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fF 10月第8卷第19期Lab M! ! ! !! : !!: : !: ! ‘2395‘ 细菌的耐药变迁[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385. [4]芦杰,王海,郑佰波,等.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抗菌活性的检 [2]蒋霞.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 测及用药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9):1014 志,2009,8(9):113. 1015. [3]周正任.医学微生物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57. (收稿日期:2011-05—16) 糖尿病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检测分析 刘 艳,普永冰,陆艳蓉(云南省玉溪市中医院653100) 【摘要】 目的探讨45岁以上1、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果糖胺(LGA)、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腺苷脱氨酶 (ADA)联合检测对鉴别诊断1、2型糖尿病的作用。方法 血糖(GLU)采用己糖激酶法,果糖胺采用果糖胺改良 NBT法,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胶乳凝集法,ADA采用酶显色法检测。结果 32例1型糖尿病患者GI U (9.51±2.73)rnmol/L,LGA(2.27±0.45)mmol/I ,HbA1C(7.09±1.91)%,ADA(8.17土5.55)U/L。1型糖尿病 患者ADA升高(ADA>18 U/L)2例,占6 。2型糖尿病143例,男75例,女68例,GLU(11.O6±4.36)mmol/L, LGA(2.66±0.76)mmol/L,HbAlc(8.11±1.99) ,ADA(10.91±6.57)U/L。14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32例 ADA升高(ADA>18 U/L),占22 。结论 2型糖尿病的ADA升高明显高于l型糖尿病,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 一定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血清腺苷脱氨酶; 糖尿病; 空腹血糖; 果糖胺; 糖化血红蛋白 D0I:10.3969/j.issn.1672—9455.2011.19.05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9455(2O11)19—2395 O2 对已确诊45岁以上1、2型糖尿病患者(肝功能理化检查 对糖尿病的研究,ADA与空腹血糖相关性研究,认为ADA对 均排除无明显急慢性肝病),通过检测以上糖尿病患者不同浓 2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作用。 度血糖(GLu)值、糖化血红蛋白(HbAlc)、果糖胺(LGA)与45 3.2 GLU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GLU只能反映出即刻 岁以上健康人群进行对照,探讨糖尿病患者糖三联指标与血清 的GLU水平值。果糖胺不受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并可反映最 腺苷脱氨酶(ADA)水平有无相关。 近1~2周内平均GLU水平,主要用于判断近期的GLU控制 1材料与方法 情况。HbAlc不受临时GLU浓度的干扰,且在血中浓度稳 1.1仪器与试剂 全自动生化分析AU2700、离心机。GI u、 定,作为评价长期GLU控制的一个金标准,能够反映测定前8 果糖胺、HbA1C、ADA试剂。 ~12周平均GLU水平。ADA与HbAlc呈明显的正相关,说 1.2标本采集空腹8~12 h后,采集静脉血5 mL,2 h内分 明血清ADA与GLU控制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I2]。糖尿 离血清用于GLU、ADA、果糖胺测定,同时采集枸橼酸抗凝血 病是一组以慢性高GLU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 2 mL,用于测定HbAlc。 病约占我国DM患者群的93.7 l_3]。一些指标的监测是使病 1.3方法GLU检测采用己糖激酶法。果糖胺检测采用果 情控制在一个理想水平的基础,定期检测LGA、HbAlc及时 糖胺改良NBT法。HbAlc检测采用胶乳凝集法。ADA检测 调整治疗措施或降糖药剂量,能使病情控制在稳定良好状态, 采用酶显色法。 有效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文献报导LGA与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用PEMS软件包进行分析。 HbAlc呈正相关(r一0.74),空腹GLU与HbA1c具有相关性 计量资料以 ±S表示,相关性分析采用双定量分析。 (r一0.62),空腹GLu与LGA浓度呈正相关(r:0.65),表明 2结 果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同时测定3个指标对糖尿病的诊断及疗效 4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175例,男91例、女84例,平均年 检测提供了可靠而简便的方法_4]。在本文研究中空腹GLU、 龄61.3岁,年龄最大93岁,最小45岁。其中l型糖尿病32 果糖胺、HbAlc、血清ADA 4项联合测定反映了3个不同时期 例,GLU(9.51±2.7'3)mmol/L,LGA(2.27±0.45)mmol/L, 的GLU水平。认为ADA是一种核酸分解代谢酶,2型糖尿病 HbA1c(7.O9±1.91) ,ADA(8.17±5.55)U/L。1型糖尿病 患者往往伴有血清ADA的升高_5]。其联合检测为临床提供 患者ADA升高(ADA>18 U/L)2例,占6 。2型糖尿病143 了一个近期、纵向、全程的GLU水平信息,为指导临床提供了 例,男75例,女68例,GLU(11.06±4.36)mmol/L,LGA(2.66 更好的方案。 ±0.76)mmol/L,HbA1c(8.11±1.99) ,ADA(10.91±6.57) 3.3 2型糖尿病的ADA升高明显高于1型糖尿病,即血清 U/L。14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32例ADA升高(ADA ̄18 ADA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与文献报道相 U/L),占22 。2型糖尿病患者3项指标与ADA相关系数 符_6];在本次研究中本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ADA与空腹 (r)明显高于1型糖尿病。 GLU、果糖胺、HbAlc均呈正相关;它们的联合检测为临床提 3讨 论 供了一个近期、纵向、全程的GLU水平信息,为指导临床提供 3.1 ADA是一种巯基酶,是嘌呤核苷代谢中的重要酶类,它 了更好的方案,在临床上对糖尿病的治疗和治疗过程中的疗效 能催化腺嘌呤核苷生成次黄嘌呤,最终氧化成尿酸排出体外。 观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血清中ADA主要来源于肝脏,当肝细胞损伤坏死或膜通透性 增加时,肝细胞内ADA释放入血中引起血清ADA活性增加, 参考文献 故该酶可以作为反映肝实质损伤的指标_1]。也有相关ADA [1]徐克诚,孟宪镰.临床肝胆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 检验医学与临床20l1年10月第8卷第19期 I ab Med Clin,Ocrober 2011,Vo1.8,No.1 9 社,l987:282 283.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2,24 (2):117-118. [2]夏家安.腺苷脱氨酶及结核抗体在糖尿病合并糖尿病并 合结核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4): 544—545. Es] 管茶英.糖尿病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5):331. [6] 王亚明.糖尿病患者FBG、HbAlc和ADA水平分析及相 关性研究[J].安徽医药,2007,11(10):918—91 9. (收稿日期:2011 05 15) [3]王光安,李天麟,白红丁,等.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 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患病率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 志,1998,19(5):282 285. L4j林宁,陈虹,杨萍.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和血清果糖胺及 ICU泛耐药鲍曼不动杆 菌的耐药性分析及防治策略 田红彪,王玉霄,王 燕(河北省唐县人民医院检验科072350) 【摘要】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毒(ICU)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结果,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泛耐药鲍曼 不动杆菌感染。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至2O11年2月唐县人民医院ICU 5例经病原学及药敏试验证实泛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感染病例,分析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治疗结果。结果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痰标本24例,尿 液2例。表现为泛耐药和多重耐药,对亚胺培南耐药率高达8O.。0 。耐药率最低的是多黏菌素(0 ),其次是米 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结论 应重点加强对Icu的消毒隔离,缩短住院及气管插管时间,进一步强化医护人 员无菌观念,防止交叉传播;采用降阶梯治疗策略,在经验治疗后,药物治疗首选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 【关键词】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药敏试验; 降阶梯治疗 DOI:10.3969/j.issn.1672-9455.2011.19.05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9455(2Ol1)l9-2396-02 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细菌(尤 其是鲍曼不动杆菌)在抗生素选择性压力下,对抗生素的耐药 模(]>500张床)、抗生素治疗、尿路插管和外科手术是引起耐 碳青霉烯类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鲍曼不动 杆菌常见的耐药机制口 为:(1)基因组大,可容纳多种耐药基凶 元件。(2)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3)产生多种药物的灭活酶 性日趋严重。出现了对目前常规检测的抗生素全部耐药的菌 株,称之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复杂,携 带多种耐药基因,可将耐药性传递给其他细菌,且能接受其他 细菌的耐药基因。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呈逐年上升趋 势,临床医生应重视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期间应加强细菌 的耐药性监测,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达到合理、有效使用抗 生素,把院内感染降至最低。 1材料与方法 或修饰酶,如0~内酰胺酶、氨基糖苷修饰酶等。(4)药物作用靶 位的改变及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5)特异性外膜蛋白的缺 失。(6)外排泵的过度表达。高水平的碳青霉烯类耐药与 ()XA23有关 ],0XA4O的产生和外膜蛋白的表达F降也可使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 。另外,IMP8型金 属酶、PER1型ESBI一质粒介导的AmpC酶和TEM1酶也与 1.1 菌株来源 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本院ICU 5株泛 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1.2试剂 购自浙江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3方法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泛耐药有关。卢健聪等 J经单因素分 析发现,慢性肺部疾病(c0PD/支气管扩张)分离出病原菌前 15 d使用过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早期 联用抗生素与耐碳青霉烯类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产生有关。 应加强环境消毒、加大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教育、严格执 1.3.1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1.3.2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 行洗手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护易感人群,采用降阶梯防控 策略对控制重症监护室鲍曼不动杆菌的交叉感染及防治具有 非常重要意义。该策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广谱抗生 素的经验性治疗,其目的在于防止患者病情迅速恶化,防止器 官功能障碍,挽救患者生命,并缩短其住院天数;第二阶段降级 使用相对窄谱的抗生素(即目标性治疗),在经验治疗后,以减 少耐药菌产生及二重感染发生的可能,根据微生物学资料药物 2 结 果 临床常用16种抗生素中,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 南耐药率高达8o.o0 。耐药率最低的是多黏菌素(0 ),其 次是米诺环素、头孢哌N/舒巴坦。对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头 孢他啶、头孢毗肟、头孢噻肟、氨曲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 布霉素、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咏唑、氨苄西林均耐药。 3讨 论 治疗可首选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据文献[7]报道应 用头孢哌酮一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l临床总有效率68.4 , 细菌清除率42.1 ,并且能优化治疗的成本效益比。 参考文献 近年米,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逐年增多, 且具有多重耐药性,尤其在ICU这种情况更加突出。感染危 险 素为免疫力低下、严重创伤、侵人性操作、使用呼吸机、长 [1] 滕懿群,严霞,陆巧英,等.儿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情7兄及 其耐药率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 4):323. M,Rodriguez Bano J,Fernandez—Cuenca F.Ct Eel Cisneros J a1.Risk factor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imipenem—resistant 时间住院等。以往的研究认为,使用过第3代头孢菌素、病房 患者密度较高、高强度的工作量是造成耐碳青霉烯类泛耐药鲍 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Cisneros等 认为,医院的规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n Spain:a nationwide study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