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娃娃家》教学案例分析,娃娃家观察记录【幼儿教案】
--炮灰团不辣哥
幼儿园小班教学活动《娃娃家》案例分析
设计思路:《娃娃家》这个教学活动是山东省编教材小班上册主题四《玩具真好玩》次主题二《过家家》中的一个教学活动。主要的目标是让幼儿学习以客体为中心区分上下的一个活动。看到这个教学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我没有一点头绪,因为目标对于3岁的幼儿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怎样才能让这个看似简单,又有点枯燥的学习目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幼儿既有兴趣又不觉得枯燥呢?经过一些思考,结合威海市“十二五”重点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我想尽量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充分的利用游戏化的的组织形式,让幼儿能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目标。于是我设计了这节的教学活动:
原来的活动目标: 1、学习区分上下位置 2、愿意帮助别人
不辣哥的小店
不辣哥的小店
分析:教学参考书上的活动建议是和孩子们一起整理物品摆放无序的娃娃家,由于本学期我们的教室区域没有设计娃娃家,所以对于第二个“愿意帮助别人”的活动目标,经过思考后我进行了改动,于是新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为: 1、学习区分上下位置 2、感受玩游戏的乐趣 原来的活动准备:
1、设置娃娃家里物品乱放的场景。(玩具杯子、碗、锅子不同的地方)
2、洋娃娃4---6个
3、幼儿用书地2册第32页。
分析:因为我们的教室中没有娃娃家这个区域,所以我从家里找来了孩子平时认识、熟悉且常见的毛绒玩具:嘟嘟熊。并且把教室里面孩子经常活动的区域里面的物品摆放整齐,而且都放在平时孩子们熟悉的位置。 因此新的活动准备是: 1、毛绒玩具嘟嘟熊一个
不辣哥的小店
不辣哥的小店
2、教室环境布置:拼插玩具、图书、积木、美工区等教室物品摆放整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嘟嘟熊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有个朋友要来我们班做客,我们一起听听它的自我介绍吧。(老师操作嘟嘟熊的开关)玩具发出声音:我是小熊嘟嘟嘟,只爱笑,不爱哭哈哈哈哈。你们听出是谁来了吗?(嘟嘟熊)我们跟它打个招呼吧!说:嘟嘟熊你好! 分析:通过毛绒玩具嘟嘟熊自身的玩具声音,引起幼儿的兴趣,一下子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为下面的活动环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部分
1、和嘟嘟熊捉迷藏,引导幼儿说出嘟嘟熊的位置
师:小朋友好,今天嘟嘟熊要和我们班的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会玩做迷藏吗? 幼:会
不辣哥的小店
不辣哥的小店
师:好,现在嘟嘟熊先藏,小朋友们找.一会周老师请小朋友闭上小眼睛等我说:嘟嘟熊藏好了,你们就睁开眼睛,告诉周老师嘟嘟熊藏在哪里好不好?现在嘟嘟熊要藏起来了,你们要闭上小眼睛哦。
①老师把嘟嘟熊藏在钢琴上面,引导幼儿说出:嘟嘟熊藏在钢琴上面
②老师把嘟嘟熊藏在钢琴下面,引导幼儿说出:嘟嘟熊藏在钢琴下面
③老师把嘟嘟熊藏在椅子上面,引导幼儿说出:嘟嘟熊藏在椅子上面
④老师把嘟嘟熊藏在桌子下面,引导幼儿说出:嘟嘟熊藏在桌子下面
分析: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捉迷藏,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捉秘藏的游戏。这个环节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的衔接到本次活动的目标-----以客体为中心区分上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很自然的运用语言,描述嘟嘟熊藏的位置。
2、带领嘟嘟熊熟悉教室,区分上下
不辣哥的小店
不辣哥的小店
师:嘟嘟熊刚才和我们小朋友一起玩了捉迷藏的游戏,可是它对我们的教室还不是很熟悉,有哪位小朋友给嘟嘟熊介绍一下我们的教室物品摆放呢?
①嘟嘟熊想知道小朋友平时玩的插塑玩具在哪里呢?(在建构区的窗台上)
②嘟嘟熊想看书了,请问我们的书放在哪里?(在柜子上面) ③嘟嘟熊想画画了,我们的水彩笔放在哪里呢?(放在桌子上面)
分析:教室是孩子们平时最熟悉不过的地方,平时孩子们在教室中活动,对教室中的各种物品的摆放都很熟悉,这个环节的设计,鼓励孩子为嘟嘟熊介绍熟悉的教室物品,跟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幼儿捉迷藏,老师找到后,引导幼儿说出自己藏在哪里? 师:小朋友,接下来,老师请你们藏起来,被我发现后,请你告诉我你藏在什么地方?但是要注意安全。游戏重复2遍。 分析:幼儿亲自体验捉迷藏的游戏,兴致很高。使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地调动了孩子们参与游戏的兴致。在游戏中体验感受乐趣。
不辣哥的小店
不辣哥的小店
(三)结束部分
小游戏:我的小手在哪里?
小朋友我问你,我的小手在哪里?周老师,周老师你的小手在头顶上
小朋友我问你,我的小手在哪里?周老师,周老师你的小手在椅子上
同样的方式老师把手放在不同的位置,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分析:这个小游戏是这个活动的小总结,孩子跟着老师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也是做一个放松的活动。
娃娃家的蜕变——小班区域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小班的幼儿好模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主体意识,可以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或一般角色,扮演妈妈,给娃娃喂饭,哄孩子睡觉,给家人做饭炒菜。扮演爸爸去上班买菜,帮助妈妈去做饭等,扮演医生给娃娃看病等等。幼儿明确了自己所担任角色的职责,会使游戏不断丰富起来。兴趣的激发,更多的依赖于材料的更新和投放,如何让幼儿兴趣持续不断呢?这就要求教
不辣哥的小店
不辣哥的小店
师在观察幼儿的同时,不断思考。 区角活动开始啦,有几个孩子进来了,兴奋地他们这边摸摸那边瞧瞧,他们开心的样子告诉我,对这里是满意的。接下来的时间,我决定让他们自己玩,没有任何的干预。开始的几周里,好多孩子来选择这个区,他们一会研究“家里”的物品,一会当爸爸或妈妈,有模有样的给自己的宝宝喂饭、喂奶,总是忙的不亦乐乎。再好的东西总有玩腻的时候。好景的确不长,接下来的几周,来这里的宝宝是少之又少,即使玩,也是自顾自的摆弄家里的小物品,没有交流,没有对话。该是思考和干预的时候了。 案例实录一:
区角活动又开始了。侯智骞和瑶瑶走了进来,瑶瑶说“我当妈妈,你当爸爸,这是咱们的宝宝”这时瑶瑶妈妈说:“宝宝饿了,该喂饭了,爸爸快去冲杯奶粉,候爸爸很勤快,一会冲好了。妈妈说:“宝宝要睡觉了,利索的瑶瑶妈妈一会的功夫就铺好了。放下宝宝两个人开始摆弄娃娃家里的小物品了,这时只听见理发区传来了杨子骞招揽顾客的声音,两人闻讯就要出去,好一会也没回来,于是我走进娃娃家说:这是谁家的宝宝啊?大人不在家丢了怎么办?我故意放大了声音,瑶妈和候爸
不辣哥的小店
不辣哥的小店
赶紧回来了说:是我们的宝宝,我们理发去了。”我说:宝宝可不能一个人在家啊,会被人抱走的,多危险啊。”瑶妈;点着头,抱着宝宝,两人又开始玩起来,一会甜点屋也在叫卖了,瑶瑶刚想出去,看到我,就坐下来,接下来就一直摆弄着小物品了,还时不时往外边望去,我的再次介入,兴趣也全然不在娃娃家里了。 案例实录二:
有次,张恩绮和李田华来了,一开始兴致勃勃的他们,很快就进去了角色,恩绮说:宝宝这么脏了,要不我给她们洗个澡吧,只见两个人一人一个拽着娃娃的胳膊就去了,扔到浴盆里摸了摸就拿出来了,放到床上,田华就去给宝宝穿衣服,恩绮已经和旁边小医生聊起来了。田华一会穿衣服,一会又去摆弄厨房里的小东西了。一直到区角结束。
抱宝宝的方式是大多数孩子不会的,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起进行了模仿学习。 思考和分析:
当孩子非常熟悉娃娃家的东西后,基本上是在重复之前的一些活动,无所事事,或者玩一会就想去别的区域,活动时间不
不辣哥的小店
不辣哥的小店
长久。即使在这个区里玩,他们的目光有时也是在其他区域游离。有的更是被其他区域吸引离开,家里空无一人,出现了”家外比家里热闹”的情况。而且小班宝宝对于不喜欢的区域,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收拾的更是一团糟。有时教师介入了,整个活动还能勉强进行下去,这时的娃娃家有点形同虚设了。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的观察,和班里其他教师研讨,的确发现了好多问题。 提出问题:
1.小班整理物品的能力很弱,大多时候区角里是乱的。 2.游戏重复、单调,幼儿兴趣不高,能动手操作的东西太少。 3.幼儿之间交流少,社会性发展不强。 解决办法:
找到问题所在,就要及时改进。以下是改进的措施。 1.规范区域整理,让整理变得更轻松。
对于小班的宝宝来说,该如何让整理变得更轻松呢?首先我们年级主组教研时,我们先用最传统、也是简单好用的办法—看图摆放法。我们每一个小橱子上都贴了规范的物品摆放图
不辣哥的小店
不辣哥的小店
片,这对于小班来说直观形象,问题自然解决了,而且效果也是不错的。但是时间一长,这种规则意识就会淡了。 我们又决定开展“整理比赛赢贴画”的活动。先从娃娃家的整理开始,利用饭前几分钟时间,打乱区角,按小组来整理。收拾完后一起评价并奖励贴画(首获5个贴画的小组,所有事情都有优先的权利)。在奖励贴画的诱惑下,好多幼儿想尝试。在孩子熟悉每个区的整理规则后,这种比赛延伸到了各个区域,慢慢地每个区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2.小小育婴房的出现,让孩子有事可做。
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宝宝,他们对于家里的角色更有较多的生活经验。设立之初,我同班里孩子讨论: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他们的?如果你有宝宝,会怎么照顾他们?的问题。他们有的回答自己的经历,有的说妈妈怎么照顾自己的小弟弟或妹妹。对于自己经历的、看到的东西,孩子是有兴趣的。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照顾宝宝需要做的工作如洗澡、按摩、把尿、包被子等等,并且观看了专业的视频。
这个过程中,一周左右就出现了问题,来这里照顾宝宝的人特别少,观察后发现,孩子们对这里的“娃娃”不是很满意,
不辣哥的小店
不辣哥的小店
我及时介入,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娃娃太太了,不适合他们抱。后来经过商量,我特意去中班换了很小的小婴儿,孩子们的表现好似夸奖我做对了。“小小孩”的出现,让原本安静的娃娃家热闹起来。一阵”育婴之风”悄然在这里刮起。从原来的”粗鲁”抱娃到现在的”温柔抚摸”,孩子的改变也是不容小觑的,当然更离不开孩子们一次次努力的尝试和探索。此时的娃娃家里,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个忙碌的小背影。 3.“娃娃之餐”操作包的投入。
“娃娃之餐”可想而知就是:像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给家里的小宝宝做早晚饭。每天都能吃上妈妈做的饭,确实是件幸福的事情。 这个游戏不仅是孩子们兴趣的最高点,也是本次案例的关键点。
投放这类材料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每次转区角时,都发现娃娃家的毛毯上有好多零碎的太空泥。我就偷偷观察了几次,原来他们是从甜点屋偷偷拿来的,在这里偷偷地玩,见到有人来就赶紧藏起来。不过,玩的过程中几个人就有了交流,悄悄地说着给娃娃做饭,这一下子给了我启示:太空泥-娃娃做饭,多好的游戏,何况孩子可以自己动手,有了这项活动,同时还
不辣哥的小店
不辣哥的小店
把育婴房的事情放在娃娃家里,将二者融合其起来,娃娃家在此基础上又得到了丰富。孩子们不至于给娃娃洗完澡之后无事可做了,也不至于娃娃家的主人去家外面找乐趣了。
有了这个想法,我立即行动起来,先是与孩子们讨论:他们在家会吃什么?哪些是他们常吃的,最爱吃的饭。有的说面条、棋子、疙瘩汤等等五花八门,可谓丰盛啊。
正好之前年级组教研美工区时,提出了小班应该掌握的操作技能如:切泥、搓泥、搓条、团泥、分泥、压扁和粘合等技能;会简单地塑造一些物体,并能按自己的意愿塑造;同时还投放了小纸片、幼儿可以进行剪、撕等活动。“娃娃之餐”操作包的投放,不仅迎合了孩子的兴趣,同时还能巩固和熟练各种操作技能。接下来我们一起制定出了食谱(图片)。在投放之前和孩子们一起探讨玩法,投放材料。在等待选区的时候,好多孩子就不断地说着要玩娃娃家,新材料的投放是特别受欢迎的,能不能一直有兴趣,还要观察孩子的情况。一段时间以来,这里一直是首选。
这个材料包可不简单,小班语言表达能力弱,自然社会性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也不是很强。我们“娃娃之餐”的用处又来
不辣哥的小店
不辣哥的小店
了,我们初步制定了任务卡,其中有项任务是出去给娃娃理发或者看节目等等,这都得需要钱,钱怎么来呢?孩子们说可以去挣!怎么挣?我们想了个好办法:娃娃家做的饭,宝宝全家吃完后,放那就没意义了,这时可以拿去卖给饭店(小厨房),前提是必须做的好点才给钱的,这对孩子们的手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想要钱必须认真做。拿到钱就可以带着宝宝理发之类的活动了。这个带着任务走出去的过程,很自然的就让孩子们主动去交流了。这样孩子们在不仅家里有事可做,还要挣钱带孩子出去。各个区域就都联系在了,一起娃娃家活动进行下去了,孩子们的社会性也提高了。 总结评析:
通过一年的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和适度推进,孩子们的技能、社会性都在游戏中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带给我很多感触。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要让孩子玩什么,而是孩子感兴趣的并且能够促进发展的才是主要的。孩子是发展的,游戏的层次也是不断提高的,相应的各种材料也是追随幼儿兴趣不断更新、分层次投放的。当我们找不到出路,摸不到头脑时,就去观察每
不辣哥的小店
不辣哥的小店
个孩子,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会用行动告诉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应该及时发现他们的需要。适时地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 不辣哥的小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