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阅读能力和写作学习目标序列 三年级下册阅读能力目标序列 《理解词语能力目标序列》
1、对文中的生词,查字典,通过解释生字意思,理解词语意思(查处不理解的字的意思,在读懂词语的意思)来读懂词语的一般意思,再结合句子,读懂词语在写什么、写事物的什么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出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2、能够体会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思;
3、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特征。为什么用这个词就好,用哪个词就不好,可以用增删调改的方式来进行(增删调改,需要结合文本的整体环境而不能孤立进行)。在语境中进行“同义、近义换词比较”,读懂词语在语境中的“唯一性”特征。
4、与自己的日常表达相比较,体会文中用词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
5、在语境中进行“用上”和“不用”的比较,体会文中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出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6、从上下文中,找出作者用词所表达观点的理由。
7、想象“拟体”的样子,从对“拟体”的情感态度揣摩作者对所写事物特点的态度。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出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8、抓住对同一事物特点描写的用词变化,从整体上去体会事物变化着的特点。 《理解句子能力目标序列》
中年级,能够抓住关 键的句子来理解事物的基本属性特征,句子所起的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强调的意思、深刻的意思,需要教师指导着进行,但不做独立阅读能力要求。 1、结合自然段的语言环境读懂句子意思;
2、能够通过读懂重点词语来读懂句子的意思;
3、了解一段话中哪些句子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读懂句子之间的联系); 4、体会关键句子所写出来的事物的外在的独特特征和情感态度。 5、结合上下文,理解“阐述道理、表明观点”的句子 6、体会标点在表达语气上所起的作用;
7、学习体会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关 键句子的意思,体会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语气、情感态度、语言节奏、美感等等);
8、体会运用了拟人手法的句子,先要通过联想或者想象,读懂所拟的“人”有什么特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这样写的时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然后,在反推原本写的事物有啥特点,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再进行“写实”与“拟人”句子的对比,体会表达效果。
9、研读排比句,先要“分析”运用了 “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写出了事物的那几个方面的并列特征,体会到这样写把事物的特点写的很具体(多角度来写);然后,要通过朗读,来体会句子的节奏、层次、语气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态度。如果单纯靠朗读不能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可以采用“删掉排比词语”、“合并几个句子用一句话表达”与原句对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体会。
10、体会夸张句子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先要进行想象——想象夸大或者缩小了的事物的样子,然后体会:作者这样写,在表达着对事物怎样的态度?表达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思想感情,可以采用改成一般陈述性描写的方式,来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与原句的不同;再结合上下文,体会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朗读揣摩。
11、理解反问句,主要是揣摩作者要表达的意思。阅读时,将问句改成答句,将疑问、否定词改成陈述、肯定词(或者将肯定次改成否定词);然后思考:反问句强调了什么?方法就是比较,通过比较来体会强调的意思和语气、作者对事物的态度、立场。
12、尝试体会关联词语在表情达意、表达特殊语气等方面的作用,并体会其逻辑特点。 13、体会看似矛盾句子的特殊用意 《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中年级,是复述阶段。
1、读完课文,学生自己把课文内容比较完整的复述下来,不能过于笼统。
2、能够找出一段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自己的话简单说出一段文章的主要意思。 《三年级下册读中学写目标序列》 第一单元
一、用“有的、有的、有的”将一样事物特点写清楚。
《燕子》: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燕子飞得很快、机灵)
《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荷花的几种姿态交代清楚) 二、抓住事物特点,细致观察,写清楚。
春天燕子的可爱作者抓住了---------外形、动作姿态,飞得快、机灵
夏日荷花的美好作者抓住了---------开花时、风吹动时、风停时的不同姿态 《语文园地》作文,细心观察家乡美丽景物,抓住特点,进行写作。 三、体会拟人、比喻手法在表达事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燕子》
拟人句:“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体会这里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花儿争相开放的生动活泼的春景。
比喻句: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铺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将事物的特征写得更形象。 四、体会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思;
“掠”轻轻擦过的意思,指燕子身轻,速度快,一瞬间而过。
“冒”:这里是形容在一片绿色的荷叶中,白荷花突现出来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白荷花的艳丽夺目、卓尔不群。 第二单元
选择恰当、精准的词语修饰自己要写的事物,将自己的喜好、感受写出来。
一、交流交流下面两组句子,那个句子写的好,好在哪?(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特征。) 1、 翠鸟叫声清脆,爱在水面上飞。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第二句的好处:。“爱贴着水面疾飞”比“爱在水面上飞”更能准确、生动地体现出翠鸟动作轻盈、迅捷的特点
2、 翠鸟离开苇杆,很快的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
第二句的好处:a“蹬开”比“离开”更具体,将翠鸟离开苇秆时的动作、神态、速度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 二、 横向比较,体会作者遣词用具的精妙
《翠鸟》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介绍翠鸟的颜色时写作顺序是:先写头,后写背上,再写腹部。修辞手法有比喻、有拟人)
上册《灰雀》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灰雀动作迅速、敏捷,叫声清脆,十分惹人喜爱。修辞手法拟人)
三、查字典,通过解释生字意思,理解词语意思,再结合句子,读懂词语在写什么。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出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些词语,表明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 第三单元
一、中华传统文化——成语
成语与一般的词语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它言简意赅,结构严谨,凝炼含蓄,富于哲理,而且形象鲜明、生动,表现力强。要想正确而恰当地使用成语,就必须对它的本源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惊弓之鸟》《买椟怀珠》《刻舟求剑》 二、借助标点符号的特殊用处,将文章的意思写清楚明白。
1、破折号“——”破折号用来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或表示语义的转换、递进、中断、延长等。
“好——笑!”中的“——”表示声音的延长,表现了几个同学(嘲笑)的神态。
2、省略号“……”的作用:表示语言的延长 、表示语言或歌曲等的省略、表示语句的转折、表示语言断断续续 、表示事物或道理的多项列举等。
“不……像。”“像……五……五角星。”这里的三个“„„”表示语言的延长、语言断断续续,刻画了“有的同学”知道自己错了后(不好意思)的神态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 三、体会一句话里,同一个字出现两次,分别要表达的意思。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第一个“直”是说大雁一个劲往上飞,飞得急;第二个“直”是说大雁一个劲往下掉,掉得快。两个“直”准确地描写出大雁听到弦响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 第四单元
1、 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描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
例如:《和时间赛跑》从外祖母去世知道过去的就不会再回来,并和时间赛跑的故事,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和时间赛跑才会成功。
《检阅》通过对准备检阅、检阅时的情景两件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博莱克充满自信的赞扬,对儿童队员美好心灵的赞扬。
《绝招》通过对几个小伙伴比的几种绝招的事情描写,告诉我们: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出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出对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
2、 通过对比描写,突出两个人物的不同点,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说明一个道理。
《争吵》安利柯是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人。
克莱谛是一个能谅解同学的过错,宽容别人,珍视同学友情的人。 第五单元
一、 抓住表情、动作的变化和修饰词语,写出人物的心情变化。
《可贵的沉默》一文中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肯定地回答——骄傲地举手——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快乐地交谈——沉静地举手——沉默着。这一过程描写就能反映出孩子们心情的变化。
《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阮恒: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4种不同的哭法,分别是:啜泣、呜咽、哭泣、抽泣。这些词语明显的传达出阮恒当时内心的矛盾纠结和害怕。
《七颗钻石》中小女孩找到水时:赶紧抱着——匆匆忙忙——凑上水罐——咽了一口唾沫。突显出小姑娘忍渴让水的美好心灵。
二、 理解同一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的意思。 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 第六单元
一、 初步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和方法。 《太阳》
数字说明: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20几年”
用数字说明我们离太远的距离,更加准确直接。
比较说明:使说明的事物更科学,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人们对太阳既熟悉又陌生,用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太阳的大,更有说服力。 二、 一个意思反复强调,更能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第一句从正面说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这是好处。 第二句从反面说,没有太阳的坏处。 第三句总说太阳的重要性。
三、 抓住过渡句,体会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自然流畅,结构紧凑。 课文第4自然段开头的“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这句话是(过渡句)句,起(承上启下)作用。“关系非常密切”主要体现在:(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太阳)、(雨雪的形成离不开太阳)、(风的形成离不开太阳)、(太阳光可以杀菌)。
承上------承接的不是第三段,而是第一段。与《赵州桥》一课的过渡句有所不同。 第七单元
一、 初步感知儿童诗丰富的想象力、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太阳是大家的》
在许许多多的儿童诗里,花儿会微笑、草儿会跳舞、鸟儿会歌唱,太阳被想象成了会做好事的“人”。
“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游戏,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作者写出了一个儿童向往的优美的意境,犹如童话世界,令人读后非常向往。 二、通过表情和动作变化的描写,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一面五星红旗》
文章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没有写“我”说了什么话,也没有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在与面包店老板交流的过程中,都是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如“犹豫”“展开”“凝视”“摇摇头”“向外走去”等词语和短语。就通过这样的描写,将青年塑造成一个维护国家尊严、自尊、爱国有民族气节的人。
三、体会同一词语在文中所表示的不同意思。 《卖木雕的少年》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艺术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文章中同一段落出现两次“遗憾”。一次是小男孩的遗憾,一次是“我”的遗憾,这两个人的遗憾是不同的。
我的“遗憾”是因为不能买下自己喜欢的象墩;少年的“遗憾”自己的工艺品不能被游客带到中国真是遗憾。 第八单元
一、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故事内容写清楚。 《西门豹》
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后——通过调查研究,弄清这里贫穷的原因——随后重点写了西门豹是怎样巧妙破除迷信的——最后写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使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
这样脉络清晰,读者一看便知在写什么。
二、学习运用一些生动的词语来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女娲补天》
第三、四自然段,主要写女娲补天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困难,文中“几天几夜”“找啊找啊”“五天五夜”这些词语,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使读者深切的体会到补天的艰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