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话的艺术

来源:六九路网
 谈话的艺术

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活动等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日常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话语交流十分频繁。谈话是班主任运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一种手段,是沟通老师和学生心灵的桥梁,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在课内或课外,无论对集体或个人均可采用,但如何利用谈话这种手段达到教育学生,顺利开展工作的目的,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艺术技巧问题。那么,在与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谈话时,班主任应该掌握什么样的谈话艺术,才能取得较好的谈话效果呢?

首先,谈话一定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谈什么,怎样谈,采取什么方式谈,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在谈话之前都应心中有数。我的做法是:有重要精神要传达,有重要任务要布置,有普遍性倾向问题要强调,就在全班谈:谈清精神的内涵和领会精神的途径,谈明任务的大小和完成任务的方法,谈出问题的实质和注意的事项。谈话的时候观点鲜明,态度明朗,使全班同学心领神会,照章而行。属于较小范畴和个别对象的,就采取个别谈话的形式,无论是面向全班还是个别谈,只要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就能殊途同归。谈话切不可滥用,谈话不在于次数的多和少,而在于分量的轻与重,在是否谈到点子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话不在多,谈到点子上就灵。如果没有明确目的,朝朝暮暮,絮絮叨叨,那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

其次,谈话不仅要目的明确,还要选准最佳时刻和最佳角度。这好象摄影一样,有了好的景致,假如不考虑最佳时刻和最佳角度。也很难有好的作品问世。所谓最佳时刻,就是听者心情舒畅的时刻;最佳角度,就是听者易于接受的方面。比如,有个同学有了缺点需要谈话时,如果老师单刀直入地批评他的缺点(虽然这也不失为一种方式),那他很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与其这样,不如缓一段时间,等最佳时刻出现,在学生有了成绩,有了进步时谈他的缺点和不足时,这时即使老师批评的语气重了一些,他也易于接受,一时难以等到最佳时刻又因严重问题而非谈不可时,那就要考虑谈话的最佳角度。一次,有一个学生和一个青年老师在课堂上\"顶牛\",拒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我找这个学生谈话,虽然不是最佳时刻(因为此时他很可能有一种逆反心理),但我却选择了一个较好的角度,我先表扬他以前尊重老师的行为,事实上也是如此。这样便在他心田里注入了兴奋剂和镇定剂,为使他接受批评准备了良好的心理状态,接着,便指出他这次不尊重老师的错误,进而引导他认识错在哪里,使他明白为什么是错的。最后,他高高兴兴的去向那位老师认错。试想,对这种比较倔强的学生,如果不是从表扬的角度而是从批评的角度去处理他,那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明显的教育性特点,但能否产生教育性功能则取决于班主任的谈话方式。学生做错了事,不是抓住错误不放,而是抱着\"治病救人\"的心态去和学生谈话,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长计议,往往能产生好的效果;学生表现得好,更要懂得表扬,不要吝啬赞美之辞,与学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巨大的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加积极的动力。 再次,选择到了最佳时刻和最佳角度,打开了谈话的方便之门,但还要注意谈话要入情入理。唯有入情,方能动人,唯有入理,方能服人。班主任应该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很多问题,往往并非多么严重,只是学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特别需要理解,这时班主任一句贴心的话语能胜过数十句的道德说教。理解别人换来的是被别人理解;理解学生换来的是被学生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交流。我在和学生谈话时,常常融情理

于言谈之中,用\"情\"来叩开学生关闭着的心灵之窗,用\"理\"来感化学生的纯真之心。少年之心虽然纯真,但在他做了错事之后,往往因为紧张和害怕,而将其心灵的窗户紧紧的关闭上了,唯有老师送去感情的春风,学生那封闭的心灵之窗才能为你而洞开。可见,学生是通情达理的,关键看老师是否运用情和理。你有情他就通情,你有理他就达理。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往往不太理智,会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挫折感,影响了积极性、主动性。班主任就要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以充分信心和勇气,帮助学生扬起远航的风帆,推动他(她)去勇敢地乘风破浪。学生处于失意、气馁、苦恼、不思进取的时候,都应该是班主任主动出击,为学生添加动力的时候。

此外,谈话还要注重事前调查;要注意场合,要掌握听者的心理等等。 同时在与学生交流须避免使用以下谈话方式: 1. 挖苦式谈话

相比于初中生,高中生在思维、情感、价值观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理解和帮助的愿望非常强烈。班主任若随意地对学生进行挖苦,则只能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极有可能使强烈的自尊心转化为消极的自卑心理与逆反心理,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心理防御,恶化师生关系。 2. 比较式谈话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有的班主任喜欢说:你看看某某某学生,学习成绩那么好,再看看你的成绩,总是拖班级后腿。这种谈话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警醒学生,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获得好成绩。然而,这种比较式谈话如果运用得过多、过滥,很容易使效果走向反面。或许有学生会这样反问班主任:他除了学习好,什么都不好,我除了学习不好,哪样都比他强。对于学生的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简单地以\"学习成绩才是第一位\"的理由封住学生之口。因此取得的效果就不理想。 3. 轻蔑式谈话

不论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生总是希望班主任能够重视自己、关心自己。而有的班主任对待一些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往往采取蔑视的态度,待答不理,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惧怕与班主任交流,从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4. 命令式谈话

不少班主任爱班级心切,令学生有目共睹,然而就是说话不得法,喜欢运用命令式的口气要求学生必须怎么样,不能怎么样,造成很多轻松、愉快的教育教学行为变作沉重、苦恼的行政性命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制造了沉闷的班级气氛,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5. 要挟式谈话

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与非学习任务比较繁多,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又比较差,故有时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班主任若就因此大发雷霆,对学生批评道:必须在某某时间内完成作业,如果完不成,则要如何如何,给学生的压力无疑非常之大。这种\"限期整改\"的谈话方式只能拉远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谈话是一门艺术,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