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来源:六九路网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

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一、主题与背景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仅仅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动者,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促动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个角色的转变我们往往是听的多,说的多,实践的少,大不了也就是分组讨论等形式上的转变,课堂教学行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给我们提供了转变教学行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但如何活学活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水平,仍是当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下面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比较成功的一节尝试课。

二、教学设计思路

【课题分析】本节课安排在《溶液的形成》之后,学习溶解度概念之前,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如水里加入糖)可知水的质量和温度不变时物质不可能无限度的溶解,但增加水的质量或改变水的温度,原来未溶解的物质肯定就会溶解。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两种溶液的状态是不同的。根据一定条件下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将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比较容易接受,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所以本课围绕“生活即化学、科学就在身边”的思想理念,采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 ,先通过生活事例、实验,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地创设了多个问题情景,指导学生自学之后通过学习小组对“问题情景”的讨论、探究、评价来完成,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更多的机

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②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③了解结晶现象,记住结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有和转化是有条件的,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②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理解事物过程的水平。 【重点和难点】

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及转化方法。 难点: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及结晶方法。 三、课堂实录:

投影:学习目标(见知识与技能) 生:阅读学习目标。 【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问题情景一

师:同学们想不想喝糖水,你喝过糖水吗?能告诉我糖水的做法吗?

(问题设置来自生活实际,学生情绪高涨和,相互间比划着说开了)。

生(举手):先向杯子中倒入开水,再用勺子加入糖,最后用勺子或筷子

搅一下。

师:其它学生有没有要补充的。你平时做时中会遇到哪些情况? 生1:太甜了。

生2:糖放多了,喝完了杯子底还有糖。 ……(看来只有亲自经历的才会有真实感受) 师:谁能协助上面同学解决遇到的问题。

生1:加水。 生2:加开水。

师:以上过程实际上就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历的溶液配制。今天我们从化

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下面我们来做一组实验。 实验如图 :

KNO3

KNO3 KNO3

水 溶液1 溶液2 溶液3

说明:(注意控制前两次硝酸钾量只得到不饱和溶液,第三次得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剩余,让学生亲自体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将溶液3分为两份,一份加入水,

振荡;另一份加热待余下的硝酸钾溶解完后再加入硝酸钾得高温下KNO3 的饱和溶液 ,然后放入冷水中冷却,观察现象。 问题情景二:

投影:【自学指导】结合实验阅读课本内容并思考:

1.一定条件下物质在水中能不能无限度的溶解?

2.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如何判断溶液是饱和还是不饱和的?上述溶液1、2、3有何不同?

3.两份溶液3加水或加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

4.什么是结晶?有哪些方法 ?

(要求紧张自学,独立完成1、2题, 小组合作 订对答案 讨论交流完成3、4题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交流与表达 归纳与总结】

师:看来很多同学已胸有成竹了,哪一组的同学先说说。

(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就连平时不爱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举手,这说明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了,老师很高兴。)

生1(后进生):一定条件下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度的溶解,因为会形成饱

和溶液,象溶液3就是饱和溶液 。

(其余学生鼓掌,生1面带笑容坐下,很有成就感的样子,老师心想从此他会变样)

生2:实验中溶液1、溶液2是不饱和溶液,因为形成两溶液后加入溶质

还会继续溶解,而溶液3中有不溶的溶质是饱和溶液。

生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继续加入溶质,若不溶则是饱和溶液, 若

继续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生4:平常糖不化了,就再加水就是将饱和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5:实验中加热也可以使不溶的物质继续溶解。

(个别学生表达不够准确,其余学生及时给予纠正。)

师:同学说得非常好,看来是真正理解了相关知识。下面在强调几点: 1.“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即一定量溶剂、一定

温度”才有意义,条件改变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必须加入原溶质,如对糖饱和的溶液加入盐还会溶,所以同学们要注意课本上定义中的“该溶质”。

3.关于两者的相互转化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否则会混淆。其中最不好理解的最麻烦的是温度改变两者的转化,同学们根据事例先记下,等学习了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后就会更好的理解。

4.根据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将溶液还可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同学们还要明确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 [实验]室温下,将2克食盐和0.2克熟石灰分别加入10毫升水中,充分振荡,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对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只有当温度相同时,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拓展应用】完成课后第一题。学生练习,互相订对答案。 问题情景三:

师: 端起小烧杯(上述高温下的饱和溶液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请看实验现象。 众生:哇塞,这么好看。真神奇!(针状有硝酸钾结晶现象非常明显) 师:这就是结晶。谁能简单说说什么是结晶? 生:溶质从溶液中长出来了。 (其余学生笑)

师:太好了。很通俗。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结晶定义。说明刚才的结晶方法叫降温结晶,还有一种方法同学们知道吗?谁能举个例子?

(教室里很安静,老师提示 我们吃的盐是怎样来的)

【播放视频】海水晒盐场景。 生:哦!那是海水晒干了盐就出来了! 师:照前一种方法这叫……? 生:蒸发结晶.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结晶有两种方法。对不同的物质要采用不同的结晶方法。请预习下节课内容固体溶解度思考哪种物质适合用哪一种方法结晶?下节课我们一起分析。 【谈谈收获 体验成功】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谈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留两分钟时间) 生1:知道溶液分为饱和溶液 和不饱和溶液 生2:条件改变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生3:…… 生4:……

生5:生活中有很多化学知识。

【当堂检测】见课件(10分钟,完成6道必做题,4道选做题 当堂评卷 个别辅导 当堂清) 五、效果评析:

由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只凭讲解大部分学生更是一脸茫然,通过生活实例、实验引发问题让学生清楚的看到溶液1、2, 3的不同,而当条件变时二者之间可以转化,同时也看到了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很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等学生完成前面的问题后非常明显地观察到了降温结晶的实验现象,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当堂检测可以看出学生掌握的很好,必做的题基本没错。

六、总结与反思:

这节课内容多,教学任务重,由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巧妙地安排了多个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基本没有什么废话,引导得当 ,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在讨论问题、探索实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问题情景的设置,匠心独具,每一情景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注意了情景的“鲜、奇”,

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基本下实施了有效教学。但由于教材本身知识体系的限制,在未学习固体溶解度的知识时对本节课的理解形成了一定的困难,建议在学习固体溶解度的知识之后,重新去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印象会更为深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