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 试题库 高层建筑结构-试题库 结构 http://wenku.baidu.com/view/7f1be70a581b6bd97f19eaf1.html
第一章 绪论
( F ) 1. 高层建筑的控制荷载是竖向荷载。
( T ) 2. 高层建筑顶部位移与随高度的增加成 4 次方关系增加。
1 高层建筑的控制荷载为 答案:水平 荷载。
2、与多层建筑结构相比,高层建筑结构的最主要特点是 数量或截面尺寸的控制指标。 答案:水平荷载成为设计的主要因素、侧移限值
3、高层建筑的控制荷载是主要考虑 A. 竖向荷载; B. 水平荷载; 答案:B , 为确定各抗侧力构件 和 。 C. 恒荷载; D. 都不是
4、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变化最明显的是 A. 轴力 B. 弯矩 C.侧向位移 答案:C. 。 D.剪力
5、某高层建筑要求底部几层为大空间商用店面,上部为住宅,此时应采用那种结构体系: A 框架结构; B 板柱结构; C 剪力墙结构; D 框支剪力墙 答案:D
6、一幢普通的高层住宅建筑,其重要性等级最可能是 A 甲类; B 乙类; C 丙类; D 丁类. 答案:C
7、下列叙述满足高层建筑规则结构要求的是(D) 。 A、结构有较多错层; B、抗扭刚度低; C、质量分布不均匀; D、刚度、承载力、质量分布均匀,无突变。
8、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特点是(B) 。 A、竖向荷载为主要荷载,水平荷载为次要荷载; B、水平荷载为主要荷载,竖向荷载为次要荷载; C、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均为主要荷载; D、不一定。 1 。
9、什么是高层建筑结构,其主要抗侧力结构体系有哪些,他与多层结构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参考答案: 结构上大于 10 层或 24m 的建筑为高层建筑结构,主要抗侧力结构体系有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筒体等; 与多层结构的主要区别为:水平荷载是设计主要因素;侧移成为控制指标;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不可忽 略。 抗侧力结构布置
第二章 抗侧力结构布置
1、结构布置的总体原则(8 个字)为: 答案:简单、规则、均匀、对称 、 、 、 。
2、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各种结构体系的结构布置的基本原则是简单、 答案:规则、均匀、对称。
3、要求建筑物重心和刚心重合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结构出现 答案:扭转
4、要求建筑物平面对称布置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结构出现 答案:扭转 、 、 。 破坏。 破坏。
结构体系选择
1、下面哪项不是高层建筑的特点。 B )
( A、高层建筑中,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对结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动力反应基本上可以不用考虑; C、结构轴向变形、剪切变形以及温度、沉降的影响加剧; D、材料用量、工程造价呈抛物线关系增长。
2、下面对高层钢结构设计要求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结构体系应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可考虑多道抗震防线。 B、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C、结构应具有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D、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强梁弱柱型,以防止形成柱子倒塌结构。
3、下列哪项不是剪力墙结构体系的优点。 ( C ) A、房屋中没有梁柱,比较美观; B、结构刚度大、顶部和层间位移均较小。 C、空间整体性不好,抗震能力不如框架结构。 D、用钢量比较少,相对比较经济。
4、以下是地震工程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C ) A、地震震级:国际上采用里氏震级来表示一次地震本身的强弱。震级表示了释放能量的多少。 2 B、地震烈度:某区域受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程度。我国用 12 个级别来划分烈度。 C、基本烈度:在 100 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 10%的地震烈度值。 D、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5、各个地区和城市的设防烈度是由国家规定的。某地区的设防烈度,是指基本烈度,也就是指中震。小 震烈度大约比基本烈度低 1.55 度,大震烈度大约比基本烈度高多少度?( B ) A、0.8 度 B、1 度 C、1.2 度 D、1.5 度
6、世界最有名的束筒结构美国西尔斯大厦,1974 年建成,442m 高,110 层,由 9 个钢框筒组成,总用 钢 7600t。试根据经验公式估计该大楼的自振周期大概为多少秒?( B ) A、1.8s B、7.8s C、32s D、58s
7、下面对高层钢结构设计要求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结构体系应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可考虑多道抗震防线。 B、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C、结构应具有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D、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强梁弱柱型,以防止形成柱子倒塌结构。
8、以下抗侧力体系中,抗侧刚度最大的体系是 A 框架结构体系; B 筒体体系; C 剪力墙体系; 答案:B 。 D 框架剪力墙体系
9、什么是高层建筑结构,其主要抗侧力结构体系有哪些,他与多层结构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结构上大于 10 层或 28m 的建筑为高层建筑结构, 主要抗侧力结构体系有框架-剪力墙、 剪力墙、 筒体等; 与多层结构的主要区别为:水平荷载是设计主要因素;侧移成为控制指标;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不可忽 略。 我国对高层建筑结构是如何定义的? 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规定:10 层及 10 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 28m 的 建筑物称为高层建筑,此处房屋高度是指室外地面到房屋主要屋面的高度。
10、多高层建筑结构有哪几种结构体系?各种结构体系的优缺点和受力特点如何? 答:多、高层建筑结构有以下结构体系: (1)框架结构体系。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能获得大空间,也可按需要做成小房间;建筑立面容 易处理;结构自重较轻;计算理论比较成熟;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造价较低。缺点是:框架结构的侧向刚 度小,水平荷载作
用下侧移较大,故需要控制建筑物的高度。 (2)剪力墙结构体系。优点是:剪力墙的承载力和侧向刚度均很大,侧向变形较小。缺点是:结构自重 较大;建筑平面布置局限性大,较难获得大的建筑空间。 (3)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优点是: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比框架结构房屋的水平承载力和侧向刚度都 有所提高。 (4)筒体结构体系。优点是:最主要的优点是它的空间性能好。缺点是:容易有剪力滞后现象。 (5)框架-筒体结构体系。优点是:这种结构体系兼有框架体系与筒体体系两者的优点,建筑平面布置 灵活便于设置大房间,又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和水平承载力。 (6)刚臂-芯筒体系。优点是:与框架-筒体结构体系相比,刚臂-芯筒体系具有更大的侧向刚度和水平承 载力,从而适用于更多层数的高层建筑。
11、简述高层建筑结构布置的一般原则。
高层房屋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尽量减少复杂受力和扭转受力,尽量使结构抗侧刚度中心、建筑平 面形心、建筑物质量中心重合,以减少扭转。高层建筑,其平面形状可以是方形、矩形和圆形,也可以采 用 L 形、T 形、十字形和 Y 形。但平面尺寸要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高层结构房屋竖向的强度和刚度宜均匀、连续,无突变。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避免错层和局部夹 层,同一楼层楼面标高尽量统一,竖向结构层间刚度上下均匀,加强楼盖刚度,以加强连接和力的传递。 同时,建筑物高宽比要满足有关规定,并按要求设置变形缝。
12、为什么规范对每一种结构体系规定最大的适用高度?实际工程是否允许超过规范规定的最大适用高 度?
1)要根据房屋建筑的高度、是否需要抗震设防、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确定一个与其匹配的、经济的结 构体系,使结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建筑材料得到充分利用。而每一种
结构体系有其最佳的适用高度。
2)允许,当房屋高度超过规定的最大高度时,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论证。
框架结构
(F) 高层框架中混凝土柱的截面尺寸变化时,轴线位置必须保持不变。
(T) 高层框架中混凝土柱的截面尺寸变化时,轴线位置应尽可能保持不变。
( T ) 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的框架结构,必须是双向框架。
1、框架结构的水平位移由两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由 答案:梁柱弯曲产生的位移、柱压缩。 2、为减少高层框架结构中混凝土柱的截面尺寸,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 答案:高强混凝土、钢骨混凝土、钢管混凝土 和由 引起。 、 、
3、高层框架中混凝土柱的截面尺寸和混凝土强度等级都可以沿高度减小。其要求是相邻两层 。 答案:不宜同时减小尺寸和强度等级。
4、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可用 答案:分层法、弯矩二次分配法 、 等近似方法计算。
5、框架结构的水平位移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 (a)由 引起、 (b)由 引起。 其中主要部分是 。 答案:梁柱弯曲产生的位移、柱压缩。(a) 梁柱弯曲产生的位移
(T)5、抗震设计要求,必须设计双向框架。
(F)6、抗震设计要求,框架结构中,梁柱可以采用铰接。
(T)7、抗震设计时要求框架结构梁柱必须采用刚性连接
(T)8、框架结构的整体变形是由梁、柱的弯曲型变形和柱的轴向变形共同引起。 11、下列哪项不是框架结构体系的优点。 D ) ( A、平面布置灵活,可获得较大的空间; B、外墙非承重构件,可以灵活设计立面; C、材料省,自重轻; D、框架结构构件类型多,难于标准化、定型化。 12、关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下判断中错误 错误的一个是 错误 A. 梁铰机制优于柱铰机制; B. 弯曲破坏优于剪切破坏; C. 大偏压破坏优于小偏压破坏; D. 结点破坏优于梁段破坏。 答案:D 13、抗震设计要求,框架结构中最先出现塑性铰的位置应该设计成 A.梁端; B. 柱端; C. 梁的跨中; 答案:A 14、经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在大震作用下,最先破坏的应该是 A. 框架梁; B.柱; C.梁柱结点; D.都有可能。 答案:A 15、经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在大震作用下,最先破坏的应该是 A. 梁端; B.柱端; C.梁的跨中; D.梁柱结点。 答案:A 16、关于框架结构的变形,哪个结论是正确的? A 框架结构的整体变形主要呈现为弯曲型 B 框架结构的层间变形一般为下大上小。 C 框架结构的层间变形一般为下小上大 D 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仅与柱的线刚度有关,而与梁的线刚度无关 答案:B 。 。 。 D. 梁柱结点。 。 剪力墙结构体系 1、剪力墙结构的破坏形态有 4 种,其中包括 破坏。 答案:弯曲,弯剪,剪切,滑移。 破坏, 破坏, 破坏, 2、剪力墙墙肢不宜过长,否则会因剪力过大,脆性破坏。如果一个墙肢过长,可以采用开 ,把它分成若干长度较小的墙肢。 答案:结构洞。 ( T ) 3、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应该对称布置。 ( T ) 4、剪力墙是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主要抗侧力结构单元。 ( F ) 5、短肢剪力墙指墙肢长度很小的剪力墙。 5 6、剪力墙结构墙肢的断面的要尽可能形成以下形式,除了 A. T 形; B. L 形; C. I 形; D 矩形 答案:D 剪力墙结构墙肢的截面形状中有一种不好,它是 A. T 形; B. L 形; C.工字型; 答案:D 。 D 1 字型 。 7、简述剪力墙结构的布置要求。 答案: 1.双向布置:剪力墙布置成 T 型、L 型、I 型等。 2.
上下连续:贯穿全高、避免刚度突变。使结构刚度连续而且变化均匀 3.左右对称:可减少结构的扭转。 4.避免错洞:洞口宜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联肢墙 8、剪力墙抗震设计的原则有哪些?为什么要设置剪力墙的加强部位?试说明剪力墙加强部位的范围。 强墙弱梁、强剪弱弯、限制墙肢轴压比和墙肢设置边缘构件、加强重点部位、连梁特殊措施。因为剪力 墙加强部位的弯矩和剪力均很大;总高 1/8 和底部 2 层高度中的较大值,且不大于 15m。 9、剪力墙结构对混凝土强度等级有何要求? 答: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是根据结构的刚度和承载能力等要求确定的。 剪力墙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0,以短肢剪力墙为主的结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5。 10、剪力墙有哪几种类型? 答:剪力墙根据有无洞口、洞口的大小和位置以及形状等可分为四类,即整截面墙、整体小开口墙、联 肢墙、壁式框架。 (1)整截面墙,指没有洞口的实体墙或洞口很小的剪力墙,其受力状态如同竖向悬臂构件。当剪力墙高 宽比较大时,受弯变形后截面仍保持平面,法向应力呈线性分布。 (2)整体小开口墙,指洞口稍大且成列分布的剪力墙,截面上法向应力稍偏离直线分布,相当于整体弯 矩直线分布和墙肢局部弯矩应力的叠加。墙肢的局部弯矩一般不超过总弯矩的 15%,且墙肢在大部分楼 层没有反弯点。 (3)联肢墙,指洞口更大且成列布置,使连梁刚度比墙肢刚度小得多,连梁中部有反弯点,各墙肢单独 作用较显著,可看成若干个单肢剪力墙由连梁联结起来的剪力墙。当开有一列洞口时为双肢墙,当开有 多列洞口时为多肢墙。 (4)壁式框架,当洞口宽而大,墙肢宽度相对较小,墙肢刚度与连梁刚度相差不太远时,剪力墙的受力 性能与框架结构相类似。其特点是墙肢截面的法向应力分布明显出现局部弯矩,在许多楼层内墙肢有反 弯点。 11、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计算剪力墙结构时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答:剪力墙结构是空间结构体系,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为简化计算,作如下假定: (1)楼盖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为无限大。 (2)各片剪力墙在其平面内的刚度较大,忽略其平面外的刚度。 6 12、为什么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布置不宜过分集中? 答:剪力墙布置若过分集中,将会形成过大的质量和刚度,造成整个结构中的刚度和质量分布不均匀, 造成应力集中,引起破坏。 楼盖 1、在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假定楼盖在自身平面内为绝对刚性有何意义?如果不满足上述假定,
则在计 算中应如何考虑? 答案: 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不发生相对变形,只作刚体运动,平动和转动;这样,可按楼板水平位移线性分布 的条件进行水平荷载的分配,如果结构无扭转,则同层水平位移相等,可简化结构计算。如不满足刚性 楼盖的要求,则可按弹性楼盖计算,或对刚性楼盖计算的结构进行修正。 2、平面结构和楼板在自身平面内具有无限刚性这两个基本假定是什么意义? 答案: 1)一片框架或一片剪力墙可抵抗本身平面内的侧向力,而在平面外的刚度很小,可以忽略。因而,整个 结构可划分成若干个平面结构共同抵抗与平面结构平行的侧向荷载,垂直于该方向的结构不参加受力。 (3 分) 2)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刚度无限大,楼板平面外刚度很小,可以忽略。因而在侧向力作用下,楼板可作 刚体平移或转动,各个平面抗侧力结构之间通过楼板互相联系并协同工作。 分) (3 框架剪力墙和框支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和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架支撑结构 (T) 1、地震区不允许采用全部剪力墙框支的结构体系。 (T) 2、抗震设计要求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必须有剪力墙落地。 (T) 3、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应该对称布置,这是由于要尽可能避免发生结构整体的扭转变 形。 (F) 4、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越多越好。 (F) 5、抗震设计要求,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不一定都要落地。 6、钢结构中,由钢框架和支撑框架共同形成的抗侧力体系,称为 答案:框架-支撑结构。 7、支撑框架有两种主要形式,它们分别称为 答案:偏心支撑, 轴心支撑。 8、偏心支撑框架的有利于抗震,其中最先屈服的部分称为 答案:耗能 7 。 支撑和 支撑。 梁段 10、下列那个结构属于框架-偏心支撑结构?( B ) A B C 11、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变形型式分别为图中哪两条曲线?( D ) (A)A、B (B)B、A (C)B、C (D)C、B 12、名词解释:框架—支撑结构 答案: 在框架中设置支撑斜杆,即为支撑框架,一般用于钢结构,由框架和支撑框架共同承担竖向荷 载和水平荷载的结构,称为框架—支撑结构。 13、名词解释: (框筒结构的)剪力滞后现象 答案: 翼缘框架中各柱轴力分布并不均匀,角柱的轴力大于平均值,中部柱的轴力小于平均值,腹板 框架各柱的轴力也不是线性分布,这种现象称为剪力滞后现象。 14、简述框-剪结构侧移与内力分布规律,并说明刚度特征值 λ 是如何影响这些规律的。 λ 小于 1 时,结构为弯曲型变形;大于 6 时,为
剪切型变形;结构顶部有一个自平衡的集中力;λ 越大, 框架承担的剪力越大;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最小数量为 A. 1; B. 2; C.3; 答案:C 片。 D 4 筒体结构 1、高层建筑中的筒体的三种主要类型是实腹筒, 8 和 。 答案:、框筒、桁架筒 2、筒体的主要类型有三种,他们是 , 提示:本题所问的不含有筒体与其它结构形式的组合。 答案:实腹筒、框筒、桁架筒。 3、一下哪种结构形式不属于筒中筒结构?( D ) 和 。 A B C D 4、下列对延性剪力墙抗震设计原则描述错误的是?( A ) A、强梁弱墙; B、强剪弱弯; C、限制墙肢的轴压比和墙肢设置边缘构件; D、加强重点部位。 框筒 1、与框架相比,框筒结构的特点是 答案:密、深 柱 梁。 2、钢筋混凝土壁式框架与普通框架的区别是: 答案:密柱深梁 。 3、单独采用框筒作为抗侧力体系的高层建筑结构较少,框筒主要与内筒组成 筒组成 结构。 答案:筒中筒,成束筒 结构或多个框 4、框筒结构的剪力滞后效应对结构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应如何布置结构以减少这些影响? 答案: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筒的翼缘框架轴力不均匀。 它减少了空间效应,降低了抗侧力能力。 采用密柱深梁可以减少剪力滞后效应。 框筒结构中,翼缘框架的横梁弯曲和剪切变形导致翼缘框架中各柱的轴力向中心逐步递减-翼缘柱的轴 力分布不均匀,导致角柱和腹板框架柱承受更大的内力。为减少剪力滞后的影响,需要缩小柱间距,采 用密柱深梁。 5、框筒的剪力滞后效应(包括现象的描述、产生的后果和解决的办法) 答案: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筒的翼缘框架轴力不均匀。 它减少了空间效应,降低了抗侧力能力。 采用密柱深梁,束筒,加强层可以减少剪力滞后效应。 框筒结构中,翼缘框架的横梁弯曲和剪切变形导致翼缘框架中各柱的轴力向中心逐步递减-翼缘柱的轴 力分布不均匀,导致角柱和腹板框架柱承受更大的内力。为减少剪力滞后的影响,需要缩小柱间距,采 9 用密柱深梁。 加强层和转换层 1、内筒外框架结构中设置加强层有助于增加框架柱的 度。 答案:轴力,减小,减小。 2、转换层的常用构件类型有多种,例如 、 答案:梁、桁架、箱型结构、斜撑、搭接柱。以上均可 ; 筒体的弯矩; 结构的侧移刚 和 。 ( T ) 3、设置了加强层可以减轻高层建筑框筒的剪力滞后效应。 ( F ) 4、加强层只在其平面内有特别大的刚度。 ( T ) 5、转换层可以同时作为加强层。 6、高层建筑中加强层的最有效位置是 。 A. 结构的底
部; B.结构中部; C.结构顶部; D.均可。 答案:C 7、简述加强层中伸臂和带状桁架的作用。 答案: 伸臂:增加框架柱的轴力、减少核心筒弯矩、减少结构侧移 带状桁架:增加结构整体性、把伸臂的力均匀地传递到框架柱上。 加强层由 和周边 答案:伸臂、环带构件 组成。 8、有一个高层建筑采用内筒外框架结构,设置了加强层,试简述加强层的作用。 答案: 1、增加框架柱的轴力 2、减少芯筒弯矩 3、减小结构侧移(增加结构的刚度) 结构布置- 结构布置-规则结构与不规则结构 (F) 1、不允许设计不规则的结构。 (T) 2、结构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不重合时,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 3、剪力墙结构需要从上至下连续布置,以避免 A. 强度不够; B. 刚度突变; C. 强度突变; 10 。 D. 变形不足。 答案:B 4、以下各项中对结构安全影响最大的是 。 A. 结构方案; B.内力分析; C. 截面设计; D.构造措施 答案:A 5、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几种典型形式包括 答案:扭转、凸凹、楼板局部不连续 不规则、 不规则和 。 6、结构立面布置不规则的几种典型形式包括 。 和 答案: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 、 不规则 7、楼(电)梯间等使楼面开洞的竖向通道,不宜设在: 、 答案:结构单元端部角区,凹角处。或独立设在柱网之外的中间位置亦可。 8 结构布置时要保证质心与刚心重合,其目的主要在于避免结构因 答案:扭转 破坏。 。 9、 一个建筑物中若由某一层, 其侧向刚度比相邻上一层刚度小 A.10% B.20% C.30% D.40% 答案:C 10、一个建筑物中若结构平面凹进尺寸大于相应头型方向总尺寸的 不规则。 A.10% B.20% C.30% D.40% 答案:C , 就认为该建筑物侧向刚度不规则。 ,就认为该建筑物凸凹 11、简述结构不规则的 6 种典型形式: 答案:扭转不规则、凸凹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竖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 载力突变。 12、建筑物平面、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对称、规则、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 13、简述房屋建筑平面不规则与竖向不规则的类型,在设计中应如何避免上述不规则结构? 平面不规则包括扭转不规则、楼板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竖向不规则包括侧向刚度不规则、竖 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和楼层承载力突变。在设计中可以通过限制建筑物的长宽比,立面的外挑和内收以 及限制竖向刚度的变化来避免不规则结构。 14、建筑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要求有哪些? 总体原则:规
则(比较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 平面布置避免凸凹;立面布置避免错落。减少外挑、内收。避免出现薄弱层 15、如下为建筑物的平面图。由于不对称,在地震作用时会将产生扭转破坏。请在图上标注可能发 11 生最大破坏的位置。应采用何种措施避免产生扭转?请把你的措施示意性地标注在图上。 答案:三个外凸角处(标注一个即可)。设置变形缝。(变形缝位置可以有两种,最好是水平设置) 16、简述房屋建筑平面不规则与竖向不规则的类型,在设计中应如何避免上述不规则结构? 答案: 平面不规则包括扭转不规则、楼板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竖向不规则包括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 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和楼层承载力突变。在设计中可以通过限制建筑物的长宽比,立面的外挑和内收以及 限制沿向刚度的变化来避免不规则结构。 17、为了消除结构的扭转不规则,应采用如下方法,除了 A、 增加边缘的横向剪力墙; B、 增加边缘的纵向剪力墙; C、 增加中部的剪力墙; D、 减少中部的剪力墙。 答案:C 。 多道抗震防线 1、框架-剪力墙结构中, 答案:剪力墙。 2、框架支撑结构中,框架是第 答案:二 3、在有减震结构时,减震装置是第 答案:一、二。 4、框架结构中, 答案:梁、柱 是第一道防线, 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 道抗震防线。 道防线,主体结构是第 道防线。 是第二道防线。 5、为什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采用多道抗震防线。 12 答案: 结构设计最少应考虑有两道防线。这是满足第三水准的要求。 希望从稳定体系过渡到另一个稳定体系,不至于从稳定体系直接倒塌(裂而不倒)。 塑性内力的重新分配。第一道防线破坏后的耗能作用。 6、核心筒外框架结构中第一道抗震防线是 答案:核心筒 。 具体做法是: 每一防线中:分别考虑系统、构件、连接的延性。 增加耗能构件(教材中为赘余杆件):作为第一道防线,赘余杆件在屈服后起到耗能的作用;赘余杆件所 连接的两个部分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可以独立工作。 第一道防线:抗侧力构件不要同时承担较大的轴向力。保证在其因水平地震作用破坏以后不至于影响整 体的承载能力。 简述:框架-剪力墙结构作为双重抗侧力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两道抗震防线的工作原理。 答案: 框-剪结构中:多肢剪力墙为第一道防线,框架为第二道防线。 地震不大时:结构弹性,剪力墙主要受力。 大震时:剪力墙间的连梁先屈服,剪力墙整体刚度降低。框架开始承受更大的地震作用-发挥作用。 连梁起到耗
能的作用。 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适用高度等级 (F)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度等级为 A 级还是 B 级与设防烈度无关,只与其高度有关。 (F)2、同样高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高度等级为 A 级还是 B 级与结构形式无关。 3、建筑高度、设防烈度、建筑重要性类别及场地类别等均相同的两个建筑,一个是框架结构,另一个是 框架-剪力墙结构。以下关于框架抗震等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者抗震等级必定相同; B 框架-剪力墙的抗震等级高; C 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高、也可能相等; D 不能确定 答案:C 4、如果高层建筑的主楼和裙房相连,则裙房的抗震等级应 A. 与主楼相同; B. 不小于主楼 C.大于主楼 答案:B 。 D.小于主楼一级。 5、 为什么抗震设计要区分抗震等级?抗震等级与延性要求是什么关系?提高钢筋最后框架梁柱的延性的 措施有哪些? 答案: 不同用途和高度的结构的破坏造成的损失严重程度不同。并且高度较高的结构设计中的不确定性更多。 所以有必要划分抗震等级。以便根据不同的抗震等级,分别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 13 为达到大震不倒的目标,抗震等级较高的结构对其延性要求也较高。 提高框架梁柱延性的措施很多,其中主要包括: 强剪弱弯:提高梁、柱的抗剪能力。梁柱端箍筋加密 梁端设置为双筋截面。避免超筋梁、避免采用过多的主筋。 限制柱的轴压比,以求避免斜拉、斜压破坏。 侧移的限值 1、在正常使用条件下,限制高层建筑结构层间位移的主要目的是: 答案:避免非结构构件破坏 2、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变形验算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止结构倒塌; B 防止结构发生破坏 C 防止非结构部分发生过重的破坏; D 防止使人们惊慌 答案:C 3、以下结构体系中,允许弹性层间位移限值最大的一个是 A. 框架 B. 剪力墙 C.框架-剪力墙 答案:A 4、以下结构体系中,对层间位移限值最小的一个是 A. 框架; B. 剪力墙; C.框架-剪力墙; 答案:D 5、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限制为 A. 1/550 B. 1/800 C.1/1000 答案:B 。 D.1/500 。 D.筒体 。 。 D.筒体。 6、为实现大震不倒,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应小于 A. 1/50 B. 1/100 C.1/150 D.1/800 答案:B 17、三级剪力墙墙肢的最小可能厚度为 A. 100 B. 160 C.180 ; D.200 。 答案:B 18、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限制为 A. 1/500 B. 1/800 C.1/1000 。 D.1/1200 答案:B 14 19、为实现大震不倒,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应小
于 A. 1/50 B. 1/80 C.1/100 D.120 。 答案:C 延性和延性结构 ( F )1、延性结构是靠其很大的承载力来抵抗罕遇地震的。 2、把结构设计成延性结构的目的在于 、以实现 答案: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或者消耗地震能量;实现大震不倒。 3、要设计延性结构,与下列因素有关:选择 。 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及 答案:延性材料、概念设计、延性结构、抗震等级 、进行结构 。 、设计 、钢 4、在内力组合时,根据荷载性质不同,荷载效应要乘以各自的 答案:分项系数、组合系数 和 。 5、为了实现抗震设防目标,结构除了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外,还应具有良好的 能力。 答案:延性、耗能 和 6、 延性是指构件和结构屈服后, 具有承载力不降低或基本不降低、 且具有足够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 下列关于延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 A、延性能防止发生脆性破坏,确保安全; B、在超静定结构中,延性将加大地基不均匀沉陷以及温度变化等情况的影响; C、使超静定结构能够充分地进行内力重分布; D、有利于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满足抗震要求。 防震缝 ( F ) 按抗震要求高层建筑结构的防震缝的最大宽度为 70mm。 ( T ) 按抗震要求高层建筑结构应尽量不设变形缝。 ( T )高度越高,要求防震缝越宽。 2、防震缝两侧房屋的尽端设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抗撞墙要求 答案:垂直 3、建筑结构的三种变形缝包括: ,需要贯通基础的是 答案: 防震缝、伸缩缝、沉降缝。 15 于防震缝 、 和 。其中最宽的是 ,抗震设计中,三种缝的宽度都要符合的要求 。 防震缝、沉降缝、防震缝。 4、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结构,对竖向地震作用的考虑,下列哪项是符合规定的?(B) A、8 度、9 度设防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B、9 度设防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与水平地震作用的不利组合; C、8 度设防的较高建筑及 9 度设防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与水平地震作用的不利组合; D、7 度设防的较高建筑及 8 度、9 度设防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与水平地震作用的不利组合。 防震缝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把结构分成若干独立的规则单元。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 1、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改变导致结构布置的改变,此时需要设置 层衔接上、下梁部分不同的结构。 因结构本身刚度和整体性的需要而设置 层,以提高结构整体性和抗侧能力。 答案:转换、加强 。 2、关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以下错误的一个判断是 A. 带有转换层的高层属于复杂结构 B. 不允许设计复杂高层建筑结构
C. 带有加强层的高层属于复杂结构 D. 错层结构是一种复杂结构 答案:B 3、名词解释:框架—支撑结构。 在框架中设置支撑斜杆,即为支撑框架,一般用于钢结构,由框架和支撑框架共同承担竖向荷载和水平 荷载的结构,称为框架—支撑结构。 4、名词解释: (框筒结构的)剪力滞后现象。 翼缘框架中各柱轴力分布并不均匀,角柱的轴力大于平均值,中部柱的轴力小于平均值,腹板框架各柱 的轴力也不是线性分布,这种现象称为剪力滞后现象。 第三章 荷载效应组合 ( F ) 1、抗震设计中只需要考虑有地震作用的组合,不考虑无地震作用的组合。 ( F ) 荷载效应组合以后得到的截面最不利内力就是 SE,可以用于截面设计。 ( F ) 抗震设计必须采用有地震作用的效应组合。 ( F ) 无地震作用的效应组合用于非抗震设计。 (F) 2、框架结构中,如果已经得到了一个梁的最不利内力的位置,则各层同样位置的梁都可以采用这个 16 最不利内力进行设计。 ( F) 3、6 度设防不需要进行抗震设计。 ( F ) 4、要进行抗震设计的结构都要进行截面抗震验算。 ( T ) 5、要进行抗震设计的结构都要满足构造要求,但不一定进行截面抗震验算。 6、在有地震作用组合设计表达式 S E ≤ R E / γ RE 中,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γ RE 满足 A. 大于 1; 答案:B B.小于 1; C.不一定; D. 有时等于 1。 。 7、荷载效应组合要求分别计算 , 移后,进行组合,然后选择得到最不利内力和位移。 答案: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 , 等产生的内力和位 8、抗震设计中,为什么同样要考虑无地震作用的组合? 答案:结构中并非所有构件的最不利内力都发生在地震作用。结构要在任何极限状态下均不发生破 坏。 各种效应 1、在水平荷载下,重力产生 P-? 效应,它会导致附加__________增大了结构的__________。 答案:弯矩 侧移 2、在水平荷载下,重力产生附加弯矩增大了结构的侧移, 这种二阶效应称为 答案:P-? 效应 3、水平何载作用下,出现侧移后,重力荷载会产生 种 ,也称为“P-Δ“效应。 答案:附加弯矩、二阶效应 4、对现浇框架支座处弯矩可以进行调幅,以下不正确的论述是 A.负弯矩调幅系数为 0.8~0.9。 B.只需要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进行调幅。 C.调幅必须在荷载效应组合之前完成。 D.对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效应均需要进行调幅。 答案:D 。 。附加弯矩又增大侧移,这是一 。 5、什么是 P-Δ 效应? 答案:是一种二阶效应,表现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重力产生附加弯矩增大了结构的
侧移。 17 风荷载 1、在下列地点建造相同高度的高层建筑,什么地点所受的风力最大?(A) A 建在海岸 B 建在大城市郊区 C 建在小城镇 D 建在有密集建筑群的大城市市区 2、有设计特别重要和有特殊要求的高层建筑时,标准风压值应取重现期为多少年?(D) A、30 年; B、50 年; C、80 年; D、100 年。 3、结构承受的风荷载与哪些因素有关? 当计算承重结构时,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wk 应按下式计算: wk = β z ? s ? z w0 式中: wk:风荷载标准值; w0:基本风压;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应按《荷载规范》第 7.3 节的规定采用;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βz:高度 z 处的风振系数。 对于围护结构,由于其刚性一般较大,在结构效应中可不必考虑其共振分量,仅在平均风压的基础上, 近似考虑脉动风瞬间的增大因素, 通过阵风系数进行计算。 其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wk 应按下式计 算: wk = β gz ? s ? z w0 式中,βgz 高度 z 处的阵风系数。 4、某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上部结构为 38 层,底部 1-3 层层高为 4m,其他各层层高为 3m,室外地面至 檐口的高度为 120m,平面尺寸为 30m × 40m ,地下室采用筏形基础,埋置深度为 12m,如图 3.2.4(a)、(b) 所示。已知基本风压为 w0 = 0.45 kN m ,建筑场地位于大城市郊区。已计算求得作用于突出屋面小塔 2 楼上的风荷载标准值的总值为 800 kN 。 为简化计算, 将建筑物沿高度划分为六个区段, 每个区段为 20m, 近似取其中点位置的风荷载作为该区段的平均值,计算在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底部(一层)的剪力和筏形 18 (a) (b) (c) 基础底面的弯矩。 解: (1)基本自振周期:根据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经验公式,可得结构的基本周期为: T1 = 0.05n = 0.05 × 38 = 1.90s w0T12 = 0.45 × 1.9 2 = 1.62 kN ? s 2 m 2 (2)风荷载体型系数:对于矩形平面,由附录 1 可求得 ? s1 = 0.80 ? s 2 = ?? 0.48 + 0.03 ? ? H? 120 ? ? ? = ?? 0.48 + 0.03 × ? = ?0.57 L? 40 ? ? (3)风振系数:由条件可知地面粗糙度类别为 B 类,由表 3.2.2 可查得脉动增大系数 ξ = 1.502 。脉动影 其中 B 为迎风面的房屋宽度, H/B=3.0 可从表 3.2.3 由 响系数ν 根据 H/B 和建筑总高度 H 由表 3.2.3 确定, 经插值求得ν = 0.478;由于结构属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弯剪型结构,可近似采用振型计 算点距室外地面高度 z 与房屋高度 H 的比值,即 ? z = H i / H , H i 为
第 i 层标高;H 为建筑总高度。则 由式(3.2.8)可求得风振系数为: βz = 1 + ξ ν ?z 1.502 × 0.478 H i ξν H i = 1+ ? = 1+ ? ?z ?z H ?z H (4)风荷载计算:风荷载作用下,按式(3.2.1)可得沿房屋高度分布的风荷载标准值为: q( z ) = 0.45 × (0.8 + 0.57) × 40? z β z = 24.66? z β z 按上述公式可求得各区段中点处的风荷载标准值及各区段的合力见表 3.2.4,如图 3.2.4(c)所示。 表 3.2.4 风荷载作用下各区段合力的计算 区段 突出屋面 6 5 4 3 2 1 110 90 70 50 30 10 0.917 0.750 0.583 0.417 0.250 0.083 2.15 2.02 1.86 1.67 1.42 1.00 1.306 1.267 1.225 1.179 1.126 1.060 69.24 63.11 56.19 48.55 39.43 26.14 H i (m) Hi H ?z βz q ( z )(kN m 2 ) 区段合力 Fi (kN ) 800 1384.8 1262.2 1123.8 971.0 788.6 522.8 在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底部一层的剪力为 V1 = 800 + 1384.8 + 1262.2 + 1123.8 + 971.0 + 788.6 + 522.8 = 6853.2 kN 筏形基础底面的弯矩为 M = 800 × 132 + 1384.8 × 122 + 1262.2 × 102 + 1123.8 × 82 + 971.0 × 62 + 788.6 × 42 + 522.8 × 22 = 600266.4 kN ? m 19 框架、 第五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 ( T ) 1、剪力墙作为平面结构计算时,横墙抵抗其自身平面内水平荷载,纵墙作为横墙的有效翼缘。 ( F ) 2、剪力墙作为平面结构计算时,横墙独立抵抗其自身平面内水平荷载,完全不考虑纵墙的存在。 3、结构满足平面协同工作计算的两个基本假定,则水平荷载在各片抗侧力结构之间按 分配,并且 越大,分配到的荷载越多。 答案:刚度、刚度 4、剪力墙作为一个悬臂结构,与普通的悬臂梁的区别主要在于,剪力墙需要考虑 计算其位移时需要引入 刚度。 答案:剪切,等效抗弯 变形,因而在 5、剪力墙抗震设计的原则有哪些?为什么要设置剪力墙的加强部位?试说明剪力墙加强部位的范围。 强墙弱梁、强剪弱弯、限制墙肢轴压比和墙肢设置边缘构件、加强重点部位、连梁特殊措施。因为剪力 墙加强部位的弯矩和剪力均很大;总高 1/8 和底部 2 层高度中的较大值,且不大于 15m. 6、在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假定楼盖在自身平面内为绝对刚性有何意义?如果不满足上述假定,则在计 算中应如何考虑? 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不发生相对变形,只作刚体运动,平动和转动;这样,可按楼板水平位移线性分布 的条件进行水平荷载的分配,如果结构无扭转,则同层水平位移相等,可简化结构计算。如不满足刚性 楼盖的要求,则可按弹性楼
盖计算,或对刚性楼盖计算的结构进行修正。 7、简述框—剪结构侧移与内力分布规律,并说明刚度特征值 λ 是如何影响这些规律的。 λ 小于 1 时,结构为弯曲型变形;大于 6 时,为剪切型变形;结构顶部部有一个自平衡的集中力; λ 越 大,框架承担的剪力越大; 8、平面协同计算的两个基本假定是什么? 1、平面结构假设:一榀框架和一片剪力墙在其自身平面外的刚度为零 2、楼板平面内无限刚性假设:楼板平面内刚度无穷大,平面外刚度为零。 在以上基本简化假定之下,不考虑结构扭转时,称为平面协同计算(此时,正交方向的抗侧单元不参加工 作)。 考虑扭转时称为空间协同计算(此时,正交方向的抗侧力结构结构参加抵抗扭矩)。 9、名词解释:等效抗弯刚度 等效刚度是在考虑剪切变形梁的计算公式中,为方便起见设置的一个参数。 它把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综合成弯曲变形的形式表达。 采用等效刚度后,梁位移的计算公式与不考虑剪切变形的梁的计算公式形式上相同。 20 10、名词解释: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刚度特征值 答案:它是反映总框架和总剪力墙刚度相对大小的一个量。刚度特征值表示了框架剪力墙的变形特征。 绞结体系: λ=H Cf EI w 刚结体系: λ=H C f + mi / h EI w 当 λ 较小时:框架刚度较小、综合剪力墙承担大部分剪力,变形为弯曲型。 当 λ 较大时:框架刚度较大、综合框架承担大部分荷载,变形为剪切型。 假设保证了框架和剪力墙协同工作。使得在小震作用下 因其 受力大。 答案:在其自身平面内刚度为无穷大的,剪力墙,刚度大。 11、楼板 12、平面结构假设指出,一片框架或剪力墙,可以抵抗 的 很小,可以忽略。 的侧向力,在其 剪力墙计算 1、联肢墙计算中引入墙肢折算惯性矩,是为了考虑 答案:剪切变形 的影响。 2、总位移和墙肢弯矩随 α 增加而 答案:减小,增加 、连梁剪力和墙肢轴力随 α 增加而 。 3、墙肢中弯矩受三种变形的影响,他们分别是 中影响最小的一个是 变形。 答案:弯曲,轴向,剪切。剪切。 变形, 变形和 变形。其 4、剪力墙墙肢剪力调整是如何进行的,试写出公式,并解释其中的符号,同时说明为什么这样就 可以实现强剪弱弯。 答案: 强剪弱弯调整的公式为: V = η vwVw V 左端为底部加强部位墙肢的剪力设计值 Vw 右端为底部加强部位墙肢最不利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η vw 墙肢剪力放大系数,(一、二、三、四级分别为 1.6,1.4,1.2,1.0)。 由于仅仅提高了墙肢剪力,弯矩并没有增大,间接实现了强剪弱弯。
5、规范规定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后,框架底部剪力必须进行调整。请回答为什么需要进行这种调整,如 21 何进行调整。 答案: 因为地震中,剪力墙刚度降低后,框架受力增加。 规范要求限制框架承受的剪力不低于底层总剪力的 20 整体系数 α ( F ) 1、 剪力墙整体系数越大,说明开口越小。 ( F ) 2、剪力墙整体系数越大,说明开口越小。 %,或者不低于某层最大剪力的 1.5 倍。 3、判断剪力墙属于小开口整体墙获联肢墙等的类型需要知道其 答案:整体系数,轴向变形影响系数 4、剪力墙整体系数 α 反应 答案:连梁、墙肢 5、联肢墙的整体系数的范围是 答案:1 ≤ α ≤ 10 和 刚度的比例关系。 系数和 系数。 。 5-2 已知一个剪力墙的整体系数满足1 ≤ α ≤ 10 ,则该墙是 A. 整体墙 B. 小开口整体墙 C.联肢墙 答案:C 。 D.壁式框架 6、剪力墙连梁是深梁,其惯性矩应采用 惯性矩,其中考虑了 惯性矩以后,较之采用普通惯性矩 I 计算的连梁刚度 ,而位移 答案:折算;剪切。减小、增加。 变形的影响。采用了此 。 7、剪力墙的整体系数 α 。 答案:是表示连梁与墙肢相对刚度的一个参数, α 越大,则连梁相对于墙肢的刚度越大。 8、以双肢墙为例,说明剪力墙的整体系数 α 是如何影响墙肢内力分布与侧移的。 答案:α 越大,墙的刚度越大,位称越小,连梁剪力越大,剪力最大的位置向下移;墙肢轴力也随着 α 的增大而增大; α 越大,墙肢弯矩越小。 9、什么是剪力墙结构体系? 答案: 采用钢筋混凝土墙体作为承受水平荷载及竖向荷载的结构体系, 称为剪力墙结构体系。 在地震区, 因其主要用于承受水平地震力,故也称为抗震墙或剪力墙。 10、整体系数 α 分析剪力墙结构特点。并简述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截面弯矩与截面正应力的分布特点。 答案: 整体 特征描述 整体系数 判断 开口面积 小于总面积的 16% 不必用 α 小开口墙 开口面积大 于总面积的 16% 联肢墙 柱、梁刚度 比很大的框架 壁式框架 梁柱刚度均很 大的框架。 α 22 10 ≤ α 1 ≤ α < 10 10 ≤ α and 截面变形 弯矩沿墙 体高度的分布 墙肢剪力 沿高度的分布 截面中弯 矩 墙截面中 的 正应力 结构变形 计算方法 分布 弯曲型 材力悬臂 墙法 平截面 无反弯点 二次曲线 倒三角形 整体弯曲 整体线形 T ≤Z 面 and T ≤Z and T >Z 接*截面 无反弯点 倒三角形 存在局部弯 曲 近似线性分 布开口两端不同 弯曲型为主 材力法,用 洞口削弱系数 γ 0 不符合平截 可能有反弯 点 倒三角形
连梁中无弯 矩 各墙肢中独 立地按线性分布 弯剪型 基于微分方 程的连续杆法。 矩 类似框架柱 剪切型为主 修正反弯点高 度和 D 值的框架 有反弯点 倒三角形 梁柱中均有弯 11、简述整体系数 α 的大小,在判断整体墙和联肢墙时的作用。 答案: 1、 α ≤ 1 ,连梁约束弯矩很小,可以忽略。剪力墙可看成是两个独立的整体墙 2、 α ≥ 10 连梁刚度很大,联肢墙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墙 3、1 < α < 10 ,典型的联肢墙 12、墙肢刚度不变时,如果增加连梁刚度整体系数 α 将 。 A. 增加; B. 减小 C.不减 D.不增。 答案:A 13、连梁刚度不变时,如果增加墙肢刚度整体系数 α 将 。 A. 增加; B. 减小 C.不减 D.不增。 答案:B 14、整体系数反映连梁和墙肢刚度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连梁对墙肢的约束作用。其计算公式为 。 6H 答案: α = = T Th 2 α 2 1 2 ∑D ∑J i =1 i =1 k +1 k i i 15、剪力墙整体(整体、小开口、联肢)程度主要取决于 答案:连梁与墙肢刚度 16、剪力墙连梁是深梁,其惯性矩应采用 惯性矩,其中考虑了 惯性矩以后,较之采用普通惯性矩 I 计算的连梁刚度 ,而位移 答案:折算;剪切。减小、增加。 之间的相对大小。 变形的影响。采用了此 。 23 整体弯矩和局部弯矩 1、联肢墙墙肢中的弯矩分为 答案:整体弯矩和局部弯矩 和 两部分。 2、剪力墙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B) 。 A、C15;B、C20;C、C30;D、C25。 3、剪力墙宜自下而上连续布置,不宜中断,避免(B) 。 A、强度不够;B、刚度突变;C、变形不够;D、强度突变 4、整体工作系数 α 愈小,说明剪力墙整体性(B) 。 A、强;B、弱;C、与 α 没有关系;D、没有变化 5、当(A)可不考虑连梁的约束作用,各墙肢分别按独立的悬臂墙计算。 A、α<1;B、1≤α<10;C、α≥10;D、与 α 没有关系。 6、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剪力墙结构应处于(C)状态并且有足够的刚度,避免产生过大的位移而影响结 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使用条件。 A、塑性;B、弹塑性;C、弹性;D、其他。 7、当(A) ,为大偏压剪力墙。 ;B、 x > ξb h0 ;C、 x ≤ 0.3h0 ;D、 x > 0.3h0 。 A、 x ≤ ξ b h0 ; 8、当 x > ξb h0 时,剪力墙为(B) 。 A、大偏压;B、小偏压;C、受弯;D、受剪。 9、 Vw ≤ 0.25β c f c bhw 是为了保证剪力墙的截面不宜(A) 。 A、过小;B、过大;C、变化;D、其他。 10、简述联肢墙中系数 k 的意义与对墙肢弯矩的影响,并说明以及 k 与何种因素有关。 答案:
系数 k 体现的整体弯矩和局部弯矩的相对大小 k =1 时,墙肢弯矩完全是整体弯矩。 k =0 时,墙肢弯矩完全是局部弯矩(两个独立的墙肢)。 k 的值与:荷载分布形式,高度,整体系数 α 有关 11、以双肢墙为例,说明剪力墙的整体系数 α 是如何影响墙肢内力分布与侧移的。 α 越大,墙的刚度越大,位移越小,连梁剪力越大,剪力最大的位置向下移;墙肢轴力也随着 α 的增大 而增大; α 越大,墙肢弯矩越小。 12、试根据下图和公式来说明,联肢墙的墙肢中弯矩的来源及构成,以及两者与 k 值关系。 24 答案: 要点整体弯矩和局部弯矩两部分构成, 系数 k 体现的整体弯矩和局部弯矩的相对大小 k =1 时,墙肢弯矩完全是整体弯矩。 k =0 时,墙肢弯矩完全是局部弯矩(两个独立的墙肢)。 框架-剪力墙结构协同工作计算 框架-剪力墙结构协同工作计算 ( F ) 1、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越多越好。 2、简述用连续连杆法分析双肢墙内力和位移的基本假定,其基本体系如何选取?变形连续条件如何考 虑? 答案:每层连梁简化为沿该层无效分布的连杆;忽略连梁的轴向变形;反弯点在梁跨中;沿竖向墙肢与 连梁的几何参数不变。基本体系为从连梁跨中切开,利用切口处相对位移为 0 建立力法方程。 3、简述框架-剪力墙结构变形和协同工作的特点? 答案: 框架和剪力墙协同工作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上部框架帮剪力墙,下部剪力墙帮框架。 结构的整体变形为弯剪型。 层间位移比较均匀。 4、什么是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试从变形方面分析框-剪力墙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答: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 由于刚性楼盖的连接,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 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变形而共同工作, 称为协同工作。 框架和剪力墙是两种变形形式不同的抗侧力构件,单独的框架的变形为整体的剪切型变形,单独的剪力 墙的变形为弯曲型变形,在结构的底部框架的侧移大,剪力墙的侧移小;在结构的上部,框架的侧移小; 剪力墙的侧移大,这样变形就不协调。由于刚性楼盖的连接,两种结构互相制约而使变形协调并共同工 25 作。 5、怎样建立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计算简图? 答: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计算简图分:刚结方案和铰结方案。首先根据剪力墙的布置及是否考虑连梁的约 束作用确定计算方案,若不考虑连梁的约束作用,则选用铰结方案;若考虑连梁的约束作用,则选用刚 结方案。然后,将结构内的各榀框架,各片剪力墙及连梁形成总框架、总剪力墙和总连梁(若为刚结方 案) 。
计算模型 ( F ) 1、在利用结构动力计算得到了框架-剪力墙结构每层所受到的等效地震力以后,可以采用按刚度分 配的方法,把这个地震力分配给框架和剪力墙。 2、结构在水平静荷载的作用下的计算方法为: A. 底部剪力法 B. 力矩分配法 C.反弯点法 答案:C D.时程分析法 3、 抗震规范规定,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 ……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 50%, 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 A. 20 B.30; C.40; D.50。 答案:D 4、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简图为铰接还是刚接体系取决于 的刚度。 A. 墙肢; B.框架; C.楼板; D.联系梁。 答案:D 5、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有两种计算简图,分别称为 答案:铰结、刚结 6、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有两种计算简图,分别称为 楼板连接,这时应该采用 体系 答案:铰结、刚结、铰结 7、框架剪力墙结构协同工作计算的目的是 。 答案:所有的框架和所有的剪力墙各承担多少地震力 8、框架剪力墙结构协同工作计算简图中,总联系梁代表: 答案:楼板和各片剪力墙间所有连梁和框架与剪力墙间的所有联系梁构成总联系梁。 9、若一个 45m 高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经计算得到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 50%,则该框架的抗震等级应为 级。否则这个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应为 级,两种 情况下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均为 级。 答案:三、四、三。 体系和 体系。 体系和 体系。如果框架和剪力墙只通过 26 10、简述框架和剪力墙等结构计算中,所采用的两个假设,及其内容。 答案: 1、平面结构假设:一榀框架和一片剪力墙在其自身平面外的刚度为零 2、楼板平面内无限刚性假设:楼板平面内刚度无穷大,平面外刚度为零。 11、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总剪力在各榀抗测力构件之间如何分配?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分配方法是:首先求得总框架和总剪力墙的内力。然后把总剪力墙的内力(弯矩和 剪力)按各片墙的等效抗弯刚度分给各片剪力墙(公式 5-30), 得到各层各片墙在楼板标高处的弯矩和剪力。 把总框架中的剪力按框架柱的抗侧刚度分给各柱,得到各柱中反弯点高度处的剪力(公式 5-31)。 与纯框架和纯剪力墙结构有什么根本区别? 该法与纯框架和纯剪力墙分配的主要区别在于首先要把总剪力分配给总框架和总剪力墙。然后再进行 “二次分配”。 12、如图中,轴线 1,3,4,5,7 为框架,2,6 为剪力墙。右端为其计算简图。 试说明: 右端 A,B,C 三部分结构的名称,它们分别代表什么。 答案: A 是
总剪力墙,代表 2,6 两片剪力墙 B 是总框架,代表 1,3,4,5,7 等 5 榀框架 C 是总连梁,代表楼板和框架与剪力墙之间的联系梁。 13、简述用连续连杆法分析双肢墙内力和位移的基本假定,其基本体系如何选取?变形连续条件如何考 虑? 答案:每层连梁简化为沿该层连续分布的连杆;忽略连梁的轴向变形;反弯点在梁跨中;沿竖向墙肢与 连梁的几何参数不变。基本体系为从连梁跨中切开,利用切口处相对位移为 0 建立力法方程。 14、某十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其结构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试绘出其在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 图,并指出总框架、总剪力墙及总连梁各代表平面布置图中的什么构件? 27 答案:总剪力墙代表第 2、6、10 轴线上的 5 个墙;总框架代表 1、3、4、5、6、7、8、9、11 轴线上的 9 个框架;总连梁代表 2、6、10 轴线上的连梁。 15、以图中框架-剪力墙结构平面图为例,说明横向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简图中的总剪力墙、总框架和 总连梁各代表实际结构中的哪种具体构件?各用什么参数表示其刚度特征? 答案:总剪力墙代表 5 榀剪力墙,分别为:②、⑧轴线各两榀剪力墙,⑤轴线一榀 剪力墙;用弯曲刚度表示其刚度特征。 总框架代表 7 榀框架的综合,分别为①、③、④、⑥、⑦、⑨轴线的三跨框架和⑤轴线的单跨框架;用 总框架的剪切刚度表示其刚度特征。 总连梁代表②、⑤、⑧轴线三列连梁的综合,总连梁与剪力墙刚结的一列梁端代表了 3 列连梁 5 个梁端 (②、⑧轴线各两个梁端,⑤ 轴线一个梁端)与墙肢刚结,总连梁与总框架刚结的一列梁端代表了⑤轴 线一个梁端与单跨框架的刚结及楼板与其他榀框架的铰结。用连梁的等效剪切刚度表示其刚度特征。 16、图中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的结构平面布置,试画出该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横向协同工作计算 简图,并指出总剪力墙、总框架及总连梁各代表实际房屋中的哪些墙、框架及连梁。 28 答案:计算简图如图所示。由于结构中剪力墙均为单片布置,故应考虑连梁的约束作用,则体系为框架剪力墙刚结体系。 总剪力墙为:②中的 AB 跨,④中的 CD 跨,⑥中的 AB 跨; 总框架为:① ③⑤⑦ 中的全部三跨,② ⑥ 中的 CD 跨,④ 中的 AB 跨; 总连梁为:②、⑥中的 BC 跨,④中的 BC 跨。 框剪结构的内力 1、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中剪力的最大值发生在 A. 底部 B.中部偏上; C.中部偏下; 答案:C 2、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中剪力的最大值发生在 A. 底部 B.中
部偏上; C.中部偏下; 答案:A 3、剪力墙的控制截面为: 答案:底部加强区,尺寸、材料、 和 ; ; 。 D.上部。 。 D.上部。 ;发生变化处。 4、简述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和剪力墙剪力的分布特点。 答案: ① 剪力墙的最大剪力在底部。 ② 框架的最大剪力在结构中部。且最大值的位置随 λ 值的增大而向下移动。 ③ 框架和剪力墙顶部剪力不为零。因为变形协调,框架和剪力墙顶部存在着集中力的作用(两者相互作 用的力)。这也要求在设计时,要保证顶部楼盖的整体性。 ④ 框剪结构中框架的底部剪力为零。此处全部剪力由剪力墙承担。 刚度特征值 1、刚度特征值对框-剪结构的位移曲线和内力分配有很大影响。 λ = 0 为纯 为纯 结构。 答案:框架、剪力墙 2、一般框架剪力墙结构,刚度特征值 λ 的合理范围是 结构。 答案:1 ≤ λ ≤ 6 29 结构。 λ = ∞ 。纯 结构。 λ = 1 为纯 3、框架剪力墙结构,刚度特征值 λ 的合理范围是 构λ = 。 答案:1 ≤ λ ≤ 6 、 λ = ∞ ,0。 。纯框架结构 λ = 。纯剪力墙结 4、现有框架-剪力墙结构侧移过大,所以增加了两片剪力墙。此时刚度特征值 A. 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少。 答案:A 5、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增加了两片剪力墙,此后结构总的抗侧刚度 。 A. 增加,增加; B.减少,增加; C. 增加,减少; D.减少,减少。 答案:C 。 ;框架承担的水平力 6、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后,框架底部剪力必须进行调整。因为地震中,剪力墙刚度降低后,框架受力增 加。规范要求限制框架承受的剪力不低于底层总剪力的 %,或者不低于某层最大剪力的 倍。 答案:20%,1.5 7、什么是总框架抗推刚度 C f ? 答案:框架产生单位层间剪切变形所要施加的层间剪力。 8、什么是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刚度特征值 λ 答案: 它反映出总框架抗推刚度与总剪力墙抗弯刚度的相对大小, 对框-剪结构受力及变形性能影响很大。 9、规范规定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后,框架底部剪力必须进行调整。请回答为什么需要进行这种调整,如 何进行调整。 答案: 因为地震中,剪力墙刚度降低后,框架受力增加。 规范要求限制框架承受的剪力不低于底层总剪力的 20 %, 或者不低于某层最大剪力的 1.5 倍。 30 图中有三条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变形曲线,试说明:三者的刚度特征值λ的范围,以及三者 剪力墙设置相对数量的多少。 左面曲线: 中间曲线: 右端曲线: 答案: 左面曲线:λ<1 剪力墙偏多 中间曲线:1 ≤ λ ≤ 6
剪力墙数量适中 右端曲线:λ>6 剪力墙偏少 31 上图右面两个是框架剪力墙中构件的内力沿着高度的分布。试说明两者分别是何种构件的 何种内力? 答案: 框架剪力墙结构内力的调幅 1、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中,需要进行调幅的有 答案:联系梁,弯矩; 框架。 的 和 。 2、规范规定,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中,框架承受剪力不低于底层总剪力的 20%,否则,需要进行 调整,增加框架柱的弯矩和剪力。 答案:0.2Q0 3、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与剪力墙相联的梁需要进行调幅,调幅采用的方法进行,调幅要在 计算前通过降低联系梁刚度实现。 32 A.增加,刚度; 答案:B B.降低,刚度; C.增加,内力; D.降低,内力。 4、经过对剪力墙的连梁刚度进行调整后,框架的内力计算值将会 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可能增加也可能降低。 答案:A. 5、为了实现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需要对剪力墙的连梁刚度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是在 。选择 。 方法是降低连梁刚度,最多达到 A. 计算前,30%; B.计算后,30%; C. 计算前,50%; D. 计算后,50%. 答案:C. 6、规范规定,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中,框架承受剪力不低于底层总剪力的 A. 30%; B.20%; C. 10%; D. 50%. 答案:B. 6-2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若框架承受的剪力,小于底部总剪力的 A. 50 B. 30 C.20 D.10 答案:C 6-3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若框架承受的弯矩,大于总弯矩的 A. 50 B. 30 C.20 D.10 答案:A 。 进行的。 %,需要进行 0.2Q0 调整。 %,需按纯框架确定框架的抗震等级。 7、为了实现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需要对剪力墙的连梁进行何种调整。 答案:在计算前,降低剪力墙连梁刚度。 8、 10 层房屋的结构平面及剖面示意图如图 7.5.2 所示, 某 各层纵向剪力墙上的门洞尺寸均为 1.5m×2.4m, 门洞居中。抗震设防烈度 8 度。场地类别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各层横梁截面尺寸:边跨梁 300mm×600mm,走道梁 300mm×450mm。柱截面尺寸:1、2 层为 550mm×550mm,3、4 层为 500mm×500mm, 5~10 层为 450mm×450mm。 各层剪力墙厚度: 2 层为 350mm, 1、 3~10 层为 200mm。 梁、柱、剪力墙及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1~6 层为 C30,7~10 层为 C20。经计 算,集中于各层楼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 G1=9285kN,G2=8785kN,G3= G4=……=G9=8570kN, G10=7140kN,G11=522kN。试按协同工作分析方法计
算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及位移。 1. 基本计算参数 (1)横向框架的剪切刚度 C f 框架横梁线刚度 ib = E c I b / l ,计算结果见表 7.5.1。柱线刚度 ic = E c I c h ,计算结果见表 7.5.2。框架 柱侧向刚度 D 按式 (5.4.4) 计算, 其中柱侧向刚度修正系数 α c 按表 5.4.1 取值,D 值计算结果见表 7.5.3。 将表 7.5.3 各对应层的 D 值相加,并乘以层高,即得 C fi ,见表 7.5.4。 33 D 6.0 2.4 6.0 C B 3.6 G11 G10 6.2×8=49.6 1 5 9 (a)平面图 3.6×8 4.5 A 2.4 6.0 6.2 (b) 图 7.5.2 结构平面及剖面示意图 表 7.5.1 梁线刚度 ib (N·mm) 梁 类 别 一 般 梁 走 道 梁 (c) (c)剖面图 层次 7∽10 1∽6 7∽10 1∽6 E c × 10 4 (N mm 2 ) b×h (mm 2 ) I 0 × 10 9 (mm 4 ) 边 框 架 中 框 架 I b = 1.5 I 0 9 ib × 10 10 3.443 Ib = 2I0 10 5.5 G2 G1 ib × 10 10 4.590 2.55 300×600 3.00 2.55 3.00 300×450 2.278 3.417×109 5.400 8.100×10 1.080×10 4.050 3.631 4.271 5.400 4.841 4.556×109 5.695 表 7.5.2 柱线刚度 ic (N·mm) 层次 7~10 5~6 3~4 2 1 层高(mm) 3600 3600 3600 4500 5500 边 柱 b × h(mm 2 ) 450×450 450×450 500×500 550×550 550×550 E c × 10 4 ( N mm ) 2.55 3.00 3.00 3.00 3.00 中 柱 2 I c × 10 9 (mm ) 3.417 3.417 5.208 7.626 7.626 4 ic × 10 10 2.421 2.848 4.340 5.084 4.159 表 7.5.3 中框架柱侧向刚度(N/mm) 层次 8~10 7 5~6 3~4 34 层高 /mm 3600 3600 3600 3600 K 1.896 2.063 1.896 1.244 αc 0.487 0.508 0.487 0.383 Di1 10917 11388 12842 15391 K 3.895 4.239 3.896 2.556 αc 0.661 0.679 0.661 0.561 Di 2 14817 15221 17431 22544 ∑ D = 10 ×(D 257340 266090 302730 379350 i1 + Di 2 ) 2 1 续表 7.5.3 层次 8~10 7 5~6 3~4 2 1 表 7.5.4 层 次 层 高 4500 5500 1.062 1.298 0.347 0.545 10454 8992 2.182 2.668 0.522 0.679 15727 11202 261810 201940 边框架柱侧向刚度(N/mm) 层高 /mm 3600 3600 3600 3600 4500 5500 边 柱 中 柱 K 1.422 1.548 1.422 0.933 0.797 0.974 αc 0.416 0.436 0.416 0.318 0.285 0.496 Di1 9325 9774 10970 12779 8586 8183 K 2.922 3.179 2.922 1.917 1.637 2.001 αc 0.594 0.614 0.594 0.489 0.450 0.625 Di 2 13316 13764 15664 19651 13557 10312 ∑ D = 4 ×( D 90564 94152 106536
129720 88572 73980 i1 + Di 2 ) 各层框架剪切刚度 C fi (N ) 1 5500 275920 1.51756 2 4500 350382 1.57672 3~4 3600 509070 1.83265 5~6 3600 409266 1.47336 7 3600 360242 1.29687 8~10 3600 347904 1.25245 ∑D C fi × 10 9 由式(7.2.2)计算 C f ,即各层的 C fi 值按高度加权取平均值 Cf = [1.51756 × 5.5 + 1.57672 × 4.5 + (1.83265 × 2 + 1.47336 × 2 + 1.29687 + 1.25245 × 3) × 3.6 ] × 10 9 = 1.48042 × 10 9 ( N ) 5. 5 + 4. 5 + 3. 6 × 8 (2)横向剪力墙截面等效刚度 本例的 4 片剪力墙截面形式相同,但各层厚度及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这里以第一层剪力墙为例进行计 算,其他各层剪力墙刚度的计算结果见表 7.5.5。 表 7.5.5 各层剪力墙刚度参数(一片墙) t 层次 7~10 5~6 3~4 1~2 (mm) 200 200 200 350 b×h ( 端 柱)(mm 2 ) 450×450 450×450 500×500 550×550 bf (mm) 1200 1200 1200 1940 y (mm) 2 658 2 658 2 658 2 435 ? 1.327 1.327 1.327 1.423 Aw (mm 2 ) 1 710 000 1 710 000 1 790 000 3 095 250 350 I w × 10 12 (mm 4 ) 8.05658 8.05658 8.81246 14.44497 E c I w × 10 17 ( N ? mm 2 ) 2.05443 2.41698 2.64374 4.33349 第一层墙厚 350mm,端柱截面为 550mm×550mm,墙截 面及尺寸如图 7.5.3 所示。 有效翼缘宽度应取翼缘厚度的 6 倍、墙间距的一半和总高度的 1/20 中的最小值,且不大于 至洞口边缘的距离。经计算, b f = 1940mm 。 1940 y 350 550 550 Aw = 550 2 × 2 + ( 6000 ? 550 ) × 350 + ( 1940 ? 550 / 2 ) × 350 = 3095250 mm 2 35 图 7.5.3 剪力墙截面尺寸 6000 y= 550 2 × 6000 + ( 6000 ? 550 ) × 350 × 3000 = 2435mm 3095250 1 1 × 550 4 × 2 + 550 2 × ( 2435 2 + 3565 2 ) + × 350 × 5450 3 + 350 × 5450 12 12 1 × ( 3000 ? 2435 ) 2 + × 1665 × 350 3 + 350 × 1665 × 2435 2 = 14.44497 × 10 12 mm 4 12 Iw = 由 b f / t = ( 1940 + 350 / 2 ) / 350 = 6 和 hw / t = 6550 / 350 = 19 ,查表 6.2.1 得 ? = 1.423 。 将表 7.5.5 中各层的 Aw , I w , E c , ? 沿高度加权取平均值得 Aw = Iw = 3095250 × ( 5.5 + 4.5 ) + ( 1790000 × 2 + 1710000 × 6 ) × 3.6 = 2081869 mm 2 5 .5 + 4 .5 + 3 .6 × 8 [ 14.44497 × ( 5.5 + 4.5 ) + ( 8.81246 × 2 + 8.05658 × 6 ) × 3.6 ] × 10 12 = 9.84334 × 10 12 mm 4 5.5 + 4.5 + 3.6 × 8
Ec = ?= 1.423 × ( 5.5 + 4.5 ) + 1.327 × 8 × 3.6 = 1.352 5 .5 + 4 .5 + 3 .6 × 8 3.00 × [( 5.5 + 4.5 ) + 4 × 3.6 ] + 2.55 × 4 × 3.6 × 10 4 = 2.833 × 10 4 N / mm 2 5.5 + 4.5 + 3.6 × 8 将上述数据代入式(6.3.4)得 E c I eq = Ec I w 2.833 × 10 4 × 9.84334 × 10 12 = = 2.68597 × 10 17 N ? mm 2 12 9 ?I w 9 × 1.352 × 9.84334 × 10 1+ 1+ 2 Aw H 2081869 × 38800 2 总剪力墙的等效刚度 E c I eq = 2.68597 × 10 17 × 4 = 10.74388 × 10 17 N ? mm 2 (3)连梁的等效刚度 为了简化计算,计算连梁刚度时不考虑剪力墙翼缘的影响,取墙形心轴为 1/2 墙截面高度处,如图 7.5.4 所示。另外,由于梁截面高度较小,梁净跨长与截面高度之比大于 4,故可不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下 面以第一层连梁为例,说明连梁刚度计算方法,其他层连梁刚度计算结果见表 7.5.6。 6000 1 3163 2400 2 2237 5400 图 7.5.4 连梁计算简图 连梁的转动刚度按式(7.2.10)计算,其中刚域长度为 1 1 (6000 + 550) ? × 450 = 3163mm 2 4 l = 3000 + 2400 = 5400 mm a = 3163 / 5400 = 0.586 al = 另由表 7.5.1 得 E c I b = 3.0 × 10 × 4.556 × 10 = 1.33680 × 10 ( N ? mm ) 。将上述数据代入式 4 9 14 2 36 (7.2.10)得 S 12 6 × 1.3368 × 10 14 1 + 0.586 = ? = 3.39441 × 10 12 N ? mm / rad 3 5400 ( 1 ? 0.586 ) 6 × 1.3368 × 10 14 1 ? = 8.86057 × 10 11 N ? mm / rad 2 5400 ( 1 ? 0.586 ) C b1 = S 21 = 由式(7.2.12)得 ∑C 12 = 4 × 3.39441 × 10 12 / 5500 = 2.46866 × 10 9 N 表 7.5.6 连梁剪切刚度 C bi (N ) 层次 7~10 5~6 3~4 2 1 层高 (mm ) 3600 3600 3600 4500 5500 b×h (端柱) (mm 2 ) 450×450 450×450 500×500 550×550 550×550 l (mm) a 0.576 E c I b × 1014 ( N ? mm 2 ) S 12 × 10 12 S 21 × 10 12 C12 × 10 8 Cbi ×109 (N ) 1.16178 1.36680 5400 0.581 0.586 2.66894 3.13994 3.26402 3.39441 3.39441 0.71804 0.84475 0.86504 0.88606 0.88606 7.41374 8.72205 9.06671 7.54313 6.17165 2.96550 3.48882 3.62668 3.01725 2.46866 将表 7.5.6 中各层的 C bi 按高度加权取平均值 Cb = [2.46866 × 5.5 + 3.01725 × 4.5 + (3.62668 × 2 + 3.48882 × 2 + 2.9655 × 4 ) × 3.6 ] × 10 9 = 3.12088 × 10 9 N 5 .5 + 4 .5 + 3 .6 × 8 (4)结构刚度特征值 λ 为了考察连梁的约
束作用对结构内力和侧移的影响,下面分别按连梁刚结和铰结两种情况计算。 考虑连梁约束作用时, λ 按式(7.4.9)计算,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取 0.55,则得 λ = 38800 (1.48042 + 0.55 × 3.12088) × 10 9 = 2.116 10.74388 × 10 17 不考虑连梁约束作用时, λ 按式(7.3.3)计算,即 λ = 38800 1.48042 × 10 9 = 1.440 10.74388 × 10 17 2. 水平地震作用 (1)结构自振周期计算 该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基本自振周期 T1 ( s ) 可按下式计算 T1 = 1.7ψ T uT 式中, uT 为计算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用的结构顶点假想位移(m) ψ T 为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考虑非承重砖 ; 墙影响的折减系数,本例可取ψ T =0.8。 对带屋面局部突出间的房屋,上式中的 uT 应取主体结构顶点位移。突出间对主体结构顶点位移的影响, 可按顶点位移相等的原则,将其重力荷载折算到主体结构的顶层,如图 7.5.5 所示。对本例,其折算重力 37 荷载可按下式计算 3 h1 3 3 .6 Ge = G n +1 (1 + ) = 522 × (1 + × ) = 595 kN 2H 2 38.8 均布荷载 q 为 q= ∑G H i = 9285 + 8785 + 8570 × 7 + 7140 = 2196 kN / m 38.8 结构顶点位移 uT 为 uT = u q + u Ge 式中, u q ——均布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顶点位移,将 ξ = 1 代入式(7.3.7)得 uq = qH 4 1 λshλ + 1 λ2 ? 4 [( )(chλ ? 1) ? λshλ + ] E c I eq λ chλ 2 u Ge ——顶点集中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顶点位移,将 ξ = 1 代入式(7.3.19)得 u Ge = Ge H 3 1 ? (λ ? thλ ) E c I eq λ3 结构自振周期 T1 的计算结果见表 7.5.7。 G h1 n+1 u Ge Ge T q 图 7.5.5 表 7.5.7 类 别 H uT 计算简图 结构自振周期计算 E c I eq n ? mm 2 λ 2.116 1.440 uq / m 0.219 0.325 u Ge / m 0.004 0.006 uT / m 0.223 0.331 T1 s 0.642 0.782 连梁刚结 连梁铰结 10.74388×1017 (2)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该房屋主体结构高度不超过 40m,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故可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 作用。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Geq Geq = 0.85G E = 0.85 × (9285 + 8785 + 8570 × 7 + 7140 + 522) = 72864 kN 38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EK FEK ? Tg = α 1Geq = ? ?T ? 1 ? 6753.248kN 0.35 0.9 ? α max Geq = ( ) × 0.16 × 72864 = ? T1 5654.682kN ? 0.9 (连梁刚结) (连梁铰结) 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n ?Fn = δ n FEK = (0.08T1 + 0.07 ) FEK = 质点 i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i 819.574 kN 749.585
kN (连梁刚结) (连梁铰结) 5933.674 = ∑ =1 n j=1 j j ( ) ) ∑ =1 (1 ? ) = 4905.097 G i H i ∑G H ( 39 ERROR: limitcheck OFFENDING COMMAND: string STACK: 66038 33018 32512 33019
来自http://wenku.baidu.com/view/7f1be70a581b6bd97f19eaf1.htm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