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护理的体会

来源:六九路网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复苏;复苏后护理 [摘 要] 目的:提高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成功率,同时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严格按新生儿窒息ABCDE复苏方案复苏,并着重加强复苏后护理。结果:本院新生儿窒息抢救成活率有了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在严格执行新生儿新法复苏的同时,着重加强复苏后护理,能提高新生儿的成活率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复苏;复苏后护理 为了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减少或避免致残率,我院自2002年1月起除严格按新生儿窒息ABCDE方案进行规范复苏外,还着重加强了复苏后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2年1月以来,我院共收治窒息新生儿36例,均符合《实习新生儿学》窒息的标准[1],男21例,女15例,早产儿12例,过期产儿5例,出生体重>4 000 g 4例,2 500 g~4 000 g 14例,<2 500 g 9例,体重最低1 500 g 1例。 2 复苏方法 2.1 最初的复苏步骤 保暖;减少散热;摆好体位;清理呼吸道;触觉刺激。以上步骤要求在生后20 s内完成。 2.2 通气复苏步骤 根据呼吸情况酌情对症处理,如经人工正压通气、给氧、心胸按压等措施,心率仍低于80次/min。患儿心率不增快或<80次/min,可胸外按压心脏30 s,无好转则行气管插管术,同时给予1∶10 000肾上腺素0.1 ml/kg~0.3 ml/kg静脉或气管内注入,呼吸建立后通气良好者可给予5% NaHCO3 2 ml/kg~3 ml/kg稀释后静脉注入。孕妇使用过镇静麻醉药品及有呼吸抑制者,可用纳络酮0.1 ml/kg,静脉或气管内注入。纳络酮是内源性阿片样物质阻断剂,能迅逆速转新生儿无呼吸状态,有利于窒息复苏成功[2]。 2.3 复苏技术 复苏器加压给氧:面罩应遮盖下巴尖端、口鼻,通气率为30次/min~40次/min,手指压与放的时间比为1∶1.5。拇指法胸外按压心脏:按压速率为120次/min(每按压3次,间断加压给氧1次),压下深度为1 cm~2 cm。喉镜下经口气管插管:要求在20 s内完成气管插管和一次吸引。 3 复苏后护理 3.1 继续保暖 患儿病情稳定后,置于暖箱内维持体温在36.5 ℃~37 ℃以免体温过低而引起并发症的发生。 3.2 加强监护 复苏后除密切监护体温、心率、呼吸外,还要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前囟门、肌张力、抽搐、吸吮反射、尿量、皮肤颜色及神经系统症状等变化并用输液泵控制滴速,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 使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吸入,及时吸痰,预防窒息及肺炎的发生。 3.4 防治感染 由于复苏后的患儿抵抗力较低,特别是在抢救中更容易造成损伤,增加感染的机会,因此,防治感染非常重要。除注意隔离方法、严格无菌操作外,还应酌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5 合理喂养 由于窒息后的患儿胃肠道缺氧缺血,易发生呕吐和上消化道出血,因此喂养必须慎重。特别是早产儿,应根据情况延长喂奶时间或给静脉营养。为防止发生低血糖,可给予葡萄糖静脉点滴并监测血糖浓度。[!--empirenews.page--] 3.6 按需吸氧 根据患儿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吸氧,当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低需要吸氧时,应注意监测,防止因吸氧过度导致氧损害,特别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更需注意防止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传染病。 4 结果 成活34例(94.4%),死亡2例(5.6%),2002年1月前我院成活率91.6%;发生缺血缺氧脑病等并发症11例,发生率30.6%,2002年1月以前我科发生率44.6%。出院患儿经调查了解未发现有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后遗症出现。 5 体会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在宫内或在娩出过程中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功能不全和气体交换障碍,导致出生后无自主呼吸的一种严重疾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死亡率高,而且易引起严重并发症,易导致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发生,因此不但要提高成活率,还要减少残疾儿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采取正确规范的复苏方法抢救患儿生命,更应该做好复苏后护理,尽最大努力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笔者认为,加强复苏后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最重要措施。自2002年1月以来,我科派专人对窒息复苏后的患儿进行复苏后护理,大大地避免或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不仅成活率较前有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有效地防止了神经系统等后遗症的发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