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维新时期的教育

来源:六九路网


一、维新变法时的女子教育思想

维新变法以前,女子教育问题已经受到关注,女子教育开始兴起。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陡然加剧,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这种形势下,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救亡图存、新国富民的政治目的,在教育领域里提出了一系列与其政治目的相适应的思想。提倡和重视女子教育便是这种思想的基本内容。

1、批判阻碍女子教育的封建伦理道德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女子是不需要文化知识的,更不需要才能。长期以来,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作为女子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妇女遵循“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等纲常名教。康有为认为几千年来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之一,是剥夺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梁启超对此也痛加驳斥,认为这乃是“祸天下之道”,使妇女“于天下事一无所闻”,因而造成妇女愚昧无知,使占人口半数的女子不能自立。他斥责封建社会,女子不仅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遭受摧残,“惟宁不业不教而已,且又戕其支体,蔀其耳目,黜其聪慧,绝其学业。”[2]他愤怒地揭露,封建社会妇女是“闺闼禁锢,例俗束缚,惰为游民,顽若土蕃。”[3]认为这种“智男而愚妇”的封建观念必须铲除,仿照西方各国,创办女学,使女子接受教育。针对当时仍存在 “妇女智力低于男子”、“女性先天不如男性”等观点,维新派更是

梁启超认为女子的智力和学习等方面都不比男子差,给予了有力的回击。而是“各有所长,

非有轩轾”。[4]男女都是“躯体峙立,首函清阳者,其聪明比不甚相远,所以生差别者,在智慧之开与不开耳。”[5]提出根据女性的特点,只要对女子实施教育,则“往往有男子所不能穷之理,而妇人穷之,男子所不能创之法,而妇人创之”。[6]这实际上是对剥夺、

限制和阻碍女性教育权利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

正因为康有为、梁启超这样一大批先进的国人感时忧世,拨开传统陋习的阴霾,为女性早见天日奔走呼号,才使人们认识到女子受教育的价值,迎来女子教育风气渐开的新时代。

2、宣称女子应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妇女占人口总数的一半左右,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她们却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利用西方的“天赋人权”、“男女平等”的思想来重新看待中国的男女关系,认为妇人也是人,应当同男子一样享有各种权利。他们更进一步关注女子教育问题。从郑观应的《女教》(1892年)到梁启超的《论女学》(1896年),再到严复的《论沪上创兴女学堂》(1898年),都积极倡导女学,主张妇女应与男子一样,既能读书又能“阅世”(参加社会活动)。康有为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出发,主张男女平等。他说过“夫以男女皆为人类,同属天生,而压制女子使不得仕宦,不得科举,不得为议员,不得为公民,不得为学者,乃至不得自立,不得自由。”他无限感慨地说:“不平至此,耗矣哀哉。”[7]并大声疾呼给妇女以平等自由,在他设想的大同世界里,“男女平等,各有独立,以情好结合”,女子“一切与男子无异”。[8]在教育上,他主张男女平等,发展女学。为了鼓励女子求学,康有为主张制定与男学校相同的女学章程,女子在大学和专门学校完成学业后,可获中国举人、进士荣衔;学问有成,允许参加选举、应试、为官、为师,只问才能,不加禁限。康有为这一女学思想,在那个刚刚提倡女子教育、传统的性别意识还很浓厚的时代,是十分先进的。他这一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女学观,在社会上起到了极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梁启超也很重视女子教育,这基于他男女平等的主张。说“圣人之教,男女平等,施教劝学,匪有歧也”。[9]他反对“扶阳抑阴”,认为“必智慧平等,然后能力可以平等,故开女智为第一义。”[10]他还认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提

出女子有耐心、善静、心细的特点,与男子相比,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中国应开发和利用女性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

3、女子教育对家庭的益处

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只对男性开放,与女子无缘。在近代西方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下,资产阶级维新派关注起女性的家庭地位。

梁启超认为女子不学,不但不会令她们贤淑有加,反而会给家庭幸福蒙上阴影。因为女子不接受教育,一方面会愚昧无知,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于姑璋姐娣之间,为小事争强弱,使得“家庭之间,终日不安”,以致造成家庭不和。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从兴女学开始,女学能使女子“内之以拓其胸,外之以助其生计,一举而获数善。”[11]另一方面,当时的情形是女子普遍不能自养,必须依仗他人供给。而女子只有接受教育,有了知识,才能知书达理,才能知情知义,才能自养自立,消除依赖心理,成为丈夫的贤内助,帮助丈夫发展生产,安排生活,使家庭和睦幸福。因此,他呼吁更新观念,给予妇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使她们有才、有德,对家庭的和睦做出贡献。

此外,在当时的危难关头,有识之士都意识到要振兴中华,就必须从下一代抓起,而要培养出优良品种,母亲的作用十分重要。母亲有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就有文化,这样国家才会强大,民族才有希望。因而重视“胎教”和“母教”,解放妇女,成为他们呼吁的重要课题。

女教有益于“胎教”。从胎儿教育来看,女子受教育是保证优生的基础,是胎教不可缺少的一环。梁启超以西方为例,认为“西人言种族之学者,以胎教为第一义,其思所以自进其种者,不一而足。而各国之以强兵为意者,亦令国中妇人,一律习体操。以为比如

是,然后所生之子,肤革充盈,筋力强壮也。此亦女学堂中一大义也。”[12]中国要保种保教,不能不实行胎教。胎教的好坏,对出生婴儿的素质影响很大。这就要求孕妇必须提高

文化素养,养育强健的儿童。

女教有益于“母教”。胎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女性的教育,而女性在家庭教育尤其是婴儿、幼儿的家庭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据此,梁启超深刻阐述了女子的学识、素养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他坚信:“人生百年,立于幼学。”[13]在儿童教育中,家庭环境尤其是母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母亲有着良好的修养,又达于教法,能根据孩子的性情加以引导,因材施教,那么孩子将来更容易成才。可见,女子是否有学问直接影响后代的成长。即“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进可宜家,远可善种。”[14]

4、提倡兴办女学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割地赔款,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志士痛感西方之所以强盛而我国贫弱,是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不发展造成的。徐勤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撰著的《中国除害议》中写到:“然掸考四万万人之为学而被教化识字者,妇女不得入学,以无才为福也,可以不教,不识文字,稍弄笔墨,涂丹黄,填韵词,则号为闺秀矣,此不得为学,既无女学,则四万万之民,去其半矣。深山邃谷,苗傜杂俗,男女同俗,曠野百里,邈无蒙学。”[15]

维新派认为虽然当务之急是如何救国,使国家强盛,但救国的根本是妇学,女子教育才是天下之大原。梁启超在1896年的《变法通议》中指出“居今日之中国,凡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此非知本之言也。” “然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学不学始。”[16]他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生利分利”理论,对当时中国国情进行了分析。当时中国社会“以男子而论,分利之人,将及生利之半,……

已不可为国矣;况女子二万万,全属分利,而一生利者。惟其不能自养,而侍养于他人也。”[17]中国人贫穷的原因是女子无业,女子无业使得女子不能自养;女子不能自养造成女子受压迫,地位低下,从而造成国家贫穷。而女子无业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女学不兴,女子未接受教育。

康有为从泰西等国重视女子教育中受到启发,意识到女子教育与国家强弱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泰西大国:“农工商兵,士皆专学,妇女童孺,人尽知书。”[18]通过与外国对比得出中国落后被动挨打的原因之一在于女学不兴,所以他指出根源是“中国二百兆女子,曾无一学校以教之,则不学者居其半,是吾有民而弃之也。”[19]此外,他还认为要使国家富裕就必须达到人人自养,即兴办女子学校。而且妇人从学,可以少去应酬之繁,免去考试之难,同样可以学成有用人才。他还通过考察各国强弱与女子的关系,认为“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20] 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创办女学,大量培养女性人才,让她们参与世界竞争,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维新派以女子教育作为经济独立的手段,主张将占人口半数的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作为社会劳动力,独立自养,从而达到“强国智民”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