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导师介绍
张童心,男,1960年生。1982年7月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曾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主任。1999年晋升为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历史系常务副主任,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山西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商周考古和汉唐考古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田野考古领队资格,任考古学会理事。56771659
陈勇,男,1964年10月生于四川,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炎黄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南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2001年10月以“王宽诚学术讲座学者” 的身份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作访问讲学。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出版学术著作2部,主编、参编著作多部,在《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近年来独力承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l项,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2项,上海大学教改项目l项,参加国家科技部软科学研究项目2项。1996年获四川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97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2000年获第二届上海历史学会优秀论文奖。目前的科研重点为钱穆学术思想研究和唐代江南经济研究。66528648
吕建昌,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文博学会理事。论文和专著:《博物馆与当代社会若干问题的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初识古玩》,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竹木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象牙犀角》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主编“珍藏赏玩丛书”《古镜》《银锭》《古笔》《金银器》《版画》《瓷器》《纸币》《古家具》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参编《中华文化读本》(姜义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论文:《含蓄典雅和浮华媚艳——中国仕女画与日本美人画散论》,《上海大学学报》2000/1;《金文所见有关西周军事的若干问题》,《军事历史研究》2001/1;《人物类纪念馆、名人故居与现代人文精神》,《“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现状与发展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关于殷墟妇好墓玉凤的归属问题》,载《慎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论历史上的食玉之风》,《学
术月刊》2004/2;《格致书院大铁房博物馆筹建始末》,《上海文博论丛》2004/3;《上海格致书院大铁房博物馆质疑》,《上海大学学报》2005/1;《博物馆与社区经济发展》,《中国博物馆》2005/1;《博物馆“社区”概念及社区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学会《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主持2002年国家文物局课题:《博物馆与社区经济文化发展关系的研究》,已结题。65315326
杨莉,女,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哲学博士,研究范围:1.中国中世道教经典与历史、2.宗教与中国社会、3.宗教与性别研究、4.道教女性修行制度。研究基金及奖励:直接资助研究基金,香港中文大学,2005-06年;直接资助研究基金,香港中文大学,2003-04;郑裕彤博士与李兆基博士奖金,香港亚太研究所,1988年;妇女与性别研究奖,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会,1997-98年;访问学者资助金,法国远东学院,1996年;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四川大学,1990年。近期发表论著:〈《墉城集仙录》版本考证及补佚〉、〈〈谢自然〉传与〈谢自然〉诗——在神圣与凡俗两界寻求意义的建构〉、〈「女冠」刍议:一种宗教、性别与象征的解读〉等论文多篇。66129137
李福长,男,1963年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专攻中国古代史、中国政治制度史、隋唐史,近年专事中国政治文明史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中国史研究》、《复旦学报》、《学术月刊》、《华夏人文地理》、《上海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成果(论文)曾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前沿报告》(1998年版) , 曾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学术专著《唐代学士与文人政治》于2005年由齐鲁书社出版,被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选为中国古代史重要学术参考书。65604317
宁镇疆,男,1972年生,史学博士(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史)、古代文献与思想、以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比较研究。近年来专注于早期文献文本生成或古书形成史的研究,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多篇。承担教育部古委会重点课题及上海市教委课题各一项。66122848
郭红,女,1973年出生,副教授, 2001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主要为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文化地理、明清史。已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地理》、《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所著《中国政区通史•明代政区卷》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已完成上海市教委课题“上海市区河道变迁”。66164103
曹峻,女,1977年生。200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主要为东南地区先秦考古、先秦史。承担上海市教委课题2项,发表论文《试论马桥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及其原因》、《太湖地区青铜时代考古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等。
中国近现代史导师介绍
陶飞亚 ,男,上海嘉定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1951年生,教授、博导,文学院执行副院长,中国义和团运动研究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所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基督教史,义和团运动史及在华传教运动与美国社会等。曾应邀在纽约大学市立学院、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及台湾大学等校担任过访问学者;曾出席普林斯顿大学、阿伯丁大学、伦敦大学及南非普托利亚大学、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曾主持两个相关内容的国家教委项目,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清史编纂计划中《基督教志》和《同治朝人物》中的有关项目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和上海市教委项目。参加并主持过有关义和团运动和近代基督教史的国际学术会议。其关于中国基督教新教史的研究有一定影响。近五年来著有《中国的基督教乌托邦:耶稣家庭1921-1952》、《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编有《东亚基督教再诠释》等多部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哲》、《世界宗教研究》和《学人》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曾获香港中文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文史哲》2003年度“名篇奖”、上海市育才奖。66132071
刘长林,男,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学会副秘书长、陈独秀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科研成果优秀奖、安徽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上海市历史学会学会奖等。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现代儒学等课程。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转换与当代走向研究”、上海市教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转型与人生哲学重建——五四新青年派与东方派人生观比较研究”等。目前承担国家清史工程项目“同治朝人物传”子项目、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改造思想”。著有《生命与人生——儒学与梁漱溟的人生哲学》(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人生哲学的重建——陈独秀、胡适、梁漱溟人生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合著有《中华文化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多部。发表论文5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
校学报文摘》、《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哲学年鉴》等转载和介绍的10多篇。国学网站“梁漱溟”栏目被列为研究梁漱溟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62720932
徐有威(XU Youwei),男,1964年1月生,江苏省吴县市人。 198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 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副主任。法西斯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民国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目前研究课题包括“法西斯主义与近代中国,”“民国时期的土匪。”科研成果“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 在1997年5月获上海市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学会论文类优秀成果奖、“在西安事变的背后:力行社(英文)”在1999年6月获上海市历史学会第二届学会奖。
目前承担上海市教委一般项目“民众视野中的民国土匪—陕甘宁边区和沪宁地区之比较研究”等。
主要专业论文:
(1)中国大革命时期苏联的军事援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第82-87,112页
(2)罗伯斯庇尔与“非基督教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第73-77,47页
(3)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
Clearing way the Debris: Chinese Scholarship and the Bai Lang Rebellion,【美国】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Volume13, Number 2 (Fall 2006),第330-356页
主要著作:
(1)《民国时期的土匪》(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洋票与绑匪:外国人眼中的民国社会》(第一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主讲课程:20世纪中国特工史,民国史等。
陈勇,男,1964年10月生于四川,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炎黄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南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2001年10月以“王宽诚学术讲座学者” 的身份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作访问讲学。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出版学术著作2部,主编、参编著作多部,在《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近年来独力承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l项,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2项,上海大学教改项目l项,参加国家科技部软科学研究项目2项。1996年获四川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97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2000年获第二届上海历史学会优秀论文奖。目前的科研重点为钱穆学术思想研究和唐代江南经济研究。66528648
张元隆,1983年复旦大学分校历史系本科毕业,学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教授的课程主要有史学概论、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海史、中西比较文化通论、国内近现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最新成果、史学论文的写作与规范等。在《学术月刊》、《学术季刊》、《社会科学》、《台海两岸》、《安徽史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刊载。论文主要有《“西学中源”说探析》、《上海租界与晚清西学输入》、《维新志士的心态与变革的文化链》、《辛亥革命与国民意识的崛起》、《辛亥前后教育思潮的变迁》、《民国教育经费制度述略》、《辛亥时期上海知识界的国家观念》、《江浙留日学界对近代国家观念的播扬》、《从清末民初教育团体看国与民的互动》、《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著作主要有《民国教育史》(合著)、《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合著)。兼任上海历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人物研究会副秘书长。62116081
此外还有陈德军、刘义、严泉、罗珍老师
世界史导师介绍
徐善伟,1964年10月出生,山东省昌乐县人。1997年6月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和“中国史学理论学会”理事。现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社会文化史、西方史学史。本人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西方文化史”“西方史学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专业英语”等课程。66128925
论文:本人近五年来的主要科研论文有:
1、 论伊本•卡尔敦的历史哲学,《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3期。
2、 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之文学与艺术的阿拉伯渊源,《齐鲁学刊》,2001年第6期。
3、 想象史研究述评,《学术研究》2002年第7期。
4、 犹太人对中世纪西方文化复兴的贡献,《齐鲁学刊》,2003年第5期。
5、 典雅爱情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6、 论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4年2月10日。
7、 中世纪盛期西方理性主义的盛行及其意义,《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
其中有多篇为《人大报刊资料•世界史、历史学》全文复印或作论点摘编,有一篇为《新华文摘•论点摘编》转引。
专著: 《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本人博士论文,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
“新生代学人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科研项目
1、 主持2004年山东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十二世纪西方文化复兴研究”。
2、 主持2004年“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项目”和山东省教育厅社科项目“拉丁世界的翻译运动与古希腊文化的复兴”。
3、 参与“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本人为第二位)。
4、 参与“上海市21世纪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世界文化史”。
5、 参与“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试点课程”项目“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获奖
1、《论伊本•卡尔敦的历史哲学》获2002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3、《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获2003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
郭长刚,1964年1月生,山东日照人,博士,博士生导师。1982年至1989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历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现为上海大学教授,研究生部主任。主要学术称号及兼职有: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项目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理事、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理事、美国宗教学会会员。56510114
【研究领域】
古代罗马史、西方社会文化史
【教授的课程】
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西方文化概论
【学术访问与交流】
2004年7-8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访问学习
2005年6-8月,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项目高级访问学者
【承担的科研项目】
“罗马帝国与基督教关系研究”(2002年上海市曙光计划)
“创新文化的形成机制与推进措施研究”(2002年上海市科委)
【主要著述】
1、《城邦传统与城市精神》,载《社会》,2004.1
2、《古希腊人文精神对科学精神的孕育》,载《探索与争鸣》,2003.12
3、《罗马帝国基督教政策探析》,载《齐鲁学刊》2002.02
4、《古罗马的智慧:传统与务实的典范》(合著),台湾林郁文化事业公司2000年7月版
5、《失落的文明:古罗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香港三联书店2001年11月版
6、《罗马艺术史:从奥古斯都到君士坦丁》(合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王蔚,教授,博士。近年来研究领域侧重于中国外交战略、中美关系、台湾问题和地区安全问题等,其见解引起广泛关注,曾合作发表《全球战略管理》、《新时期的旗帜》等十多部著作,及\"论和平共处原则在中国的发展\"、\"搁置主权争议与亚太地区繁荣与稳定\"等几十篇论文,在校内外开设的课程和国际问题讲座受到普遍欢迎。上海市\"育才奖\"、\"宝钢奖\"的获得者,1999年度美国政府国际访问学者。
夏正伟,大学和硕士研究生均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主修世界近现代史方向。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和旅游学。著作有《亚洲地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合作)。在《军事历史研究》、《上海大学学报》、《当代宗教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论文主要有《评二战初期英国对德抗战》、《英国在地中海与德意的抗争》、《二战后制约世界性战争因素的增长》、《希特勒的“边缘战略”与英国在地中海的抗战》、《英国为生存而战》、《二战初期法国战败原因初探》、《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线作战》、《圣母玛利亚今昔》、《旅游际遇的社会文化意义》。目前正承担上海大学精品课程《西方文化史》建设项目。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系主任,兼任上海世界史学会理事。55956718
杨军,讲师,1971年生,2001年在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主修世界近现代史方向。近年致力于犹太历史的研究,在《西亚非洲》、《世界历史》、《同济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有关以色列及犹太方向的论文多篇,出版译著《裸眼》。66160306
张勇安,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欧美近现代史,国际毒品问题和政策史。教授课程:世界通史,世界近现史,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成果:
[1] 张勇安:“美国大麻政策史研究:文献的整理与批评”,《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页157-169。
[2] 张勇安:“试析布什政府的毒品管制战略”,《美国研究》季刊(CSSCI),2004年第2期,页116-126;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4年第9期全文转载。
[3] 张勇安:“美国州与大麻管制‘联邦化’的形成”,《史学月刊》(CSSCI),2005年第4期,页69-76;《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3期全文转摘。
研究项目:《美国大麻政策研究》曾获2004年“复旦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QH3154009。66127867
专门史导师介绍
陶飞亚 ,男,上海嘉定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1951年生,教授、博导,文学院执行副院长,中国义和团运动研究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所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基督教史,义和团运动史及在华传教运动与美国社会等。曾应邀在纽约大学市立学院、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及台湾大学等校担任过访问学者;曾出席普林斯顿大学、阿伯丁大学、伦敦大学及南非普托利亚大学、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曾主持两个相关内容的国家教委项目,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清史编纂计划中《基督教志》和《同治朝人物》中的有关项目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和上海市教委项目。参加并主持过有关义和团运动和近代基督教史的国际学术会议。其关于中国基督教新教史的研究有一定影响。近五年来著有《中国的基督教乌托邦:耶稣家庭1921-1952》、《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编有《东亚基督教再诠释》等多部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哲》、《世界宗教研究》和《学人》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曾获香港中文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文史哲》2003年度“名篇奖”、上海市育才奖。66132071
郭长刚,1964年1月生,山东日照人,博士,博士生导师。1982年至1989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历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现为上海大学教授,研究生部副主任。主要学术称号及兼职有: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项目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理事、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理事、美国宗教学会会员。56510114
【研究领域】
古代罗马史、西方社会文化史
【教授的课程】
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西方文化概论
【学术访问与交流】
2004年7-8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访问学习
2005年6-8月,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项目高级访问学者
【承担的科研项目】
“罗马帝国与基督教关系研究”(2002年上海市曙光计划)
“创新文化的形成机制与推进措施研究”(2002年上海市科委)
【主要著述】
1、《城邦传统与城市精神》,载《社会》,2004.1
2、《古希腊人文精神对科学精神的孕育》,载《探索与争鸣》,2003.12
3、《罗马帝国基督教政策探析》,载《齐鲁学刊》2002.02
4、《古罗马的智慧:传统与务实的典范》(合著),台湾林郁文化事业公司2000年7月版
5、《失落的文明:古罗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香港三联书店2001年11月
版
6、《罗马艺术史:从奥古斯都到君士坦丁》(合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杨莉,女,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哲学博士,研究范围:1.中国中世道教经典与历史、2.宗教与中国社会、3.宗教与性别研究、4.道教女性修行制度。研究基金及奖励:直接资助研究基金,香港中文大学,2005-06年;直接资助研究基金,香港中文大学,2003-04;郑裕彤博士与李兆基博士奖金,香港亚太研究所,1988年;妇女与性别研究奖,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会,1997-98年;访问学者资助金,法国远东学院,1996年;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四川大学,1990年。近期发表论著:〈《墉城集仙录》版本考证及补佚〉、〈〈谢自然〉传与〈谢自然〉诗——在神圣与凡俗两界寻求意义的建构〉、〈「女冠」刍议:一种宗教、性别与象征的解读〉等论文多篇。66129137
另有新增硕士生导师哈日巴拉(专门史)、张智慧(世界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