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企业筹资风险管理研究

来源:六九路网


摘要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成熟和国际化,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必须认清面临的各种风险,正确理解风险的存在,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识别、防范、化解和规避风险,才能避免运营中不可预见的损失,达到预期的经营发展目标。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很多企业选择不断扩张经营,向多元化发展,筹资活动日益增加。正确认识筹资风险,并加以防范和控制,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传统财务理论将企业筹资风险定义为“由于负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很多学者在研究筹资风险时,只关注债务风险,甚至默认为筹资风险就是债务风险。这种理论导致企业管理者只重视负债筹资风险而忽视了权益筹资风险。事实上,企业筹资风险既包括负债筹资风险,又包括权益筹资风险,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处理不当都会引起严重后果。负债筹资的成本虽然比较低,但必须考虑能否按期还本付息的问题,筹资风险相对较大。权益筹资虽然不存在到期还本付息的问题,但企业对权益资金所有者,即普通股股东一般每年都要进行分红,理论上来讲,其筹资成本又比较大。所以在实际的筹资过程中,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一种最佳的资本结构,实现长期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本文从筹资风险的基本理论出发,对筹资风险管理中所涉及的关于风险、财务风险、筹资风险的定义,分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阐述,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说明了自己的见解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企业筹资风险的产生的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作了深入、全面的分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筹资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的利弊分别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对负债筹资风险和权益筹资风险从资金成本和风险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对筹资风险的防控,从技术方面和制度方面提出了措施,最后以曙光公司长期筹资方案为例,说明了企业如何在不同的筹资方案中进行

选择。

本文对筹资风险管理的研究以负债筹资风险管理为主,结合了对权益筹资风险管理的比较分析,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现状,试图弥补传统筹资风险理论的缺陷,为企业进行筹资风险的科学管理提供有效依据,力图使企业筹资风险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风险 筹资风险 负债筹资风险 权益筹资风险

Abstract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market economy becomes mature and international increasingly. As a mainstay of the market, enterprises which participate in market competition must recognize faced various risks and underst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risk correctly. Only by doing so can we identify, prevent, defuse and avoid risks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avoid foreseeable losses in management , and achieve the desired business development goals at last.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many enterprises expand the business constantly and diversified develop, fund raising activities is increasing.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financing risks, and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enterprise need to address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the enterprises need to address that understand and prevent and control fund raising risk correctly .

Traditional finance theory defines the enterprise's fund raising risk as the uncertainty which the financial achievement brings as a result of being in debt, and regards the fund raising risk as the debt risk. This kind of theory causes the superintendents only put emphasis on debt fund raising risk and neglect rights and interests fund raising risk. In fact, the enterprise's fund raising risks include rights and interests fund raising risk as well as debt fund raising risk. Both of them are essential, improper handling will cause serious consequences. Although the cost of debt fund raising risk is relatively low, but you must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of scheduled debt-servicing problems, fund raising risks relatively large. Although there is no maturity debt-servicing problems for rights and interests fund raising, the enterprise will give the owners of equity capital and also the shareholders for dividends annually, in theory, its fund raising cost is relatively large. Therefore, in the actual fund raising process, the enterprise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 measure the fund raising risk and fund raising costs, and choose an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to achieve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sitively; in the end, take the Shu Guang company for example, illustrate how to make a choice in different fund raising options.

In the market economy, as a mainstay of the market, enterprises which participate in market competition must recognize faced various risks and underst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risk correctly. Only by doing so can we identify, prevent, defuse and avoid risks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avoid foreseeable losses in operation, and achieve the desired business development goals at last.

This paper sets out from the basic theory of fund raising risk ,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and elaborates about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d other issues of risk, financial risk, fund raising risk involved in fund raising management,put forward my views and issues needing attention by combining the views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 analyzes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fund raising risk arising from exogenous factors and endogenous factors; uses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of setting forth about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fund raising risk; analyzes and compares from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debt fund raising 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fund raising management; compares from capital costs and risks of debt fund raising risks 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fund raising risks; proposes the measures from the technical and institutional buildings on how to prevent and control fund raising risk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n the fund raising risk management mainly about debt fund raising risk management, and combines the analysis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fund raising risk management, taking into account China 's listed companies prefer rights and interests fund raising, attempts to compensate for the deficiencies of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fund raising risk, provides an effective basis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in fund raising risk, attempts to make the management in fund raising risks mor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Key Words】risk fund raising risk debt fund raising risk rights and

interests fund raising risk

目录

1 绪论...................................................................................................................................................................1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

1.1.1 研究背景.......................................................................................................................................1 1.1.2 研究意义.......................................................................................................................................2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4

1.2.1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4 1.2.2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5 1.3 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7

1.3.1 研究范围.......................................................................................................................................7 1.3.2 研究目标.......................................................................................................................................7 1.3.3 研究思路.......................................................................................................................................8

2 财务风险管理概述...........................................................................................................................................9

2.1 风险的含义、分类................................................................................................................................9

2.1.1 风险的含义...................................................................................................................................9 2.1.2 风险的分类.................................................................................................................................11 2.2 财务风险的含义..................................................................................................................................12 2.3 风险管理的含义..................................................................................................................................13 2.4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程序和作用......................................................................................................14

2.4.1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程序.........................................................................................................14 2.4.2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作用.........................................................................................................15

3 筹资风险管理概述.........................................................................................................................................15

3.1 企业筹资的分类及原则......................................................................................................................15

3.1.1 企业筹资的分类.........................................................................................................................15 3.1.2 资金筹集原则.............................................................................................................................16 3.2 筹资风险的特征..................................................................................................................................17 3.3 筹资风险的成因分析..........................................................................................................................18

3.3.1 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18 3.3.2 筹资风险的外因分析.................................................................................................................19

4 筹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20

4.1 筹资风险的分类..................................................................................................................................21

4.1.1 筹资的外部风险.........................................................................................................................21 4.1.2 筹资的内部风险.........................................................................................................................22 4.1.3 负债筹资与权益筹资的比较.....................................................................................................24 4.2 筹资风险程度识别..............................................................................................................................26 4.3 负债筹资风险识别与评估..................................................................................................................27

4.3.1 负债经营的利弊.........................................................................................................................27 4.3.2 负债筹资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具体方法......................................................................................29 4.4 权益筹资风险识别与评估..................................................................................................................34

4.4.1 权益筹资风险的特性.................................................................................................................34 4.4.2 权益筹资的利弊.........................................................................................................................35 4.4.3 权益筹资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具体方法......................................................................................35

5 筹资风险的防控.............................................................................................................................................36

5.1 风险防控技术......................................................................................................................................37

5.1.1 选择最佳资本结构.....................................................................................................................37 5.1.2 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37

5.1.3 合理安排筹资期限组合方式.....................................................................................................38 5.1.4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39 5.1.5 加强对筹资风险的阶段性控制.................................................................................................39 5.2 风险防控制度......................................................................................................................................40

5.2.1 建立筹资风险管理制度.............................................................................................................40 5.2.2 强化经营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41 5.2.3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41 5.2.4 努力实现科学的筹资决策.........................................................................................................42 5.2.5 加强经营管理者的水平.............................................................................................................42 5.3 负债筹资风险的防控..........................................................................................................................42

5.3.1 确定适度的负债规模,制定负债财务计划..............................................................................42 5.3.2 针对利率变动,做出筹资安排....................................................................................................43 5.3.3 负债筹资风险应对策略.............................................................................................................43 5.4 股票筹资风险的防控..........................................................................................................................43 6 案例分析─曙光公司长期筹资方案的选择.................................................................................................45 参考文献.................................................................................................................................................................52

1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衰竭,随即首先提出了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因此通常我们将德国看作是风险管理的起源地。1929-1933年间爆发了20世纪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其造成的严重损失促使管理者注意到风险的存在,并开始采取某些措施来控制风险、消除风险,以减少风险给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首先提出了风险管理概念,并在随后以各种形式集中探讨和研究有关风险管理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企业界发生了两个影响较大的事件,一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自动变速器装置引发火灾,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另一件事为美国从事钢铁行业的工人因对团体人身保险福利问题及退休金问题不满,发起长达半年的罢工,给国民经济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这两件大事促进了风险管理在企业界的推广,风险管理从此得到了蓬勃发展。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专门化、系统化,风险管理也成为企业管理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风险管理部门已成为企业中的一个独立的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部门,风险管理人员不仅仅作为企业的安全顾问,同时也负担着其他管理职责,为企业最高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一部分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由以资产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率先进入财务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在这种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也赋予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新的内涵,使财务管理的职能从过去简单的业务处理和控制转变为决策支持和战略规划,风险投资和风险管理逐渐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商品经济中,企业要想获得利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就需要持续的创造价值。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对财务风险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和管理。企业管理者就要运用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从战略经营战略角度考虑,在企业的财务状况、人力资源、市场前景、文化内涵等方面探寻如何提高企业的价值,增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企业同时面对着来自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在激烈的竞争

1

中,很多企业为追求高增长而采用各种方式筹集资金,比如大量举债,这时如果缺乏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和管理能力,很可能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从而招致财务危机,甚至引发破产。所以企业有必要从财务危机的源头抓起,寻求控制和规避筹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以防范筹资风险的发生。 1.1.2 研究意义

a. 理论意义

风险管理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管理一样,在管理领域中具有相对独立职能,它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期用最小的代价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经济活动的高风险性迫使企业必须识别所面临的风险,了解风险的性质以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宏观上,风险管理能够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以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内部经营管理中。微观上,风险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的评价与控制,促进企业保持财务上的竞争力,提供了思想准备与方法指导。

20世纪,财务管理学经历了五次飞跃,逐渐从独立走向完善。从20世纪初期的筹资管理,到二战后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到60年代中期的投资管理,再到70年代的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以及80年代中后期的国际财务管理,称为财务管理的五次发展浪潮。正是在财务管理理论的不断进步和企业理财环境的不断变化中,财务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和组成部分,内容包括筹资风险管理、投资风险管理、资金营运风险管理和资金分配风险管理四个方面。虽然筹资风险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命题,但是,对它的研究是对我国传统的财务管理内容的一个重要补充和新的突破。

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近几十年来一直广泛关注筹资风险这一研究课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我国对筹资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起步晚于西方国家,目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还将以引进和学习国外筹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主。

长期一段时间内,我国财务理论研究中把筹资风险产生的对象限定于负债资金,认为筹资风险是由于负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筹资理论是建立在传统企业背景之下的。因为在传统企业的主要经济利益主体中,不论是独资企业还是合伙企业,其所有者与经营者是统一的利益主体,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也是统一的,企业只需要对债权人承担还本付息的法律责任,而不存在对企业本身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问题,

2

所以对于权益资金不存在筹资风险的问题。然而,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两权分离使得所有者与经营者是不同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既要对债权人承担责任,又要对所有者承担责任。因此对于现代企业,负债筹资风险仍然是筹资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不能忽略对权益筹资风险的考虑。在我国关于企业风险管理和融资方面的书,也介绍了有关权益筹资风险的内容,但大多是一带而过,并没有对其做深入的研究。

如何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筹资风险管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一课题必将具有长期的研究价值。

b. 现实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风险管理研究大多着眼于金融业和保险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关于风险的预测和度量的论著很多,但也大多集中于对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的研究,而对于企业财务风险,包括对引发财务风险的原因、财务风险的计量、解决的对策等的研究,都是在近一、二十年逐渐增多的。

据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ST公司所面临的财务危机,主要表现为企业资金链条断裂而导致的支付危机,究其根源就在于未能很好地规避财务风险,其中筹资风险表现的尤为明显。国内外企业由于资金问题而陷入危机,最终招致破产的例子比比皆是。曾在国内声名显赫的巨人集团盲目追求规模经济,企业的平均发展速度一度达到300%,然而到1996年底却因生产成本上升,外部资金支持不足,以致于债台高筑,陷入全面财务危机,最终累计债务1亿多元,导致企业的衰败;美国的康赛可公司,从事金融和保险业,由于高管多年来的领导失利,该公司累积了大量的债务,总额超过80亿美元,于2002年12月被迫申请破产;2003年意大利乳业巨头帕玛拉特向社会公众承认存在着40亿欧元的巨大财政黑洞,被认为是继“安然”事件之后又一起骇人听闻的财务丑闻。

从这些经营失败及发生财务造假的企业案例来看,诸多企业爆发财务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其无法足额偿还到期债务。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偏好股票融资的现状,研究股票筹资风险及其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了解企业筹资风险的成因,正确识别、评估和处理筹资风险,并对其进行适当的防范和控制,为企业创造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生存环境,对于企业能否持续经营至关重要。

重视和加强企业筹资风险管理研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研究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有效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前文已经提及,国外对风险问题的研究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对于风险,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仍无统一的认识,主要分歧体现在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关系问题上,即风险和不确定性两者的含义是否相同。

美国学者Haynes(1895年)在其所著的《风险──一项经济因素》(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一书中从经济学意义上提出了风险的概念,将风险定义为“一种经济损失或损害发生的可能性”。他认为:“风险一词在经济学和其他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界定,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

美国学者小阿瑟·威廉姆斯(C·Arthur Williams)和里查德·M·汉斯 (Richard·M·Hans)在两人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中认为“风险是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的离差”。

美国经济学家威雷特博士,第一次对风险进行了理论探讨,1901年在其学位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给风险下了这样的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 他概括了风险的三层涵义:(1)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3)风险被人们厌恶、不愿其发生。

美国经济学家奈特(1921年)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明确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其观点为后来风险的评估和测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决策理论学家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这是风险的狭义定义。日本学者龟井利明认为,风险不只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它既可能给活动主体带来威胁,也可能带来机会,这是广义风险的概念。

风险管理概念的提出源自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危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所罗门·许布纳(Solomon·Huebner)博士于1930年在美国管理协会第一次保险问题会议上提出来的。对于风险管理学的系统研究,则是以1964年威廉姆斯与汉斯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

国际上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马可威茨,威廉•夏普

4

和米勒这三位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他们的理论一脉相承,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贡献使这三位学者在1990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马可威茨(1952年)在《财务学》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同时采用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问题,被学界视为现在资产组合理论的起点。他提出了证券投资组合的效率边界概念,即在相同风险下,效率边界上的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边界的组合风险最小。他通过分析得出:某一证券组合中各证券价格运动相关性不完全正向时证券组合的收益离差要小于其中任一证券的收益离差。该文奠定了现代金融资产理论的基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继承并发展了马可威茨的理论,他的结论是:一种股票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为了承担风险,投资者必须得到补偿,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股票系统风险的计算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模型——这就是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米勒的贡献是在研究公司资本结构的策划方面,1958年他和莫迪格利尼创立了著名的MM理论,验证了在不同的资本结构下,公司资本成本保持不变,从资本成本的角度论证了由于财务杠杆收益与财务杠杆风险同步涨落,公司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

詹森和麦克林(1976年)发表了《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资本结构》一文,该文中提出的“詹森—麦克林委托代理模型”已成为目前经济学界研究企业价值、股东风险偏好和管理者风险道德的财务规则。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引起人们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财务风险管理终于在1998年的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引起了业界重视。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时任主席Stephen(1998年)指出:“风险管理与保险的研究应该从对纯粹风险的研究转向对投资风险的研究,从对人身和财产风险管理的研究转向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国外学者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先前主要集中于保险金融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处理方式主要研究财务危机发生后如何应付和如何摆脱危机的策略问题,后来研究逐渐转向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并对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创造价值有所涉及,而很少对筹资风险的综合管理进行研究。筹资风险作为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对其系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1.2.2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我国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

5

台湾学者宋明哲先生(1984年)发表了《风险管理》专著,初步阐述风险管理,其中包括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些基本思想,开启了我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

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1987年)在其编写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中,全面系统的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指导人们如何对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

北京商学院的刘恩禄、汤谷良(1989年)发表的“论财务风险管理”一文,第一次全面论述了财务风险的定义、特征及财务风险管理的步骤和方法。

财政部向德伟博士(1994年)发表了“论财务风险”一文,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基础,他认为“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运用广义财务风险概念,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项,文章中明确指出了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为财务风险理论向更深一层推进奠定了基础。

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怯来法(1995年)认为财务风险是“由公司的负债直接引起的,并由负债公司的股东承受的风险”,“公司资本结构中的借入资本比例愈大,则公司没有剩余现金支付股息的可能性也愈大。普通股东承受的这种股息减少或没有股息的风险称为财务风险”。明确指出了负债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河北经贸大学教授纪连贵(1998年)也是采用了广义财务风险概念,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融资风险、使用资金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资金分配风险,并认为筹融资风险表现为筹资数量不当风险、筹资时机不当风险和资本结构恶化风险。

杜萍、周剑杰(1998年)合编的《筹资风险与防范》一书中,专门用一章介绍了股票筹资风险与防范,将股票筹资风险分为决策性风险和经营性风险,对风险的认识及防范措施的做出简单的介绍。

尹平、陆宇健、马志娟(2000年)合编的《股份制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一书,比较系统地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书中第二篇筹资风险管理中,分别介绍了股票筹资风险管理,负债筹资和租赁筹资风险管理和其他筹资风险管理,其中把负债筹资风险管理又分为短期负债筹资风险管理和长期负债筹资风险管理。

在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方面,张延波、彭淑雄(2002年)提出通过建立一系列财务报表监控指标来达到对财务风险进行监测的目的。黄锦亮、白帆(2004年)认为应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针对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的风险建立起由“识别—评估—防范和控制”三个环节组成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对其中狭义财务风险的控制主要还是通过指标分析法和财务杠杆系数法来进行。

在财务预警方面,Fitz Partrick(1932年)是最早运用单变量进行企业财务风险以及财

6

务困境预测研究的人,他得出的结论是,判断企业是否陷入严重财务困境的两个财务比率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周守华等人所发表的《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1996年)中,以企业财务指标作为评价体系,提出了如何预测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F分数模式。余廉、胡华夏等人所著的《企业预警管理实务》(2001年)中,在考察和实证分析我国企业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由于管理失误等原因所导致的经营困境或破产倒闭现象及其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构建了初步的预测指标体系和数理分析模型。

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谢科范等(2004年)认为,财务风险管理是指经营主体在充分认识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基础上,适时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对其加以预测、防范、控制和处理,以最小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管理过程。傅元略等(2005年)认为,财务风险管理就是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确认和评估,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财务风险进行规避或者控制,缩小实际和预期之间的偏差,达到保护财务风险管理者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

南京大学陈志斌(2005年)就企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增长、创值和风险三要素与现代企业战略现金流之间的关系及其管理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就实现可持续增长、创造价值以及防范现金链断裂风险进行了细致分析。

总之,在对筹资风险进行管理时,不论是统计方法还是非统计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且还不太成熟,单单进行定量分析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影响,所以在进行筹资风险管理研究时,必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1.3 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范围

本文借鉴国内外在财务风险管理研究中的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筹资风险的综合管理进行了论述。通过对广义财务风险中的筹资风险的识别、评估与控制措施等内容分别从负债筹资风险和权益筹资风险两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寻找控制筹资风险的方法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我国企业筹资风险管理的实际,针对我国企业在筹资风险意识、预测与度量、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如何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1.3.2 研究目标

复杂的市场环境使企业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有些风险可以为企业带来高收益,而有些风险会使企业陷入危险的境地。为了避免发生财务危机,通过指标分析对企业

7

筹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筹资风险管理体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意在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1)分析和探讨风险、财务风险、筹资风险相关理论,并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分析筹资风险的成因;

(2)从负债筹资风险和权益筹资风险两个方面,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讨论了筹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帮助企业更为准确地度量筹资风险;

(3)对负债筹资风险和权益筹资风险从资金成本和风险大小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帮助企业通过正确认知各种筹资风险,从而选择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筹资方式;

(4)基于我国筹资风险管理的现状,从技术方面和制度方面提出企业筹资风险的防控措施,并对负债筹资和股票筹资分别作了具体分析。 1.3.3 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述及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范围、目标与总体思路等,并综述国内外学者在筹资风险管理领域较有影响力和借鉴意义的著作和观点。

第二部分从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出发,对风险理论中所涉及的关于风险、财务风险、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的含义、分类、作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第三部分为筹资风险管理概述。阐述了企业筹资以及筹资风险的相关理论问题;从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两方面分析了企业筹资风险的产生原因,为下文正确识别筹资风险做铺垫。

第四部分是筹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对负债筹资风险和权益筹资风险,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识别与评估的具体方法分别进行了论述,并且从资金成本和风险大小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定性方法,主要是定性描述筹资活动中面临的风险因素,以及从程度上对筹资风险进行分类。定量方法则是借助数学和计算机技术,通过与筹资相关指标的系统分析来显现筹资风险。

第五部分从技术方面和制度方面先总述了筹资风险防控应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又对负债筹资和股票筹资风险防控分别进行了具体探讨。

第六部分为案例分析,以曙光公司长期筹资方案为例,说明了企业如何在不同的筹资方案中进行选择。

最后一部分为全文的结论。

8

2 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2.1 风险的含义、分类

2.1.1 风险的含义

德国社会学家卢曼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除了冒险别无选择的社会”。风险已经成为我们生产生活的组成部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风险不仅来自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也来自我们个人或在某个集体中做出的每种选择、每个决定以及每次行动。我们被风险环境包围着,同时也在不断制造着新的风险。另一位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是最早探讨风险的社会学家之一,他首次提出“风险社会”(Risk Society)这一概念。他认为围绕风险定义的争论也是社会利益冲突的体现形式,因为如何定义风险直接关系着如何分配风险以及采取哪些措施预防和补偿风险。

风险的产生源自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及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因为风险通常与损害相联系,比如在西方国家接二连三爆发的经济危机,所以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关于风险的定义,国内外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论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

(l)损害可能性说

美国学者海恩斯(Haynes)最早提出风险的概念并尝试对其进行分类。他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在德国和日本,许多学者也将风险理解为损害发生的可能性。这种观点强调只要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存在,风险就一定存在。这一观点比较狭义,而且只揭示了风险的存在,却没有说明能否对风险进行测量与控制。

(2)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差异说

小阿瑟·威廉姆斯(C·Arthur Williams)对风险下的定义是:“风险是在给定情况和特定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一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他认为这种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偏离程度越小或差异越小,则风险越小;反之,则风险越大。国内学者顾镜清等在《风险管理理论与实物》(1993年)一书中也认为“风险是在风险状态下一定时期内可能产生的结果的变动。”厦门大学怯来法(1995年)在其博士论文《现代公司理财与财务风险研究》中,也将风险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间内,事件的可能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

(3)不确定性说

1

小阿瑟•威廉姆斯等著. 风险管理与保险. 陈伟等译.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0. 第4页

9

1

2

不确定性是指事件未来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即“风险是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其实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上面提到的“损害可能性说”与“结果差异说”都可以用不确定性来解释。比如西南财经大学彭韶兵(2001年)在《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一书中对风险的定义为:“风险是事件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由于对未来结果予以期望所带来的无法实现期望结果的可能性。”

这也就是说,对于未来结果的期望可能实现,也可能并不能实现,这个期望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从结果差异的角度讲,某一事件的结果可能发生正向的差异,也可能发生负向的差异,并且这个正向或负向差异的大小也是不确定的。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对于风险有不同的看法。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1921年)一书中,把风险与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他认为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相对应的“不可测定的不确定性” 为不确定性(Uncertainly)。如果一个经济行为者所面临的随机性能用具体的数值概率来表述,就可以说这种情况涉及风险;但如果该经济行为者对不同的可能事件没有具体的概率值,就说这种情况涉及不确定性。奈特进一步指出,企业的利润主要是企业家处理经济环境状态中各种不确定性的经济结果。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阿瑟·威廉姆斯和汉斯在《风险管理与保险》(1964年)一书中,重新分析了风险与不确定性的问题。他们提出,风险是客观的状态,对任何人都是同样存在、同等程度的,但不确定性却是认识者的主观判断,不同的人对同一风险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说事件没有不确定性,就不会形成结果的差异,也就不存在风险,所以不确定性只是风险产生的条件,而不是风险本身。台湾学者宋明哲的在其专著《风险管理》(1984年)中也了继承了阿瑟·威廉姆斯和汉斯的这种说法,认为不确定性是属于主观的、个人的和心理上的一种观念,无法以客观尺度加以衡量。

日本学者鬼井利明认为,风险贯穿于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不只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风险可能给活动主体带来威胁,也可能带来机会,属于广义风险的概念。这种观点对风险的认识比较全面,便于对风险概念的综合理解和把握。

综合考虑各种学术观点,本人认为“损害可能性说”对风险的理解比较单一,而“不确定性说”较为全面,但还应结合“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差异说”中关于“风险是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偏离”的观点,而且要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待风险。因为不确定性是风险产生的条件因素,事件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通常人们主观上会存在一

2

詹姆斯•C•范霍恩等著.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 郭浩、徐琳译.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第107页

10

种预期,风险的产生就源于人们预期与实际结果的不同,即对未来结果的期望是风险产生的根源。而事件的结果是客观的,对人有利还是不利取决于人们的意愿,因而风险的本质不是结果差异而是结果偏离。事件的未来结果是多样化而且有差异性的,风险的产生就是对未来结果进行期望,并以期望结果为标准来划分结果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所以本人将风险的定义归纳如下:风险是由事件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与主观预期相偏离的可能性,包括损失的不确定性和盈利的不确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风险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把风险纯粹从负面来看待,有利于我们重视防范风险带来的负面效应,但同时有可能使我们忽略风险中蕴含的机会。因此企业应该从广义的角度,综合考虑风险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因为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高回报蕴含着高风险,收益是对承担风险的补偿。 2.1.2 风险的分类

为了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有必要对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分类,这样才能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要求。按照不同的分类基础,风险的分类标准不是绝对的,在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对象是企业风险。

对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来说,比较通用的一种分类是把风险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和危害性风险。战略风险是指不确定因素给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和实施发展规划所带来的影响。企业要满足股东的要求,适应市场变动情况,产品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行业政策,选择适合的产品组合和战略合作伙伴,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等方面的风险因素。财务风险包括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原材料或产品价格波动、信用政策等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以及公司在理财、内控等方面的措施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影响。运营风险包括供应链的管理、运营资源的合理调配、关键管理人员的流动等涉及公司运营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公司运营目标方面的影响。灾害性风险包括水灾、火灾、偷盗、人身意外伤亡等不确定性因素对实现安全管理目标的影响。

按风险为企业带来收益还是损失为标志,可以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可能带来损失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纯粹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疾病等都可能导致巨大损害。人们通常所称的“危险”,也就是指这种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是指既有可能带来损失,又有可能带来收益的风险,即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例如股票投资,既可能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

3

彭少兵. 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 第30-35页

11

3

润,也可能使投资者遭受重大的损失。

按来源的不同,可将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企业的外部风险来自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包括外部环境本身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如社会政治风险、市场风险、供应链风险、竞争对手风险、技术革新风险、法律法规风险、自然地理环境风险、灾害风险等。企业的内部风险来源于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活动。企业决策的风险一方面表现为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中,经营活动中的风险来自企业的各个流程和各个部门。

2.2 财务风险的含义

学术理论界对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企业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结果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二是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在本文中将前一种观点称为广义财务风险,将后一种观点称为狭义财务风险,两种观点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所表述的财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的不同。

广义的财务风险从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角度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认为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带来财务活动成果与预期收益的偏离,这种偏离一般是指财务活动成果的减少,即使企业蒙受损失,带来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降低。也就是说广义的财务风险涵盖了人类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价值运动及处理生产关系所带来的风险,因为生产经营所涉及的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所以财务风险也就相应地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负债经营引起的,风险的中心在于货币资金的运动,这种运动以货币资金为起点,也以货币资金为终点。前面提到的我国学者怯来法在其博士论文“现代公司理财与财务风险研究”(1995年)中认为财务风险是由公司的负债直接引起的,并由负债公司的股东承受的风险,公司资本结构中的借入资本比例越大,则公司没有现金支付股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的观点就属于狭义财务风险概念。

显然,狭义的财务风险是包含在广义的财务风险之中的,即仅指负债筹资风险。站在狭义的角度,如果企业全部使用股权资本,就不存在财务风险。这种观点虽然有利于我们关注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所导致的财务危机,这也是目前企业中存在的一种最普遍、最常见的财务风险,但仅以负债筹资风险来代表财务风险,有较大的局限性,容易使人忽视其他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所以本文在讨论财务风险相关理论时,还是站在广义的角度来全面考

12

虑和衡量财务风险的,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广义财务风险中的筹资风险。

2.3 风险管理的含义

继风险一词的出现之后,20世纪30年代,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也开始被提上日程,并在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系统化的管理科学。关于风险管理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也存有不同的观点。著名的法国管理理论学家亨利·费尧(Henri Fayol)在其1949年发表的著作《一般与工业革命》中认为,风险管理活动是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一。所谓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进入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普遍确立了风险管理的职能,各大企业雇佣了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美国、加拿大还设有50家独立的风险管理咨询公司,专门进行风险管理咨询工作。

现在,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化,风险管理也成了企业管理科学中一门独立学科。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中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部门,风险管理人员不仅是一个安全顾问,同时也负担其他管理职责,通过他们的工作识别风险,为企业最高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

对于风险管理,美国学者通常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他们把风险管理的对象局限于纯粹风险,且重点放在风险处理上。它们认为风险管理的目的与企业经营目的是一致的。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生存、效益与增长以及摆脱困境,履行社会责任。因此,风险管理是对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的控制。英国学者对风险管理的定义则是侧重于对经济的控制和处理程序方面。英国伦敦特许保险学会的风险管理教材,给风险管理下的定义为:为了减少不确定事件的影响,对企业各种业务活动资源的计划、安排和控制。无论是侧重于结果处理还是事件控制,都丰富了人们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研究拓展了风险管理的外延,比如整体风险管理、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等。

美国风险管理学家格理森在其所著的《财务风险管理》一书中,强调了风险管理对企业这一组织的重要性并将风险管理的内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企业所面临的所有风险做出准确和及时的测量;

(2)建立一种过程用以分析企业总风险在生产经营业务范围内如何进行评估; (3)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以控制企业风险和处理企业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

13

综合目前我国理论界的普遍认识,可以将企业风险管理定义为:各经济主体通过风险识别、度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措施防范控制风险,用经济合理的手段综合处理风险,以最大限度实现保障的科学管理过程。本人认为这一观点便于对风险进行认知和处理,是比较合理的。

2.4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程序和作用

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是在前人的风险管理经验和近现代科技成就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是指经营主体对其财务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财务活动的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的管理过程。

2.4.1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程序

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动态的过程。根据1983年在美国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上,世界各国风险管理专家共同讨论并通过的“101条风险管理准则”,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l)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潜在的风险所作的一个定性判断,即在风险发生之前对其进行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现实社会中的风险并不都是显而易见的,未能识别或错误识别的风险不仅不利于企业的优化管理,而且还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损失。所以相关信息的收集、分辨,风险的汇总、归类,风险走势的监测都是必要的。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程序的基础。

(2)风险评估度量

风险评估度量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法,对风险的大小进行计量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发生地点,风险暴露及发生损失的程度是有差别的,所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就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多种风险控制技术准确地评估和度量风险程度与差别。风险度量是风险管理程序中最重要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决定了企业对风险的态度和决策结果。度量的方法有很多种,按其是否可计量,分为可计量风险和不可计量分险。

(3)风险控制处理

14

在完成了以上两个步骤之后就要对是否实施、如何实施风险控制进行决策,并对风险管理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风险控制的方法分为两类:技术控制和制度控制。技术控制的方法主要有分散法、转移法、回避法。制度控制属于管理的范畴,包括与风险事件相关的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设计等,都是风险控制的制度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财务风险管理的程序在理论上似乎是按顺序进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风险会随着环境和事件的进展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度量和风险控制也要不断调整,并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程序。 2.4.2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作用

以德、英等欧洲国家的学者为代表的风险管理学派认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和作用是防止企业倒闭。企业风险管理的产生,源于企业自身生存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减少或消除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可控制的风险,获得预期的收益。实施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风险损失,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消除企业风险给整个经济带来的损害及其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稳定增长。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彼得·F·德鲁克所说,风险管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与企业和商业对经济发展同等重要。没有风险管理,就没有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另一方面,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系统中,企业是经济实体的载体和基本单元,是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既可能是风险的源头,又肯定是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所以本人认为,企业应重视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努力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既不消极回避风险,也不激进偏好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正确识别与评估,预先防范、转移和分散风险,使企业有序、高效的经营,从而减少单个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冲击,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

3 筹资风险管理概述

3.1 企业筹资的分类及原则

3.1.1 企业筹资的分类

企业筹资,指的是企业从自身的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状况出发,根据其未来经营策略、对外投资以及调整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获取所需资金的一种财务

15

活动。

企业筹集的资金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照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可以分为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按照所筹资金使用期限的长短,可以分为短期资金筹集和长期资金筹集;按筹资活动是否通过金融机构,可以分为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按照资金的取得方式,可以分为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

本文所讨论的是按照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将企业筹资分为分为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其中负债性筹资又可以按照资金使用期限长短分为短期负债筹资和长期负债筹资。

权益性筹资也称为自有资金筹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资、使用留存收益等方式筹集资金。企业如果采用这种吸收自有资金的方式筹集资金,一般不用还本,财务风险小,但付出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

负债性筹资也称为借入资金筹资,是指企业通过向金融机构借款、发行债券和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所需资金。企业如果采用这种借入资金的方式筹集资金,到期时必须归还本金和支付利息,所以一般会承担较大风险,但相对而言,付出的资金成本较低。

关于这两种筹资方式的比较会在下一章中进行详述。 3.1.2 资金筹集原则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资金的运动,一个企业必须拥有与其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一定比例的资金,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筹资资金的方式有很多,但总的筹资原则如下:

(1)最低需求原则

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经营需要,所以企业筹集资金的数量上限为生产经营对资金的需要;其最低需要量一方面要考虑建立在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投资项目基础上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考虑建立在对企业现有资金充分利用基础上的资金需求。

在数量上,企业筹集的资金一般应多于实际需要量。 (2)优化投资条件原则

企业的筹集资金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吸引资金所有者到企业进行投资。要取得投资人的偏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投资条件。作为投资者,不论是银行,企业还是个人,在确定资金投向时都想把资金投向投资条件好的企业和好的投资项目,企业只有具备良好的投资条件,才可能争取到外来的投资。

(3)费用最低原则

企业要通过不同筹资方式和策略的比较分析,选择费用率最低的作为决策方案,既要比

16

较不同方案的费用率水平,又要与企业投资方案预期收益率进行比较,绝不能选择费用率大于经营利润率的方案。

(4)配套资源保障原则

企业资金的增加,常常要求物资、技术、生产场地、市场需求及销售渠道等相关配套资源的保障,如果不具备相关条件,筹集到的资金就无法发挥作用。所以,企业筹集资金的同时,要落实需要的物资,解决相关技术问题,调整生产场所,开发市场,理顺销售渠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筹集资金作用,取得最理想的经济效果。

3.2 筹资风险的特征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活动中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筹资来源结构、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因素而给企业带来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

筹资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由于市场行情瞬息万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可能出现投资决策失误,管理措施不当等情形,从而使得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便产生了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的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1)客观性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只要使用了外源性资金,就会产生筹资成本,这是因为任何外源性资金都是要求回报的,企业为了取得和使用资金就必须支付一定的代价,具体包括筹资费用和资金使用费用两项内容。所以筹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如果达不到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水平,就会面临筹资风险。

(2)潜在性

筹资风险的潜在性是指筹资风险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在筹资、用资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一定的筹资风险,但风险发生的时间、空间却是具有偶然性的,表现出一定的潜在性;另外,由于筹资风险发生的概率是难以准确计算出的,因此对筹资风险的测定不能单纯依靠数理统计方法来计算其大小强弱,实际工作中对筹资风险大小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管理人员的专业判断,从程度上进行估计。

(3)相对性

筹资风险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一定条件而发生转化的,也就是说,筹资风险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是相对于不同的企业及其抗衡风险的能力而言的。

17

(4)复杂性

筹资风险的复杂性体现在筹资风险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对企业的利弊影响都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对筹资风险的测定也不可能单纯依靠数理统计方法就能准确计算风险大小。

3.3 筹资风险的成因分析

企业筹资风险的形成原因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别考虑,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诱发筹资风险。

3.3.1 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

筹资风险的内因通常是指举债本身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的因素,主要有负债规模、负债的利息率和负债的期限结构、资本结构等因素。

(1)负债规模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企业负债规模越大,利息费用支出就会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偿付能力降低、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大;同时,负债比重越大,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也越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随之增大。所以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就越大。

(2)负债的利息率

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可能面临利息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利息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负债筹资的资金成本的大小。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当国家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贷款利息率较低,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越低,相对应的经营成本越少,筹资风险越低;反正亦然。同时,利息率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有影响,因为在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受影响的程度也就越大。

(3)负债的期限结构

负债的期限结构是指企业所使用的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相对比重。企业可能存在多种债务,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的不合理,例如某些债务的偿还期限过于集中,给企业造成较大的压力,如果无法按期偿还,就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信誉,甚至影响企业今后的筹资来源,从而增加筹资风险。

企业借款的利率高低与借款期限长短有关,一般来说,借款期限短,则利率低;借款期限长,则利率高。长期借款筹资,其利息费用固定,但融资速度慢,取得成本高,而且有一些限制条款;短期借款筹资,利息费用会有大幅波动,若企业大量举借短期借款,并将其用

18

于长期资产,很可能会出现到期难以筹措足够的现金来偿还短期借款的风险,如果债务不能展期,即不能往后推延一段时间,则企业很可能被迫宣告破产。再比如,如果利用负债筹资的目的是新建项目,则应考虑负债期限的长短,如果过短,负债到期时新项目可能刚刚建成还未投产,或刚刚投产还未能产生效益,则会出现还本付息的困难;如果负债期限过长,则要付出相当多的利息,给企业还本付息带来很大压力,甚至出现危机。由此看来,合理安排长短期负债的比例就显得非常重要。

(4)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是企业筹资决策中的核心内容。资本结构是一把双刃剑,保持一定负债资本结构,既可能给企业所有者带来很多收益,也可能使企业所有者蒙受极大损失。如果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就可能引发财务风险。

影响着企业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有筹资方式、筹资金额、筹资期限等,它们共同决定了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是否稳定以及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不同的筹资方式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如果企业决策者采用了不符合企业自身条件的筹资方式,导致债务到期时无法偿还,就会产生财务风险。不同的筹资金额和不恰当的债务期限安排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所筹集资金的多少应该结合投资项目或资本运营所需要的资金量来考虑,在企业销售稳定、运营良好时,负债比率可以大一些;而当企业运营不景气时,负债比率应相当小一些,从而保证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使得筹资成本最低的同时经济效益最好。筹资期限的分析如上一点,此处不再赘述。 3.3.2 筹资风险的外因分析

筹资风险的外因是指举债之外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风险、投资项目及其收益能力、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金融市场、道德风险等因素。

(1)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它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利润额或利润率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会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用股本筹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分担。当企业采用股本与负债筹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将化为泡影,而且还需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丧失偿债能力,将被迫宣告破产。

19

(2)投资项目及其收益能力

投资项目的收益能力是指企业所筹集资金的投入产出能力。这可以通过计算投资收益率,即投资收益与投资成本之比来反映。当投资收益率明显低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时,说明该投资项目是失败的,应改善对外投资结构,更换投资项目。当该项目具有较高收益能力的情况下,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可选择面就可以放宽;相反,企业可选择的余地就会受到严格的限制。所以投资收益率影响着企业筹资渠道与筹资方式的选择。

(3)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因素影响

现金流入量反映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潜在偿债能力。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货币资金来偿还,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能否按期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及时、足额,以及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如何。如果企业没有及时足额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当企业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较多,即资产的总体流动性较强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小;反之,当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较弱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大。

(4)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如负债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取得借款时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而金融市场上利率、汇率的波动,都可能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

(5)筹资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

在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里,股东们当然不愿意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而企业筹资活动的开展,就有可能对原有股东的控制权产生稀释作用。例如公司股票如果大量的在社会上发行,就可能对原有股票持有者的公司地位产生影响,在原有股东仍然具有筹资方式选择权时,大都要想方设法维护他们控制权利益。此外,公司发行新股时,新股东要分享公司发行新股前积累的盈余,会降低普通股的每股净收益,从而可能引发股价下跌。

(6)道德风险

在市场经济中,各种违约、欺诈、投机取巧等现象称为道德风险。筹资过程中,某些企业由于缺乏信誉,可能会产生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对企业筹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企业都存在欠债不还和过度负债的情况,使企业累积的高负债可能导致筹资风险;另一方面,经济合同履约率低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增加了商品存货的仓储成本,造成资金占用量大,加大了企业的筹资风险。

20

4 筹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的前提。筹资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公司筹资活动中各类相关风险的显现程度,并分析风险的大小及影响,以便针对其特点,确定管理重点。

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筹资风险是由于需要筹措的资金不能落实、或筹资的成本过大造成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风险。筹资风险的识别、评估、处理是筹资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而筹资风险的识别又是对筹资风险进行评估和处理的前提。

由于影响筹资风险的因素错综复杂,所以除了采用定性外,还需要选取恰当的指标从概率和数理统计方面计量风险。定性方法,主要是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定性描述筹资活动中面临的风险因素,以及该风险因素的结构及未来发展的性质。定量方法则是借助数学和计算机技术,通过与筹资相关指标的系统分析来显现筹资风险。

4.1 筹资风险的分类

按照受控与否,筹资风险从宏观上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其中,筹资外部风险主要来自政治、经济、法律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化,它一般不为企业控制,也不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筹资内部风险主要来自权益筹资风险和负债筹资风险,这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识别筹资风险是筹资风险管理的前提。

4.1.1 筹资的外部风险

筹资的外部风险,指的是与筹资时机选择有关的风险,主要是因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环境、法律政策、市场竞争、金融环境等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发生变动带来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政策风险、金融市场风险等。

(1)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政局波动、政权更迭、战争等政治因素而使企业遭受各种损失的可能性。政治环境能够影响经济环境,例如政府的某些行动可以影响国际资本市场和引致通货膨胀,所以在考察筹资时机是否合适时要考虑政治风险因素。

(2)经济风险是指由于可能影响筹资风险的经济因素发生变动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主要有宏观经济状况影响下的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紧缩、金融危机爆发、经济改革措施的出台与实施等。例如不同的经济周期对企业筹资就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放宽银根,降低利息率,这时企业筹资的取得成本较低;反之当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筹资活动尤其是期间长、金额大的长期筹资,就会受到严峻挑战。

(3)法律政策风险是指由于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法律政策的变动而给企业筹资活动带来的风险,比如税收制度。企业应该巧妙地利用税收政策,合理安排资金的调配与使用。例如,

21

对于负债筹资而言,利息费用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从而起到抵税作用;而股息不能在所得税前扣除只能从税后利润中支付,税收对这两种筹资方式成本的影响不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权衡,以降低资金成本。针对税收制度中一些灵活性的规定,企业可以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和方法,以减少当期应纳税额,从而降低筹资成本。比如,税收制度允许某些行业对固定资产可采用加速折旧法,企业可以通过当期多提折旧使纳税时点后移,从而使企业在前期能有更多的现金流入。企业必须在各种经济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经济法、证券法等,允许的范围内寻求适合自己的筹资方式,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金融市场风险是指在金融市场中由于供求变化、竞争、利率、通货膨胀等市场因素变动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金融市场是进行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是企业筹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也有供求平衡的问题、竞争问题和利率变动问题。如果供大于求,供方竞争加剧就会出现需方市场,利息率就会下降,这时对资金需求者有利;反之则不利。企业本身无法控制金融市场风险,而且其带来的影响面一般都比较大,所以必须引起关注。

4.1.2 筹资的内部风险

企业筹集的全部资金按其来源可以分为债务资金(借入资金)和权益资金(自有资金),所以企业的筹资的内部风险可分为负债筹资风险和权益筹资风险。

a. 负债筹资风险

负债筹资也称为借入资金筹资,是指企业通过向金融机构借款、发行债券和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所需资金。因为到期要归还本金和利息,所以负债筹资还是有风险和代价的,主要表现为:利息率风险、期限结构风险、流动性风险、筹资数量不当风险、偿还风险、资本结构风险。

(1)利息率风险。企业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负债筹资必须按期向债权人支付本金和利息,而不管企业当时的经营状况如何。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会给企业造成固定的利息负担,影响资金周转。如果利息率较高,则会导致财务杠杆系数增大,造成企业较高的财务风险,企业付息的压力和破产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2)期限结构风险。企业负债筹资按使用期限长短可分为短期负债筹资和长期负债筹资。短期负债筹资是指采用短期借款、商业信用、短期融资券、应收账款转让等方式筹集资金;长期负债筹资指采用长期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筹资。一般来说,长期负债利率较高,短期负债利率较低但波动较大,如果负债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还款期过于集中

22

而导致资金流断裂,就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

(3)流动性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企业为了还债或防止破产可将其资产变现,由于各种资产的流动性不一样,它们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又不相不同,因而与企业的财务风险关系甚大。当企业拥有较多的变现能力强的资产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小;反之,其财务风险就较大。

(4)筹资数量不当风险。筹资数量是指负债总额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过度负债,不仅要支付大量的利息,而且降低了企业的安全性和竞争能力,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筹资数量过少,则会因资金不足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5)偿还风险。偿还风险包括长期偿债能力风险和短期偿债能力风险。企业往往重视长期偿债能力而忽视短期偿债能力。其实,短期债务也会影响长期债务,即使一个盈利不错的企业,如果因资金调度不当而不能及时还款,可能致使其信用下降,进而也会有破产的危险。所以,无法保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企业,同时在长期偿债能力方面也存在问题。

(6)资本结构风险。资本结构的问题在上节中已经述及。关于负债筹资,如果长期负债过多,会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筹资能力,增大财务风险;如果长期负债过少,虽能提高偿债能力和筹资能力并减小财务风险,但放弃了借款利息的抵税作用。这两种情况都将导致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

b. 权益筹资风险

权益筹资也称为自有资金筹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资、使用留存收益等方式筹集资金。

本文所讨论的权益筹资风险主要是股票筹资风险。股票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股票发行时机选择欠佳,发行数量不当、发行价格不合理、筹资成本过高及股利分配政策不当等给公司造成经营成果损失的可能性。发行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筹措资金普遍且重要的手段,它能使企业在短时间筹集到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虽然股票筹资无需还本,但也要考虑风险因素。股票的资金成本由筹资费用与用资费用构成。股票的用资费用──股利是从净利润中支付的,无抵税作用。股票的资金成本在公司的几种主要筹资方式中是最高的。另外,股票筹资会扩大公司股本,如果业绩增长幅度低于股本扩张幅度,会导致公司每股利润下降,从而引起股利支付率降低、股票价格下跌,影响公司市场形象。如果股东得不到满意的股利,他们将会行使“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权利,前者是指股东将要求更换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后者是指股东会出售股票,引起股票价格下跌,影响企业的发展。而且股票的价格不仅受到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还受到供求关系、利率、大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稳定

23

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金融产品。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股份制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措资金,股票筹集资金的难度和风险将大大增加,因而正确选择股票发行时机、发行价格和数量、股利分配政策便成为能否筹资成功的重要条件。股票发行时机选择欠佳将会影响到公司发行计划不能实现或达不到预期筹资目的。股票发行价格和数量如果与公司经营规模不相适应,会使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不正常而产生风险。股利分配政策关系到公司股价的变化。从普通股来说,分配的每股股利多,股价就会上涨;反之,则下跌。如果以配股的形式分配股利,送配股的比例确定不当,就会使股份总量发生变化,使以后筹资成本改变,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

股票筹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上市失败风险。如果股票对投资者有吸引力则易于发行;反之,则可能会带来上市失败的风险。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股票的发行,如果利率下降则股票需求增大股票价格上升,利于股票发行,反之则不利于股票发行。再者股票筹资是有成本的,如果股票上市失败筹不到资金,前期投入的费用就成为损失。股票上市后停牌,也属于此类风险。

(2)支付风险。这是股票筹资活动因支付能力不足而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比如股票的高分红派息与企业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风险。

(3)股价变动风险。如政策的变化(包括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利率政策等)等因素可能对股票价格造成影响。例如印花税的变化直接影响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并影响股票的价格。另外如上节所述,公司发行新股也会影响股票价格。

(4)收购风险。企业发行股票会稀释原有股权结构,就存在被控制甚至被收购的风险。 (5)控制权分散风险。股票发行会增加新股东,这容易导致公司控制权分散,不利于公司稳定发展。

4.1.3 负债筹资与权益筹资的比较

a. 二者资金成本的比较

资金成本指资金筹集和使用过程中支付的各项费用的总和,实际上也就是企业为筹措和使用一定量的资金而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包括两部分:一是用资费用,企业在使用资金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如支付给投资者的报酬,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二是筹资费用,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为获得一定量的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如代销证券的佣金、印刷费、广告费、注册费和手续费等。

资金成本的高低,是企业筹集资金决策的核心,是决策方案可否的重要指标。作为企业财务人员必须分析比较各种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并将其合理配置,确保筹资方案的资金成

24

本最低。

资金成本有绝对数和相对数两种表示法。相对数用资金成本率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用资费用

资金成本率= ×100% (筹资总额-筹资费用)

绝对数指企业的筹资费用与用资费用的总和。

企业对权益资金所有者,即普通股股东一般要进行分红,即由于投资者购买股票的风险大于债权人的风险,按照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对等的原则,投资者要求得到较高的投资报酬率,股东的红利应当高于债权人的债务利息;其次是债务利息可在税前扣除,有抵税效应,而股利要从税后利润中支付,不具有抵税作用。此外,普通股的发行费用一般也高于其他证券。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权益资金成本要高于负债资金成本。

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是由企业管理层或大股东来制定的,实际中经常会被人为降低甚至多年不分红利,从而使得实际权益资金成本会低于其理论成本,甚至可能还低于负债资金成本。目前在我国,债券融资额远远不及股票融资额,某些企业不惜一切代价成为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迅速募得大量资金。

b. 二者风险的比较

从控制筹资成本的角度考虑,从一般理论上来讲,企业首选的应该是负债筹资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负债筹资的风险要高于权益筹资的风险,这主要表现在:资金不能按期、如数偿还的风险。在负债筹资的方式下,借债必须按期如数偿还,资金不能偿还的损失完全是靠企业自身来负担的,企业必须想尽一切方法将所借资金按期如数归还,才可能保证企业持续经营下去。而权益筹资的情况正好相反,因为它属于一种持续终身的投资,可以永久使用,无需考虑偿还的问题。一方面,股东一旦认股后,除非由占相当比例股份的股东发起,并经法定程序对企业进行清算,否则任何单个股东都无权要求退股,只能通过转售股权来变现;另一方面,企业盈利好则多分红,盈利不好则少分红,甚至可以不分红。

作为筹资主体的企业如果采取负债筹资方式,必须考虑到期能否还本付息,以防止筹资风险的发生。如果企业预期难以还本付息,只能转向权益筹资。显然,企业是把股东出资作为防止筹资风险的避风港来运用的,也可以说,企业是把权益资本作为其自身还债风险的担保物或稀释物来筹措的。

因此,在实际的筹资过程中,企业应在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确定一个最优资本结构,使得筹资的综合资金成本较小的同时,将筹资风险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只有恰当的筹资风险与筹资成本相配比,才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长期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25

4.2 筹资风险程度识别

程度识别是对企业筹资风险状况的总体反映,主要通过对企业面临的某种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的综合考虑,来判断该风险的总体情况。企业内部及外部市场环境影响下的风险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所以筹资风险是动态变化的。这种动态表现在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动态是指债务或者权益本身的纵向时间推移,外在动态是指债务流程环节的推移。不同的流程环节下,某项债务随时间的推移表现的风险强度不一样,例如当完成筹资需求,承担相应债务成本之后,筹资环节的信用风险就几近固化。因此要特别注意的是,筹资风险的识别估计结果应根据实际情况的演变不断进行调整。

风险按照其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可分为基本肯定、很可能、可能、极小可能这四种等级,分别对应的概率如下表所示:

表4-1 风险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分级

结果的可能性 基本肯定 很可能 可能 极小可能

对应的概率区间 大于95%但小于100% 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 大于5%但小于或等于50% 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各种筹资风险因素导致的风险损失的严重程度可以大致分为五种级别:轻微、较小、中等、较大、极大。根据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来确定风险程度,把风险表示为低、中等、显著、高四种程度。每一种筹资风险的程度可以通过下表来反映。通过识别,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上的高低,以便进一步评价和应对。

表4-2 筹资风险程度识别分析

程度 可能性 基本确定 很可能 可能 极小可能

轻微 高 中等 低 低 较小 高 显著 中等 低 中等 高 显著 中等 中等 较大 高 高 显著 显著 极大 高 高 高 显著 26

4.3 负债筹资风险识别与评估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都希望以最低的代价取得最有效资本,但同时也往往会忽略掉很多潜在的财务风险因素。从控制筹资成本的角度考虑,负债筹资的成本最低,这也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采取的一种最主要的筹资方式之一。下面就重点介绍一下负债筹资风险的相关问题。

负债筹资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为企业带来收益,又能引起筹资风险。研究负债经营对企业产生的积极和消极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4.3.1 负债经营的利弊

a. 负债经营对企业的积极影响

负债经营作为一种经营策略,它不仅是为了弥补企业的资金不足,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资金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企业带来许多其他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效益,提高企业股东的收益

在资本总额及其结构一定的条件下,企业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相应降低,扣除所得税后可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利润就会增加,从而给股东带来额外的收益。

(2)可以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企业借入资金,不论盈亏均应按期偿还本息,对于债权人来说风险较小。企业除还本付息外,不再承担其他经济责任,而且企业支付的利息是在成本中列支的,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它有冲减所得税的作用。而股权融资中,政府要对股东个人的资本利得和股息收入以及企业法人双重征税。因此,债务的资金成本一般低于权益资金成本,从而负债筹资有利于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3)有利于保持企业股东控制权

在企业筹集资金时,如果采用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等权益性筹资方式,投资者一般会要求获得与投资数量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权,势必带来股权的分散,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权。在负债经营的情况下,债权人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因此不会影响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

(4)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企业通过举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筹措到大量的资金,合理地组织和协调资金比例关系,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拓宽经营范围,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5)可以使企业获得“抵税效应”

27

企业的负债必须按期支付利息,按现代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负债利息要计入财务费用,并且在所得税前扣除,故可产生抵税作用,且利息费用越高,抵税额越大。因而在同样经营利润水平下,负债经营与无债经营企业相比,由于上缴的所得税减少,企业可获得潜在的收益。

(6)具有“举债效应”,在通货膨胀时期可减少货币贬值的损失

由于债务的实际偿还数额在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一般以账面价值为准,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所以,通货膨胀会给负债经营的企业带来额外收益,通货膨胀率越高,企业因负债经营而得到的货币贬值利益就越大,这种因负债经营而可能获得的收益,称举债效应。在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情况下,利用举债扩大再生产比自我积累资本更有利,因为通货膨胀可以导致货币贬值,借款与还款时的利率差,使债务人偿还资金的实际价值比没发生通货膨胀时的价值会降低,实际上债务人将货币贬值的风险转稼到债权人身上,减少了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

b. 负债经营对企业的消极影响

虽然负债经营有上述好处,但过度的高额负债经营会引起潜在的筹资风险,企业可能出现债务危机,给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列举如下:

(1)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可能会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必须保证投资所获得的收益要大于其资金成本,否则将会收不抵支或亏损,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过度的高额负债会增加筹资风险,不仅需要支付巨额的利息,而且降低了企业的安全性和竞争力,一旦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金融机构或其它企业就不愿再给该企业提供资金,再筹资能力也就降低了。

(2)负债比率过高,可能会引起股票市场价格下跌

就股份制企业而言,如果负债比率过高,与企业偿债能力相关的财务指标超过了投资者所认可的范围,就会影响到股民的投资信心,股票的市场价格也必然随着下降。

(3)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资金的周转和使用

企业负债经营要按期支付本息,当企业经营不利时,利息作为企业的一项固定性支出就会成为企业的负担,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如果所筹集的资金还款期限比较集中,短期内要求企业筹集大量的资金还债,就会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和使用。

(4)附带一些限制性条款,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

为保证债权人利益的安全,稳定社会经济生活,国家对负债筹资通常要规定有保障性条款,如提供担保资产,设置偿债基金,规定筹资最高限额等。企业与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中,

28

一般都有一些限制条款规定,如定期报送相关财务报表、不准改变借款用途等,这些条款可能会限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发行债券的契约书中往往也有一些限制条款,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和以后的筹资能力。

4.3.2 负债筹资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具体方法

a. 单变量识别法

单变量识别法使用单一财务比率识别债务风险。各种债务风险的综合结果是公司现金流量或盈利能力能否支付债务利息和本金,单独计算债务偿还的某一方面没有意义。因此围绕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按照债务的偿还期限设置了两类核心预测指标,即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1)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足额偿还的保证程度,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用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证。国际上通常认为该指标的下限为100%,等于200%时较为适宜,但该指标如果过高则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企业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获利能力。

应注意的是,流动比率高的企业并不一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就很强,因为流动资产之中虽然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变现能力很强,但是存货、待摊费用等也属于流动资产的项目则变现时间较长,特别是存货很可能发生积压、滞销、残次等情况,流动性较差。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中速动资产是指从流动资产中剔除变现能力较差的那部分资产之后的余额,也就是指流动资产中容易变现的那部分资产。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该指标等于100%时较为适宜。

鉴于流动比率的缺陷所在,衡量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强弱时,本人认为应该把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结合起来考虑,可以参考如下指数:

流动比率 > 2 且 速动比率 > 1 资金流动性较好

29

1.5 < 流动比率< 2 且 0.75 < 速动比率 < 1 资金流动性一般 流动比率 < 1 且 速动比率 < 0.5 资金流动性较差 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同流动负债的比率,其中年经营现金净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该指标可以从现金流量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实际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

由于净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可能背离,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计量的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

一般该指标应大于100%,表示企业流动负债的偿还有可靠保证。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是,该指标如果过大则表明企业对流动资金的利用不充分,获利能力不强。

(2)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主要指标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等。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又称为负债比率,指企业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的比率,它表明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能反映出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

对企业所有者而言,如果该指标较大,说明企业利用较少的自有资本投资形成了生产经营用资产,但如果该指标过大,表明企业的债务负担沉重,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机。传统的保守观点认为资产负债率不应高于50%,国际上通常认为这一指标等于60%时较为适宜,当该比率超过100%时,表明公司面临破产的风险。

2)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也称为资本负债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用来表明由债权人提供的和由投资者提供的资金来源的相对关系,它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权益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

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一般认为企业的产权比率为100%以下时是有偿债能力的,但还应该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当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大于负债成本率时,负债经营有利于提高资金

30

收益率,获得额外的利润,即在保障债务偿还安全的前提下,产权比率可适当高些。

因此,投资者在看某一企业的财务报表时,只要看一下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这三个主要指标,计算出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便可大概看出该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状况,但要注意的是,这2个指标只有在同行业、不同时间段相比较,才有一定价值。

3)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通常用企业一定时期息税前利润总额与债务利息支出的比率,能够反映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其中息税前利润总额指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的合计数,也就是净利润、所得税与利息支出这三部分之和。债务利息支出指实际支出的借款利息、债券利息等。

已获利息倍数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已获利息倍数越高,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从长远来看,企业若想维持正常的偿债能力,已获利息倍数至少应当大于1,如果该指标过小,企业将面临亏损以及偿债风险。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该项指标等于3时较为适宜。当然确定这一指标时,还应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结合往年经验来具体分析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已获利息倍数这一指标有较大的局限性,表现在:

①衡量企业偿债能力时,既要衡量企业偿付利息的能力,更要衡量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只衡量其中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而“已获利息倍数”这一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只能体现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

②该指标反映的是从所借债务中获得的收益为所需支付债务利息的多少倍。但企业的本金和利息不是从利润本身支付,而是用现金支付。故使用这一比率进行分析时,还不能了解企业是否有足够多的现金偿付本金利息费用。

基于上述原因,在参考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为全面衡量债务偿还情况,本人认为还应进一步计算以下2个指标:

①债务本金偿付比率 债务本金偿付比率 = 年税后利润

× 100% 债务本金 ∑债务年限

该指标至少应当大于1,该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单看某一时期的数据难以说明该企业偿债能力的好坏,往往需要连续计算5个会计年度的债务本金偿还比率,才能比较合理的确定其偿债能力的稳定性。若从稳健的角度估计某一企业的

31

长期偿债能力状况时,通常应选择最低指标的年度。

②现金流量偿付比率

期初现金余额+本年度付息与纳税前现金净收入

× 100% 现金流量偿付比率 = 本年到期债务总额

利息支付额+

1-所得税率因本金是在纳税后支付,所以应把它调整到税前,同纳税前支付的利息相一致。该指标用来评价企业是否在其经营活动中产生了足以还债的现金流量,可以表明企业以现金偿付利息和本金的能力。该指标应该大于1,说明企业有足够现金支付利息与偿还本金。

b. 多变量分析法

债务风险识别的多变量分析必须建立在单变量的设计基础之上,使用统计方法对多个财务比率建立风险计量模型。目前比较成熟和广泛应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Z判别分析法

判别分析可以根据已知类别事物的性质建立判别函数,然后通过该函数对未知类别的新事物进行类别判断。1968年,Altman运用多变量分析(MDA)技术,选取了五个变量组,建立了Z值计分模型以评估公司财务风险。该模型是:

Z=1.2 X1 + 1.4 X2 + 3.3 X3 + 0.6 X4 + X5 式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

X2=留存收益/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债务的账面价值; X5=销售额/总资产。

Z计分模型从企业的资产规模、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偿债能力、资产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进一步推动了财务预警的发展。通过对Z计分模型的研究分析得出Z值越大说明公司财务风险越小、财务状况越好,反之,Z值越小说明公司财务状况越差。Altman还提出了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

(1)Z小于1.81时,企业面临很大的破产危机;

(2)Z在1.81和2.675之间时,企业存在一定的财务危机,财务状况极不稳定; (3)Z大于2.675时,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破产可能性极小。

32

此后,Altman从这一计分模型的运用中还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企业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增大,Z计分模型预测效果的准确性也会降低。因此,运用Z计分模型测定企业风险时必须注意时间性,对于企业短期风险的判断可以直接依据Z值,但对于企业长期风险的判断则必须是计算出各年份的Z值,再根据分值的变化趋势来判断企业长期风险的大小。尽管Z计分模型最初是根据制造业公司的资料提出,但检验结果表明,它对其他类型的公司也同样适用。

(2)F分数模型

由于Z模型没有充分考虑现金流量的变动等方面的情况,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周首华、杨济华和王平(1996年)以Z模型为基础提出了F分数模型。作为对Z判别分析法的补充,F分数模型用现金流量替换Z判别分析法中的利润,作为预测的自变量,重新建立财务风险识别模型。其模型如下:

F=-0.1774+1.1091X1+0.1074X2+1.9271X3+0.0302X4+0.4961X5 其中: X1= 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 总资产总资产

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

= X2 = 总资产 总资产X3 = 税后净利+折旧

总资产

股权市价总值每股市价×流通股数+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数

= 总负债总负债税后净利+折旧+财务费用

总资产

X4 = X5 = 一般认为,F预测模型的临界值为0.0274。如果企业的F值低于0.0274,则被认为企业财务风险大,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很大;否则,被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小,企业将继续存在。

(3)主成分法

主成分法是通过数学变换将给定的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换成另一组不相关的变量,而后选取几个方差较大的主成分代替原始指标。主成分模型构建时:第一步,使用Z判别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某一变量值X,其总体均值为L,标准差为R,转换公式为X=(X-L)/R;第二步,计算标准化后数据的协方差矩阵R;第三步,求协方差矩阵的前几个特征值以及对应的特征向量;第四步,完成现行转换关系;第五步,计算各主成分的方差

33

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第六步,以贡献率作为相应主成分的权值构建主成分模型。

主成分法构造的模型,使用贡献率作为权值,避免了人为赋权重的主观任意性,因而评价结果也更加客观准确。

Z判别分析法和主成分法是建立在美国公司样本基础上的,所以多变量分析法在此处只作为参照的方法提出,公司应当根据自身关注的债务风险指标,重新建立适合自身的模型识别风险。

4.4 权益筹资风险识别与评估

4.4.1 权益筹资风险的特性

a. 风险的客观性

企业利用权益资金经营时,会受到生产、供销、市场、物价、税收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及其变化是企业无法避免的,导致企业无法对权益资金经营结果进行准确判断,这就使得权益筹资客观上存在风险。

b. 风险的隐蔽性

企业的权益资金属于自有资金,可以永久使用,不存在因不能按期偿还导致破产的风险。同时,在法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的经济环境下,当企业因投资失误或经营失败而给所有者造成经济损失时,也并未追究管理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从而掩盖了权益筹资的实质性风险。并且权益筹资风险往往表现为慢性的、将在未来释放的衰退性风险,是企业各种问题日积月累造成的结果,因而具有隐蔽性,但问题一旦爆发,将会给所有者带来惨重损失。

c. 风险的双重性

权益筹资风险的双重性是针对筹资风险所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而言的。当结果向不利的方面转化时,会给所有者带来损失,表现为企业权益资金的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收益率,甚至发生亏损,从而导致企业价值下降或因不能兑现承诺而使企业信用降低。当结果向有利的方面转化时则相反。所以,企业权益筹资风险既可能产生经济损失,又具有创造较大经济利益的能力。

d. 风险与结果的匹配性

权益筹资风险与其导致的结果密切相关。企业权益筹资风险越大,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越大,也可能带来的经济收益越高,还可能增加企业的价值。但企业不能为了追求高额经济利益和增加企业的价值而无限地扩大企业所承担的筹资风险,这种危险的筹资理念必然将导致企业筹资决策的失败。所以企业的筹资决策目标应该是适度的利用筹资风险,创造预期经

34

济收益。

e. 风险的可控性

权益筹资风险的可控性是指权益筹资风险可以预测、计量和施加影响,这是企业对权益筹资风险进行量化管理的前提。首先企业能够事先知道哪些因素变化将给企业经营带来正面或负面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动情况和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其次企业能够根据经营状况和相关财务数据设计风险评价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测量风险大小,为企业对其进行量化管理提供有效依据;再次企业能够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控制风险发生频率,降低风险损害程度。 4.4.2 权益筹资的利弊

权益筹资与负债筹资各自的优缺点可以对照来看,鉴于负债经营的利弊分析在上文已经详细阐述,这里对权益性筹资的优缺点概括如下:

a. 权益性筹资的优点

权益性筹资的优点表现在:首先权益性筹资风险较小,不存在还本付息压力。因为筹得的资金可以永续使用,没有偿债时间限制。其次,再筹资功能增强。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同时增加了企业规模,为负债筹资创造了条件,股份公司还可以通过送配股的方式强制吸纳股东资金,达到筹资的目的,这种方法在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中已被广泛使用,非股份制企业在筹资方面处于明显劣势。第三,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关系着股东个人的经济利益,这就有利于促使投资者更加关心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b. 权益性筹资的缺点

权益性筹资的缺点表现在:首先,增加新股东必然会分散原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其次,股东以分红形式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资金成本较高,当企业经营良好盈利较多时,分红付出的资金越多,越会影响原有股东的利益。第三,筹资难度大,由于股票投资只能依法转让而不能抽出,所以投资者投资风险较大,国家管理也偏严,这就需要企业做更多前期的宣传工作,提供详尽的企业经营状况和长远发展目标等资料,并为承销商提供更多费用。

鉴于这两种筹资方式各有长短,且具有互补性,实际运作中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两种方式结合完成筹资工作。

4.4.3 权益筹资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具体方法

a. 现金权益比率

现金权益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它是反映权益获取现金能力的指标,反映了企业资本运营的质量。

该指标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是评价企业权益资本创造净现金流量能力的综合性指标。

35

一般认为,现金权益比率越高,企业使用权益资本获取现金的能力越强,运营质量越好,权益筹资风险越小。反之,权益筹资风险越大。

b. 权益净利率

权益净利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净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它是反映权益资本获取报酬水平的指标,反映了企业资本的综合效益,是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核心。

该指标同样通用性强,不受行业局限,一般情况下,权益净利率越高,权益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所有者的保证程度越高,权益筹资风险越小。反之,权益筹资风险越大。

c. 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企业年末所有者权益与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它是从动态的角度反映所有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值状况的指标。

这一指标充分体现了对所有者权益的保护,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侵蚀所有者权益的现象。在一般情况下,资本保值增值率越高,表明企业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企业发展后劲越强。该指标通常应大于1,若小于1,则表明企业资本受到侵蚀,没能实现资本保全,损害了所有者权益,也妨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风险加大,应予以充分重视。

d.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值。它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反映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的指标,能够真实反映企业收益的质量。

一般情况下,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越大,企业收益质量越高,企业权益筹资风险越小;反之,权益筹资风险越大。

以上评价指标从运营质量、收益水平、保值增值程度、收益质量等四个角度对企业的权益筹资风险进行客观的考察,基本上能够反映权益筹资风险的大小或者高低。为了进一步完善权益筹资风险评估体系,企业还应建立权益筹资风险预警控制区域,以保障其风险被控制在可控风险区域、增强企业驾驭风险和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

由于企业规模、行业、地域、国别等诸多差异,企业不应拘泥于某一经验数据,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本企业要求和特点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随时调整评价标准。

36

5 筹资风险的防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企业尚未面临巨大的筹资风险之前,预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可以使企业对筹资风险防患于未然。

5.1 风险防控技术

5.1.1 选择最佳资本结构

选择最佳资本结构是企业筹资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接受的筹资风险之内,使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资金成本的高低,是企业筹集资金决策的核心,是决策方案选择时的重要指标。企业财务人员必须分析比较各种来源的资金成本,并结合风险因素将其合理配置,确定一种最优筹资方案。

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企业如果只有权益资金而没有债务资金,虽然筹资风险相对较小,但筹资成本相对较高,也不能利用财务杠杆所带来的收益,自然也就不能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没有权益资金的存在,企业也就失去了借到债务资金的可能。但是如果债务资金过多,虽然企业的筹资成本可以降低,收益也可以提高,筹资风险却加大了。因此确定资本结构时,应在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之间进行权衡,只有恰当的筹资风险与筹资成本相配合,才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有资金成本、资金期限、偿还方式、限制条件和财务风险等。其中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债务筹资的规模和结构,它对企业总体资金成本和企业的财务风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方法有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和公司价值分析法。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是根据计算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分析判断在什么样的销售水平下适合采用哪种资本结构。比较资金成本法是计算不同资本结构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并以此为标准相互比较,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为最佳。公司价值分析法是在充分反映公司财务风险的前提下,通过测算公司价值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5.1.2 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

企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应选择不同方式筹集资金。一般来讲,对于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可选择负债筹资方式,这样既可实现补充资金,又不至于对企业控制权有大的影响。新建企业或者规模较小的企业,若想补充自有资金的不足,迅速筹集资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选择发行股票方式较为理想。

针对不同行业,也应考虑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具体可以参考如下:

(1)制造业企业的资金需求是比较多样和复杂的,资金周转相对较慢,经营活动和资金使用涉及的面也相对较宽,因此风险也相应较大,筹资难度也要大一些。可选择的筹资方式

37

主要有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在筹资期限上,可考虑流动性资产采用短期负债,固定性资产采用长期负债。

(2)商业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是库存商品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和促销活动上的经营性开支借款。其特点是频率高、贷款周期短、贷款随机性大。因此银行贷款是其最佳选择,以短期筹资方式为主。

(3)高科技型和服务型企业的主要特点是成本低、高风险、高收益,此类企业除可通过一般企业可获得的筹资渠道融资外,还可采用吸收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科技型企业投资基金等进行创业。

5.1.3 合理安排筹资期限组合方式

长短期筹资各有其优劣之处,短期借款成本低、弹性大、风险大;而长期借款成本则成本高、弹性小,风险也相对较小。因此企业在安排两种筹资方式的比例时,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一般来说,企业对筹资期限结构的安排主要有三种方式:中庸筹资法、保守筹资法和风险筹资法。

(1)中庸筹资法

这是大部分的企业经常采用的筹资方法,是指企业根据资产的变现日期,安排相应的筹资期限结构,使资产的偿付日期与资产的变现日期相匹配。采用这种方法的企业,对风险持有既不回避,也不主动追求的中立态度。企业在采用这种方法时,流动资产的短期性变动部分中的季节性变动部分用短期负债筹措资金,长期性流动资产部分及固定资产则可采用长期负债、股东权益和长期性流动负债等长期性资金的方式。在采用中庸筹资法的当年,除安排长期借款外,就无需在淡季进行短期借款了,短期借款将用多余的现金偿还。当企业经营进入旺季需要资金时,可以进行短期借款,这样企业只有在需要资金时才去筹资。这种方式可使企业降低其无法偿还即将到期负债的风险。

(2)保守筹资法

采用保守筹资法,企业不但以长期资金来满足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而且还以长期资金来满足由于季节性或循环性波动而产生的部分或全部暂时性资产的资金需求,也就是以长期资金来满足几乎所有的资金需求。采用这种方法的企业,对风险持有尽量回避的态度。这样企业在淡季时,由于对资金的需求下降,可以将闲置的资金进行短期投资,比如投资到短期有价证券上。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不但可以获得一定的短期收益,还可以将其部分变现,储存起来以备资金需求增加的旺季时使用。但到了旺季时,企业除可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外,还需要使用少量的短期信用才能筹措到足够的资金,以满足其临时性的资金需求。

38

(3)风险筹资法

采用风险筹资法的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不能满足长期资产的需求,要靠短期资金来源来弥补。用短期借款筹措所需长期资金数量越大,筹资的风险性也就越大,但同时短期资金成本较低,利率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支付的利息费用越少,得到的利润就越大。因此,这是一种更积极,但风险也更大的融资政策,企业不但要承担更高的贷款不能展期与筹资困难的风险,而且还要面临利率上涨而导致可能支出更多利息的风险。

这三种筹资方式的运用应根据各企业的不同情况来采纳,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形势的要求,灵活运用不同期限的筹资方式。 5.1.4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我国大部分企业长期以来不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率,缺少资金时靠借贷,资金投入时较少考虑投资回报、投资风险以及投资回收期长短等因素,以至于企业越借越多,自身造血功能越来越差。因此,企业应加强资金使用意识,把资金管理作为重点,加强流动资金的动态管理,确保投资收益,减少企业收不抵支的可能性和破产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保持合理的现金持有量,确保企业的正常支付和意外需要。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现金持有量过少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支出;现金持有量越多,企业支付能力就越强,但同时也失去了这部分现金的投资机会,造成资金的机会成本过大。因此,企业必须预测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现金需求和支付情况,以确定合理的现金储备量。

(2)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快货币资金回笼。应收账款是被债务人无偿占用的企业资产。如果不能及时收回应收账款,不仅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还可能造成坏账损失。因此,企业应通过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设定客户的资信等级、维持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制定有效的收账政策等措施,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减少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风险。

(3)加强存货的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较弱的资产,如果存货在流动资产中比重过大,一方面会使速动比率很低,影响企业的短期变现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存货的机会成本和储存管理费用,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因此,要通过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生产经营流程,计算经济订货批量,使企业存货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5.1.5 加强对筹资风险的阶段性控制

a. 事前控制

(1)企业应做好财务的预测、计划与预算工作。在对外部资金的选择上应从具体的投资项目出发,运用销售增长百分比法确定外部筹资需求。可以借鉴以往的经验,结合对财务报表的分析,确定外部资金需求规模,使各项数据直观准确。企业应根据短期的生产经营活动

39

和中长期的企业发展规划,提前做好财务预算工作,安排企业的融资计划,估计需要筹集的资金量。在编制具体财务预算过程中,企业可以依据行业特点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保持适当的负债比率,根据生产经营的需求,合理安排筹集资金的时间和数量,使筹资时间、资金的投放运用紧密衔接,及时调度,降低空闲资金占用额,提高资金收益率,避免由于资金未落实或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的筹资风险。

(2)确定资本结构,合理安排权益资本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选择适当的筹资组合以降低资金成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根据所处的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情况,确定最佳的资产负债结构,主要通过动态地监控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保持适当的短期变现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提高企业抵抗筹资风险的能力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b. 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中应重点强调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使用资金的责任感,从根本上降低筹资风险,提高收益。我国大部分企业长期以来缺乏资金使用效率的意识,缺少资金靠借贷,投入资金时较少考虑投资风险、投资回报以及投资回收期的长短,以至于企业越借越多,自身造血功能越来越差。因此,企业应加强资金使用意识,把资金管理作为重点,加强对流动资金的动态管理,确保投资效益,优化资本结构,减少企业收不抵支的可能性和破产风险。

另外,在还款期限和还款额度方面,应尽可能地将还款期限推迟到最后,同时保持企业良好的信誉,这样虽然没有现实的现金流入,但却获得了货币时间价值,节省了一定的使用成本。保持适当的还款额度可以减少企业资金使用风险,使企业不至于因还款额度过大而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

c. 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主要是对本次筹资过程进行财务分析。企业筹资的目的是为了投资,而投资又是为了获得利润。资金从筹集到使用的整体过程结束后,企业必须要对本次项目运作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主要分析企业各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各项财务比率,重点应放在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上,总结经验教训来指导今后的筹资工作。

5.2 风险防控制度

5.2.1 建立筹资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筹资风险管理责任制度,将筹资风险防控纳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在认为必要、可行之时,企业可在财务部门下专设筹资风险管理小组,以控

40

制筹资成本和降低筹资风险为目标,主要职责是分析本企业现有资本结构,分析筹资风险的来源,拟定风险管理策略,与债权人及权益资本所有者进行接洽,建立切实可行的筹资风险管理体系。

5.2.2 强化经营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加强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的职业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风险意识和对风险的灵敏嗅觉,及时发现和估计潜在的风险,对于企业防范风险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必须首先树立风险意识,正确认识风险,科学估测风险,预防潜在风险,有效应付风险,必须立足于市场,在充分考虑影响筹资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例如企业的领导人员应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支付危机;在企业面临筹资风险时应积极采取措施,利用延期付款、降低利率、债务重组、动员债权人将企业部分债务转作投资等形式,适时与债权人进行协商,给企业持续经营创造条件,避免因债权人采取不当措施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必须将防范筹资风险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统筹协调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建立财务预警机制,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随时监控企业筹资风险,力争做到高收益、低风险。

5.2.3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地对筹资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如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风险预警系统,是指为防止企业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建立的报警系统,它是企业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危机,进行事先预测和防范的一种战略管理手段。企业风险预警系统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工具,其灵敏度越高,就能越早地发现问题并告知企业经营者,就越能有效地防范与解决问题,规避风险。具体来讲,可对涉及筹资活动的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并利用这些变量进行筹资风险分类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筹资风险预警模型以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信息管理、健全筹资风险分析与处理机制、建

41

立筹资风险预警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该系统在风险识别与管理控制上的重要作用。

5.2.4 努力实现科学的筹资决策

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筹资决策机制可以提高筹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降低决策风险。一方面要规范筹资方式和程序,做好筹资决策可行性研究,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防止因筹资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在筹资决策中不仅要考虑筹资机会和风险、企业发展目标和阶段、现有资本结构及经营管理状况,还必须考虑财务匹配因素,即在企业经营或投资项目所需资金量相匹配的前提下安排筹资,防止过度筹资或筹资不足,从而保证公司资金的良性循环,使公司业务成长得到稳健财务的支持,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5.2.5 加强经营管理者的水平

完善资金管理体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控制水平,加强企业资金管理;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完善企业生产经营流程,使存货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断提高存货周转速度;深入调查了解客户的资信等级,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严格企业收款责任制,积极催收货款,加速应收账款的周转,减少和控制坏账损失的发生;采用商业信用的形式,合理利用客户的资金,努力降低筹资成本;掌握财务分析方法,结合企业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资金使用计划,利用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5.3 负债筹资风险的防控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收益,成为发展经济的有力杠杆。但是,负债筹资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会将企业推到破产的境地。因此,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必须采取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措施。 5.3.1 确定适度的负债规模,制定负债财务计划

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资产规模,按照需要与可能,做到适度负债经营。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些经营业绩好,前景乐观,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不理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缓慢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商业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筹资风险。所以企业还应在制定负债计划的同时制定出还款计划。目前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过高,而

42

速动比率不宜低于1:1,流动比率也应保持在2:1左右的安全区域。为了增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有效的途径是收缩投资规模,补充自有流动资本,尽可能采用较为经济、安全的负债资金。

5.3.2 针对利率变动,做出筹资安排

针对由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企业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把握利率发展趋势,据此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在利率较高时期,应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的过渡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不得不筹的资金应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在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在利率处于由低向高的过渡时期,应积极筹集长期资金,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以降低负债利息率。 5.3.3 负债筹资风险应对策略

当公司预测到债务风险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这些措施包括债务组合策略、债务期限结构与现金流量、盈利共变策略和债务结构与资产结构匹配策略。

(1)债务组合策略

债务组合策略的基本思想是:为了降低债务风险,筹资时将所筹债务分散到不同来源和不同的期限结构的债务中,使债务筹资分散,债务风险最低,这是针对筹资需求量大且债务资金投资结果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筹资行为实施。债务组合虽然分散了债务风险却不一定能实现债务成本最小化。根据实际组合方式不同,债务组合策略可分为债务来源组合策略、债务期限结构组合策略以及两种策略的组合。

(2)债务期限结构与现金流量、盈利共变策略

其原理为:当盈利较高时,净利润会被公司较高的利息成本所抵消,从而降低净利润的增加幅度;当盈利较低时,净利润承受较低利息成本压力。虽然不能准确计量各期的盈利能力,但财务人员能够根据经济繁荣和公司发展的程度,估算公司的盈利能力,做出正确的债务决策,实现债务期限与现金流量、盈利能力匹配,降低流动性风险和再融资风险。

(3)债务结构与资金结构匹配策略

该策略源于合理选择债务筹资政策。不同的资金需求应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既应避免激进型债务筹资政策的高风险压力,又应避免稳健型债务筹资政策对资金的闲置和浪费。

5.4 股票筹资风险的防控

发行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筹措资金普遍而重要的手段,但要想通过发行股票筹措到所需资金,还应充分认识到股票筹资中存在的风险,同时要采以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这样

43

才能达到股票筹资的目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股票发行的规模

关于股票发行的数量,除了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外,还应注意:

1)与企业实际的资金需求量相符。企业筹资规模取决于未来发展对资金的需要量,如果超过实际的需要量,就会造成资金的闲置,加大企业的资金成本;如果低于实际的需要量,则会使企业在发展中受到资金短缺的限制,影响企业的发展。

2)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在发行股票时还要考虑发行后对企业资本结构及对未来财务状况的影响,以达到资本结构的最优化。企业增发股票,扩大股本,将使股权资本的比重增大,在经济萧条时期可降低企业的风险,但在经济稳定增长时期,较大的股权资本比重会降低财务杠杆效应,增加资金成本,影响企业的盈利状况。

3)企业控制权的变化。如果股票发行数量不当,将可能导致企业控制权发生变化,还会改变股东的收益水平。股票发行量大,会稀释企业控制权,如果企业使用很大一部分的税后利润支付股利,将会降低每股收益水平,进而可能影响股票价格下跌。

(2)股票发行的方式

我国法律规定,企业在公开发行股票时应当由证券经营机构承销,因此企业应当考虑以下影响因素,再决定采用包销还是代销方式:

1)企业自身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果发行企业的社会声誉好、知名度高,其股票质量高,发行成功的把握性大,那么企业就可以选择代销,反之最好采用包销。

2)对发行成本的考虑。由于承销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不同,因此包销和代销这两种发行方式下承销机构的承销费用也不同。由于包销对承销机构的风险较大,因此所需要的费用也比较高;反之,代销的发行费用比较低。此外,在包销发行的方式下,股票发行时可能得到的溢价收入将被承销机构获得。所以综合考虑,包销的发行成本较高。

3)企业自身对资金需求的缓急。如果企业急需该笔资金的使用,那么建议采用包销的方式更为稳妥。

(3)股票发行的价格

股票的发行价格是影响企业股票发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其定价也是拟上市公司最冒险的程序之一,在给拟发行股票定价的时候除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

1)发行时所处的经济周期。由于社会的经济周期会直接影响股票的发行价格、人民的购买力水平,因此在处于经济繁荣期时可以把股票价格定的略高一些,经济萧条期则相反。

2)发行时股市行情。发行股票时,如果股市交易活跃、价格指数上扬,那么可以把股价

44

定的高一些,反之,股市低迷时发行价格就要定的低些了。

3)企业的经营业绩。如果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有足够的利润支持高额股利,那么企业可以把股价定的相对高些,反之就低一些。

4)企业的发展前景。如果该公司所属的行业属于国家大力扶植发展的产业,比如国家现在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环保企业就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产品适销对路,那么股价也可以定的高些,反之就低一些。

(4)股票发行的时机

在选择股票发行时机时应考虑主要因素有:

1)股市行情。企业在选择股票发行时机时应选择股票交易活跃、价格稳步上涨的时期。 2)社会经济阶段。股票发行应选择经济繁荣、政府经济政策比较宽松的时期。

3)银行利率水平。在银行利率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会吸引投资者将大量的资金存入银行;而当银行利率较低的时候,一部分投资者就会将其原来存放在银行的资金投入到股市中来。

(5)证券承销机构

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时,应当由证券经营机构承销。此外,企业在选择证券承销机构时还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证券承销机构的资本实力。显然,证券承销机构的资本实力越强,其承担风险的能力越强。

2)证券承销机构的销售网络。股票的发行与交易大多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因此,承销机构的计算机网络遍及范围及网络的稳定性便成为一个影响承销机构实力的因素。如果承销机构的网络遍及范围广,系统稳定,服务周到,便利于股票成功发行。

3)承销机构员工的素质。由于股票发行工作需要承销机构的大力协作,因此承销机构员工的专业水平、工作经验、敬业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股票承销工作的质量。所以企业应认真的调查了解、比较后做出选择承销机构。股票发行是一项复杂且风险较高的工作,所以发行股票的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多方面因素,做出合理判断,以保证股票发行的成功。

6 案例分析─曙光公司长期筹资方案的选择

(一)背景资料:

曙光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近几年发展很快,与时俱进的管理使公司的实力越来越强,截

45

止2002年末,公司的总资产已达68 412万元,总股本为4 659万股,净利润为 1292万元。 2003年初,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决定再上一条生产线,经测算该条生产线需投资2亿人民币。公司为此设计了三套筹资方案:增资发行股票;向银行借款;发行长期债券。要求在分析相关筹资条件、测算筹资成本及投资报酬率的基础上,确定可行的筹资方案。

公司相关资料如下:

1、曙光公司的股本结构如下表:

表6-1 曙光公司股本结构

类别

曙光法人股(万股)募集法人股(万股)内部职工股(万股)总股本(万股)

2002年末4444 200 15 4695

2001年末 3602 200 700 4502

2000年末 3602 200 700 4502

2、曙光公司近三年的财务状况如下表:

46

表6-2 曙光公司2000~2002财务状况 单位:千元

财务数据总资产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递延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除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未分配利润净资产/总资产无形资产/总资产连续3年盈利债券/净资产

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

2002年末68412136622010075217365904612492441551538935430008135402491141578312924158822001年末552455285307100752038145325915392717483967800165629591205237442947214292000年末45043031248910175120056781052354354739453901559514358346494381253358161%13%47.69%31332

方案一:增资发行股票融资。曙光公司拟在2003年10月末增资发行股票,现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为13.50元/股。

方案二:向银行借贷融资。扩建生产线项目,投资建设期为一年半,即2003年4月1日至2004年10月1日。市建行愿意为本公司建设项目提供二年期贷款2亿元,贷款年利率8%,贷款到期后一次还本付息。扩建项目投产后,投资收益率为12%。

方案三:发行长期债券。根据企业发行债券的有关规定,得知: ①企业规模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②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符合国家规定; ③具有偿债能力;

④企业经济效益良好,发行企业债券前连续三年盈利; ⑤所筹资金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⑥公司发行债券2亿元人民币,不超过该公司的自有资产净值(40%); ⑦债券票面年利率为6%。 (二)分析

1、根据资料所述,曙光公司增资发行股票的条件符合国家规定,其中:

(1)公司拟认购的股本数额为公司发行的股本总额的40%,大于规定比例35%,同时拟购额为8000万元,也大于规定数额。

47

(2)本次增资发行股票的时间为2003年10月末,距前一次发行时间已间隔一年以上。 (3)公司预期投资收益率为12%,远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 (4)其他方面均符合增资发行股票的条件。 2、曙光公司发行债券的条件也符合国家规定,其中: (1)公司的净资产超过3000万元。

净资产 = 总资产 × 61% = 68412.1 × 61% =41731.381(万元)

(2)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约为2363万元,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1200万元。 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 =(1588.2 + 2142.9 + 3358.1)÷ 3 ≈ 2363.07(万元) 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 = 20000 × 6% = 1200(万元) (3)其他条件均符合国家规定。 2、分析三种筹资方式的优缺点如下: (1)方案一:增资发行股票筹资方式 a 优点:

①能增加公司的信誉。 ②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 ③没有固定的到期日,无需偿还。 ④筹资风险小。

⑤筹资限制少。可以使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由年初的40%左右降低到30%左右。 b 缺点: ①资金成本较高。

②容易致使公司控制权分散。从曙光公司近三年的股本结构来看,曙光法人股占到绝对比重,因此公司拥有绝对的经营管理和控制权。若发行2亿元普通股股票,则必然会稀释公司原有的股权结构,大大削弱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和控制权,这是曙光法人股东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也会使得公司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从而影响盈利能力指标。

(2)方案二:向银行借款筹资方式 a 优点: ①筹资速度快。

②筹资成本比股票筹资成本低。 ③借款弹性好。 b 缺点:筹资风险较大。

48

根据所给案例资料,2002年末曙光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40%左右,而如果再向银行借款2亿元人民币,则资产负债率将超过60%,财务风险大大增加。但由于该公司新建项目期限短,投产见效快,而且投资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因此综合考虑该项借款将不会使企业面临太大的风险。

负债总额249244+15515

原资产负债率 = × 100% = × 100% ≈ 38.7% 资产总额684121249244+15515+200000

× 100% ≈ 67.94% 现原资产负债率 =684121(3)方案三:发行长期债券筹资方式 a 优点:

①资金成本较低,因为在不考虑筹资费率的情况下,发行债券的票面年利率为6%,低于银行贷款年利率8%,所以在本例中发行债券的资金成本低于银行借款的资金成本。

②能够保证普通股股东的控制权。

③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尤其是公司投资后预计的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因此公司有更多的收益可用于分配给股东或自己留存用于扩大经营。

b 缺点:筹资风险较高。

这一方面与银行借款筹资方式基本相同,但正是因为公司目前的经济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所以无须为此过分担心。

(三)结论

综合考虑,发行股票的资金成本较高,而且会大大削弱公司原有占绝对比重的经营管理权和控制权,这是大股东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这种筹资方式必将受到阻碍;向银行借款的筹资成本虽然比股票筹资成本低,但由于借款数额巨大,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财务风险增大;再把后两种方案进行比较,发行债券的资金成本又低于银行借款的资金成本,虽然后两者都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但由于曙光公司该项新建项目期限短,投产见效快,投资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而且企业目前的经济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因此综合考虑向银行借款和发行债券将不会使企业面临太大的风险。

将上述三种筹资方案进行权衡,在不考虑其他未提及因素的情况下,曙光公司应该选择发行债券筹资这一方案。如果可行的话,还可以考虑将以上三种方案结合使用。

49

结论

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行情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立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必须重视防范收益背后的风险问题。

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筹资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要筹资就必然面临着筹资风险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要求企业应独立承担筹资风险。怎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有效、安全地筹措资金也就成为企业最为关心的事情之一。

企业应在正确认识筹资风险的含义、分类、成因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充分重视负债筹资与权益筹资对企业的利弊影响,掌握筹资风险的防控措施,使企业既能获得筹资经营带来的益处,又能将筹资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本文通过对筹资风险管理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风险是由事件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与主观预期相偏离的可能性。风险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把风险看作是纯粹的负面的东西,有利于我们重视防范风险带来的负面效应,但有可能使我们忽略风险中蕴含的机会。因此,企业应该把风险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综合考虑。

(2)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筹资风险的研究重点关注债务风险,甚至部分学者默认为筹资风险就是债务风险。这种理论导致企业管理者只重视负债筹资风险而忽视权益筹资风险。事实上,企业筹资风险既包括负债筹资风险,又包括权益筹资风险,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处理不当都会引起严重后果。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偏好股票融资的现状,研究股票筹资风险及其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3)企业只要存在筹资活动,必然面临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亏情况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要想完全消除筹资风险及其对企业的影响是不现实的。筹资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我们在筹资活动中只能尽量充分的认识和控制筹资风险而不能完全的避免筹资风险;而筹资风险的相对性决定了筹资风险的大小是随着一定条件而发生转化的,对筹资风险防控必须随着筹资活动的进行不断采取新的应对措施。

(4)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这两种筹资方式各有长短,且具有互补性,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企业如果只有权益资金而没有债务资金,虽然筹资风险相对较小,但筹资成本相对较高,也不能利用财务杠杆所带来的收益,自然也就不能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但如果债务资金过多,

50

虽然企业的筹资成本较低,收益较高,筹资风险却较大,存在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危机。因此,企业应确定一个最佳资本结构,在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之间进行权衡,只有恰当的筹资风险与筹资成本相配合,才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最佳资本结构应该是在企业可接受的筹资风险之内,使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实际运作中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方式或多种方式组合完成筹资工作。企业的筹资决策目标应该是适度的利用筹资风险,创造预期经济收益。

(5)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筹资风险的评估主要进行了规范分析,由于每个企业所适用的风险模型并不是能完全通用,应结合其实际状况有所区别的设置,由于笔者所学有限,本文中未能结合某一公司的财务状况制定出其适合的风险模型,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也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能提供有益的帮助。

51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著作:

【1】郑子云,司徒永富. 企业风险管理.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P2-5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 财务管理.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P368-372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财务成本管理.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P375-376

【4】刘俊彦. 筹资管理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5】张先治. 财务分析.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6】金锡万. 企业风险控制.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P133-242

【7】财政部企业司.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3. P110-114 【8】石兆文. 现代产业资本运营.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P36-48

【9】小阿瑟·威廉姆斯等著. 风险管理与保险. 陈伟等译.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0. P4

【10】詹姆斯·C·范霍恩等著.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 郭浩、徐琳译. 北京: 经济科学出

版社, 1998. P107

【11】詹姆斯·C·范霍恩著. 财务管理与政策. 刘志远等译.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

社, 2000. P477-491

【12】彭少兵. 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 P30-35

【13】 陆正飞、王化成、宋献中. 当代财务管理主流.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P11-25

【14】林钟高、、王铠、章铁生. 财务智力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

社, 2005. P100-123 期刊杂志:

【15】武刚、刘泽仁. 试析债务资本成本及其计算方法. 生产力研究. 2007.14.

P143-145

52

【16】赵爱玲. 企业财务危机的识别与分析.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0.11. P22 【17】李微. 企业筹资决策和筹资方案的选择. 财经月刊. 2000.9. P10-14 【18】王增业、薛敬孝. 企业融资方式偏好分析. 南开经济研究. 2002.4. P16 【19】陈耿、周军. 企业债务融资结构研究—一个基于代理成本的理论分析. 财经研究.

2004.2. P58-65

【20】耿欣荣. 挡不住的企业风险筹资. 企业家信息. 2004. 6. P60-61

【21】江玲.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会计监管中的应用. 商业研究. 2004.4. P36-38 【22】贺武、刘平. 现代企业如何远离筹资风险. 审计与理财. 2004.7. P26? 【23】庞江峰、王桐岳. 债务资本成本计算方法的改进. 商场现代化. 2006.5. P262 【24】孟祥霞. 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思考. 财会研究. 2007.1. P24 【24】陈强. 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的衡量与防范. 企业管理. 2007.8. P66-67

【25】刘一闽. 企业筹资风险分析及防范的相关问题探讨. 中国集体经济. 2008.2.

P61-62

【26】冯莉. 论企业筹资风险原因及对策. 商业经济. 2009.6. P 【27】郭宏伟. 企业筹资风险产生的因素. 辽宁经济. 2009.07. P92 【28】李霞. 筹资风险防范分析. 现代商贸工业. 2009.12. P166-167 学位论文:

【29】李天庚. 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P21 【30】李玉萍. 公司债务管理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P133-138 英文参考文献:

【31】R· Charles Moyer,James R·Mcguigan,William J·Kretlow. Contemporary

Financial Management(seventh edition).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8

【32】Aswath Damodaran. Value and risk──Beyond Betas. Financial Analysis

Journal. 2005.2

【33】Burton G·Michael,Atanu Saha.Hedge funds:risk and return,2005.6 【34】John Y·Camp bell,Luis M·Viceira:The term structure of the risk-return

trade-off,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2005.1

【35】Herbert Gintis. The financial structure of the enterprise. Journal of

53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05.5

【36】Alnoor Bhimani, Mthuli Ncube.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of

Enterprisement.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6.8

54

致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满怀感激之情想起许多人和事。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所以在这里,我要对帮助我完成论文的所有人表示感谢。

首先,要向我的恩师余春宏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本学位论文是在余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一年多以来,从课题的选择到最终完成,余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关心指导我的课题进展,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为我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让我的思想有机会自由驰骋,并在我行文不顺、意志消沉时给予我莫大的鼓励,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及时的给予我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指导。从余老师那里我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余老师严谨的学风和求实的精神为我今后的工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在为人处事等方面收益很多;他丰富的指导经验和渊博的学识令我倍感崇拜,平易近人的态度更让我难以忘怀;同时他对工作的积极热情、认真负责、有条不紊、实事求是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在此我必须向余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真诚地祝愿恩师一生平安幸福。

同时,我要感谢会计学院曾经为我们授课的各位老师,正是由于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求知治学、如何为人处事。我也要感谢我的母校山西财经大学,我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是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让我的求学生活丰富多姿,为我的人生留下精彩的一笔。

另外,还要衷心感谢我的同学们,在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与他们的探讨交流使我受益颇多;同时,他们也给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深表谢意。

学无止境。毕业,是一个终点的象征,不论今后继续学习的过程将要持续多久,我都要永远的告别我的学生时代了。即将走向社会,开始我全新的工作人生。明天,将是我终身学习的新的开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郝佳丽. 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定位浅谈.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8.11.

P169

【2】郝佳丽. 应收账款的预警浅探.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8.11. P1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