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东坡写给最爱的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源:六九路网


苏东坡写给最爱的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任密州太守,这年中秋他喝了一夜的酒,写下一阕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争相咏颂的浪漫题材,咏月诗词佳句频出,历朝历代都有。但是

苏轼太厉害了,他的明月几时有一出,立刻就十万加,并且每年中秋都被拉出来上一次热搜,咏月词,至苏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出手即巅峰。

南宋文学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矣。

没办法,文豪就是文豪,随便一出手就是世人的天花板。

这阕词还有一个特点,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更是天问,无法解释的宇宙浩瀚,无法预知的时光无限,这一切都是为什么?问题格局太大,只有屈原的天问可以一较高下了。

苏轼在问什么,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玄学问题,永远也不会有答案,可是他的期待,却戳到了世人的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愿望是美好的,思念是永恒的,没有人不期待人长久,共婵娟。

后世将这句词选做爱情的代表,每每翻出来表白,然而苏轼所表达的,他真正思念的是谁呢?

不是红颜知己,不是爱人,而是他最爱的弟弟,苏辙苏子由。

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可以用感天动地来形容。

写《水调歌头》的时候,苏轼任密州太守,而苏轼自请到密州的唯一原因,就是想离弟弟苏辙近一点,二人可以常相聚。可是天意弄人,这个中秋,他们没有见上面,这让苏轼本就不如意的生活雪上加霜,面对明月高悬,他喝了一夜的酒,大醉,挥笔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和苏辙都是当世杰出的才子,他们从小互相爱护,一起学习,又在父亲的带领下一起进京赶考,并双双考取。

亲兄弟,两位大才,惊动了整个时代。苏轼豁达乐观,子由沉稳憨厚,因为性格影响,苏轼的名气大大盖过了弟弟。但是弟弟在文采人品上,真的一点也不比兄长差,苏辙位列唐宋八大家,著作无数,科考中苏轼第一,并不是苏辙文采差,而是他通篇在骂皇帝,骂的比较狠,导致考官不敢给他评第一。兄弟的试卷到了仁宗手里,皇帝惊喜感叹,觉得自己一下子得到了两位相才,可见苏辙的文采。

同时代的师长欧阳修也认为,弟弟的文采格局政治眼光是超过兄长的,成就定会超过苏轼。但是苏辙太爱他的哥哥了,他的精力几乎都用来照顾苏轼,他收敛自己发锋芒,并不是跟兄长一争高下,他的唯一

愿望,就是兄长永远这么神采飞扬,恣意风流,他甘当绿叶。

当然,他们也无心去争,因为性格原因,苏辙更像兄长,他一直在生活上照顾苏轼,使他不必为生活琐事烦恼,苏轼依赖子由,几乎离不开他。

苏轼一生飘零,到哪里都会深切思念他的子由:忆弟泪如云飞散,望乡心与雁南飞。想起弟弟就会哽咽流泪,分别的苦楚让人心痛。

乌台诗案,苏轼入狱,几乎没有活命的希望了,他不怨天怨地,而是写了两首诗给苏辙: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说自己已知必死,丢下家人十余口,只能拖累弟弟了,也只有拖累弟弟了。死了就死了,只是可怜了弟弟,再无人雨夜相陪,对饮赋诗。他不怕死,他怕来生再不能跟子由做兄弟,他想世世都能跟子由在一起。

他的诗题是这样写的: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兄长在监狱受苦,九死一生,苏辙没有时间伤心,他奔波游走,向皇帝上书,泣血相求,请求拿自己的所有官职换苏轼一命。

苏轼因此留下性命,但是被贬黄州,因为苏辙自请以官职相换兄长性命,他也被贬江西,兄弟二人洒泪而别。

到达江西后,苏辙又不辞辛苦,亲自将苏轼家眷护送至黄州团聚,这其中就有朝云,有了朝云在身边照顾兄长,苏辙终于可以安心回到江西。

苏轼连年被贬,一路颠沛,生活越过越苦,日子越来越难熬,被贬谪惠州的时候,他穷到没有路费。苏辙倾尽家资,资助了苏轼七千贯。对于苏辙来说,苏轼的事,永远大于自己的事。

苏轼被贬海南的时候身体不好,苏辙赶去相送,登船之前,他们最后相聚,苏辙一夜不眠,精心照顾着病中的苏轼,并苦口婆心劝他戒酒,好好保重身体。

第二天,苏轼登舟远航,奔赴海南。这一别,竟成永诀,也成为苏轼永远的痛,他在常州病逝,临终最惦念的就是弟弟,给他写了一封信:唯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苏东坡爱过很多人,但是他最深切的爱,最深切的依赖,都是子由,苏辙有很多选择,但是他选择用一生的时间来照顾哥哥,并且不怨不悔。

寄完信苏轼病逝,苏辙早就买好二人墓地,将兄长葬在汝州,然后他将三个侄子接到家中抚养,犹如亲生。

这一生,兄弟二人飘零日久,聚少离别,总是在贬谪的路上擦肩而过。

苏辙性格闷闷的,他做的更多,说的不多。十年后,苏辙去世,死后跟哥哥葬在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死亡是永久的告别,死亡也成就了兄弟俩永恒的相守。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苏轼与苏辙,是这世上最好的兄弟,他们贡献了最好的咏月词,也是最好的知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