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散文专题 又是榆钱飞满天 教师版

来源:六九路网


散文专题 以点带面类

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5题。(22分)【要求:随文圈画物和人特点,梳理文章层次】

①“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那时采回了榆钱,不是贪图那玩耍,妈妈要做饭,让我去采它。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故乡那些熟透了的榆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飘在优美的《采榆钱》歌声里,又像妈妈温暖的手,轻轻地把我牵回故乡。

②故乡的春天今年似乎来得特别早,也许正是因为生在乡野,随处可见树枝的变化,花朵的盛放,野草的生长,让人明显地感觉到万物的萌动,一到春天,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发,让人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榆钱是榆钱树盛开的果实,一团团,一簇簇,清新鲜嫩,榆钱生长期不长,若不及时采摘,便会随风飘下,轻如蝶翼。

③ 还是早春,抬眼看高大的榆钱树,枝头上早挂满了果粒状的榆钱包,小伙伴们总是急不可耐,想吃榆钱的味儿,常常趁大人不注意,爬上树摘了榆钱包,剥开还是青涩的榆钱包,塞进嘴里慢慢品味,提前享受榆钱带来的春天的味道。

④ 渐渐地,榆钱包长大了,长结实了,待到清明前后,榆钱就打了个哈欠,满足地伸了个懒腰,绽开了绿色的笑脸,这喜人的绿色,印亮了孩子的脸,也印亮了大人们的脸。这时,会爬树的孩子们,麻利地攀上树干,摘下榆钱放进嘴里,让自己先品个够,然后,得意洋洋地摘下好些榆钱串儿,掷下树去。看着大家欢喜地捡,欢喜地吃,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⑤小时候缺少吃食,每到四五月间,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的粮食根本无法填饱肚子,这时候,母亲便带着我们去采榆钱。榆钱树高大挺拔,爬上去很困难,母亲便找来一根细长的竹竿,绑上镰刀,然后将竹竿伸进浓密的枝叶间,看准又浓又密的榆钱串儿,轻轻地往下一捋,一串串嫩幽幽的榆钱就飘下来了。母亲负责采摘榆钱,我负责在地上捡,这一串,那一串,我躬下身欢快地捡,母亲笑嘻嘻

地叮嘱我:“别踩着榆钱啦,可嫩着呢,慢慢捡。”

⑥家乡人对于榆钱的吃法很是讲究,不仅拿榆钱蒸麦饭,还做榆钱丸子,榆钱粥,榆钱窝窝,无论哪种做法都是极其美味的。我最喜欢吃的就是蒸麦饭和榆钱粥。将洗净的榆钱拌上盐,拌上玉米面或白面放蒸锅里蒸上半小时,拌上用辣椒和豆豉等调成的作料,香得令人垂涎欲滴。榆钱粥的做法更简单,将米粥煮到九分熟时,放入洗净的榆钱,撒上香葱,榆钱粥清爽嫩滑,滋润心肺,难怪欧阳修在吃过榆钱粥后称赞:“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榆钱,这大自然自有的美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听奶奶说,榆钱救过不少老百姓。

⑦又是榆钱飞满天,此刻,我不由得想起故乡的那些榆钱,那些美味的榆钱儿,是不是被人们遗忘了,飘散在风里,飘落在游子回家的梦境里! 主旨: 对童年纯真快乐生活的怀念对榆钱深深的喜爱和感激对家乡人艰苦岁月中能保持乐观和对生活的希望,用勤劳朴实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 1.为什么故乡的榆钱能“轻轻地把我牵回故乡”?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5分)

答:1.一到春天,家乡的榆钱开的十分旺盛,榆钱飞满天是家乡代表性的景象;2.榆钱清新鲜嫩,十分美味,代表着故乡的味道令我回味;(外在特点)

3.榆钱解决了我小时候家里的粮食根本无法填饱肚子的问题;4.榆钱唤起了我在故乡的纯真快乐的童年时光;5.榆钱代表着家乡人勤劳朴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内在特点) 注意:要答出榆钱的内外特点和故乡的关系

2.文章开头引用《采榆钱》歌词有何作用?(5分)

答:引用歌词,道出了童年在故乡采榆钱的美好回忆;引出写作对象是榆钱,交代了榆钱能够唤

起我对童年纯真快乐生活的回忆;表达出我对故乡对童年往事的怀念;

增强文章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写故乡的榆钱做铺垫。

3.如何理解结尾画线句中蕴含的丰富情感?(4分)

“那些美味的榆钱儿,是不是被人遗忘了飘散在风里,飘在游子们的梦境里?”

答: 对榆钱渐渐远离,只能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伤感;

对过去艰难岁月里,纯真快乐童年时光、家乡人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和勤劳朴实的生活智慧的怀念;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艰难时期苦中作乐的乐观心态和勤劳朴实的生活智慧

借物寓理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在100年前,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狂震之后,其中有

一棵柳树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③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4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了它。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现在,面对树心我完全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你看,这一棵曾在明代拴过战马,清代为商旅送行,民国时相伴农夫耕作的德高望重的古柳,瞬间就被撕得纷纷扬扬,枝断叶残。天灾无情,世界末日。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劈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④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⑤地震最常见的遗址是倒塌的房屋,错裂的山体和沉默的堰塞湖。但那都是些无生命之物,只能

苦着脸向人们展示过去的灾难。而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地球还照样转动。

⑥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老树犹在,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生命,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选自《树梢上的中国》,有删改)

19.阅读全文,概括这株柳树的特点。(4分)

外在:被撕为两半、树身布满伤痕;(1分)生长环境偏僻。 历史悠久,身高膀阔,茂盛繁密。(1分)内在:顽强、适应性强、坚守(2分)。

2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加框字“挺”的妙处。(4分)

挺:撑着,坚持的意思,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树灾后恢复生长艰难的样子,体现了柳树的顽强,表达了作者对柳树的敬佩。

21.文章第④段画线句有何作用?(5分)

答:引用古诗(1分),增强文学性、设悬激趣(1分),写了新栽三千里的杨柳,把春风引进了玉门关,体现了柳树有极强的适应性/顽强/至坚至柔(1分),与上文柳树外表柔弱形成对比,为下文写柳的至坚至柔,无处不有做铺垫(1分),表达了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1分)。 22.比较文末加框句和《紫藤萝瀑布》选段,说说本文作者和宗璞对“生命”的理解有何相同之

处?(5分)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

答:生命都是生机灿烂,给人美的享受的。

生命都是永无止境的,不可扼杀的(2分)。

生命虽都会遭遇困难挫折(1分),但都会顽强地活下来(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