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
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桐城派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的一流外交家;并孕育出以姚鼐、吴德旋、祁寓藻、张裕钊等人为代表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同时,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令人瞩目。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了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
理念认同,是传统文化共同体生成的思想基础。共同体是人与人的群体集合,其彼此凝聚的基础是价值认同与思想归属。伊兹欧尼认为,共同体的形成不外两点:一是彼此交织的紧密关系,二是共同的价值规范与意义。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而连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文义法”。
简单地讲义法,“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生命之气。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后来刘大概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
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
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真善美而为一,又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
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晚清民国,严复、林纾以桐城之文,翻译西文、西学,启蒙民智,他们与无数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可以说,桐城派三百年历史,延续几代人,弟子门人逾千,大体都遵循相近的价值理念,把辞章学术与立身相结合,把个体命运与时代家国相联结,与时俱进,觉世牖民。
当然,考察桐城派三百年历史,不难发现,其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属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桐城派体量庞大难窥全豹。对于多数非桐城派学者而言,对桐城派的了解主要来自文章,因此视桐城派为文派。对于桐城派学人来说,由于研究对象的限制,也很难触及桐城派全貌。
(摘编自任雪山《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
材料二:
桐城派的文论滥觞于戴名世,其后方苞提出义法说,刘大櫆在继承方苞的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神气音节”和“品藻”说,至姚鼐集其大成,主张为文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而不可偏废。由此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学史绵延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文派。
姚鼐所谓义理,主要是儒家经义,是以程朱理学为核心。义理是思想内容,是道的层面;考据是基本功,是文献资料,用来佐证义理的;辞章是文辞,属于创作技巧,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三者是学术的三个层面,是一体三面,“辞章”亦即文章,只是学术的一面,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纯文学”。姚鼐认为:作为一个学者,要追求思想,应当明“道”,所以“义理”最重要,放在第一位。“道”要通过辞章来传播,也要美,要写得平易畅达,不能像汉学家那样只讲考据。桐城派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崇奉程朱理学,所载之“道”为“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
桐城派不单研究散文的创作技巧,还包括创作目的、材料选择、思想道义、学术倾向等等。桐城派文章不只是审美,还有审智,不只是抒情,还有说理,即重思想性。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在乾嘉时期,于汉学兴盛、摈斥宋明儒学的大背景下,将宋儒之性道与汉儒之经义相结合,考据与辞章相统一,现实针对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方云龙《桐城派的文化品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桐城派既是文学流派,也是文化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绵延时间长,参与人数多,覆盖领域广。
B. 桐城派成员方苞将经史之学的“义法”引入辞章, 倡导为文既要“言有物”,又要“言有序”。C. 桐城派的“义法”理论,强调格律与神气、德行与辞章、立言与立功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D. 桐城派在乾嘉时期取得很大成就,姚鼐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其理论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大量列举桐城派在多个领域卓有建树的人物,体现了桐城派人才辈出,成就显著。 B. 桐城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长期以来,其传统文化共同体属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C. 姚鼐提出他的为文主张,跟乾嘉时期汉学盛行、宋明儒学被摈斥的社会大环境不无关系。 D. 两则材料都详细阐述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的为文理念,但侧重点完全不同。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姚鼐弟子姚椿曾写过《运米行》等文章,提议从四川贩米解决两江、两湖灾民以及其他民生问题,被林则徐认为是恤民长策。
B. 邓廷桢任安徽巡抚时,援引梅曾亮、管同、方东树、陆继辂、宋翔凤等桐城派成员人其幕府,建言献策,参赞政务,政绩斐然。
C. 桐城派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文化名人如胡适、郭沫若、钱钟书、朱光潜等,都受到过桐城派散文的潜移默化的润泽。
D. 据查有关资料得知,明清两朝,桐城县画家就达一百多人。一县之中,能涌现如此众多之画家,这在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4. 材料一作者认为,桐城派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请结合材料阐述其理由。(4分) 5. 曾国藩对姚鼐的思想理念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 C 2. D 3. C
4. ①桐城派三百年来秉持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相结合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和精神导向。 ②桐城派成员之间声气相通,后代成员在继承前辈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本派理论,与时俱进,觉世牖民。
5. ①继承:曾国藩继承了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结合,并以“义理”为重的为文理念。 ②发展:姚鼐所重视的“义理”是“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而曾国藩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经济之学,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强调格律与神气、德行与辞章、立言与立功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可知,“义法”理论强调的是三个方面的统一,分别是格律和神气、德行与辞章、立言与立功。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都详细阐述”错误,材料一阐述得相对简略。“但侧重点完全不同”表述不准确,两则材料都重点论述了“义理、考据、辞章”这一为文理念的内涵。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可以支撑材料一桐城派坚持以古文辞章和经世济民为思想基础的观点。BD两项可以支撑材料一中桐城派在诸多领域成就斐然的观点。
C.“桐城派对后世影响深远”于文无据,材料一中没有关于桐城派对后世影响的论述,反而是“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故此项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了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和“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可概括出:桐城派三百年来秉持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相结合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和精神导向。
根据“后来刘大概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晚清民国,严复、林纾以桐城之文,翻译西文、西学,启蒙民智,他们与无数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可以说,桐城派三百年历史,延续几代人,弟子门人逾千,大体都遵循相近的价值理念,把辞章学术与立身相结合,把个体命运与时代家国相联结,与时俱进,觉世牖民”,可概括出:桐城派成员之间声气相通,后代成员在继承前辈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本派理论,与时俱进,觉世牖民。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继承:根据材料三“至姚鼐集其大成,主张为文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而不可偏废”“姚鼐认为:作为一个学者,要追求思想,应当明‘道’,所以‘义理’最重要,放在第一位”,
材料二“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可概括出:曾国藩继承了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结合,并以“义理”为重的为文理念。
②发展:根据材料三“姚鼐所谓义理,主要是儒家经义,是以程朱理学为核心”“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可概括出:姚鼐所重视的“义理”是“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而曾国藩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经济之学,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向往黄河 吴子新
1965年秋,我上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朗诵课文《黄河》:“我的名字叫黄河,流经千山和万谷,自从盘古开天地,什么世面没见过……”老师告诉我们:黄河,谓之母亲河,从历史中走来,一路奔涌,有缓有急,有高有低,有曲有直,全长5 464公里。——这便是我初识黄河。那时,我默默给自己许下一个愿望:将来一定去看看黄河!
后来,我走上教师岗位,教授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时,我向学生讲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源远流长,穿越辽阔的黄土高原,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她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她仿佛由天上流来,穿过朵朵白云,轻轻流向天外。其时的我,有一种期望,盼望有一天身临黄河边,目睹黄河粗犷、凝重的奔涌,给自己一次惊涛骇浪的视觉体验,去吮吸河水与泥沙的气息,感受“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威武雄壮。
再后来,我和黄河多次相见。我无数次去北京,列车每每行经黄河大桥,我扶窗而望,心里总是想,什么时候一定前往黄河,看一看变化的黄河浪,喝一口真正的黄河水。
今年6月下旬,安徽省组织部分党员前往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延安,开展“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党旗增辉”主题活动,我有幸前往陕西黄河壶口,在那里亲睹黄河的雄姿异彩。
6月24日上午,我们乘坐大巴车从延安出发,一路南下170公里,前往壶口乡,专程游览黄河壶口瀑布的奇异壮观。
大巴车过桥梁穿隧道,在山沟里穿行。不一会,车行黄土高坡之上,只见苍蓝的天穹下,黄土高坡七沟八梁,层峦叠嶂。透过飘渺的云雾,那沟沟峁峁好像黄土高坡强劲的肋骨,那曲曲折折的山路宛如大山放出来的闪电。一处处窑洞,用它那深邃的眼睛,洞察着黄土大地的沧桑变迁,见证着黄土高坡的深沉浑厚。车窗外,苹果之乡成片成片的苹果园郁郁葱葱,那些套着黄色纸袋
的苹果压弯了每一根枝桠。根本见不到陕北黄土高坡上的“黄土”飞扬,每一处都是风景如画,说是陕北的好江南,没有一点言过其实。
下午1点,我们到了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交汇处,西临陕西宜川县,东濒山西吉县,因状如茶壶之口而得此名,为我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之水天上来”究竟是何种景观?未见其容,先闻其声。轰隆隆的水流声和撞击声此起彼伏,由远及近。这里的水,富有多变性,洒脱而自信,沸腾而狂放。眼前的黄河如巨龙扑入视野,带着豪情,展示自己的身躯和姿态。滔滔黄河奔腾至此,为两岸苍山所囿,不得不骤然紧缩身体,但前行的劲头更足,决心更大。
离瀑布越近,河水轰鸣的声音越大,瀑布的景观越清晰。只见黄河水像一匹咆哮的野马腾空而起,带起的水珠肆意飞舞,升腾到我们头顶,如烟,如雾,如尘。一颗颗水滴溅向我们脸上,落在我们身上。面对如此壮景,我终于理解了黄河水在壶口处排山倒海的意境,听懂了黄河的语言,领悟出黄土地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和精神。
站立黄河壶口瀑布栅栏旁,我已不再是一名看客,俨然是在接受一场洗礼。我想,人,只有融入大自然,方知世事变化的真谛。此刻,我的心随黄河而动,随中华血脉而跳。我不由地挺直了腰杆,满心虔诚感,充满自豪感。我一边观赏瀑布奇观美景,一边握着相机频频按下快门抢拍瀑布奇观。
下午3点半,我与黄河壶口瀑布默默作别。大巴车再次驶过黄河大桥,沿着黄河岸,爬上黄土高坡,原路返回。行至离延安市区还有50多公里的宝塔区高坡镇境内时,突然堵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只得下车等待。
我们焦急地走上黄土高坡,走向一处窑洞。窑洞里走出一位老大爷,以为我们口渴,用朴素的陕北口音热情地请我们进屋喝水。当地村民向我们讲述了这位老大爷的故事:老大爷姓常,96岁,是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游击队员,战功赫赫;常大爷在党70年,担任过多年地方干部,膝下四个儿子两个女儿,生活得很幸福。
虽然堵车达三个小时,但我们结识了黄土高坡的常大爷,听到了常大爷的故事,一点不后悔。 我想,黄河以其“黄”而独步天下,黄色是她的底色,也是她的本色,正如我们的黄皮肤一样,永远不变。正是有着黄土地的支撑,黄河才激情万丈,绕山石而穿梭,遇陡崖而跳跃,即便是在平坦地段,也不失风度与气质。那一篇篇描写黄河的诗文,那一个个诉说黄土地的故事,如音符般在广袤的天空中激荡。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回忆三年级时的课文《黄河》和老师的讲解,表明自己对黄河的向往由来已久。 B. 作者写苹果之乡的累累硕果,既写出了当地的风景,也暗示了黄土高原的生活变化。 C. 作者从一名“旁观者”变为“感受者”,身份的转换表现出自己受到了黄河精神的洗礼。 D.作者介绍黄河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意在说明壶口瀑布成为世界最大黄色瀑布的原因。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画横线部分句式整散结合,富有节律感;“强劲”“深邃”用词精当,优美生动地写出黄土高坡的独特景观。
B. 文章写壶口瀑布时,把黄河水比作一匹咆哮着腾空而起的野马,有声有形地绘出黄河在此处的磅礴气势。
C. 文章引用王之涣、李白描写黄河的相关诗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黄河悠久的历史,富有文化韵味。
D. 文章以标题“向往黄河”统摄全篇,按“初识黄河—走近黄河—感受黄河”的思路行文,逐层推进,脉络清晰。
8. 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与常大爷的偶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 有人说:“好的散文,其目的是宣传‘真善美’,是人和自然的调和。”请据此分析本文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 6.D 7. C
8.①照应上文作者多参加的红色活动的主题,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②赋予了黄河红色文化精神,丰富了黄河的精神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4分。每点2分) 9.①自然之美:黄土高原的粗犷、壮观,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人情之美:以常大爷为代表的陕北人民的热情好客;
③人文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用自己的双手保卫、建设着美丽的家乡,成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④文化之美:黄土地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和精神,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6.D项“意在说明壶口瀑布成为世界最大黄色瀑布的原因”错误,从“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交汇处,西临陕西宜川县,东濒山西吉县,因状如茶壶之口而得此名”来看,不能体现壶口瀑布成
为世界上最大黄色瀑布的原因,只能说明其命名原因。
7.C项“文章引用王之涣、李白描写黄河的相关诗句……表现了黄河悠久的历史,富有文化韵味”错误,文章引用王之涣的诗句,是为了表达自己对黄河一直以来的向往与深情,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引出对壶口瀑布狂放景象的描写。
8.①照应上文作者多参加的红色活动的主题,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②赋予了黄河红色文化精神,丰富了黄河的精神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4分。每点2分) 9.①自然之美:黄土高原的粗犷、壮观,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人情之美:以常大爷为代表的陕北人民的热情好客;
③人文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用自己的双手保卫、建设着美丽的家乡,成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④文化之美:黄土地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和精神,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材料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
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
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B.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C.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D.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九鼎,相传为大禹所铸,上有日月山川神灵之像,为传国宝器。古代列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B. 危国,意思是面临危险的国家,在此指东周王朝。与李白《蜀道难》中的“危乎高哉” 的“危”的意思不同。
C. 弊邑,弊,通“敝”,意思是偏僻的小城镇。文中是对国土、领地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指颜率谦称周国。
D. 与,意思是给予。与《鸿门宴》中的“则与斗卮酒”的“与”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面对楚王的无理质询,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王孙满的睿智忠诚。 B. 颜率劝说齐王,出兵救周,既可得美名,又可得九鼎。于是齐王命陈臣思率军救周,秦国退兵。
C. 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梁楚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
D. 颜率回顾史实,当初武王伐殷获九鼎,运输耗费巨大,为此替齐王担忧,一心想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2)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14. 面对求鼎危局,颜率如何游说齐王,最终保全九鼎的?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 B 11. D 12. D
13. (1)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2)(臣)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敝国随时听候命令迁出九鼎。 14. ①向齐求救,用献鼎为诱(做交换),借兵退秦救国。
②巧设两道难关说退齐王。一是九鼎巨大,运输人力物力,难以解决;二是运送的路线无法确定。将违约责任推给齐国,打消齐国索鼎念头,助周化险为夷。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王暴虐无道,要兴师威胁周君,并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内部寻思对策,认为与其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贵国。 “……也”是句末语气词,故应在“也”后断开,排除CD;
“与秦”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不若”表假设,其前断开,排除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错误,“与”意思相同。“则与斗卮酒”的“与”也是“给予”。句意: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为此替齐王担忧,一心想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错误。原文“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可知,并非真正替齐王担忧、设身处地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颜率是让齐王知难而退,巧妙地将违约责任推给对方。 13.(1)“虽”,虽然;“衰”,衰微;“未可问也”,判断句式。(2)“疾”,尽快;“所从”,从哪条路;“迁”,迁出。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秦兵罢”可知,向齐求救,用献鼎为诱(做交换),借兵退秦救国。
由原文“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可知,巧设两道难关说退齐王。一是九鼎巨大,运输人力物力,难以解决;二是运送的路线无法确定。将违约责任推给齐国,打消齐国索鼎念头,助周化险为夷。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庄王攻打陆浑之戎,于是到达雒水边,在周王的疆界检阅军队。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楚庄王问鼎的大小与轻重。王孙满说:“这决定于君主的道德而不在于鼎的本身。往昔夏朝正当有德的时候,远方的人把各种东西画成图像,九州的长官贡献了铜,铸成鼎,把各种东西的图像铸在鼎上,各种事物都得以备载,让人民认识神道与邪恶的东西。因此人民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有危害的东西。魑魅魍魉,这类鬼怪都不会遇到,因而能够使上上下下的人们和睦相处以领受上天赐予的福分。桀德行昏聩惑乱,鼎迁到商朝,经历了六百年。商纣王残暴肆虐,鼎迁移到周。德行美好光明,鼎虽小,分量很重;如果奸邪昏乱,鼎虽大,分量很轻。上天赐福给明德的君王,总有终结的日子。成王把鼎安顿在郏鄏,占卜的预言说可传三十代,享年七百年,这是天意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材料二:
秦国发兵逼近周境索取九鼎,周君为此忧惧不安,将此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王暴虐无道,要兴师威胁周君,并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内部寻思对策,认为与其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赢得美名;如得到九鼎这样的重器,又获得巨大的实惠。但愿大王能认真考虑!”齐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军因此退兵。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时,周君又一次忧虑不安。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东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甘愿将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从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不行。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
台和沙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不行。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之中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周王室也正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九鼎,并不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的,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还需要有士兵工匠等人力、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作为配套。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所以我私下在为大王担忧。齐王说:“贤卿多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颜率赶紧解释说:“我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敝国随时听候命令迁出九鼎。”齐王只好停止索要九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 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①参寥子:即诗僧道潜,常与苏轼相酬和。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②谢公:指谢安。《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③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开头,以风向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含蓄。 B.“几度斜晖”以转瞬即逝的黄昏,表达诗人对相聚美好却无比短暂的伤感之情。 C.共赏西湖、访春山之雅事,“空翠烟霏”之妙趣,都强化“诗人相得”的意味。 D.诗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弘,情感深挚。
16.古人常以“进”“退”代指官职的升、降。苏轼的这首词与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分别反映“进”和“退”之忧。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6分) 【答案】 15.B
②
③
①
16.①这首词:诗人升任京官,却希望自己不要像谢安那样无法归隐、更不要让朋友像羊昙那样痛哭故人,隐含世事难料、身不由己的担忧。②《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被贬黄州,以周瑜情场和战场的得意来反衬自身的失意,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闷。 【解析】
15.A项涉及词的开篇。“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两句有眼前景,又含心中情,“风”“潮”涌动,无情与有情。结合词的交际情境,可以推想而知,苏轼与道潜的友谊,自然写遍杭州处处,
尤B 项专注于“几度斜晖”这一意境进行理解与鉴赏。这几句回忆两人之前经常见面,共赏其斜晖,表明彼此情谊深厚。从后文来看,诗人告诫朋友不必思量古今变迁,也不必在乎物是人非,是应像自己一样做到“自首忘机”。上下文连贯起来,意在让友人珍惜情谊,不要为人事伤怀。若杭将“几度斜晖”理解为“伤感之情”,则语脉不通。另外,注意“俯仰” 是多义词,在诗中表示州“沉思默想”,与前一句的“思量”意思相近。因而 B 项错误,是答案选项。
众C 项综合考查对词句意境的理解与鉴赏。诗友话别,回忆过往相交相得之事,自是应有多之义。共赏西湖访春山,均是好友相得的佐证;“空翠烟霏”应该是诗友赏景吟咏而得写景佳句,风这种写事写景的词法,自然比空言别情来得真挚而感人。
景D 项也属于综合考查,综合“诗中的情景”而设置题目。自杭州而别,从空间上看,杭州名成为一个固定的空间存在,而词人在“时间维度”上大做文章,在诗友相处、情感相得、设想别后胜情等方面,用尽了时间维度之所有可能。离“往昔”很好理解,诗友踪迹几多少, 杭州处处有诗情。“眼之前”也有理解,正是词作的写作立足点;“来年”有“约它年”明确标志。理解难度稍大一些的是地“古代”,但明显的标志是使用的典故。“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用了谢安、,昙的典故,使别情深沉含蓄。这种当下、过去、未来三个时间维度融合的写法已经相当高级,让人联羊
如《百年孤独》那句著名的开场白“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到
西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在综合多维时间上从未来的角度,写现在的情形,湖回忆遥远的过去。总的来说,时间的多维度融合,在诗词的抒发情感上,是值得关注的地方。D 项揽从时间维度进行高度的综合性表述,对学生阅读这首诗,是有所帮助的,帮助学生有综合性视角,胜梳理性命题中,体会到整体把握诗词的价值。这也是“考试即学习”理念的体现。 从,钱塘
16.苏轼的这首《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与进退有关的词句有两处,一是“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这句,意思是说自己已经老了,机心也已泯灭,更无意功名,但求一个淡泊。显然,这里有“思退”的意思。这里的情境是将要离杭而进仕,本应该对仕途抱有很大期望,但心中也选择了退路,时刻准备着归隐山林。第二处是“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这里的“雅志莫相违”中的“雅志”,应该就是上阙中的“白首忘机”的意思,“莫相违”中的“莫”就隐含担忧、担心的意味,担心自己离杭后有可能升职(“进”),可有可能“雅志”而不得。第一句是思退,第二句是担心“退”而不得。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进退之忧”有关的,应该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字背后有苏轼对自己功业无进的自嘲,更有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与周瑜的功业对照,表达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闷”。两相比较,《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是进之时而思退之能否,《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贬谪后(“退”)而思“进”却不能。
这道题不像惯常以问句的方式表述,而是以肯定句、以结论式的表述方式,这应该是命题人确定从“进、退之忧”角度来考查,这样的题目,更接近于高考作文题目中的引导语, 具有答题的引导功能。回答或完成这道题,应该集中于“进退之忧”这个角度去再度梳理、提炼而对这一结论获得认同,并在认同的基础上去“复原”这一结论下的思维,即从“结论”去逆推“思维”。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2)李白《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歌颂一代又一代的蜀国人不畏艰险,成功打通蜀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祠堂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 【答案】 (1)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 ① ,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 ② 。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
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 ③ 。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
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
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
——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辞、字、款式要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类比推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4分) 【答案】
18.相得益彰/锦上添花/耿耿在怀
19.(1)原文有一种层层推进的意思,有一定强调作用,修改后为并列关系,没有一种强调突出的作用。(2)原文三个“要好”,不但有强调作用,读起来更有韵律美,富有音乐美,增强了文章的美感。
20.①把马与画类比,好的马比较好骑,就说明好的画很题字;
②经过训练的马,略通骑术就行,这里指好的画作,只要略懂画的人都可以题字,而且还容易符合意境。这里有谦虚的意思。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好画还须有好题”可知,中国画中“题”与“画”配合的好是可以更显出对方长处的,可填“相得益彰”。相得益彰:指相互配合的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
第二空,画画的好,如果再题的好,那就是好上加好,可填“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比喻美上加美,喜上加喜。
第三空,因为题的拙劣,所以至今对这件事仍在介怀,可填“耿耿在怀”。耿耿在怀:意思
是老放在心里,不能忘怀,牵萦回绕。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原句“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构成排比,先说“辞”,再说“字”,最后说“款式”,有层层推进的意思,分三次说,更有强调意味;而改句“辞、字、款式要好”变成一个句子,“辞、字、款式”是并列关系,没有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另外,原文有三个“要好”,构成反复,起到强化作用;而且“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结构一致,不但更有气势,而且富有韵律感,读起来更有节奏之美,增强了表现力和文章的美感。 20.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推理的一种形式。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它是从观察个别现象开始的,因而近似归纳推理。但它又不是由特殊到一般,而是由特殊到特殊,因而又不同于归纳推理。分完全类推和不完全类推两种形式。完全类推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完全相同时的类推;不完全类推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不完全相同时的类推。
划线句“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这里是用马与画类比。
“好的马比较好骑”类比“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可推出好的画作,只要略懂画的人都可以题字,而且还容易符合意境,与画作相得益彰。这里有谦虚的意思。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花的香味源自花瓣中的一种油细胞,它源源不断地分泌出带有香味的芳香油。这种芳香油易挥发,当它们在空气中扩散后,刺激到人的嗅觉器官, ① 。还有一些花, ② ,但它们的细胞中含有的配糖体经过酵素分解也能散发香未。( )因此,只要存在这些器官的部位皆可分泌芳香油, ③ ,有的在树干内,有的在茎、叶中,有的在花朵、果实和种子中,也有的在根和地下茎内。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芳香油是植物体内代谢过程中的次生物质,芳香油不仅会在花朵中产生,而且会在植物的特殊器官——油腺和腺毛中形成,并由这些器官分泌出来。
B.但芳香油也不是只会在花朵中产生,严格来说,芳香油是植物体内代谢过程中的次生物质,在植
物的特殊器官——油腺和腺毛中形成,并由这些器官分泌出来。
C.芳香油这种植物体内代谢过程中的次生物质在植物的特殊器官——油腺和腺毛中形成,并由这些器官分泌出来,严格来说,这种次生物质也不是只会在花朵中产生。
D.但芳香油是植物体内代谢过程中的次生物质,芳香油在植物花朵的特殊器官——油腺和腺毛中形成,并由这些器官分泌出来。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5个字。(6分) 【答案】 21. B
22. ①产生芳香的感觉②虽然无法分泌芳香油③植物体含芳香油部位各不相同 【解析】
21.根据“因此,只要存在这些器官的部位皆可分泌芳香油”分析,括号后面是承接“器官”来说的,也就是说括号内语句句尾需要讲器官,排除C项;“植物花朵的特殊器官”与后面的“有的在树干内,有的在茎……也有的在根和地下茎内”矛盾,排除D项;前面讲一些花朵产生芳香油,一些花朵不能产生芳香油,承接前面内容,先讲“不是只会在花朵中产生”,后面讲也可以在植物中产生,排除 A项。故选B项。
22. ①产生芳香的感觉②虽然无法分泌芳香油③植物体含芳香油部位各不相同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对比鲜明的两段内容组成。一是树枝和树根特点的对比,树枝美丽、喧嚣,树根朴实、沉稳。二是古人对树枝和树根的不同态度对比,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寄寓了古人对树枝、树根的褒贬之情。理清了两则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立意。
从树枝与树根的关系切入。二者既是统一的关系,树根长年累月默默输送养分,带来了树枝的繁华热闹,由此,可以隐喻“厚积‘勃’发”、“台前幕后”;二者也可以是对立关系,树根朴实,树枝招摇,究其原因是树根成熟稳重,树枝喧嚣浮动。由此,可以隐喻人生应该沉稳踏实,固本强基。
从古人对树枝、树根的不同态度切入。古人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可以看出古人贬树枝,赞树根,究其本质,则是启示我们为人要踏实稳重。而当今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人生,忽视踏实勤奋的工作。由此,可以针砭时弊,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国家非遗传人数十年潜心躬耕,终成大器,也可结合当今社会现象,指出舍本逐末的危害,亦可将二者综合运用,形成正反对比论证,使文章论证得更为严密。 立意:
1.固“本”强“末”。 2.厚积才能“勃”发。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 5.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6.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