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口译人才培养初探

来源:六九路网


口译人才培养初探

【摘 要】 上海世博会为口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本文旨在探讨翻译培训公司如何培养口译人才,让口译人员进行上海世博基本知识的培训以及译员在上海世博会中如何加强与各方合作以提高口译水平。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 口译 人才培养

【Abstract】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provides a precious opportunity to the training of interpretation tal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companies train interpretation talents and enhance the training of interpreters for basic knowledge of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and how an interpreter works with the parties and he needs to face all the feedback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Shanghai World Expo interpretation talents training

1 引言

上海世博会是我国历史上中国社会第一次全面、立体式、长时间与国际社会的“零距离”沟通与接触,是让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佳机遇,它同时也为口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作为上海世博会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英语而言,这就要求英语口译人员能够拥有广阔的视野,对一些口译工作的复杂背景有一定了解,并具有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得体的交际能力。当然,译员要在译前做好精心准备,其中包括充分了解相关翻译的性质、内容、目的、谈话双方的级别、国别、文化背景、个人性格等等。因为这些信息都有可能在翻译工作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理解翻译的内容和捕捉翻译的信息特点有独到的帮助,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准确、完美、忠实地表达口译传播内容,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2 组织者要加强口译培训班的培训

为什么口译培训班的开设不断升温,却老是有口译紧缺的报道出现?通过参加口译培训的学生和资深专业口译译员的了解,发现在高等院校学习的英语人才有很好的语言功底,口语交流没有问题。遗憾的是,大多数的学子只停留在这个水平,缺少口译所需要的专业的技能和技巧,不能妥善处理在陌生语境中的合理的语言切换,在综合技能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专家指出,口译不是单纯的口语,是一门专业的运用语言功底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

合格的口译人才存在极大的缺口,现实中却存在着大量的潜在人才。专家建议,英语学习者应该结合自身的水平和欠缺参加适当的培训或者通过其它的有效途径实现自身的突破和飞跃性发展。无论是现在上海世博会这一难得的机会,还是以后的全职或兼职口译生涯,译员的口译水平都需要不断的提高。学习语言的人都知道,在口译水平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时候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个瓶

颈,打破瓶颈才能够实现质的飞跃,世博会组织者要利用世博会这个难得的契机加强口译培训班的培训,培养更多的口译人才。不少翻译公司通过参与世博项目在能力上得到锻炼,业务上得以成长。比如上海元培翻译公司承担了世博会英语口译培训的任务。为了更好地为世博会服务,公司从每个培训班里挑出5位特别拔尖的学生,组成世博陪同口译接受培训,最后在世博会做陪同翻译。

3 译员要加强会展知识

世博会组织者及其翻译服务商组成的翻译培训公司要加强对口译人员进行上海世博基本知识的培训。译员要随时充电,随时更新世博知识,必须在口译团队内部创建浓厚的学习气氛,译员们要相互切磋,交流心得,就会找到一些词汇比较规范的译法,同时各种不同的译法也会得到统一。

第一,办博知识的充电问题。译员们普遍对世博会知识缺乏了解。译员对世博会基本知识不了解、不熟悉是很难准确、达意地完成翻译任务的,如世博会规划文件经常出现“街区”的概念,译员对这种“街区”缺乏感性认识,常常错将其理解成“quarter”,而只有到世博园区工地参观后或与世博局工作人员沟通后才意识到街区本来很简单,翻为“block”即可。

第二,世博会业务本身过于复杂。世博会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就要对任何现有的规则、秩序提出挑战。对如此复杂的智力劳动的语言表述,特别是转换成非母语的外语需要扎实的专业和语言功底。就世博会而言,每一届都有不同的主题,前后不能重复。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也是世博会150多年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这对翻译工作来说无疑又是全新领域,而大量规划、建筑、土地、环保、城市建设领域的专业词汇就成为本届世博会语言方面的一个重要特色。所以在口译人员修养方面,要重视建筑、工程、环保等学科知识,加强口译的严谨性。

上海世博会专门设计了三种参展形式以便参展方进行世博会主题诠释,即展馆建设的物理展示形态、论坛和文艺演出活动。从展馆口译方面看,各个国家的展馆形态不一,异彩纷呈,其中不少还匠心别具,特别是那些自建馆,如瑞士馆,不仅材料奇特(由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世博会结束后又能天然降解),而且布展充分运用了易经的阴阳哲学。对此类展馆的口译不仅要懂得建筑,还要了解其承载的哲学意义。从论坛方面看,这是不同文明和思想碰撞火花的场合。上海世博会分有公众论坛、主题论坛和高峰论坛。这些论坛涉及内容非常广泛,覆盖城市发展、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城乡互动等。如果说建筑、工程需要口译员的严谨作风,那么,论坛需要口译人员具有良好的社会科学背景,不仅能对原文忠实理解,还要求扎实的中文功底和必要的文采。从活动方面看,组织者、参展者在世博期间安排各种文艺演出20000多场。这种文艺演出活动,包括参展方馆的文化活动均需要口译员学贯中西,特别是文化方面的丰富知识。

第三,世博筹办和运营的动态性。从本质上讲,世博会的筹备是动态的,历经内部筹备到对外招展,再到参展服务,最后落实到运营。组织者和参展者之间无论是工作关系,还是工作内容天天有变化。上海世博会的国际展览局本身成文

规定不多,许多要依靠实践和惯例。因此,对历届世博会习惯做法的学习,对办博自身规律的了解也是衡量一个口译员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

4 译员要加强译前准备工作

上海世博会的同声传译的译员每次接到做同声传译任务的要求都非常高,尤其是为专业性非常强的国际性会议做同传,要求更高。开会前几天,译员就需要准备大量的专业词汇,了解会议的背景,和组织者、演讲者进行沟通,而且越专业的会议就越需要提前认真准备。这个准备的过程是很重要的,不但要了解此次翻译的背景,还必须了解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一些专业的术语必须要熟悉,临场口译的时候才能很快用英语表述出来。在会议现场时,同传译员只能呆在“小箱子”里,戴上耳机,全神贯注地进行翻译,这期间不能有任何杂音,要求非常严格。

做交替传译的译员往往坐或站在领导人的后边或旁边,这样的位置有利于译员听清楚。但译员有时不得不在各种环境里进行翻译。做同声传译的也不是每次都有具有隔音效果的同传厢,有时不得不在会场一角、直接面对与议员做同声传译,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影响收听效果。对于这些影响收听的因素,译员为了确保较好地完成口译任务,译员应该提前到场,做好装备工作,在可能的情况选择一个较佳的位置,雇方则应尽量为译员的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和后勤支持。

译者对发言人讲话的领域,虽然会提前大量查找资料,但理解总不会像发言人那么全面,有深度。某些发言人习以为常的概念对口译员来说,其实是非常陌生的。因此,如果发言人可以提前将相关资料,如讲座幻灯片,具体话题等等发给译者,会对译者表现有很大的提升。比如译员做商务口译时,涉及的题材广泛,技术性强,问题复杂,对译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做好商务口译,译员要通过各种可利用的途径,了解所谈项目或交易的内容、进度、双方的立场及要解决的难题。尽量了解和熟悉所谈项目涉及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程序、术语、缩略语和惯例。

在会议口译前,译员和发言人如果能够相互介绍,双方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包括口音,语速和讲话习惯等等。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个人素养等的不同,人们即使用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调、语速等习惯的差别,讲起话来也会有所不同。口译人员在平时训练中多数听到的都是比较纯正、标准的用语,而在上海世博会中,译员会碰到讲英语的美国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日本人、印度人等等,而这些国家的人说出来的英语口音是不同的。

5 结语

在全球化的今天,尽管信息技术已使世界缩小成“地球村”,但由于历史、文化及专业背景的差异,各国人民之间的沟通依然存在着严重的跨文化障碍,克服沟通障碍的有力武器就是尽快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口译人才。在上海世博会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无论是对上海世博会主题的演绎,还是论坛的交流,抑或文艺演出,译员需要加强世博会知识,做好译前准备工作并重视与雇方和发言人的

合作,正确面对并合理利用各方的反馈,以提高口译水平。

参考文献

1 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 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 刘和平.口译培训的定位与专业建设[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3)

4 雷天放等.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 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