体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对产业进行动态调整和灵活配置,才能有效率地保证产业在空间中的生产,环境保护也能够做得更好,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得到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福利。*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在实践层面实现,把生态环境放在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社会中推行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每一个人都投入到这一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1985.27.[2].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1985:401.[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3.资本论(第2卷)[[4]——朱霞,周阳月,单卓然.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的策略及路径—
.城市发展研究,2015,22(08):38-45基于乡村主体性视角[J]
+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