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方式的转变,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的主流。而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只有抓住了这一点,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正是在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最高效手段之一。 【关键词】 创设问题 培养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12-01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问题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也就是说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从问题开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学会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就教学经验进行以下探讨。 一、从激发学生兴趣角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创设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好的状态,唤起他们强烈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创新的欲望。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发挥出来。学生对某方面产生兴趣,就能坚持不懈的努力发展,创新思维就能在兴趣中得到培养。
如在讲静电场中的库仑力时,用一块毛皮摩擦气球后,气球能粘在黑板上而不掉下来。学生对这一现象都很惊奇,从而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接着对学生提出:“气球为什么不掉下来?大家想知道吗?”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而难以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为接下来的库仑定律讲解铺好了道路。
二、从设置悬念角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放手让学生观察、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种设疑,打破事物发展顺序,从结果入手,把事情某个紧要部分提到前面,从而形成悬念,以此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如在讲万有引力时,在新课结束时,我们不妨提一个问题:“如果万有引力消失了,地球上会出现怎样的情境?”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让学生课后去查相关资料。这样就激发了他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用各种手段,采用有效办法去了解真相,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了知识,也使思维的速度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从抓住重点词语角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词语设置问题,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如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总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
质,叫做惯性。先让学生 说说“一切”一词的意思,再引导学生对“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进行质疑,答案显而易见。这样带着疑问学习,效果很好。
四、从连环设疑角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一问套一问,相互串联。这样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
如在学习恒力做功时,我们不妨设置这样的问题“功是怎么定义的?”“w=fssinθ中每个字母表示的物理量是什么?”“w=fssinθ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将sinθ删去?”“使用w=fssinθ这个公式还应该注意什么?”“这个公式可以求变力做功吗?”这样带着疑问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效果很佳。通过层层设疑,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五、从想象设疑角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目前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爱因斯但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为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可以假设没有摩擦、人变成强磁体、地球突然作自由落体运动、重力消失……让学生充分想象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情景?让学生想得开心,开心地想。
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我们的学习能力就会时时充满活力。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才能培养出能够解决问题的高素质学生,才能为社会培养出能够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