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内容提要: 阅读教学中,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质疑,引导探究,让他们自主参与阅读实践可增强学生的能动性;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自学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创造条件,正确评价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基础和保障。
标签:阅读教学;主体性;创造性思维;合力;共振
阅读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意志品格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工作实践中,我试对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进行探索。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个性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致力于导。只有教师与学生协调一致,主体主导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和共振,才是主体参与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做法:
1.创境激情,培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同时,兴趣又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则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主张教学要依靠和利用教学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充沛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2.指导质疑,引导探究,增强学生参与阅读的能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质疑探究活动,将他们置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一阅读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地位,让他们体验独立自主阅读的学习经历,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小学生学习语文也是这样。
问题和疑惑既是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又是教师诱导学生熟读精思的良机。激发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并通过积极思考,讨论争辩,达到释疑。这是比教师直接回答要高明得多的举措,不仅克服学生的被动情绪,使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还能使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得到增减和提高。
3.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独立性
学会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学习指导目的是想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等方法给学生提供具体帮助,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固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把阅读的方法内化为能力,并要做到能迁移运用,独立阅读。阅读方法的指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学生愿意阅读、乐于阅读、会阅读、善于阅读。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最终视阅读为精神需求,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阅读方法有: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分段的方法、段意概括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写作特点的方法、朗读的方法、默读的方法、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等。另外,还有“初读→细读→深读→熟读”、“读→问→讨论→总结”和古诗学习的“感知诗意→进入诗境→体悟诗情”等阅读模式,是根据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心理活动规律总结出来的,操作性很强,值得倡导。阅读方法的指导应以有机渗透为基本原则,即把有关的阅读方法渗透在阅读的训练过程之中。
4.创造条件,正确评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性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愉快教育,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创造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双手,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和采用各种手段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不脱离课堂教学的中心,就应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就能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创新,这样还可以锻炼他们勇敢的个性,促进思维健康发展。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阅读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发问时多用“假如”、“可能”、“除了”等词,给学生以列举、比较、归纳、想象、创造的时间,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激发和发展学生思维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分清是非,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逐步树立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还可找准发散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给他们一个运用知识,开展想象的空间。如:“说说要是你是文中主人公,你会自我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等等。教师创造气氛,科学提问,提供条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基础,正确评价,肯定和鼓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保障。总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又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体性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
备的接班人具有很大的潜力。这也将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实践、研究,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