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园区整合推进兰州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六九路网
第27卷第4期 2011年2月 甘肃科技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0f_27Ⅳ0.4 Feb. 2011 以园区整合推进兰州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李宏媛 ,郑纪华 (1.兰州三磊电子有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10;2.兰州高新区管委会,甘肃兰州730010) 摘要:兰州市除国家高新区一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区一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还有省级、市 级乃至县区创办的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十来家,另外,还有各高校大学科技园等。各园区主导产业不明确、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招商引资政策不确切、土地利用不合理等,致使兰州市整体工业布局不能合理有效地规划布 局,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为此,提出以园区整合推进兰州市产业集群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高新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F214.44 兰州市除国家高新区一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区和国家级经济区一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还有 省级、市级乃至县区创办的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 园区十来家,另外还有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 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 的发展模式、发展规律、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了大量 的研究与思考,虽然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总 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先进的发展模式、可行的发展 方向。 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形成,都是特定区域多因 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更强调区 域特性。立足于区域视角,综合产业、技术、人才、资 源、体制机制、文化等多元因素,科技园区的典型发 展模式可概括为:美国硅谷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印 学科技园等大学科技园区。各园区主导产业不明 确、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招商引资政策不确切、土 地利用不合理等,致使兰州市整体工业布局不能合 理有效地规划布局,难以形成产业集群。而产业集 群是作为提高生产力的商业环境以及区域竞争力和 创新的决定因素提出的,它对企业、产业、区域,乃至 度班加罗尔的新业态模式、韩国大德研发驱动模式、 英国剑桥的大学科技园模式、法国索菲亚的科学城 模式和中国台湾新竹产业驱动模式。20世纪8O年 代,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推动高新 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制定了“火炬 计划”,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立则是实施国 家火炬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1988年5月国务院 国家的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已经被国内外众多地区实 践所证实。 1科技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分 析和发展模式 1.1 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分析和发展模式 对科技园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 批准在北京冲关村地区建立试验区;1991、1992年 连续两年,国务院对全国范围内国家高新区建设做 出战略性部署,一大批国家高新区相继建立,国家高 20世纪9O年代,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对 科技园区的研究得以深入。迄今为止,国外学者对 科技园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较有代表性 的有技术创新理论、增长极理论、苗床理论、三元参 与理论、网络组织理论、集群理论等。我国的科技园 区(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 新区进入了大规模发展时期。截止目前,国家高新 区已达56个。站在区域的视角,我国典型的高新区 发展模式有:北京中关村特色的自主创新模式、上海 张江科技园区的“产学研联合驱动模式”、深圳高新 区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和西安高新区的内陆地区自主 创新模式。 1.2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分析和发展模式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指经国务院或省级 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旨在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形 成和发展的特定区域。它是由高技术、高技术产业、 企业组织和管理、高新区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所处环 境、法律和政策供给等诸多要素组成的一个区域系 统。我国的相关学者和高新区的实践者们对高新区 产业集群的研究内容比较宽泛,不同领域的研 究者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产业集 群,研究主题大致涉及集群的成因、类型、经济绩效 与竞争优势、内部组织结构及其影响等方面。从研 2 甘肃科技 第27卷 究者的专业领域、理论基础、研究主题和目的等差 济区范围扩大为安宁区全部区域(86.79km )。目 前正在增容扩区向西部发展。2009年技工贸收人 610亿元。 异,大致可以分为新产业区学派、区域创新网络学 派、新经济地理学派和战略管理学派。 产业集群按不同标准可归纳为不同的模式体 市内省级开发区及其他园区还有兰州西固石化 系。如以内部市场结构为标准,可划分为轴轮式、多 核式、网状式、混合式和无形大工厂式5种模式。我 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应当根据各自的优势,结合世 界上成功的典范,创造性地建设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而不能追求统一的模式。特别针对高新技术产业集 工业科技园、兰州皋兰三JiI口工业园区、兰州九州经 济技术开发区、兰州金川新材料科技园、兰州空港循 环经济产业园以及其他一些开发区和园区,由于规 模较小在此不再一一介绍。 2.3兰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3.1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群的发展,关键是要发展混合式的集群模式。 1.3 科技园区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联机理 1.3.1 园区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区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 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产业集群作为一种 特殊的组织形式,集群内企业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 石油化工产业列在各产业之首,基本形成了炼 油、三大有机合成材料、化肥、农药、精细化工、塑料 加工等25个行业、27大类、400余种产品,年产量达 1463万t以上,规模效益比较明显的产业基础。 2.3.2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及因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形成了非正式的 合作契约。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企业间有效协作的组 织形式,是推动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1.3.2产业集群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传统园区的发展上,人们更多地考虑的是自 然资源、区位因素、科技优势等,而对产业协同与关 装备制造业是兰州市工业的重点支柱产业之 一,已经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通用机械制造、电 工电器、仪器仪表等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 较雄厚、具有较强实力的装备制造业工业体系。 2.3.3有色冶金产业集群 联的集群效应考虑得很少,产业集群在园区的发展 对此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产业集群是指具有明显 已初步建立区域煤、电、铝、炭素制品,并延伸钢 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共生 2.3.4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集群 是中小企业为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大企业提供配套服 生物产业已初步形成以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 务,以求生存和发展。因此,共生也可视为一种特殊 源泉,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为 的集群。在园区内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将为中小 重点发展领域,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态势,生物 企业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优势。 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兰州市的支柱产业。 2兰州市各类园区与产业集群的现状 2.3.5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建材产业集群 2.1兰州高新区的发展现状 铁、铁合金、钢、铝、镍钴等新材料下游加工链,形成 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块状产业经济格局。 兰州高新区创建于1988年7月,1991年3月经 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区。规划面积为14.96km2 (其中政策区4.7km )。2005年10月,市委、市政 府决定将七里河区彭家坪和西固区范家坪 18,82km 的城市建设规划用地,调整定点给兰州高 新区纳入高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进行重点建设。 目前正在增容扩区向东部发展。2009年完成技工 贸总收入650亿元。 2.2兰州经济区的发展现状 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建材产业发展正在以金川 科技园镍钴粉体材料、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六大领域 新材料的研发产业化为基础,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材 料、清洁能源电池。依托甘肃太阳能集热发电创新 战略联盟和甘肃国际太阳能促进转让中心,发展太 阳能光伏电池及其组件、太阳能集热发电技术与装 备等。以中材集团、祁连山水泥集团为龙头,加快发 展节能、节水、轻质、环保新型建材等。 2.3.6农产品加工业集群 根据兰州市的资源特点和发展现状,在原有发 展的基础之上,正在以项目为中心,积极推进农产品 兰州经济区创建于1992年10月,2002年3月 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区。规划面积为 9.53km 。2003年6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经济 区、安宁区实行“区区合一”管理体制,2005年将经 加工业的改造开发、引资合作、资本运营、资源整合, 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伸特色农产品加 工产业链条。 第4期 李宏嫒等:以园区整合推进兰州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6.1整合的方案设想 3 3 兰州市产业布局发展规划 实施“大兰州”战略,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围绕 兰州一白银都市经济圈,构建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支 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利用各园区的主 导产业推进产业集群的形成。第1类为核心区,即 国务院批准的高新区的区划范围;第2类为纳入高 新区发展规划而投资开发建设的新区,如七里河彭 家坪装备制造业生态园区等;第3类为作为政策辐 射区而整合的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如西固石化工 业园、兰州金川新材料科技园、兰州皋兰三川口工业 园区、兰州九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第4类为各高校 撑、产业相对集中、三次产业各有侧重、有利于区域 资源共享的城市经济带。加快规划和建设兰州新区 产业区,以现代理念,高起点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 区。加快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充分 发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高新区、经济区增容扩区 的契机,推动各园区在整合协调中的发展,加快推进 企业“出城入园”,引导产业集聚。对引进、新建企 业和项目,按照产业特征、园区功能划分,原则上布 置在兰州新区产业园及相应的开发区,促进城市化 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4以园区整合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必 要性和可行性 4.1整合的必要性 园区和产业集群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提高 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一是园区建设越来越理性 化,试图寻找集群发展的机制,以增强园区的竞争 力;--是产业集群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试图园 区化以满足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2)产业集群是推动园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3)产业集群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有促进作 用; 4)整合能使经济总量迅速增大; 5)整合可集约利用土地。 4.2整合的可行性 纵观国内外各类园区的发展,大多数成功的园 区都是具有主导产业的专业化的园区,即园区内的 企业之间存在着关联,容易形成一些产业集群。兰 州高新区有发展产业集群的几个优势条件,如区位 优势、人才优势、创新孵化优势和产业优势。 5整合的原则与方向 以园区整合推进兰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则是 “政府主导,区县互动,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经过 整合后的园区实行“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 6整合的方案设想与产业集群的形成 格局 创办的大学科技园,如兰大科技园、交大科技园、理 工大科技园。 6.2产业集群的形成格局 以园区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招 商引资为重点,着力打造各园区主导产业为主的产 业集群。 6.2.1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形成以彭家坪装备制造业生态园区为主的产业 集群。围绕汽车产业,形成在兰州新区产业园以吉 利汽车为主的产业集群。围绕大飞机配套项目,形 成在安宁区以飞控仪表等相关企业为主的产业集 群。 6.2.2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兰州石化公司等 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建设国家战略性石油化工产 业基地。以中石油兰州石化现有炼油和石化生产装 置为主,依托区内水、电、汽、风、氮、氢气资源、储运 及“三废”处理设施,促进形成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石 油化工产业集群。以兰州新区产业园为主,大力发 展以的130万t/,年乙烯裂解及合成材料、新材料加 工等项目为主的产业集群,并发展精细化工及石化 新材料合成项目为主的产业集群。 6.2.3 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集群 发展以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中牧股份兰州生 物制药厂、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为主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的研发、孵化基地。 在榆中大力发展以甘肃奇正藏药有限公司、甘肃陇 神戎发制药有限公司为主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 集群。 6.2.4新材料产业集群 依托国家西部新材料行动——兰州高新区新材 料产业园,以兰州铝业、兰港石化、路博润、西脉科技 等企业为龙头,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在榆中的和 平地区主要以贵金属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为重点,金 崖地区主要以发展钢铁与装备制造循环经济为重 4 甘肃科技 第27卷 点,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蓝星公司多晶硅、特 大产业集群。 种纤维、聚甲醛等项目,建设蓝星新材料基地。 7.4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6.2.5特色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 充分利用兰州的科研和教育优势,开展产学研 以百合、玫瑰等特色农产品为龙头,形成兰州特 之间的项目对接活动,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 色农产品产业联盟;以高原夏菜、果蔬种殖等特色农 机构进入园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企业孵化 副产品为重点,形成兰州果蔬业产业联盟;以庄园乳 业、雪顿乳业等乳品企业为引领,做强做大区域性乳 业品牌,带动“种、养、加”一条龙产业发展;以黄河 嘉酿啤酒、华润雪花啤酒、兰州顶津食品、莫高酒业 器为支撑、研发机构为源头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 7。5创新管理体制,强化效能建设 管理体制的创新应该最大限度地实现各园区经 为骨干,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精品化生产水平, 济关系的市场化、经济运行的自由化、产业发展的开 培育发展成特色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 放化。管理体制应趋向于“政府主导的多元管理” 7 以园区整合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 模式,建立“管理法制化,服务多元化”的新型政企 关系,发挥社会的各类管理服务资源来补充管理服 策思路 务中的“空白点”。 7.1加强规划引导,保证有序发展 7.6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 应充分利用兰州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集中 能力 力量引导特色产业的发展,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各个 要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高校、科研院 园区的产业布局,加快“一区多园”建设步伐,打造 所和科技企业自建或联建专业孵化器,形成以综合 独具特色的产业聚集高地,努力建设科技产业优势 孵化器为基础、专业孵化器为核心的孵化器网络。 突出、工业企业规模突显的“特色开发区”。 7.7完善投融资体系。打造中介服务超市 7.2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集合园区经济总量 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吸引和调动外来资 经过整合后的各园区可有效地集约利用现有的 本和社会力量投入各园区建设。建立健全现代服务 土地资源,用集约利用的办法解决土地资源不足问 体系是园区实现高效管理、优质服务的重要基础,要 题。按照各园区的产业布局,引导企业人驻到有关 吸引、组织和协调各类现代服务机构,打造中介服务 园区,扶持其做大做强,进而形成产业集群,使有限 超市,实现资源共享。 的土地资源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7.8提升人才吸引能力,提供高端人力资源保障 7.3 明确各园区主导产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引进 以园区主导产业为依托,不断延伸产业链,致力 各类高端人才进区就业、创业和提供咨询服务。建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 立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从而有效评价人 专业化园区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要做好项目 才、激励人才,为园区建设发展提供一流的人力资源 策划与包装,围绕各园区的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壮 保障。 (上接第29页) 参考文献: 根据1.3.3中标准曲线配置进行色谱分析,每 [1]徐春彦,高艳阳.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溴离子[J].华 种标准溶液重复进样两次,得出不同浓度对应的峰 北工学院学报,1999,20(2):174-176. 面积。对Br一浓度(x)与峰面积(y)进行线性回归, [2] 徐春玲.酚红分光光度法检测采出液中的溴离子[J]. 得回归方程为Y=0.01266x+0.086,线性相关系数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0,18(1):55-57. r=0.998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碳行业标准.MT/T 893—2000,煤 矿水中溴的测定方法[S]. 3结论 [4] 陈国树,冯云斌.催化动力学测定痕量溴离子[J].分 析化学,1996,25(6):741. 研究建立了一种准确测定地质岩石中溴的新方 [5]sY/T 5523—2006,油田水分析方法[s]. 法。实验结果证明本方法具有进样稳定、无杂质干 [6]牟世芬,刘克纳.离子色谱方法及应用[M].北京:化 学工业出版社,2000. 扰、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等特点。可满足油田地质岩 [7]钟展环,方容.离子色谱在岩石矿物,环境地质研究中 石中Br一检测的需要。 的应用[J].矿岩测试,1990(1):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