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竞赛模拟题

来源:六九路网
例1、 下列变化,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NH4+——NH3 B、C——CO2 C、SO2——S D、Cl2——Cl- 误答原因:(1)误答A选项。原因是不会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2)误答B选项。原因是思维混乱(或将关系记反了)。

(3)误答D选项。没有考虑到Cl2+H2O=HCl+HClO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正确分析:A选项中各元素化合价未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B选项中碳元素从零价升高到正二价,被氧化了,需加入氧化剂。 C选项中硫元素从正四价降到零价,被还原了,需加入还原剂。

D选项中氯元素从零价降到负一价,被还原了,但是Cl2+H2O=HCl+HClO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加入的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正确选项:C

例2、 在PH=1的含有Mg2+、Fe2+、Al3+3种阳离子的溶液中,可能存在阴离子是: (1)Cl- (2)NO3- (3)SO42- (4)S2- A、(1)(2)(3) B、(2)(3) C、 (3)(4) D、(1)(3)

误答原因:误答A选项。原因是忽略题干信息PH=1,或者忽略酸性溶液中NO3-的氧化性 正确分析:PH=1的溶液,即强酸性溶液,溶液中含有较多的H+,所以不能存在NO3-,因为H+、Fe2+、NO3-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和H+发生复分解反应也不能存在。 评析:离子能否大量共存,应从两方面分析:(1)同组的离子是否发生反应:复分解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2)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溶液的颜色,酸碱性等。 答案:D

例3、 已知下列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1) C(s)+H2O(g)=CO(g)+H2O(g);△H=+131.45KJ/mol (2) 1/2H2(g)+1/2Cl2=HCl(g); △H=-92.3KJ/mol (3) H2(g)+1/2O2=H2O(g); △H=-241.9KJ/mol 则上述三个反应的反应热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1)>(2)>(3) B.(3)>(2)>(1) C.(3)>(1)>(2) D.(1) >(3)>(2)

误答原因:误答A选项。原因是把反应热的“+”或“-”与反应热的数值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比较,而忽视反应热是指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这一说法。

正确分析:反应热的“+”或“-”只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与数值大小无关。 答案:C

例4、 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H2O分子的质量为18/NA。 B、 1molD2O所含质子数为12NA

C、 0.5mol单质铝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为1.5NA D、 标准状况下,1L水所含分子数为NA/22.4.

误答原因:误答A选项。原因是粗心大意,没有留心单位。 误答B选项。错选原因是混淆质子与中子。

误答D选项。原因是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领会不深或误认为水为气体。

正确分析:1molH2O的质量为18g,而1molH2O含有NA个水分子,所以1个水分子的质量应为18g/NA。

D2O与H2O的质子数是相同的,都是10,1molD2O所含质子数为10NA。 铝与盐酸反应为:2Al+6H+=2Al3++3H2↑。0.5molAl在反应中转移电子为0.5×3 NA=1.5 NA

在标准状况下,水是液态的,它的体积不符合气体摩尔体积的规定。 答案:C 举一反三:标准状况下,可能会误认为气体的物质有:Br2、SO3、六个碳原子以上的烃等等。

例5、将标准状况下336LHCl气体溶解在1L水中,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此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误答原因:错解:C=336L/22.4L.mol-1÷1L=15mol/L 错因:把溶液的体积当成1L。

正确分析:溶液的体积根据溶液的质量和密度求算。

C盐酸=336L/22.4L. mol-1÷〔(336L/22.4L. mol-1×36.5g/mol+1000ml×1g/cm3) ÷(1.17g/cm3×1000ml/L)〕=11.6mol.L-1

例6、将1%的氨水与9%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氨水的浓度__5%(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误答原因:错解:氨水浓度(%)=(Vd11%+Vd29%)÷(Vd1+Vd2)×100%=(d11%+d29%)÷2 ∵d1<d2 ∴大于5%。

不考虑密度的差别,或者认为浓度大的密度大,分别得出等于5%或大于5%的错误结论。 正确分析:氨水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等体积时,1%的氨水的质量大,而溶液质量大的所含溶质的质量少,因此,正确答案应小于5%。 设1%的密度为1%ρ1V+9%ρ2V=x%(Vρ1+Vρ2) ρ1(1%-x%)=ρ2(x%-9%)

∵ ρ1>ρ2(氨水浓度小的密度大), 1%-x%<0,1%-x%<0 ∴1%-x%>x%-9% (1%+9%)>2x% 5%>x%即x%<5%

启示:不同浓度的同种物质的溶液等体积混合,符合以下规律:

浓度大的密度大,混合后的浓度大于两溶液浓度和的1/2;浓度的的密度小,混合后的浓度小于两溶液和的1/2。

密度不随浓度改变的,则混合后的浓度等于两溶液浓度的1/2。 注意:氨水、酒精等浓度大的密度小。

例7、8.7g的MnO2与含14.6gHCl的浓盐酸共热可生成Cl2的质量为: A、等于14.2g B、等于7.1g

C、7.1g----14.2g之间 D、小于7.1g

误答原因:错选A、C原因是算式列错或计算错误。 错选B。认为8.7gMnO2恰好与14.6gHCl反应,生成7.1gCl2,没有考虑到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逐渐变为稀盐酸,稀盐酸难与MnO2反应。

正确分析:稀盐酸难跟MnO2反应,MnO2+4HCL(浓)=MnCl2+Cl2↑+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会变为稀盐酸,使反应停止。再加上盐酸还要挥发等,14.6gHCl不可能完全反应。因而制得的Cl2小于7.1g.

举一反三:铜与浓硫酸、铜与浓硝酸的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酸逐渐变稀,反应也会停止或产物发生变化。

例8、(1)下列物质跟水反应时,水为还原剂的是 A.F2 B.Na C.Na2O2 D.CaO 分析:A在F2与水的反应:2F2+2H2O=4HF+O2中,氟元素从0价降到-1价,F2是氧化剂,H2O中的氧元素,从-2价升高到O2中的0价,水是还原剂。

B在Na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中,H2O中的氢元素,从+1价降低到H2中的0价,水是氧化剂。

C在Na2O2与水的反应:2Na2O2+2H2O=4NaOH+O2↑中,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DCaO与水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A

(2)将Na2O2投入FeCl2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生成白色沉淀 B、生成褐色沉淀 C、有气泡产生 D、无变化

误答原因:对Na2O2、Fe(OH)2及Fe(OH)3的一些特殊性质掌握不住,从而导致错选。 正确分析:本题涉及的化学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FeCl2+2NaOH=Fe(OH)2↓(白色)+2NaCL 4Fe(OH)2+O2+2H2O=4Fe(OH)3↓(红褐色)

反应过程中生成的Fe(OH)2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生成红褐色沉淀。 答案:B、C

(3)F2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单质。在加热的条件下,物质的量相等的F2(g)跟烧碱完全反应,生成NaF、H2O和某一种气体。该气体是下列中的 A、H2 B、HF C、OF2 D、O2

误答原因:本题极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错选D:2F2+4NaOH=4NaF+2H2O+O2,但是此时n(F2):n(NaOH)=2:4=1:2,不符合题意。

正确分析:根据题给条件,依据质量守恒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F2+2NaOH=2NaF+H2O+OF2 由此确定另一种气体为OF2 答案:C

例9、有一未知浓度的盐酸25ml,在加入0.5mol/LAgNO3溶液25ml后还有剩余盐酸,再改加NaOH溶液,结果用去1.0mol/LNaOH溶液25ml,恰好完全中和。求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误答:HCl先与AgNO3反应,后与NaOH反应,相互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都是1:1,则HCl的物质的量等于AgNO3和NaOH物质的量之和。设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则 0.025C=0.5mol/L×0.025L+1.0mol/L×0.025L C=1.5mol/L

误答原因:未考虑HCl同AgNO3反应未消耗H+

正确分析: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CL-+Ag+=AgCl↓,(2)H++OH-=H2O 可以看出:

Ag NO3同HCl反应并未消耗盐酸中的H+,盐酸中的H+全部与NaOH溶液中OH-中和。所以计算盐酸的浓度根本不需考虑AgNO3的多少(在AgNO3不过量的前提下),AgNO3只是一个干扰因素。应直接根据消耗NaOH的量来计算盐酸浓度。

HCl同NaOH恰好完全中和时,n(HCl)=n(NaOH),又知V(HCl)=V(NaOH)则C(HCl)=C(NaOH)=1.0mol/l。

例10、R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B、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其原子质量与12C原子质量之比约为(m+n):12

D、原子核内中子数为n的原子可能是R原子的同位素。 误答原因:(1)漏答(A)项或错答(B)项。原因是混淆了原子的质量数与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2)漏答(D)。同位素的概念不清。 答案:A、D

例11、已知氯只有两种天然同位素35Cl和37Cl,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5,则46.8gNaCl中含35Cl的质量为__g 分析:(1)用“十字交叉”法求35Cl与37Cl的物质的量之比。 35Cl 35 1.5 3

35.5 →n(35Cl):n(37Cl)=3:1

37Cl 37 0.5 1

(2)NaCl的式量为58.5

46.8gNaCl为46.8g/58.5g.mol-1=0.8mol NaCl―――Cl 0.8mol 0.8mol

n(35Cl)=0.8mol×3/4=0.6mol m(35Cl)=0.6mol×35g/mol=21g 答案:21g

例12、(1)元素X与元素Y在周期表中位于相邻的两个周期,X与Y两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为19,Y原子核内质子数比X多3个。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X和Y都是性质活泼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 B、X和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Y2X2 C、X的化合物种类比Y的化合物种类多

D、Y能置换算中氢放出氢气,但不能置换盐中的金属。

解析 :设X、Y的核电荷数分别为a、b,依题意a+b=19 (1),b-a=3 (2); 由(1)和(2)两式联立解方程组得:a=8,b=11。则:X为O,Y为Na。 自然界中有O2单质存在,故A错误; 钠和氧气可形成Na2O和Na2O2,B正确; 氧的化合物比钠的化合物种类多,C正确;

钠不能将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可将金属从其熔融状态的盐中置换出来,D错误。 答案:B、C

评析:本题最易出现错选的是D,由于钠易与水反应,故不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金属。但在熔融状态下可以。

(2)已知X、Y均为1-18号之间的元素,X、Y可形成化合物X2Y和X2Y2,又知Y的原子序数小于X的原子序数,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

A、19 B、18 C、27 D、9 误答原因:(1)误答C项。误认为K2O、K2O2中Y(氧原子)原子序数小于X(钾原子)的原子序数。但没有留心: X、Y均为1-18号

误答D项。误认为H2O、H2O2中H、O均为1-18号。但没有考虑到Y的原子序数小于X的原子序数这一点。也不合题意。

正确分析:既要学会逻辑思维方法,又要认真细心审题,识破每一个“陷阱”。

符合化学式为X2Y、X2Y2的有H2O与H2O2、Na2O与Na2O2、K2O与K2O2等,但在H2O与H2O2中H的原子序数小于O的,而在K2O与K2O2中K的原子序数超过18号;只有Na2O与Na2O2完全符合题意。 答案:A

(3)有aXn-和bYm+两种简单离子(X、Y均为短周期元素)已知Xn-比Ym+多两个电子层,下列说法和关系正确的是: A、X只能是第三周期的元素 B、a-b+n+m等于10或等于16 C、b不大于5

D、Y不可能是第二周期元素 误答原因:(1)误答A项。没有考虑到Y可能为氢元素。 (2)漏答B项。不会进行组合与分析。

(3)漏答C项。忽略非金属元素(氢除外)没有简单的阳离子。

正确分析:对于短周期的简单离子,阴离子电子层数和其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阳离子电子层数比其原子的电子层数少一层。题意为aXn-比bYm+多两层,X、Y两元素在周期表应为相邻周期。可能的组合为: bYm+ 1H+ 3Li+ 4Be2+ aXn- 8O2- 9F- 16S2- 17Cl- 第一组 第二组

X 可以为氧和氟或硫和氯,即X可以为第二周期也可以为第三周期。A项被淘汰。 Y可以是氢元素,也可以是锂或铍元素,D项被淘汰。

综合一、二组可知,Y的原子序数可能为1或3或4,均不大于5,C项符合题意。 计算:第一组有:a-b+m+n=10 第二组有:a-b+m+n=16 所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C。

例13、在水溶液中,YO3n-和S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 YO3n-+3S2-+6H+=Y-+3S↓+3H2O (1) YO3n-中Y元素的化合价是__。 (2)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__。 解析:根据离子方程式两边电荷守恒,求得n=1,YO3-中Y元素的化合价为+5,Y能形成+5、-1价,可确定Y为卤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 答案:(1)+5(2)7

误答:依据+5价判断最外层电子数为5

例14、下列化合物中阴离子半径和阳离子半径之比最大的是: A、 LiI B.NaBr C.KCl D.CsF

答案:A

例15、(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 B、非金属原子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C、以非极性键结合起来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D、以极性键结合起来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解析:A叙述正确。

B叙述错误,如铵盐即是非金属原子间形成的离子化合物。 C叙述正确。 D叙述错误,以极性键结合起来的分子若具有空间对称的结构,则也是非极性分子,如CO2、CH4等。 答案:B、D

评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组概念,它要求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并能举出实例。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NH3、CO、CO2都是极性分子。

B、CH4、CCl4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C、HF、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CS2、H2O、C2H2都是直线型分子。 答案:B

3)下列各组物质中形成的晶体完全是分子晶体的是 A、CO2、Ar、PCl5 B、H2O、CO2、I2

C、PH4I、H2O2、CCl4 D、SO3、SiC、Al2Cl6 误答:A

解析: A项中,CO2、Ar 是分子晶体,PCl5 在固态时是离子晶体。 B项中H2O、CO2、I2都是分子晶体。

C项中PH4I是离子晶体,H2O2、CCl4是分子晶体。 D项中SO3是分子晶体,SiC是原子晶体。 答案:B

(4)下列化合物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极性键的是: A、H2O B、NH4Cl C、NaOH D、Na2O2 答案:BC

5)NH3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三角锥构型,而不是正三角形的平面结构,其充分的理由是: A、NH3分子是极性分子。

B、分子内3个N-H键的键长相等,键角相等。

C、NH3分子内3个N-H键的键长相等,3个键角都等于107°18 D、NH3分子内3个N-H键的键长相等,3个键角都等于120°。

解析:若分子为平面正三角形,键角为120°,分子无极性。若分子为三角锥构型,只有键角为109°28 时为正四面体,呈空间对称结构,分子才无极性,否则都有极性。若3个键角都等于107°18,则不可能为平面结构,只能为三角锥形。

空间构型决定分子的极性,反过来分子的极性验证了分子的空间构型,即分子有极性说明其空间结构为不对称。故NH3为三角锥,键角小于120°。 答案:AC

例16、下列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其产物既可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又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CO B、H2 C、CH4 D、H2S 提示:此题应注意三个条件: (1) 氧气中燃烧。

(2) 其产物有水生成。因为:CuSO4(白色)+5H2O=CuSO4.5H2O(蓝色) (3) 产物中有使石灰水变浑浊的物质CO2或SO2。 答案:CD 17、用浓硫酸吸收三氧化硫可以得到H2SO4•SO3,若用1000g98%的硫酸充分吸收三氧化硫后,再进行稀释,可得到98%的硫酸的质量是多少千克?(要求详细过程)

用浓硫酸吸收三氧化硫可以得到H2SO4•SO3,若用1000g98%的硫酸充分吸收三氧化硫后,再进行稀释,可得到98%的硫酸的质量是多少千克?(要求详细过程) 错解:设最后可得98%的硫酸的质量为x H2SO4------ H2SO4•SO3------ 2H2SO4 98g 196g

(1000×98%)g 98%x

X=(1000×98%)g×196g/(98g×98%) =2000g =2kg

误答原因:未考虑原有98%H2SO4中的水可与三氧化硫生成硫酸继续吸收三氧化硫。 正确分析:解法一(分割考虑)、设98%硫酸中由溶质H2SO4吸收可得98%的硫酸的质量为x,由溶剂水吸收可得98%的硫酸的质量为y,则 H2SO4------ H2SO4•SO3------ 2H2SO4 98g 196g

(1000×98%)g 98%x

X=(1000×98%)g×196g/(98g×98%) =2000g =2kg

H2O-------H2SO4•SO3------ 2H2SO4 18g 196g

1000×(1-98%)g 98%y

y=1000×(1-98%)g×196g/(18×98%) =222.2g =0.222kg

最后可得98%硫酸总质量为x+y=2kg+0.222kg=2.222kg 解法二、设最后可得98%硫酸的质量为x

98%硫酸中:n(H2SO4):n(H2O)=98/98:2/18=1:1/9,则 H2SO4可表示为SO3•H2O

98%H2SO4可表示为SO3•10/9H2O H2SO4•SO3可表示为2SO3•H2O

SO3•10/9H2O-吸收过程由水决定-10/9(2SO3•H2O)-稀释过程由SO3决定-20/9(SO3•10/9H2O)

SO3•10/9H2O------20/9(SO3•10/9H2O)

100g (20×100/9)g 1000g x

X=1000g×(20×100/9)g/100g≈2222g=2.222kg 18、下列有关SO3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为SO2和O2 B、是硫酸的酸酐

C、其中的硫元素已达最高价,不能再被氧化 D、取8gSO3溶于92g水中即得8%的溶液

误答原因:错选A。原因是没有认识到SO2的催化氧化为可逆反应。

正确分析:由于SO2的催化氧化是可逆反应,所以SO3在同样条件下也可分解生成SO2和O2,A正确。

BC的说法也正确。

SO3溶于水后与水发生反应生成H2SO4(SO3+H2O=H2SO4),所以SO3的水溶液中真正的溶质是H2SO4,质量显然大于8g,质量分数为9.9%,D错。 答案:D 19、(1)向氯化铁和氯化钡的酸性混合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是 A、BaSO4 B、FeS C、BaSO3 D、S

解析:题中隐含的条件为:该白色沉淀不溶于酸,可以排除B、C。

由Fe3+有氧化性,SO2有还原性,两者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硫元素化合价升高,生成的SO42-与Ba2+结合成BaSO4。 答案:A

评析:根据该题隐含的信息,可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2FeCl3+SO2+2H2O=2FeCl2+H2SO4+2HCl。

例20(1)导致下列现象的主要原因,与排放SO2有关的是: A、酸雨 B、光化学烟雾 C、臭氧空洞 D、温室效应 误答原因:错选C。把“主要原因”误认为“可能原因”。 解析:A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SO2的排放。

B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HC)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新的二次污染物

C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俗称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证实,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根本原因。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答案:A

(2)地球上大气层有一层臭氧层,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臭氧层有很强的氧化性,下列能使臭氧层受到破坏的是 A、SO2 B、CO2 C、CO D、N2

提示:臭氧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与具有还原性的气体反应。 答案:AC

21、(1) 在氯化钡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溶液仍澄清;若将BaCl2溶液分盛两支试管,一支

加硝酸,另一支加烧碱溶液,然后再通入SO2气体,结果两支试管都有沉淀。由此得出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A、氯化钡有两性 B、两支试管的沉淀均是亚硫酸钡

C、SO2有还原性和酸性 D、升高PH值使SO2水溶液中SO32-浓度增大。 (2)下列试剂中,可以确定某无色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SO2和CO2的是 ①石灰水②品红溶液③溴水④KMnO4酸性溶液 A、④① B、③① C、①② D、②④①

(3)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相同的下列溶液中,吸收SO2气体的量最多的是 A、NH3•H2O B、Na2CO3 C、Na2S D、Ba(OH)2 参考答案:(1)CD (2)D(提示KMnO4酸性溶液除SO2,用品红溶液验证SO2是否除尽)( 3)B

22、在硫酸的工业制法中,下列生产操作与说明生产操作的主要原因二者都正确的是 A、硫矿燃烧前要粉碎,因为大块的硫铁矿不能燃烧。

B、从沸腾炉出来的炉气需要净化,因为炉气中SO2会与杂质反应。 C、SO2氧化为SO3时需要使用催化剂,这样可以提高SO2的转化率。

D、SO3用98%的浓H2SO4吸收,目的是防止形成酸雾,以便使SO3吸收完全。 解析:将硫铁矿粉碎使燃烧速率更快、反应更充分; 净化SO2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杂质使催化剂中毒; 催化剂只能提高反应速率,不能提高SO2的转化率。 答案:D

23、往一由铁、铜组成的混合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剩余金属m1g,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后余下金属m2g.则m1与m2之间的关系为: A、一定m1>m2 B、可能m1=m2 C、一定m1=m2 D、可能m1>m2

分析:因为铁的还原性强于铜,所以m1g的剩余金属可能为Cu也可能为Fe、Cu混合物。溶液中溶质必定含有Fe(NO3)2。m1g固体是铜时,可能还含有Cu(NO3)2;m1g固体为Fe、Cu混合物时,不含Cu(NO3)2。现向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时,相当于为原有的NO3-提供了H+,会发生3Cu+2NO3-+8H+=2Cu2+2NO+4H2O,3Fe+2NO3-+8H+=3Fe3++2NO2+4H2O, 一定会导致剩余固体溶解。 答案:A

错选B或D可能原因:错因:若题给m1g剩余金属是Cu,当然不会溶于稀硫酸,若m1g剩余金属是Fe和Cu的混合物,Fe就会溶于稀H2SO4,当然就会减少。这种分析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层次看问题。

24、检验某未知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的下列操作中最合理的是 A、加入硝酸酸化了的硝酸钡溶液 B、先加硝酸酸化,再加硝酸钡溶液 C、先加盐酸酸化,再加氯化钡溶液 D、加入盐酸酸化了的氯化钡溶液 错答解析:D无法排除Ag+的干扰。 答案:C

评析:检验SO42-主要是排除SO32-和Ag+等离子的干扰。酸化时要注意酸的选择和酸化的

顺序。

25、你认为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可采取的措施是: (1)少用煤作燃料 (2)把工厂烟囱造高 (3)然料脱硫

(4)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5)开发新能源

A、(1)(2)(3) B、(2)(3)(4)(5) C、(1)(3)(5) D、(1)(3)(4)(5)

解析: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污染物是SO2,SO2主要来源于燃烧含硫的煤和石油,所以少用煤作燃料可减少酸雨的产生;将燃料中硫给予脱去也可,开发新能源也是减少SO2产生的新途径。则(1)(3)(5)都可减少SO2的污染。可减少酸雨的产生。

把工厂烟囱造高既不能使SO2转化,也不能减少SO2的产生,不符合题意。 在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只能改良土壤,而不能减少酸雨,不是正确方法。 答案:C 26、将过量的CO2分别通入①CaCl2溶液;②Na2SiO3溶液;③Ca(ClO)2溶液④饱和Na2CO3溶液。最终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

解析:CO2溶于水:CO2+H2O=H2CO3,H2CO3的酸性比盐酸弱,而比硅酸、次氯酸强。根据酸与盐反应的规律,

①CO2通入C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弱酸不能制强酸); ②过量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有白色沉淀H2SiO3生成; ③CO2通入Ca(ClO)2溶液至过量,

Ca(ClO)2+CO2+H2O=CaCO3↓+2HClO,CaCO3+H2O+CO2=Ca(HCO3)2,最终生成Ca(HCO3)2溶液。

④过量CO2通入饱和Na2CO3溶液中。Na2CO3+H2O+CO2=2NaHCO3↓生成的NaHCO3溶解度比Na2CO3溶解度小而结晶析出。 答案:B

27、下列关于碳族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其它元素化合时易形成共价化合物。 B、不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C、单质晶体均为原子晶体。 D、最高化合价为+4

27、答案:BC(提示:CaC2为离子晶体;单质中石墨、无定形炭、锡和铅等都不是原子晶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