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 助”,不领美国救济粮。当时,朱自清正罹患严重的 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 甚至整夜失眠。而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
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但他毅然坚守自己 的原则。后来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逝世, 时年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仍然不忘谆谆叮嘱家人:
“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这种 对自己灵魂的坚守、对民族气节的坚守,令人分外
动容,因此毛泽东同志曾称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气节”。由此可见,花有百种,朱自清却独爱那
高雅的荷,且独欣赏纯洁的白荷,不正是那内心对 清白守正的至雅之美的追求么?二、“荷香”的深层内涵在《荷塘月色》中,作者不仅描写了荷花、月光,
还专用笔墨来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香,必得是微 风吹过才有,而且是“缕缕”,那便似有似无了。作者 还说这气味如同“远处” “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可
见这荷香是至淡至微,不仔细体会便难以获知的。为什么要将荷花之香写得如此清淡幽微呢?其 实,中国历代文人对于香味的追求,都是有品级之
分的。牡丹被喻为“国色天香”,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人的心胸阔达,然除了李正封“国色朝酣酒,天香夜
染衣”句,就鲜有人赞美牡丹馥郁的香气和浓艳的 色彩了;桂花的香气更是黏稠芬芳,但是古代的诗
人也不大赞美桂花,《红楼梦》中,呆霸王薛蟠娶了 —个有着“花柳之姿”、横行跋扈、庸俗泼辣的妻子,
曹公给此女取名“夏金桂”,以此可以管窥,古人对 桂花是不那么喜爱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兰
香与荷香,因其淡雅飘渺、清幽微渺,而被视为上 乘。宋朝的苏辙有诗云:“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 轩遗我香。”屈原在《离骚》中说“制芟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在《湘夫人》中说“葺之兮荷盖”,用 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孤高不羁的情怀。至 于荷香,更是文人士大夫的心中好,不说刘禹锡的
“亭亭净植,香远益清”,更有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五代顾夏也有“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文本解读[|||
悠扬”之句,与风、竹、露并生,非有微风才能嗅到的 香味,不正是君子那种傲岸不争、宁静自持的品格 的象征么?三、荷花之雅在人格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朱自清荷花的色与香描
写并非对客观存在的直观感觉表达,而是作家主体 人格的移情和投射,其中承载了华夏文化传统中人 与自然和谐的审美取向。朱自清为我们展示的不仅
仅是月下荷塘、塘中月色的静谧美好,更有千古至
今文人士大夫身上的品格节操,有对纯洁高标的精 神家园的坚守,有对理想完美人格的追求。《荷塘月色》这种托物言志的创作方法,正是对
古典美学以自然物比德精神的传承。文章对荷花的 色与香加以细腻入微的铺陈描写,深得中国古代诗
赋缘情体物的妙谛。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 雕龙•诠赋》中说:“《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
也。铺釆擒文,体物写志也。”也就是说,铺陈华采,
描绘事物的形体状貌,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诗 经》的一大特点,这个特点也是后来发展起来的赋 体文学的主要特征。针对汉代解释《诗经》的《毛传》 中所言“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刘勰又进一步说:
“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 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他认为,赋体作品描写
事物,是由于睹物兴情。而从《荷塘月色》的创作实 际看,作者因物兴情,以情观物,所以用“巧丽之辞”
来“体物”,并不仅仅是为了纯粹地描写客观物的外 在形貌,而是要像刘勰说的要提炼“雅义”,这个“雅
义”是什么呢?正是朱自清对高洁的人格节操和物
我和谐的审美追求。总之,《荷塘月色》中,荷花颜色之纯白皎洁和荷花
清淡幽轄表,以物之脱俗高洁雅致来暗合作
者对美好理想高贵人格之追求才是内核,作者的审美 品格才是经典文学作品长盛不衰的根丽在。[作者通联:陕西宝鸡中学]《归去来兮聲R读■崔卫东《归去来兮辞》是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之作, 思传千载而历久弥新。其诗情“沛然如肺腑中流出”。下43111[文本解读“文如其人”,在欣赏陶渊明优美文辞的同时,我们 又可以探究出作者思想发展的轨迹。这之中既有
“性本爱丘山啲率真,也有“误落尘网”中的懊悔,亦 流露出曾经的“猛志逸四海”的大济,但更多的是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壮豪之情。一、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古往今来人们欣赏《归去来兮辞》时,大多都是 赞颂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 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也能找到相关的诗句来印证这
一点。《五柳先生传》中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 富贵”、《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饮酒》中的“心远地自偏”,以及本课之中的“富贵非 吾愿,帝乡不可期”等都是经典之句。陶渊明十三年的仕途生活,自此就结束了。十
三年来,他时而出仕,时而归隐。他曾在桓玄手下做
过事,也在刘裕手下任职。当理想与现实矛盾迭出 之时,当他的“大济苍生”之志无以实现时,当一个 文人的单纯的理想失落之时,陶渊明彻底失望了 0在《归园田居》中他将自己的仕途经历比作“羁 鸟”“池鱼”,他如牢笼一般的人生形象跃出。他畅想 着人生的回归,回归让他的人生从此步入了一个新 的高度。他回归后的生活场景是这般的和谐:亲人倚门 翘盼,虽荒芜却松菊傲然的小院,有酒有菜、自斟自 饮的场景,放飞自我的田园优游图,还有清新自然 的山林图,及自然有序的躬耕图。这一幅幅赏心悦
目的图景,是陶渊明的美好盛世图景。这“欣欣向荣 之木”,这“涓涓始流之泉”,这“得时之万物”,无不吸
引着陶渊明,于是他“怀良辰以孤往”,实现了人生 的转折。二、 假亦真来真亦假《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也应该是一种无可奈 何的归去,并不能让人感到真正的轻松,因为在诗 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少年 时代由于受到家庭和儒学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有
过幻想。也曾胸怀“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社会 上反动的门阀制度已成顶级之势,大的门阀家族已
经垄断了显赫的高职重位。出身于庶族的寒门子弟
未有出头之机,倍受压制。陶渊明的曾祖虽以显赫
战功官至大司马,但因门阀,当时仍被骂为“小人” 和“溪狗”;他的祖父和父亲也做过一些小官,但仍 受不到重视。到了陶渊明之时,就已经家道中落了。
陶渊明先后经历过元显的专权、王恭的起兵等一系
44下列的乱政时代。他预料到自己的政治生活将是一个
不可知。因此骨子里有益于社会的种种,都如肥皂 泡破灭。陶渊明的回归之理似乎是真情可依吧。但当我们回到文中,看“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
而相违”这些句子,它们看似是作者回归后钟情于 自然的告白,但实际上却让人从中读出了寂寞,“穷 通靡所虑,憔悴由化迁”。文中所描绘的场景,究竟
是不是作者真实的经历,抑或是作者的想象?钱钟
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 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 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
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 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但无论是哪种景,都 是作者心中所想的桃源之景,心之所向,情之所至。因此,我们在探究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所述
之景时,真的可以概括为“假亦真来真亦假” O梁启超曾经评价陶渊明时说,“自然界是他爱 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如其所言,陶渊明在仕 途的追求与黑暗的现实的重重矛盾中转化而为一
种更美好的憧憬,这是身体的回归,心灵的放飞,生 命的礼赞。我们再重拾北宋欧阳修的观点:“晋无文章,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作者通联:黑龙江伊春市友好三中]沛稻的背后是恚瘠——
浅析《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形象■刘英宝《论语》中孔子有句话:“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 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陶渊明的性
格中,就有“狂狷”的特色。只是后来,“狷”胜了“狂”, 他退出了官场,选择了田园,但在内心深处,却有着
深深的悲痛和失落。陶渊明也是有报国安民之志的伟丈夫。他生活 的年代正好是东晋末期和南朝宋初期。这个时期的
社会典型特征就是分裂动荡。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 他也有济世安民的理想,“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
游。(《拟古》八)”就是他精神理想的写照。“余家贫, 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