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案散文化小说的阅读

来源:六九路网


小人物的悲欢

散文化小说的阅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化小说区别于传统小说的基本文体特征。 2、把握高考出题人的命题热点角度。 3、学会探究散文化小说的文本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高考出题人的命题热点角度,并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识别。 难点:探究散文化小说的文本意蕴。 三、教学方法、手段

启发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撰写教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创新方案》相关章节。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一部电影具备什么特点能吸引你们?

我想这些电影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情节扣人心弦。同理,一部小说能打动读者,往往也是从塑造生动的情节出发。

但是,有这么一类小说,它们的笔墨却非常平淡。那就是散文化小说。 (二)掌握文体概念

从四个方面了解散文化小说。 1、人物

多是一些来自底层的普通人物,如: 2016年全国卷Ⅰ《锄》农民 2016年江苏卷《会明》军队伙夫 2014年全国卷Ⅰ《古渡头》渡夫 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邮差 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银匠 2、情节

散文化:少有冲突,缺少悬念,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找不到“开端一发展一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 3、环境

环境描写的篇幅较长,甚至成为小说主要描写对象,人物反而退居一隅。注重氛围、意境的营造。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追求意境之美。成功的意境往往能使人物、景物和情感融会贯通,产生虚实相映的效果。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 4、主旨

“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三)把握命题热点 1、人物

重点考察人物形象。充分体现“文学就是人学”的理念。考察形式如下: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整体,就是结合全文对人物作整体分析或概括;局部,就是结合文中一处人物描写去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情感、心理活动的分析。 直接与间接相结合

直接,就是题干直接要求概括或分析人物形象;2012年江苏卷第12题: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间接,就是借助文中其他题型,如情节分析题、物象题等来考查人物形象)。 如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2、情节

散文化的小说不会考查梳理、概括故事情节,而是抓住某段落或某段中的内容(或句子)要求分析它在全文情节中的作用,即重点考查小说情节的内在关联性。 如2016年江苏卷第15题: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3、环境

散文化小说特别钟情于自然环境的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如在阿城的小说《峡谷》中,“峽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作家对“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同时,对“峡谷”的描写中还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典型例题如2011年江苏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文本意蕴探究

散文化的小说探究题与散文探究题一样,都是基于文本内不同角度和层面的探究;基于文本内的探究,多放在文本的思想、情感和主题的丰富意蕴方面。 散文化小说突出情调的特点加大了学生阅读的难度,而偏偏又是命题者热衷的命题角度。因为情感、情调是最难把握的,说不清、道不明,小说中没有明确语句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情感取向,无明显褒贬,这些特点正适合命制“探究”类题型。

但从近几年小说探究题来看,重点放在了小说的审美意蕴(即小说的艺术形式)上。如2016年江苏卷第16题: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四)熟练题型判断

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

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对小说的结尾“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做简要赏析。 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五)注重实战演练

第一篇:2016年全国卷Ⅰ《锄》李锐

1.第6段描写百亩园的历史和现状,有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第八段画线句。

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3.“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表现了六安爷怎样的心理。 4.“锄”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①表明历史悠久,并和现状形成对比,是小说的背景; ②百亩园是西湾村人赖以生存的物资基础,突出农业生产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2.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六安爷锄地时的景象,表现了六安爷的惬意心情。 3.失去土地的无奈,将要失明的痛苦。

4.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

②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

③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暗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告别。

第二篇:2010年江苏卷《溜索》阿城

1.文中划线部分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通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参考答案:

1、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2、描写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3、(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

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4、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六)课堂小结

1.把握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2.多进行审题训练

3.注重高考真题的实战演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