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来源:六九路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此情可待成追忆

作者:谢玲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22期

苏轼和纳兰性德分别是中国北宋和清朝著名的大词人,他们具有类似的人生经历,都在青年时期失去配偶。确切地说,苏二十八岁时失去爱妻王氏,纳兰在二十三岁时失去爱妻卢氏。因而,他们在情感体验上具有相同之处,失去爱妻的无比沉痛,不免会时时萦绕于心,发于言外,见于词作之中。《江城子》和《蝶恋花》就分别是他俩为悼念亡妻所作之词。这两首词作如下: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蝶恋花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麓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上面这两首词虽然都写得情浓意切,凄苦缠绵,感人肺腑,但仔细读来,味道却明显有别。另外,他们在性格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因而他们在同是悼念亡妻的词作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体验也是不一样的。苏轼和纳兰都少年得志,前者二十岁中进士,后者二十二岁中进士。又都顺利步入仕途,但后来的人生境遇却大不一样。苏轼因“乌台诗案”险失性命,屡次遭贬,历尽宦海沉浮,生活穷困潦倒,境况凄凉,人生失意颇多,最后病死在谪迁途中;而纳兰性德步入仕途后,不断升迁,一直跟随在康熙皇帝的左右,生活比较安定,无多大变故。 因此,不难理解,苏轼在悼念亡妻时就会很自然地在词作中渗透自己的身世,抒发人生沧桑、官场失意、世事苍茫之感。在深切悼念亡妻的同时,又不忘时时顾怜自己。且看“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词人打破生与死的界线,超越时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作出这种大胆的假设:假如自己能和妻子王氏相见,她也不一定认识自己呀!因为自己已蓬头垢面,鬓发如霜,毕竟已是“十年生死两茫茫”。这十年之中不知经历了多少人生苦难,茹饮了多少血和泪啊!宦海沉浮,人生苍茫,谁解其中味!因而,从这首词中,不仅感受到词人的失妻之痛,而且更感到他的人生之悲。词的下阕主要写梦境中夫妻相逢的情景及梦醒之后的悲苦。“小轩窗,正梳妆”,表达了夫妻之间融融脉脉的情意,别有一番情趣,正是对以往共同的美好生活的回忆;而“相顾”却“无言”,“惟有泪千行”,是缘于十年隔离中的重大变化,还是让人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感受到了词人身世的疾苦和政治上的失意。总之,《江城子》这首悼亡词由于词人在表达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的同时,又融进了自己宦海沉浮、人生失意、命运坎坷的身世。因而词人在悼亡中所表达的对亡妻的情感,并不让人觉得十分凄凉、缠绵、悱恻,而是一种悲怆和沧桑。毕竟词人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入世,以酬壮志。虽饱受官场失意和亡妻之痛,但由于理智驾驭了情感,所以没有沉缅于夫妻情中。痛定思痛之后,还是要关心国计民生,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的革新主张。

而纳兰性德则完全不同,他身为皇帝侍卫,可谓仕途通达,前程似锦。因而他在悼念亡妻时,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那样宦海沉浮、人生沧桑之感。完全是凭自己对妻子的一往情深,而显得愁肠百结,深情绵邈,凄婉动人。《蝶恋花》之所以如此,还在于纳兰性德是一个情绪化的人,他的情感不像苏轼那样深受理性的控制。他多愁善感的性格和遇事成愁的心绪,使他很难从痛苦的情感经历中解脱出来。据说,他婚前曾有一段伤心的恋爱史,已使他遇事成愁的心境不堪承受,更奈何百般恩爱的卢氏又偏偏早逝!这一世的愁苦,无穷无尽:沉痛将何时了得!更何况他是格外珍惜感情、用情极为专一的人!这种爱情失落的痛楚,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这种对亡妻镂心刻骨的追念与爱意,在《蝶恋花》这首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