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究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和发展趋势

来源:六九路网
己术 文 探究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和发展趋势 宋文邹俊 510641)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广东广州摘要:旧建筑改造设计的积极的理念和社会意义是毋庸置 疑的,其产生的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尽 管实践中还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随着建 筑设计总体水平的提高,面临的问题会逐一解决。同时要求建 筑师要积极的利用旧建筑,真正地为当代社会经济文化需求服 务,让旧建筑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关键词:城市;旧建筑;绿色改造;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o12)o8—0300—02 一个事物是新的,然后变旧过时,然后被废弃,只有到后来 他们重生之际才有了所谓的历史价值。”——凯文-林奇(Kevin Lynch)。对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可以协调落后的旧建筑和不 断发展的时代之间的关系,在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的同时,还保留 了城市的历史与记忆,进而在新旧交融中创造新的美感。 1旧建筑的历史意义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内大中城市的市容景观 日新月异,新建筑新景观层出不穷。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无法 复得的东西,很多历史建筑被成片、成街、成坊的拆除。这种建 设性的破坏,已经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因此,在 城市化进程中对历史建筑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显得越来越重要 了。这就为城市景观的更新改造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有限的 经济条件下,采取最有效的手段对旧建筑旧住宅进行保留改造, 使之能与周边新景观相协调。 196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威尼斯通过了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这是第一个国际性的由建筑师和 文物保护专家提出的以建筑遗产保护为主题的条例,也是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处理国际文化遗产事物的准则。从此,世界各国 都陆续开始关注建筑遗产的保护问题。1979年澳大利亚编制了 《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明确提出了针对建筑遗产的 “改造性再利用”概念,即该建筑为适应新时期新功能而进行适 当的调整,最大限度的保护该旧建筑改造不仅是对建筑文化内 涵的延续和经济上的节约,更是对地球资源的一种可持续发展 的行为。建筑的特色及该地区的传统地标作用,最大限度的再 现该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因此旧建筑改造不仅是对建筑文化内涵的延续和经济上的 节约,更是对地球资源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2旧建筑改造的方法 目前,建筑界对旧建筑改造更新与利用常采用如下策略: (1)对于陈旧且无保留价值的大量性建筑采取彻底拆去重 ・300・ 文学界 建的方式,如:居住区拆迁重建。 (2)对于遭到严重破坏的文物建筑采取在遗址上重建,努力 恢复其原貌,如:圆明园工程。 (3)对于在某一区域有一定的标志性/景观性的旧建筑采取 整体保护,局部改造或室内更新,使其适于新的功能需求。对于 有利用价值的旧建筑,在不破坏城市文脉和环境肌理的前提下, 进行改造更新,不仅可以有效地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发 展历史的厚重感,同时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物质到精 神双双造福于市民大众。国外学者因此提出了再循环建筑,“再 循环”就是复活、再生、继续生长的过程。 3旧建筑如何再生 对旧建筑的改造性设计,是一次在空间与形式创造、建筑形 象与环境艺术设计上的尝试,是对多相位品质(观念、生活、技 艺、审美等)和多层面知识(建筑、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历史 等)的一次检验。现在,许多城市都在大片大片拆除旧建筑,城 市在向现代化迈进。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史,如果一个城 市的文脉及其历史连续性遭到破坏,也就失去了城市个性与历 史的厚重感。相当一部分旧建筑仍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文 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要予以保留。其中某些旧建筑可 以经过改造再利用,成为区域 标志建筑。 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和在传统建筑环境中添加新的建 筑,对于建筑9币来说一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命题,因为这项工 作不仅意味着要探究历史而且要为在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的生 命,二者的“协调”是设计的基础,双方的“共生”才是设计的本 质。目前,在中国许多城市环境中一大批尚有保留价值但又不 是文物遗产的旧建筑,正在或将要面临被无情地拆除。建筑是 有生命的,某些旧建筑在现代的不断演绎下,可以继续生存。对 某些旧建筑的改造利用,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既可实现其经 济价值的转移,又体现其文化价值的延续;既是对历史的尊重, 也是对未来负责。对旧建筑进行改造更新与利用是一项迫待探 讨研究的重要任务。 4旧建筑改造发展的新趋势 (1)新技术的应用——节能理念的引入 (2)空间规划理念——能够快速应变的多功能空间 (3)对于时间的精细划分一《威尼斯宪章》的深层次表达 第一,对于建筑中最有特色的典型部分进行修复,运用传统 的材料与色彩,进行精确的复原,其构造设计非常细致,正如《威 尼斯宪章》中提到的“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文献。不能有丝 毫臆测”。 第二,相对于主体部分的精确程度,加建部分的改造则略有 艺术审美 放松,在不改变体量的前提下,对材料和色彩进行了小规模的调 整,使其与主体部分更加协调。 (1)整体适度还原——在建筑的宏观角度看,尽可能恢复建 筑原有的建筑风貌,旧建筑可以还原的元素尽量修复与还原。 (2)建筑风格定位——对旧建筑的风格进行定位与改造后 的风格是否变化要首要决定。 (4)巩固建筑结构——对于现代而言,以往的旧建筑都是 木构结合砖墙,并非以钢筋混凝土为承重墙,在改造时需要注意 筑的脉搏。建筑似乎无生命的,但是在某种观点看来,建筑一直 都是有生命的。 5总结 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具有经济、生态、文化等诸多方面的 意义,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中国大量旧建筑面临改造与再 利用的问题。与新建建筑相比,旧建筑改造的设计、施工方法大 为不同且各具特色,因而,对于设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解决 技术难题的同时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力,保留建筑历史意蕴的同 时展望未来,这都需要设计者发掘潜力,不断创新。旧建筑的保 护与再利用可以提供新建筑无法达到的空间效果,对于旧建筑 的改造与再利用必将成为国内建筑界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 修补建筑的墙体的承重能力,具体方法大概为拆除墙上多余贴 面和白灰,在砖与砖间加入水泥加固,想砖墙外露就在建筑墙体 外立面在打磨砖面后,抹上一层防水层,或者是加上一层其他颜 色的涂料也可。 (5)屋顶改造修补成重点——对于旧建筑来说改造最厉 领域 害的就是屋顶,因此屋顶的防守修补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 按改造情况的需要,旧建筑的屋顶可以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进 参考文献: 行适当的修改,也有一部分情况是直接还原旧建筑的屋顶外观 [1]吕叔湘,丁声树.建筑外环境设计[M].商务印书馆出 与内部结构。另外在经费不允许的情况下,旧建筑改造的屋顶 版,2005,6 翻新 修补与改造将会成为一项重要的设计环节。 [2]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延长建筑寿命要科学——旧建筑的排水系统与防水 l0 系统都是许多年前所设计安排的,因此在旧建筑改造中,地面、 [3]龚震西.艺术品与建筑环境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硕 墙面与户外防水墙和隔水槽等都需要重新安排,才能有效的延 士学位论文,2002:50 长建筑的寿命,才真正的在可持续发展的思维下改造旧建筑。 [4]肯尼斯鲍维尔.旧建筑的改建与重建[M].于馨等译,大 (7)解构建筑结构之美—一对于部分有特殊结构的旧建 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筑,可以采取解构主义的手法,使旧建筑本身的室内或者室外建 [5]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 构完全暴露,更加可以运用夸张的手法把特色结构展示给人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观看,使建筑其身变为一种标志性建筑。 [6]李颖璇.办公建筑外环境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 (8)所有设施要齐备—一在旧建筑改造中,能改造的元素 学位论文,2008 不单单是建筑本来,需要详细改造的还有室内的家具与空间安 [7]于鹏.凝聚艺术的文化延续[J].企业家天地,2006 排与划分和室外的环境设计,特别是室内的空间设计上,根据不 [8]任娟,刘丛红.从几个作品看西方旧建筑改造的新趋势 同的空间特点结合沙发、空调、音乐、灯光等等,才会重新唤醒建 [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 (上接第299页) 事实上,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与思考的是这 [2][美]迈克尔・坎内尔.贝聿铭传[M].中国文学出版 样的原则,这些原则比设计方法更为重要。正如他所说的,建筑 社,1997,1 师是严肃的职业,我们必须有责任心。因为我们设计的房子是 [3][台湾]黄健敏主编.阅读贝聿铭[M].计划出版 要别人去使用的,任何欠考虑的设计都会给使用带来麻烦。复 社,1997 杂的建筑设计之路很长,值得我们去思考、实践。 [4]徐宁,倪晓英.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M].苏州:古吴轩 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99 文学界 ・3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