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作者:余志武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2年第12期
摘 要:在班级管理中,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班主任科学地运用反思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不但有利于学生本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对建设一个班风、学风良好的优秀班集体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班级管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反思教育
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意义,已在教育界取得共识。因此,养成教育,尤其是起始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对于初中生的养成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中有着详细、全面的规定。但是,对初中起始年级学生的反思教育,关注和重视还显得不够。 一、什么是反思教育
对于反思及反思的作用,古今中外的许多智者有独到的见解,留下许多精辟的论述。人通过反省心灵的活动和活动方式,获得关于它们的观念,如,知觉、思维、信仰等。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本质的概念。”可见,反思也是一种思维。
二、反思教育适合初中生吗
也许有人会认为,反思对于成年人比较适用,而要求初中生进行反思,有点为时过早,甚至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适合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对于这一点担忧,瑞士心理学家、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一个12岁的儿童已经具有公正的观念。班主任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反思或反省,以形成对事物正确的认识、恰当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等,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还是完全可能的。 三、反思教育的实践
将反思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和手段,不可随意而为。因为不是所有事情都有反思教育的价值,都适合反思。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班主任需要对班级和学生进行全面观察和深入了解,以便发现问题,选择有反思价值的对象。 1.反思教育一定要有针对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班主任要求学生反思的对象必须是与学生有关,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只要是有教育意义的,都可以反思。对于正确的事情和行为的反思,学生可以总结出有益经验和方法等。对于错误的事情和行为的反思,学生可以总结教训,引以为鉴。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发自内心的自主思索,树立对事物的正确态度、认识和观念,促进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2.反思教育一定要结合其他教育方式
在班会上针对班级或学校出现的一些现象,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展开大讨论,甚至是辩论会等。例如,对于有的学生上课经常讲小话的现象,班主任可以先要求全班学生反思,然后展开讨论,以通过全体学生的自觉意识,认识到讲小话的严重影响和不良后果,使反思教育达到最高价值。
四、反思教育的形式和效果
柏拉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反思是一种思维,一次反思,就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灵魂的对话。反思教育要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反思的形式,必须不带惩戒的意味。因此,反思应摈弃过去的检讨书、保证书、违纪说明书等形式,因为它们都带有批评、惩戒的味道,沒有真正触及灵魂,学生表面上接受,而内心产生抗拒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下的教育效果不佳。 笔者认为,反思教育最好采用“情况说明书”的形式。这种形式,教师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不带有批评或惩戒的意味,况且,教师是真心帮助学生的,学生容易接受,并乐意反思。 “情况说明书”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清“事情”发生的经过,第二部分要深刻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第三部分全面分析事情发生后的不良影响和危害,第四部分要写清楚自己今后如何避免同类事情再次发生。学生写“情况说明书”的过程,就是对事情的再认识过程,也是对自身行为的一次“检讨”和灵魂的洗礼。这正是反思教育的目的。 五、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想,除了在学科学习上学生要不断锻炼和培养思维能力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培养反思能力,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动力。
在反思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梳理出有益的经验,汲取深刻的教训,其收获将远大于班主任喋喋不休地说教。实践证明,这种说教简单、空洞,并无多大实效。因此,当学生掌握了反思的方法,并逐渐养成反思的习惯,他(她)的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良好的班风、学风也会逐渐形成。
通过实施“反思”教育,既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对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班主任需要长期实践反思教育,使反思教育成为班主任的一种常用教育方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初中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