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诚……则……,如果……那么(就)……。 得以:能够。
俄而:不久,一会儿。 而况:何况,况且。 而已:罢了。
否则:如果不……就……。 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 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 见……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且夫:再说,而且。
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 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唯……是……:只。 为……所……:被。 未尝:从来没有。
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无虑:大约,大致。
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无以……为:用不着。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以故:所以。
以……故……:因为……所以……。 以是:因此。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有所:有……的人(或物),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有以: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之于:对待,对……的态度(做法);同,对于;同……相比。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何所……?所……的是什么? 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孰与……?与……相比,哪个……? 安……乎?怎么……呢? 独……耶?难道……吗? 何为……?为什么……? 何……哉?怎么能……呢? 何……为?……干什么呢? 何……之有?有什么……呢? 如之何……?怎么能……呢? 独……哉?难道……吗? 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直……耳!只不过……罢了! ……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 无乃……乎?恐怕……吧? 得无……乎?该不是……吧?
……庶几……欤?或许……吧?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其……其……也……?是……还是……呢? 文言常见固定句式资料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一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一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例2: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剥丝,层层深入。
常见的固定句式的语法功能主要有一些固定的词组搭配来体现。这样的词组搭配非常多,我们这里选择一些重要的或易错的来讲解:
1.推测语气 ……得无……
这个词组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也常写作“得勿”、“得亡”。翻译为“莫不是”或“该不会”。例如:
日食饮得无衰乎?(《后汉书•庞萌传》)
翻译为:每日的饮食莫不是减少了吧?(意思就是可能减少了。) 2.疑问语气
如……何 奈……何 若……何
这是三个表示相同的疑问语气,可以翻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待……”。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翻译为: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何(胡)以……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表示疑问。 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翻译为:国家拿什么来救济(灾民)呢?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庄暴见孟子》) 我们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凭什么能够奏乐呢? 3.反问语气 不亦……乎
亦是副词,用来加强反问语气。翻译为“不……吗”或“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难道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何(奚)……为?
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翻译为“哪儿用得着……呢”或“要……干什么呢”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翻译:还要报答干什么呢?
文言句式的掌握直接影响着文言句子的翻译和文章的理解。希望能在这察漏补缺中有所裨益。下面有一些针对练习: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晏子使楚》 3.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4.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庄暴见孟子》) 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 察今》)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二.辨析下列句子的类型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劝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3.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4.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促织》 5.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6.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7.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8.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9.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治平篇》 10.“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1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12.善哉,祁黄之论也! 答案:
巫婆、三老不回来,怎么办呢?
该不是楚国的水土叫人善于偷盗吧?
你们该不会为贫穷而苦恼吧?(意思是你们有可能正为贫穷苦恼) 翻译为:不肯做和不能做的具体表现用什么方法区别它们的不同呢? 像这样寻找宝剑,不是太迷糊了吗?
现在人家如同刀和菜板,我们如同鱼肉,还辞谢干什么呢?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主谓倒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