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满族和辽西满族民居的比较研究——以岫岩和北宁为例
来源:六九路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满族研究 2006年第1期 辽东满族和辽西满族民居的比较研究 ——以岫岩和北宁为例 于学斌 (黑龙江大学博物馆,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要:岫岩和北宁两地满族在居住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不仅仅在民居的外部特征、建筑方法上,而且在 内部结构和居住习惯上都有很多不同。本文试通过两地满族民居的比较,探索两地民居的差异,并进而从历史、文化、 地理等不同的侧面研究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满族;民居;辽东;辽西;岫岩县;北宁市 中图分类号:K8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6)01—0103—07 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是满族最为集中的地区,满族遍布辽宁省各地。以辽河为界,辽 宁分为辽东和辽西两部分。辽东满族和辽西满族在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民居方面表 现最为明显。 岫岩和北宁是两个主要的满族聚居地区,两地满族分属于辽东和辽西,能够分别代表 辽东和辽西满族的特点。2005年8月笔者利用暑假期间重点对这两个地区的民居作了一 次较为深入的调查。通过调查比较笔者发现,岫岩和北宁两地满族在居住文化方面具有很 大的差异,不仅仅在民居的外部特征、建筑方法上,而且在内部结构和居住习惯上都有很 大的不同,两地民居的差异与两地满族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不同的历史 发展背景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一、岫岩满族民居的特征 岫岩满族自治县地处辽东半岛的北部,北纬40。至4O。39 ,东京122。52 至123。41 。岫 岩县是因境内雄伟壮观的自然地理特征而得名,最早见于金代,金代先是在这里设立大宁 镇,在明昌四年(1193年)由镇升县时,因境内“数峰侧立,状如翠屏,秀色可掬”而命名为 秀岩县。明崇祯六年(1633年)始建岫岩城,并设立守城官,从此以后岫岩一名一直沿用至 今。 岫岩满族自治县总面积4507平方公里,总人口5O万,满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9O9,6,是全国满族人口最多的县份。早在辽代,满族的先世女真人就移居岫岩,1616年后 金政权建立以后,一直在这里设官驻兵驻守。清兵入关以后,清朝在这里设八旗留守。在 岫岩县笔者调查了朝阳乡朝阳村、土门岭鲁家堡子、黄花甸镇关门山村后街。从几个乡镇 ・(基金项目)“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5BMZ030 ・--——10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民居情况看,这里的民居主要是青砖起脊房,由于地处山区,岫岩是个“八山半水一分 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近海县,交通相对不是十分方便,所以,民居的传统特色比较 浓厚,多数房子都有四五十年的房龄。 (一)岫岩吴明志家宅 吴明志,70多岁,满族镶黄旗人,朝阳乡朝阳村吴东居民组人。他家的住宅是其太爷 吴国会盖的,至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的历史,是典型的满族传统民居。 从现存的建筑来看,其平面布局是典型的四合院,是以正房为轴心的左右对称格局。 正门为光棍大门,居中,门前有上马石和下马石,但是这是房主介绍的,如今这两块石头已 经作了鸡窝的门柱。进门迎面的是影壁墙,墙后是索伦杆子,如今影壁墙和索伦杆子都已 经不在,只有用来固定索伦杆子的三块石头还保留。主体建筑正房位于院落的最北部,坐 北朝南。正房的前方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厢房,如今东厢房依然存在,已经作为存放杂物的 仓库,而西厢房已经被拆除。四周有院墙,如今都已不复存在。 正房作为主体建筑保存完好,面宽16米,进深7.4米。山墙宽41厘米,高6米。开间 五间,进深三间。中间开门,两边对称,东西各有两间房屋,是对面屋格局。中间屋为厨房, 两边是卧室。按照满族的风俗,以西为大,长辈住西屋,晚辈住东屋。 正房是以石材、青砖、木材、瓦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木构架建筑形式。墙体是山上采下来 的毛石和青砖结合垒成的。先在底层垒起四层方石,然后用青砖往上码,大约30层砖到檐 头。在人字形的屋架之间也是用砖砌成的。我们看到,在房山的两侧青砖的中间分别整齐 地砌筑毛石,非常好看。按照建筑的类型划分属于梁柱式建筑,四角暗柱,室内间壁墙的立 柱为明柱,有大梁和二梁。 室内西屋最里屋是满族传统的万字炕,南北西三面环炕。第二间屋是南北大炕。按照 满族的古老习俗,西炕为贵,供奉神位,如今在西山墙上仍然供有祖宗匣子。南炕为大,住 长辈,北炕为小住晚辈。东屋两间房和西屋对称,内部的设施和西屋相对应,只是没有万字 炕和祖宗板。过去满族的室内都有吊搭板子,平时合起,睡觉时放下,将南北炕隔开,若是 两铺大炕相连,中间设有可以移挪的木板矮壁,称为排岔,将内外分成两间寝室。大炕之上 铺用苇子编成的席子。 吴明志家这座老宅制作非常精美,虽然经过一百余年的风雨沥蚀,仍然保存完好,而 且至今仍然能看到当年的风采,尤其在细部特征方面,表现出细腻、精致的特点。 前后都有窗户,前面(南面)每间屋开两扇窗户,后面(北面)每间屋子开一扇窗户。窗 户为上下两扇,均为长方形,窗户宽92厘米,下扇高71厘米,上扇高69厘米。窗户是支摘 式的,下扇固定在窗户框的木槽里,不能开合,但可以向上抽出;上扇窗户上面两边各伸出 一个木轴,卡进窗框的木槽里,以此为轴心,上扇窗户可以上下张合,不同的是,开窗户时 北面的窗户往外支,而南面的窗户往里支。窗棂为花格状,形状组合各异,讲究图案对称, 非常美观。过去窗户上糊有窗户纸。北窗冬季用黄泥堵死。 (--)岫岩满族建房的原则 1.是“高高的、矮矮的,宽宽的、窄窄的”。岫岩满族的房屋属于梁柱式结构,主要承重 不是墙而是靠梁、柱,所以过去有“墙倒屋不塌”之说。所谓“高高的”,指的是用来承重的柱 子要高,这样房子的举架高,室内才会宽敞明亮。所谓“矮矮的”,指的是房脊到大梁之间的 ・・———10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距离要小,这样房子才能牢固,不会悠。 所谓“宽宽的”,指的是室内南北墙之间要宽,即房子的进深大。满族实行南北大炕,所 以只有南北之间有足够的宽度,才能保证室内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有两丈一的、一丈八尺 六的、一丈七尺二的等等不同宽度。所谓“窄窄的”,指的是每个开间要窄。满族房屋一般 两开间、三开间、五开间居多,每个开间一般有九尺的、九尺九的、丈一的等不同格局。 2.是“丁斗交错”。丁斗交错指的是地面石材的铺法。铺地的石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 宽长方形,称为丁,一种是窄长方形,称为“斗”。在满族住宅屋檐下面的地面上都铺有石 头,使得前面高出地面一层。铺法是丁和斗交错相咬。 3.是“前出狼牙,后出梢”。指的是满族民居前后都出檐。与此相应的是满族民居的前 面和后面的山墙均突出一块,这是满族民居的一大特点。 二、北宁市满族民居的特征 北宁市位于辽河平原西侧,医巫间山东麓,东经121。33 至东经122。15 ,北纬41。19 至41。43 。面积1782平方公里,人口53万。县府驻广宁镇。战国时属燕国辽东郡,汉设无 虑县,唐设巫闾守捉,辽设显州,金设广宁府,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置广宁县。1914年 改名北镇县。因医巫闾山为北方镇山得名。1989年改为北镇满族自治县。1995年撤销北 镇县,设立北宁市。 北宁市是满族的聚居区,满族人口3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62.4 。北宁民居最大的 特点是拱形平顶房为主,这是北宁一带民居的典型特征。无论是新建的民居还是老房子绝 大多数是这种拱形顶房屋。最近几年,由于受到河北、京津一带的影响,开始建造用砖瓦水 泥砌筑的平顶房,当地称为“北京平”。如今,北京平和传统的拱形顶房为当地民居的两种 主要形式。在北宁市我主要调查了大市镇、闾阳满族回族镇和廖屯镇。 (一)王忠波家宅 王忠波是大市镇大三村三组农民,他家的房子是一座光绪年间建造的老房子,王忠波 的先祖王学刚在光绪十六年以230两银子买自王成逊,至今王忠波家仍然保存光绪十六 年(1890年)发放的地契。根据房契所书,此房原来的房主是王成逊,房子为王成逊祖先所 遗,因此这座房子是在光绪十六年以前建造的,由此推算,这座房子有120年以上的历史。 旗人王学刚买到这所房子以后,一直居住,现在已经传到王忠波这一代,其奶奶所作的旗 袍至今仍然保存在柜子里。 根据地契的记载,他家原来应该是个四合院,院落南北长九十丈七尺二寸,北面四丈 九尺九寸,中间宽五丈四尺,正房坐北朝南,处于中轴线的北端;东西厢房六间,位于院落 的东西两侧。厢房以南东西宽五丈。现在厢房已经不见了踪迹,院套也不是原来的模样。 唯有正房保存完整,而且经过120余年的历史之后,基本格局和结构都保存完好。 正房的基本特征是,五开间,面阔16米。中间开门,中间屋为灶房,称为外屋,进门的 两侧各有一锅灶,是生火做饭的地方。灶房的东西两面各有两间住屋,由于没有问壁,所以 虽然是五开间,实际就是两大间房子和一个灶房。进深6米,室内只有南炕,东西屋各一铺 大通炕。 房高约3.5米,山墙以石砌筑。前脸为外生里熟的墙体,青砖钩块。窗台高90厘米。 一1O5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窗户为支摘窗,所谓的支摘窗就是上支下摘,当夏天开窗户的时候,上面的窗户用木棍支 起,而下面的窗户是往上抽拉摘出来的。每间住屋共计两面窗户,外屋在门的两侧各有一 面窗户,窗棂为回肠纹。由于前面整面都是窗户,几乎没有墙垛子,所以屋子非常明亮。 房顶为拱形平顶,有四根大柁,每屋六根檩子,椽子若干,用秫秸覆顶,上面覆土、抹 泥。 (--)任守利家宅 任守利,间阳镇闾四村农民,任守利家的老宅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位于吕祖庙 旁,由于是占用吕祖庙用地,所以过去每年要给吕祖庙上税。房屋的形制和王忠波的家宅 基本相同,只是在细部特征上略有不同。 房屋坐北朝南,面阔五问,中间屋前后各开一门,中间屋为厨房,前门两侧各有一锅 灶,后门门框上方供有祖宗板子。前门为双层门框,用松木制作,据介绍这是过去有钱的人 家才有的门,目的是方便抬尸体。过去这里的满族死人之后要在室内停尸,当要抬尸出屋 的时候,卸掉里层门框。 屋顶为拱形顶,为四柁七檩房,檩子上架椽子,满檩满 ,用苇子盖顶,先用细苇子编 一层净笆,然后在上面铺两层毛笆,上面抹泥。 东西两屋南面临窗各有一面通炕,不同于王忠波家宅的是,东西屋里各有两根立柱, 把室内分成两部分,过去可能中间是有间壁墙的。东屋是一铺大炕,长1.75米,炕宽5.15 米。西屋的里间没炕,外间炕宽2.9米。不同于其他地区满族的是,这里的满族以东屋为 大,一般老人住东屋,晚辈住西屋。若是有前后院,则老人住前院,小辈住后院。 过去为了防止被盗,在北墙的里侧紧贴墙面钉1米多高的厚木板,地面铺1.5米宽的 地板,以防止小偷的侵入。 (三)北宁满族的建房原则 1.是满檩满 ,所谓满檩满 就是在粗檩子下面还有一根细檩子。一般每间房5根 檩子,加上檐檩共计七根檩子,檩子之间架椽子,两根檩子之间的椽子为8根,所以每间房 子共48根椽子。过去富裕的人家讲究满檩满 和檩间架椽子。 2.是檩子有公母之分。东为公,西为母,两间房子之间檩子以榫卯对接,榫头为公,卯 头为母,所以榫头冲西,同卯头相合。过去还有说头,上中檩时要贴上八卦图,包上红布,用 麻袋盖上。小孩妇女禁止进入宅基地,大人不能坐在檩子、梁上。 3.是墙体为里生外熟。即里面为土坯,外面用石头砌。 三、辽东辽西满族民居的差异 北宁和岫岩都是满族的聚居地,二地的满族的民居有许多相同之处,如窗户均是支摘 窗,窗棂均是木格窗户,过去外面糊以窗户纸。室内均有火炕,墙体多以石砌为主,等等。但 是同时又在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上表现出很大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屋顶的差异 在外部特征上,屋顶的差异表现最为明显,岫岩的满族民居都是起脊的房屋,人字形 的屋架,这是一般认为的满族民居的基本特点。北宁地区满族房屋绝大多数是平顶房,房 顶呈拱形,位于辽西的满族房屋和居住这里的其他民族住的都是这种拱形房,出沈阳一过 一】0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新立屯基本上都是这种形制的房屋,是中间高两头低的漫圆弧形,这是东北地区一种独特 的房屋建筑形式。 两地房顶的苫盖物不尽相同,岫岩北部和西部地区民居苫盖的主要有四种:芦苇、秫 秸、苞米秆和苫房草。苫房草是当地天然生长的野生草,细长而坚韧,比较难得,所以除非 比较富裕的人家,一般家庭用不起苫房草。用的比较多的是芦苇和秫秸。将草、芦苇、秫秸 铺好后抹泥、压瓦。岫岩东部地区的满族房屋苫盖的是稻草。 北宁满族屋顶的苫盖物同岫岩北部、西部地区有相同之处,苫盖物主要是秫秸和芦 苇,但是北宁满族的屋顶不覆瓦,而是直接压土抹泥。北宁满族屋顶铺盖方法有两种:一是 用芦苇铺,先铺一层净笆,所谓净笆就是用细芦苇去掉叶子后象编廉子一样编成一层房 笆,看着非常整齐干净。然后上面铺两层毛笆,所谓毛笆就是将芦苇顺着房屋的方向整齐 排列。间阳镇的任守利的家宅就是这种铺法。二是苫盖秫秸,即高粱秆子,民间称这一方 法叫“大铺薄”,当上完大梁、架上檩子之后,就是上房薄。其覆盖的方法是,先用秫秸勒一 层薄,勒房薄的方法是,将一根根秫秸并排用绳子勒在一起,从而像一张秫秸编成的廉子 一样平铺在檩子上。然后铺散秫秸,厚度大约有二十多厘米。最后在上面铺土,抹泥。由 于这里过去盛产高粱,所以用秫秸铺顶的房屋非常多。 (--)炕的差异 火炕是满族室内睡卧、取暖、休闲的主要的设施。岫岩满族住的是万字炕,西屋南、西、 北三面环炕,虽然现在的新式住宅已经没有这种万字炕,但是在一些老宅中仍然保留这种 规制。在朝阳乡朝阳村吴明志所居住的具有一百多年的老宅里,万字炕仍然保存完好。 北宁地区的满族只有南炕,见不到万字炕,笔者走访了大市镇、闾阳镇、廖屯镇,也侧 面了解了其他地方,都没有万字炕。整个房屋只有一铺南炕,没有北炕和西炕,据说过去只 有大车店为南北炕。 (三)烟囱的差异 烟囱,满语称“呼兰”,岫岩满族传统民居的大烟囱是单立于房屋的东西两侧,中间有 一段用土坯或青砖砌成的烟囱桥子连接。北宁满族的烟囱是从房山墙上走的,从房顶出 烟。 (四)祖宗板子的位置不同 祖先崇拜是满族的传统习惯,每家都设有祖宗的灵位。辽东、辽西满族祖宗板子的供 奉位置有很大的不同。岫岩满族的祖宗板子供奉在西屋的西山墙上,而北宁满族的祖宗板 子供奉在外屋(厨房)的北门框上。 四、民居差异产生的原因 从房屋的特点、格局、细部特征等诸方面来考察,岫岩满族的民居应该是满族的传统 民居,黑龙江流域、松嫩平原、长白山区等地的满族的房屋建筑都是这种形式。因此,北宁 满族民居是变异了的满族民居。那么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岫岩满族保持 着浓厚的传统习俗,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北宁满族的民居出现了变异。 民居的形成同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岫岩满族和北宁 满族的民居之所以不同皆由于二者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关系以及历史源流等 -・——10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不同所造成的。 (一)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不仅决定了房屋的建筑材料的选用,而且对建筑的形式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们看到,岫岩和北宁满族民居外观上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起脊房,后者是拱形平房。之 所以出现这种差异皆在于二者处于不同的地形、地势和不同的气候条件中。岫岩满族处于 山区,各村镇都是群山环抱,地形以山、丘陵为主,间有小块冲积平原和盆地。低山约占全 县总面积的78 以上,主要山脉属长白山山脉,从北向南有帽盔山、药山、一棵树岭、弟兄 山、大顶子山、骆驼砬子共6个支脉,各支脉的众多分支遍布全县。山水相绕的村镇无风沙 之虞。而北宁满族处于辽西平原的腹地,一马平川的地势特点,使得这里经常遭到风沙之 患,是有名的风口地带,由于风沙大的特点,使得居住于北宁一带的满族选择了拱形房顶, 以减轻风的阻力。若是采取起脊房顶,大风来临的时候,就很容易被掀翻。有人亲眼看到, 那种起脊的草房在大风的吹刮下,一股烟就没了,而拱形顶房抗风吹能力非常强,拱形的 好处在于既可以阻挡春季的南风,也能有效地抵御冬季的北风,因此是地理环境和气候特 点造就了满族房屋样式的不同。具有相同气候特点的黑龙江省的讷河一带以及吉林省的 双辽、白城一带民居也是这种拱形平顶房。松嫩平原的其他地区虽然多为平顶房,但是,那 里的平顶房和这两个地区的平顶房不同,屋顶前高后底,呈坡状。 同为北宁市,在东南部地区的新立、柳家、吴家、赵屯等乡镇则是人字形屋顶,为什么 会有所不同呢?原因在于这里位于京沈铁路以南,是海拔5米以下的洼地,由于这里地势 较低,每到雨季到来的时候,土地非常湿软,若是水大,还会遭受水灾,所以这里的满族因 地制宜,制作了适合本地特点的草房,用泥垒墙,上而架人字架,苫盖芦苇。其目的是为了 减轻房体的重量,防止房子下陷。这是处于低洼地势地带满族在建房中所采取的方法。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岫岩满族处于群山之中,交通不便,而北宁地区处于平原开阔地带,地理位置的 差异导致了两地满族不同的社会环境。岫岩满族比较闭塞,在文化方面受到其他民族的影 响较少,所以岫岩满族传统文化较为浓厚。而北宁自古就交通发达,是各民族交汇之地,形 成了文化上各民族的交融。 北宁军事地位非常重要,自古就是军事重镇,在辽、明、清时期,一直是我国北方有名 的交通要塞,素有“幽州重镇”、“冀北严疆”之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原汉族政权,在这 里频繁争斗,互有掠夺。北宁也是商贾云集之地,是北方民族同中原接触的交汇地。北宁 处于辽西走廊的特殊位置,使这里因连年的战乱、戍边、屯田、移民而成为我国历史上少有 的多个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杂居区之一,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移民文化圈”。各民族文化互相 融汇,形成了辽西满族多元的文化属性,在民居方面则导致文化变异,北宁地区的满族在 房屋建造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辽西平原地域特点的房屋建筑形式。 由于北宁一带旧时是商贾云集之地和各民族交汇之地,由此而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 响就是这里的社会秩序比较混乱,因此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也在牢固上 和防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如闾阳镇任守利家宅就在北墙上钉一层厚木板、地面上也铺一 层厚木板,目的是防止贼的侵入。大市镇大三村三组的王广成家宅具有七八十年的历史, 他家前面的房垛子非常宽,这是非常不利于室内采光的。当地群众告诉我,这是过去为了 —・——10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防止被子弹打中而采取的防御措施,每当战事发生时,家人就躲在墙垛子里。 (三)民族源流和发展历史不同 从岫岩和北宁满族发展的历史看,岫岩满族的构成主要有三部分,一部分是佛满洲, 即“陈满洲”,属于建州女真的后裔,祖籍多居长白山一带,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人 旗当差,初驻兴京(4-新宾),后进驻盛京(今沈阳)。1644年以后随主人关,进驻北京,康熙 年间拨还盛京,再拨来岫岩驻防。这部分人世有战绩,地位较高。第二部分满族是依彻满 洲,即新满洲,是皇太极统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时被编入八旗的人口,这部分满族原 住乌拉(今吉林市),康熙十七年(1678年)经议政王大臣奏准,兵丁眷属万余人移驻盛京, 编人各牛录当差,后又拨往各城,附人八旗,部分来到岫岩。第三部分是包衣满洲,即家仆, 主要是战争中的被俘人员,编人旗籍。岫岩满族的源流比较单一,主要是女真后裔,编人八 旗后是满洲八旗,按照满族族群的划分,这里的满族都是留守满族。他们同外界的接触较 少,从长白山、吉林一带迁移过来一路所经过的很少受到其他民族的浸染,虽然有一部分 满族曾经随主进京,但旋即返回,因此,从历史上看,这里的满族受到其他民族文化浸染的 机会和概率非常少。 北宁满族的历史和源流较为复杂,北宁的满族大约由三部分组成,(1)留守满族,这部 分满族人数非常少,可以说是微乎其微。(2)驻防满族,这是北宁满族的主体,这里的驻防 满族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北京派驻的,当地人称为“老满洲”,一部分是从白山黑水 一带迁来的新满洲,这两部分统称为满洲八旗,第三部分是汉军八旗,如大市镇的王忠波 家的老宅实际上就是从汉军八旗王成逊手里买的。(3)因罪被贬、避难、卸任、结亲、“三 番”之嫌以及受牵连被迫迁居北宁的,这些人有的原来就是在旗之人,有的是在这里定居 后入旗,他们在这里世代繁衍,成为今天北宁满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北宁满族源 流复杂,是由不同的民族融合而成的,他们在融合到满族的同时也把各自的文化融进了满 族的机体。 因此是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历史阶段等的不同促使辽东、辽西满族在民居文化上出 现差异。 参考文献: 李林,汤建中;‘北镇满族史,,辽沈书社,1990年. 张其卓:‘满族在岫岩》,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哲;‘辽西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意义》,‘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岫岩满族自治县志》,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 【责任编辑:张佳生】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