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肖宝荣
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9期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媒体形态应运而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在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层面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针对新媒体是视角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得大学生道德教育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道德教育 一、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大学生道德教育相对传统的道德教育有了飞速进步。但是,因为新媒体首先是从西方国家产生并运用,在我国出现的时间相对短暂,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目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在新媒体视野下的发展依旧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断节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学校采取的理论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切合实际、最可行的方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主导生活方式相应的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如何进行新媒体下背景下的道德教育,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我们己经开始注意到新媒体虚拟空间的道德教育问题并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这些措施往往忽视了网络式的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的融合与互补,使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二者之间相互脱离、相互断节。新媒体的出现相比传统的道德教育更容易引发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心理问题。从大学生道德认知来看,新媒体容更易引发大学生道德认知偏差,诱导他们道德信仰出现问题。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比较快,一定程度上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但是,网络上的空间道德教育没有很好地汲取和继承现实德育既有的一些优良传统,也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有的德育模式,虚拟空间的德育与现实德育的脱离影响了德育效果和目的实现。 (二)新媒体背景下道德教育缺乏自觉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自然成为道德教育面对的新环境之一,但是无论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还是社会公民教育,都没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来讨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运用新媒体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当下一些高校因此基础设施不健全,建立的专题德育网站相对较少,大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数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是由学校辅导员以及学生工作者承担并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低。而由于一些德育工作者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较低,不善于运用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建微信群、QQ群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但是因为执行难度相对较大,基本上都是以下达通知为主,其德育教育的作用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大学生自身对其认知的能力也并不高,执行的自觉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在道德教育中运用新媒体的自觉性更差。
二、新媒体视角下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道德教育与新媒体发展理念冲突
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倡导的思想理念在现实生活中执行起来比较容易,道德教育效果的也能够明显的体现出来,但是在面对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却很难适应。首先,传统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理论灌输让学生接受,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新媒体环境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环境,价值观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如果一味强调一元主导的价值观,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失去兴趣,也有可能造成学生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产生德育与社会生活、与学生实际脱离的状况。其次,新媒体是一个多向互动的空间,新媒体赋予了使用者高度自主性、互动性特权。但是在现实得道德教育过程中由于老师掌握着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传统教育背景下老师在教学中拥有主导性地位,使得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较为突出,这样老师有时会忽略了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的感受,会忽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到教育效果的有效性发挥。 (二)道德教育的评定标准不完善
在我国,对道德教育的评价基本上都是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进行德育评估的方式来实现。目前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建设力度还比较薄弱,道德教育内容也比较单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强,道德教育的课堂吸引力更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同时,围绕道德教育任务,在道德教育方法上的创新成效不明显。在新媒体大视野下,现行的德育评价很多问题。一方面,道德教育的评估只是教育界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基本评价的方式,社会以及家庭在德育评价中的参与度低,使得评价不全面,难以取得理想的评价效果。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德育评价多重视现实德育工作的的开展情况而忽视了新媒体空间德育的开展,或者仅仅把新媒体作为开展德育的载体和手段来考量,而没有把现实德育与虚拟空间德育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考量。因此影响了道德教育评价的有效性。 三、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将新媒体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有效结合
在新媒体视角下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需要以现实的道德教育为基础,以新媒体道德教育为延伸。首先,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强调大学生道德教育必须以现实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育为起点,然后推动新媒体德育成为现实德育的最佳补充。其次,实现新媒体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育教育目标相互统一,促使道德教育的内容相互融合,教育方法上做到相互互补。因为无论是新媒体道德教育,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其最终目标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两种教育都是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外化为大学生日常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着力点最终都是通过加强道德教育以此来提高大学生新媒体道德建设意识,使大学生主动认识新媒体道德及其特点,通过现实德育方法与新媒体德育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德育效果。 (二)创建良好的新媒体德育教育环境
新媒体因为其自身的自由性与开放性与以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间的传统教育模式存在冲突,使以往的各种教育形式在影响效果与影响机制上变得更加模糊。新媒体环境下迫切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构建一个立体化协同作用的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新媒体道德教育大环境。首先,需要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要采取适合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引导校园文化环境的主导教育作用,用校园文化环境来熏陶、感染和教育,构筑社会主义核私价值观教育的校园环境,让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校道德教育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挑战。其次,注重社会人文精神的重建,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运用新媒体优化教育方式,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引导大学生的道德需求,满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需求,把遵守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需求,转化为适合自己的行动准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大学生的求知需求,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大学生提供内容丰富而且健康积极向上的书籍,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需要和渴望,帮助大学生克服虚度年华、精神空虚的弊病,建构适合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社会价值体系。最后,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下家庭教育的作用。进行新媒体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我们一定要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放在首位,用中华传统美德净化大学生的也灵,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觉悟,提商道德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下自我教育的主体性功能。 参考文献:
[1]应蓉珊.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0.
[2]杨敏.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5. [3]庞燕.新媒体视角下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 作者简介:
肖宝荣(1991—),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研究生,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