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视剧的播放,从来没有和旅游经济的热度如此紧密联系过。
但电视剧《乔家大院》在央视的热播,却让这个“五一”黄金周之前的一两天, 山西乔家大院的游客量雄踞山西各景点之首, 最高日接待人数高达8. 5万;黄金周 期间共接待39.2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80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0.25%和62.46%, 一举挤进山西热门景点的前三名。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体现的正是文化对经济的强大推动力。
据统计,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山西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千万人 大关,比去年同期增长22. 3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 09亿元人民币,比去年 同期增长31. 41%。
正当人们惊异于山西旅游业创新纪录的时候,5月17日,第二届中国 深圳国 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深圳召开之际, 由山西省委副书记、宣传部长云公民带队, 文物、文化、旅游、广电、出版等相关部门一把手组成的庞大推广团,在国际“文 博会”上,隆重的召开了山西团新闻发布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山西文化再 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然而这样丰富的文化资源,怎样才能变成经济发展的资本?
“华夏文明看山西”,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文化 旅游业”定位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在山西却是第一次。
在今年1月召开的山西省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山西省省长于幼军首次把“文 化旅游业”定位为“山西的新兴支柱产业”。而山西的特色文化就是当地发展新兴支 柱产业的资本。
据了解,“十五”期间是山西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 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 1.3%。与“五一”黄金周的旅游收入相比,不难 看出,旅游文化产业的收益和财政总收入保持着类似的增长比率。
山西省文化厅助理巡视员郭立向媒体透露,目前,山西全省共有专业艺术表演 团体15
6个,从业人员8 9 6 7人,年演出收入2 8 3 2万元,经费自给率达到 3 1%。县级剧团经
费自给率达到6 7%。闻名中外的山西戏曲,剧目纷呈,名伶 辈出,有3 7位戏曲演员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以“黄河歌舞”为代表的表演流派 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发展潜力,绛州鼓乐已经立足上海,走向全国,成为少有的大 牌礼仪演艺主力;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都有自己的民歌,现已搜集的民歌达两万 余首,现存的民间舞蹈有2 0 0多种……
每年一个主题的“华夏文明看山西”系列活动,已经让山西的黄河、黄土文化 享誉京、沪、穗,远播港、澳、台,成为山西文化艺术产业的品牌,取得了较好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立秋》已演出近2 0 0场,票房实现4 0 0余万元; 《一把酸枣》演出
12 0余场,票房突破5 0 0万元。电影《暖春》票房收入也已实现1 8 0 0万元, 并探索
出了一条“小厂家,小投入,大影响,大效益”的国产电影制作发行途径。 山西电影制片厂2 0 0 3年就生产电影8部,2 0 0 4年完成10部,2 0 0 5年 完成2 0部,连续三年电影生产数量名列全国各电影生产机构第三名;
《语文报》发
行量达6 0 0万份,《英语周报》达1 6 0 0万份,是全国行业报刊中发行量最大的 报纸。主营图书音像产品的山西得一文化产业集团已成为全省最大的图书音像产品 经营机构,年营业额也达2亿元。
山西还是晋商的故里,也是中国最早的重要商业活动一一盐业贩运的发源地。 特别是晋商创设的票号汇通天下,经营活动远达欧亚各地,在明清两朝活跃了五百 余年,成为中国金融业的鼻祖。
晋商经营的成功,如今已经演绎成一种文化。而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无疑 已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将日益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而旅游当之无愧是物质文化最好的、原汁原味的展示方式。
山西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主要分为古建文化、自然风光、红
色旅游、工农业旅游和科技旅游资源五大类。而“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 西旅游形象口号,则充分突出了山西的旅游文化特色
的山
以能源大省、农业大省而闻名的山西,还独辟蹊径,深挖特色,把工农业生产 也开发出了旅游价值。晋华宫煤矿探秘游、太原王家峰梨园、杏花村酒文化旅游基 地、陈醋文化旅游基地等正在成为一个个新的旅游热点,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大批 游客。 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的最佳方式,莫过于举办文化节。
对“美食家”来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看山西”不再是“耳福”,在 太原国际面食节上,以刀削面为代表的山西面食有2 0 0 0多年的历史,如今演绎 的品种已达2 8
0种,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名扬海外的山西面食,还可以痛饮杏花 汾酒,浅酌山西陈醋,吃
着运城的苹果,欣赏前来赶市的世界各地美味。
与此同时,山西举办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大同云冈国际旅游节、五台山国际 佛教文化艺术节、晋中晋商文化节、运城关公国际旅游节等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正在向品牌化迈进。
据统计,2 0 0 4年山西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8 3.3 6亿元,增 长速度达3
6.41%。民营和私营资本在整个文化产业构成中占有较大比重。仅 个体经营户达4 2 0 0 0
个以上,占从业人员比重达3 8.9%,创造的增加值占 47.74%。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 在山西全省文化产业构成中所占比例较大,其增加值分别达到12亿元和11亿元 以上。
个比山西煤炭更富有、 更有价值的“金矿”正在被发现、开掘 当政府把“文化旅游业” 定位为“新兴的支柱产业”的时候,可以看到,一个崭新
的山西将“浮出”:不再是黄土、黑煤,而是百花满园的文化新经济。
山西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