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降压、利尿等西医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消风散中医治疗,疗程1~2个月。结果:治疗组痊愈22例,占73.34%,好转7例,占23.33%,无效1例,占3.33%,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痊愈14例,占46.67%,好转10例,占33.33%,无效6例,占20.00%,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論: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见效快,疗程短,疗效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标签:急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结合;疗效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大多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并可出现一过性的氮质血症。2011年6月~2012年6月,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了30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均符合卫生部规划教材《内科学》关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15~56岁,平均(32.6±5.7)岁,病程3天~1个月,发病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者22例,无明显诱因者8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4~53岁,平均(30.4±6.2)岁,病程4天~1.5个月,发病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者19例,无明显诱因者1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尿量明显减少,尿液检查均能查到红、白细胞、蛋白尿和管型,肉眼血尿者16例;29例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0”浓度增高;血清补体C3降低者48例;25例血清尿素氮轻度增高;47例血压不同程度增高,最高者达到23.2/16.1kPa。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病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①控制感染:首选青霉素10~20万单位/kg/d,静脉点滴,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②降血压:硝苯地平10mg口服,3次/d,或选用卡托普利25mg口服,3次/d;③利尿:氨体舒通2mg/kg/次,3次/d,或双氢克尿塞2mg/kg/次,3次/d,口服,水肿严重者可用速尿1mg/kg/次,静脉滴注。④同时要加强饮食治疗,患者均低盐饮食,有氮质血症者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等。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消风散中医:防风、荆芥各8克,生石膏、茺蔚子、苦参、大力子各10克,知母、生内术、当归各6克,蝉蜕5克,木通4克。水煎服,每日1剂。
以上就是中药消风散治疗急性肾炎的做法,此方能够疏风清热,除湿利水,治疗肾炎效果颇佳,是急性肾炎患者较常用的药方。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痊愈22例,占73.34%,好转7例,占23.33%,无效1例,占3.33%,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痊愈14例,占46.67%,好转10例,占33.33%,无效6例,占20.00%,总有效率为80.00%。经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统计结果如下表:
3 讨论
急性肾小球肾炎主要是由急性链球菌感染,细菌及其毒素与体内相应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其主要作用于肾小球基底膜,从而引起肾损害,大多属Ⅲ型变态反应。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水肿”、“阳水”、“血尿”等范畴。其致病多为风寒、风热夹湿犯肺,以致三焦气化不利,水道失于通调,水泛为肿;血尿乃湿热蕴结膀胱,热伤血络所致。该病的中医治疗一般采用健脾利湿、宣肺解表、清热解毒、利水去湿之法,输气导水以消肿,忌用温补。由于本方能上疏下渗,内清外解,使风毒消,湿热清,瘾疹平,故名“消风散”。 本方所治之证,是风毒之邪侵袭人体,与湿热相搏,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之瘾疹。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防风具有以下药理作用1.抗菌、抗炎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及痢疾杆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2,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荆芥具止血 抗菌作用. 生石膏具有以下药理作用1.解肌发汗,主温邪郁肺.2.清热泻火,主气分大热;3.清热解毒4.除烦止渴,主消渴;5. 清热通络,主热痹 生石膏辛寒清解宣透,即解肌除烦又清里结之热.苦参具有免疫抑制作.抗菌作用. 知母能增强生石膏的效果. 蝉蜕具有抗过敏和免疫抑制,抗炎的作用.木通具有利尿降压抗菌的作用.本次研究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肾炎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见效快,疗程短,疗效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主编.内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99-500.
[2]北京中西医大学中药教研室主编.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7:123.
[3]河北医学院主编.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46-232.
[4]上海中医学院方药教研组主编(中药临床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61-2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