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此句虽不是出自佛经,却有着浓厚的佛教意味)
此悲,为慈悲。此悟,为大悟,即大智慧。此笑,为真笑,为真潇洒。 我的理解是,大悲可以解释为慈悲,无论是是对宇宙苍生的无限悲悯,或是对缘生缘灭的了然,无尽的慈悲显然不是流泪可以诠释的,超然后自然变得淡然。至于大悟无言和大笑无声,开悟后的大智慧不是言语所能阐述,而真正的喜悦也非笑声所能表达。我觉得对这类文字大可采取拿来主义。哀莫大于心死。心都死了,也就不会再觉得悲伤,又哪来的泪呢?大悲无泪,可同此解释。 儒家: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我的理解是,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道家:
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道德经》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此句给出了四个要素——少、得、多、惑。少和多相反,得和惑相对,少和得相成,多和惑相生。通俗的讲,即求多需从求少开始,贪多反而令人迷惑,以致一无所获。
比较:佛家,儒家,道家文化皆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三家文化虽有所区别,讲述内容不同,但大体上是一样的,即三教合一。佛、儒、道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儒家最高称圣,佛家最高称佛,道家最高称仙。圣、佛、仙皆由人成。成者,非天生,而是修学的成果。继承、研究、融合、发展儒、佛、道的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承前启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曾说过说:“现代人都不是饿死的,都是撑死的。”我觉得这句话就是对“少则得,多则惑”的最好解释。现代社会可供选择的机会太多太多,对人的诱惑也太多太多,在这些诱惑和机会面前,我们往往会迷失自己,不知做何选择,陷于迷惑之中。于是不少人迷恋于算命,结果命越算越薄,越算越迷惑。
我觉得上文中所选佛家、儒家、道家的语录,是可互相解释的。人的情感,适度才是最好,多则过。佛家,即大笑也是可能笑不出声音来的。儒家,即每个人对于所求都可以知足,社会才能更好的运转,发展。道家,即不贪才是真理。 以上就是我对于佛儒道文化的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