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年高考物理真题同步分类解析专题02 牛顿定律(解析版)

来源:六九路网
2019年高考物理试题分类解析

专题02 牛顿定律

1. 全国2卷16.物块在轻绳的拉动下沿倾角为30°的固定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轻绳与斜面平行。已知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量最大为( ) A.150kg 【答案】A

B.1003kg

C.200 kg D.2003kg 3,重力加速度取10m/s2。若轻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1 500 N,则物块的质3【解析】牛顿定律Fmmgsinmgcos,代入数据得m150kg,A正确。 2.全国2卷25.(20分)

一质量为m=2000 kg的汽车以某一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行驶过程中,司机忽然发现前方100 m处有一警示牌。立即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所受阻力大小随时间变化可简化为图(a)中的图线。图(a)中,0~t1时间段为从司机发现警示牌到采取措施的反应时间(这段时间内汽车所受阻力已忽略,汽车仍保持匀速行驶),t1=0.8 s;t1~t2时间段为刹车系统的启动时间,t2=1.3 s;从t2时刻开始汽车的刹车系统稳定工作,直至汽车停止,已知从t2时刻开始,汽车第1 s内的位移为24 m,第4 s内的位移为1 m。 (1)在图(b)中定性画出从司机发现警示牌到刹车系统稳定工作后汽车运动的v-t图线; (2)求t2时刻汽车的速度大小及此后的加速度大小;

(3)求刹车前汽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大小及t1~t2时间内汽车克服阻力做的功;司机发现警示牌到汽车停止,汽车行驶的距离约为多少(以t1~t2时间段始末速度的算术平均值替代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解析】(1)v-t图像如图所示。

(2)设刹车前汽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大小为v1,则t1时刻的速度也为v1,t2时刻的速度也为v2,在t2时刻后汽车做匀减速运动,设其加速度大小为a,取Δt=1s,设汽车在t2+n-1Δt内的位移为sn,n=1,2,3,…。 若汽车在t2+3Δt~t2+4Δt时间内未停止,设它在t2+3Δt时刻的速度为v3,在t2+4Δt时刻的速度为v4,由运动学有

s1s43a(Δt)2①

1s1v2Δta(Δt)2②代入数据得24=v2-a/2

2v4v24aΔt③

联立①②③式,代入已知数据解得

v417m/s④ 6这说明在t2+4Δt时刻前,汽车已经停止。因此,①式不成立。 由于在t2+3Δt~t2+4Δt内汽车停止,由运动学公式

v3v23aΔt⑤

2⑥ 2as4v3联立②⑤⑥,代入已知数据解得6.25a122a5760解得

a8m/s2,v2=28 m/s⑦

2或者a288m/s2,v2=29.76 m/s 25(3)设汽车的刹车系统稳定工作时,汽车所受阻力的大小为f1,由牛顿定律有 f1=ma⑧

在t1~t2时间内,阻力对汽车冲量的大小为

I=1f1(t2t1)⑨ 2由动量定理有

Imv1m2I’=mv1-mv2⑩

由动量定理,在t1~t2时间内,汽车克服阻力做的功为

W1212mv1mv2⑪ 22联立⑦⑨⑩⑪式,代入已知数据解得 v1=30 m/s ⑫

W1.16105J ⑬

从司机发现警示牌到汽车停止,汽车行驶的距离s约为

21v2sv1t1(v1v2)(t2t1)⑭

22a代入已知数据解得 s=87.5 m ⑮

3. 全国3卷20.如图(a),物块和木板叠放在实验台上,物块用一不可伸长的细绳与固定在实验台上的力传感器相连,细绳水平。t=0时,木板开始受到水平外力F的作用,在t=4 s时撤去外力。细绳对物块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木板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c)所示。木板与实验台之间的摩擦可以忽略。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由题给数据可以得出

A.木板的质量为1 kg

B.2 s~4 s内,力F的大小为0.4 N C.0~2 s内,力F的大小保持不变 D.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答案】AB

【解析】t=4s~5s,外力撤去,只受摩擦力f0.2N,从图象知,加速度a0.2m/s2.根据牛顿定律 fma,得m=1kg.A正确;

2 s~4 s内,从图象知,加速度a2m/s2,根据牛顿定律 F-fma,得F=0.4N,B正确; 4. 北京卷24.(20分)

雨滴落到地面的速度通常仅为几米每秒,这与雨滴下落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有关。雨滴间无相互作用且雨滴质量不变,重力加速度为g。

(1)质量为m的雨滴由静止开始,下落高度h时速度为u,求这一过程中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W。 (2)将雨滴看作半径为r的球体,设其竖直落向地面的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f=kr2v2,其中v是雨滴的速度,k是比例系数。

a.设雨滴的密度为ρ,推导雨滴下落趋近的最大速度vm与半径r的关系式;

b.示意图中画出了半径为r1、r2(r1>r2)的雨滴在空气中无初速下落的v–t图线,其中_________对应半径为r1的雨滴(选填①、②);若不计空气阻力,请在图中画出雨滴无初速下落的v–t图线。

(3)由于大量气体分子在各方向运动的几率相等,其对静止雨滴的作用力为零。将雨滴简化为垂直于运动方向面积为S的圆盘,证明:圆盘以速度v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f ∝v2(提示:设单位体积内空气分子数为n,空气分子质量为m0)。

1【解析】(1)根据动能定理mghWmu2

21可得Wmghmu2

2(2)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fma kr2v2得ag

m当加速度为零时,雨滴趋近于最大速度vm 雨滴质量m43πr 34πgr 3k由a=0,可得,雨滴最大速度vmb.① 如答图2

(3)根据题设条件:大量气体分子在各方向运动的几率相等,其对静止雨滴的作用力为零。以下只考虑雨滴下落的定向运动。

简化的圆盘模型如答图3。设空气分子与圆盘碰撞前后相对速度大小不变。在∆t时间内,与圆盘碰撞的空气分子质量为mSvtnm0

以F表示圆盘对气体分子的作用力,根据动量定理,有Ftmv 得Fnm0Sv2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圆盘所受空气阻力fv2 采用不同的碰撞模型,也可得到相同结论。

5. 天津卷9.(1)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质量单位“千克”用普朗克常量h定义,“国际千克原器”于2019年5月20日正式“退役”h的数值为6.6310制中的力学基本单位表示,则为______。 【答案】(1)Js kgm/s

234,根据能量子定义,h的单位是______,该单位用国际单位

JJs 【解析】根据h,得h,所以h的单位是1s根据W=Fx和F=ma,1J1Nm1kgm/sm1kgm/s,所以1Js1kgm/s

6. 天津卷10.(16分)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国产新型航空母舰已完成多次海试,并取得成功。航母上的舰载机采用滑跃式起飞,故甲板是由水平甲板和上翘甲板两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研究舰载机的起飞过程,假设上翘甲板BC是与水平甲板AB相切的一段圆弧,示意如图2,AB长L1150m,。若舰载机从ABC水平投影L263m,图中C点切线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12(sin120.21)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t6s到达B点进入BC。已知飞行员的质量m60kg,

2222g10m/s2,求

(1)舰载机水平运动的过程中,飞行员受到的水平力所做功W; (2)舰载机刚进入BC时,飞行员受到竖直向上的压力FN多大。 【解析】

(1)舰载机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其刚进入上翘甲板时的速度为,则有

根据动能定理,有

联立①②式,代入数据,得

2L1 t①

1Wm20

2②

W7.5104J

(2)设上翘甲板所对应的圆弧半径为R,根据几何关系,有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联立①④⑤式,代入数据,得

L2Rsin

FNmgm2R ⑤

FN1.1103N

7. 江苏卷15.(16分)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物块A和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左边缘对齐.A与B、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先敲击A,A立即获得水平向右的初速度,在B上滑动距离L后停下。接着敲击B,B立即获得水平向右的初速度,A、B都向右运动,左边缘再次对齐时恰好相对静止,此后两者一起运动至停下.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 (1)A被敲击后获得的初速度大小vA;

(2)在左边缘再次对齐的前、后,B运动加速度的大小aB、aB'; (3)B被敲击后获得的初速度大小vB.

【答案】(1)由牛顿运动定律知,A加速度的大小aA=μg

匀变速直线运动 2aAL=vA2 解得vA2gL (2)设A、B的质量均为m 对齐前,B所受合外力大小F=3μmg 由牛顿运动定律F=maB,得 aB=3μg 对齐后,A、B所受合外力大小F′=2μmg 由牛顿运动定律F′=2maB′,得aB′=μg

(3)经过时间t,A、B达到共同速度v,位移分别为xA、xB,A加速度的大小等于aA 则v=aAt,v=vB–aBt

11xAaAt2,xBvBtaBt2

22且xB–xA=L 解得vB22gL 【解析】从B获得速度vB到A、B速度相等并且A到B的边缘,示意图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xBxAL 此间速度图象如下:

根据“面积法”求位移,xBvBvvt,xAt,代入xBxAL得vBt2L 22又vB3gtgtv解得vB22gL. 8. 2019年高考全国2卷第22题.(5分)

如图(a),某同学设计了测量铁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所用器材有:铁架台、长木板、铁块、米尺、电磁打点计时器、频率50Hz的交流电源,纸带等。回答下列问题:

(1)铁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 (用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θ、重力加速度g和铁块下滑的加速度a表示)

(2)某次实验时,调整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θ=30°。接通电源。开启打点计时器,释放铁块,铁块从静止开始沿木板滑下。多次重复后选择点迹清晰的一条纸带,如图(b)所示。图中的点为计数点(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重力加速度为9.8 m/s2。可以计算出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结果保留2位小数)。

【答案】(1)

gsina (2)0.35

gcos【解析】(1)根据牛顿定律mgsinmgcosma,得gsina

gcos(x4x5x6)(x1x2x3)((59.5720.9)20.9)10-22=am/s1.97m/s2 229T90.19.80.5-1.9739.82m/s20.35

9. 2019年高考全国3卷第22题.(5分)

甲乙两位同学设计了利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实验中,甲同学负责释放金属小球,乙同学负责在小球自由下落的时候拍照。已知相机每间隔0.1s拍1幅照片。

(1)若要从拍得的照片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在此实验中还必须使用的器材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 A.米尺

B.秒表

C.光电门

D.天平

(2)简述你选择的器材在本实验中的使用方法。

答:

(3)实验中两同学由连续3幅照片上小球的位置a、b和c得到ab=24.5cm、ac=58.7cm,则该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___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1)A

(2)将米尺竖直放置,使小球下落时尽量靠近米尺。 (3)9.7

bcab(acab)ab(58.724.524.5)102【解析】(3)gm/s29.7m/s2 222TT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