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里的那朵浪花
站在岸边,那朵母爱之浪花在无垠的心海中似乎那么渺小,就如木槿,朝开暮谢,瞬息之华。然而,它却在烟花冷了一地的时候,开成了我绕指的温柔,开成了我生命力的永恒。 七岁的夏夜。
洁白无瑕的月,光晕漾动,如水似纱,朦胧透美。女孩躺在床上,或许是太热的缘故,不安地翻了个身。妇人坐在床边,摇动着蒲扇,轻轻为女孩拭去额角的汗珠。柔柔的月光浸润了妇人的脸,那温柔的眼宛若两潭秋水,柔软了女孩的心。 “妈妈,给我讲故事好不好?”
“讲胡桃夹子的故事吗?”柔柔的声音似微风拂面。
“嗯!”女孩甜甜一笑,找了个最舒适的姿势,还不忘握紧妈妈的手。 “在欢庆圣诞的舞会上,少女克拉拉收到了一件特别的礼物,一个精致的胡桃夹子……”
女孩带着浅笑沉沉睡去,妇人起身掩门而去。
此后多少个夜晚,女孩都是听着这个故事进入梦中,然而妇人耐心依旧。
十四岁的冬夜。
女孩已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然而妇人还在忙着为她拾掇书包、拾掇书桌、拾掇住校的衣物……虽然妇人脚步放得很轻,可女孩仍能清楚地
1
听到:脚步声由远及近,又突然从近到远,时而匆匆,时而迟缓。从门缝处,女孩可以看到那走来走去繁忙的身影。“啪”一声,灯关了,妇人忙完了。女孩放心地闭上了眼睛,妇人轻柔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早点睡,不然明天起不来了!” 女孩勾起嘴角,低低地应了一声: “嗯,晚安!”
忆起这些熟悉的画面,我的心仿佛被什么给触动了,如同压弯了草叶的露珠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原来,是心海里的那朵浪花被激起来了,它开得如此洁白纯净,再也不是心海里渺小的那一朵了。母爱滋润着它,我永远不会忘记,心海里的那朵浪花! 【写作指导:点睛明旨法高分精选作文必备技巧】
点睛明旨法又叫“画龙点睛法”,龙有龙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画龙要点睛,撰文也要点睛。精选作文时,在关键地方,或一针见血地提醒出事物的本质,或用一两句话点明主旨,这就叫做“点睛明旨法”。从作用看,一是向读者阐释了开篇背景描写的深刻含意;二是点破习题目,明确主旨;三是留下深长的思考;四是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有点睛,文章便生动精警,不点睛,便呆板平滞。(next88)从句式上看,点睛明旨的警句多是议论句式。如《过秦论》的最后一句:“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前四段叙史实,末段发议论。这样写,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避免了议论的空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不过,点睛句也可以是叙述、对话,甚至是描写等。
2
从位置上看,点睛明旨句可在作品的不同位置。它可以置于文首,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即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由此写出了内心苦闷和出游的原因,引出他来到荷塘排遣烦恼。再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也是这样开篇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个“清”,一个“静”便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奠定了全文浓重抒情的基调。它也可以置于文中,如莫泊桑的《项链》,在写主人公玛蒂尔德为赔项链而十年苦斗、备尝艰苦时,作者描述了玛蒂尔德的向往并进行了评论:“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种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异,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作者用点睛之笔,提醒出人生遭遇的不确定性。它还可以置于文末,即“卒章显志”,如上面的《过秦论》便用了此法。因此,何时点睛,并没有一定之规。关键在于你能否把“点睛”处写深写透,使重点突出,主习题突出,人物性格活灵敏现。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